教师资格证之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8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894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之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8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之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8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之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8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之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8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资格证之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8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之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87.docx

《教师资格证之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8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之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87.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之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87.docx

教师资格证之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87

教师资格证之小学教育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解析87

单选题

第1题:

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是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______。

A.内部而稳定的归因

B.外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C.外部而稳定的归因

D.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在维纳的动机归因理论中,他确定了成败归因的三个维度,即原因源、可控性、稳定性。

原因源是指原因是行动者自身原因还是外部环境的原因,努力是内部原因;可控性是指原因能否受行动者主观意志的控制;稳定性是指原因是否随时间而改变。

努力属于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

第2题:

某生的智力年龄为10岁,实际年龄为8岁。

按照斯坦福—比纳量表的智商计算公式,该生的智商为______。

A.80

B.100

C.120

D.81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认为,智商的计算公式如下:

智商(IQ)=,该生的智力商数=10/8×100,即约为120。

第3题:

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______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有意义学习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

第4题:

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可逆阶段是在______

A.2~5岁

B.6~7岁

C.8~10岁

D.11~12岁

E.0~6岁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

第5题:

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错误的是_____.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两任务的共同成分可以是学习材料、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方面的.

第6题:

教师评分的相对标准对应的评价方式是______。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标准参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相对标准是以其他学生的成绩为依据,构成一个常模参照系,因此选D。

第7题:

学生上课没有举手就发言,老师批评了他,这种做法属于______。

A.负强化

B.正强化

C.强化

D.惩罚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正强化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负强化可以消除学生的坏习惯,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最终都是提高反应的概率。

这与惩罚不同,惩罚是抑制或消除某种反应,即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

题干老师对上课没有举手就发言的学生进行批评,显然达不到强化的效果,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并不能根除行为,这属于一种惩罚。

第8题:

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______。

A.暗适应

B.明适应

C.不适应

D.知觉适应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第9题: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______。

A.马斯洛

B.班杜拉

C.加涅

D.阿特金森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第10题: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观点,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称为______

A.认知策略

B.言语信息

C.动作技能

D.智力技能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观点,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称为认知策

第11题:

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是______。

A.心理测验

B.心理分析

C.心理辅导

D.心理咨询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第12题:

问题解决的首要条件是______。

A.提出假设

B.提出问题

C.发现问题

D.提出方案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

第13题:

诊断性评价多半是在_____实施。

A.教学过程中

B.形成性评价之后

C.形成性评价之前

D.教学过程之后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做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故选B。

第14题: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方式是______

A.形象编码

B.物理编码

C.意义编码

D.语音编码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方式是意义编码。

第15题:

下列哪一项更准确地表达了人的心理过程的内容( )

A.认知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C.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D.个性、情绪、情感和认知过程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填空题

第16题:

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______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

 

参考答案:

学生

详细解答:

第17题: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体现了________(理论)的观点

 

参考答案:

遗传决定论(创新能力)

详细解答:

第18题:

研究发现,______岁是继2岁之后正常儿童出现强迫现象的又一高峰年龄。

 

参考答案:

7~8

详细解答:

第19题:

教育活动具有两个基本原理,其一是教育要适应________;其二是教育要适应学生发展。

 

参考答案:

社会发展

详细解答:

第20题:

一般来说,动机具有__________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参考答案:

激活

详细解答:

第21题:

欧洲封建社会里,曾出现过_____教育和_____教育两种有代表性的教育体系。

 

参考答案:

教会骑士

详细解答:

第22题:

学生性格差异主要是指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_____.

 

参考答案:

类型差异

详细解答:

第23题:

解决问题的最高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创造性

详细解答:

第24题:

班风以________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作用。

 

参考答案:

潜移默化

详细解答:

第25题:

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_____的关系.

 

参考答案:

互为因果

详细解答:

第26题: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是由瑞士学者________提出的,这是当代最广泛、占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参考答案:

皮亚杰

详细解答:

第27题:

20世纪40年代,______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性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参考答案:

弗洛伊德

详细解答:

第28题:

多动症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

此外,采用各种行为疗法,如______、______等也可以大大减少儿童的多动与冲动行为。

 

参考答案:

强化奖励法,代币奖励法

详细解答:

第29题:

心智技能具有三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详细解答:

第30题: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钻研______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______

 

参考答案:

教科书

详细解答:

第31题: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_____、_____、_____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参考答案:

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

详细解答:

第32题:

________既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

 

参考答案:

课程评价

详细解答:

第33题:

学习动机_________时,对学习效果最有利。

 

参考答案:

中等程度

详细解答:

第34题:

皮亚杰所揭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_____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

 

参考答案:

思维发展

详细解答:

第35题: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命题学习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_____、_____和_____。

 

参考答案: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详细解答:

简答题

第36题:

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

_____

 

参考答案:

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详细解答:

第37题:

知识直观有哪些类型?

_____

 

参考答案: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例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

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例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象直观。

(3)言语直观。

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景与人物形象的领会;在史地教学中,有关历史生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有关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的领会,均少不了言语直观。

详细解答:

第38题:

简述迁移的种类。

 

参考答案: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4)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详细解答:

第39题:

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_______

 

参考答案: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

(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影响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物体的某一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4)原型启发与联想。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5)情感与动机状态。

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

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

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6)个性因素。

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

实验表明:

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详细解答:

第40题:

简述应用头脑风暴训练法时要遵循的原则。

 

参考答案:

头脑风暴训练法就是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应用头脑风暴训练法时,要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1)让参与者畅所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

(2)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3)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提出多种想法,多多益善;(4)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详细解答:

论述题

第41题:

论述毕生发展观及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______

 

参考答案:

(1)毕生发展观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为:

第一,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第二,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第三,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主要有三类影响系统,即年龄阶段的影响、历史阶段的影响、非规范事件的影响。

(2)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森把个体从出生到临终的一生称为生命周期。

他关心个体发展中的人格结构,认为个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构成的统一体。

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要经历顺序不变又相互联系的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一项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个体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

在任何一个阶段,如果个体解决了冲突,完成了该阶段所要求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相反则会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

个体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解决冲突、克服心理危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过渡的。

同时,如果个体在某一阶段未能很好地解决发展任务,他还可以通过教育等措施在下一个阶段得到补偿。

埃里克森所指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包括第一阶段:

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第二阶段:

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第三阶段:

学前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第四阶段:

学龄期(6~12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第五阶段:

青春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第六阶段:

成年早期(18~25岁),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所以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立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第七阶段:

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通过生儿育女,获得生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现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第八阶段:

成年晚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在体验了人生的众多喜怒哀乐后,这一阶段主要是为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感,体现智慧的实现。

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

详细解答:

第42题:

群体动力的表现.______

 

参考答案:

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3)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详细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