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 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773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 2.docx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 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浙科版种群 单元测试 2.docx

届浙科版种群单元测试2

种群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黄巢的著名诗作: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里所指的导致开花的生态因素是

A.光照强度和温度B.长日照条件

C.短日照条件D.湿度和温度

【答案】选C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

诗中提到该植物在秋天开花,所以导致开花的生态因素是短日照条件,故选C。

2.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夏季经常在公园路灯下发现它们的踪迹,因为那里蚊子密集。

母螳螂会跳上公螳螂背部进行交配后将“夫君”吃掉。

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题目中母螳螂和公螳螂是捕食关系

B.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螳螂的出生率为0

C.调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D.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C

【解析】题目中母螳螂和公螳螂属于同一个物种,是种内斗争,A错误;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螳螂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为0,B错误;螳螂虫卵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C正确;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种群密度,而群落的水平结构必须包括多种生物,D错误。

3.欲调查某草原上苍鹰的种群密度大小可采用的方法是:

A.总数量调查法B.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D.观察估测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于苍鹰个体较大,活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所以调查苍鹰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故选:

C。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许多种类的鸟,其雄性个体的羽毛具有颜色鲜艳的条纹,请指出对这一特征能够稳定遗传的最好解释。

A在热带植物中,条纹的羽衣是一种很好的伪装

B这一特征没有好处也没有坏处,所以对选择既无利也无害

C雌性个体优先选择有条纹的雄性,所以控制这一特征的基因得以在种群中传播

D条纹羽衣使这一种类的鸟更容易相互识别,这样可以防止与其他种类遭遇时的潜在危险

【答案】C

【解析】许多鸟类在雌雄之间存在着多态现象,雄的更为鲜艳漂亮,其原因或许是能更好地吸引雌性,或许有目前尚不知道的基因多效性的变化,应当选C。

A和D是不对的:

因为在热带丛林中,鲜艳的颜色起不到保护作用,即便是有保护作用,也不能只是雄的被保护。

D也与A一样,遇到同样性质的问题。

B说法等于否认了突变与选择之间的辩证关系。

5.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叙述,正确的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和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答案】A

【解析】“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A正确、C错误;S型曲线由于受到环境的制约,所以各个阶段的增长率是不一样的,但是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相同大小的增长速率,B错误;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限制,D错误。

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森林中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即为输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蜘蛛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常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输人森林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远远大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的能量总和,B错误;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食物来源较多,则数列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正确;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保护自己免受天敌的捕食,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色等相关知识。

7.苹果小卷蛾虽然种群增长率相对不大,每年产卵仅45—50枚,但却是主要的苹果害虫,结合下图调查结果,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有害生物的防治目标是有害生物达到某个水平

B.有害生物密度低时,作物所受影响不大

C.两条曲线间差距最大是有害生物的密度,代表着最佳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D.采用化学方法防治苹果小卷蛾会使其产生适应性变异

【答案】D

【解析】有害生物的防治目标是将有害生物的数量降低到某个水平之下,不影响苹果的产量即可,AB正确;两条曲线间差距最大是有害生物的密度,代表着最佳有害生物防治对策,C正确;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不是由化学药物引起才产生的,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防治

【名师点睛】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

内容包括:

(1)利用微生物防治。

常见的有应用真菌、细菌、病毒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

(2)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

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最常见有赤眼蜂、寄生蝇防治松毛虫等多种害虫,肿腿蜂防治天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

(3)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

这类天敌很多,主要为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

8.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

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原因,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呈“S”型增长,A错。

对于“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达到最大,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即K/2=200,K=400,B正确。

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还在上升,C错。

种群数量为K/2(200)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很容易恢复到K值,故要控制矮200以下,D错。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9.下列与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不需设空白对照

B.在观察质壁分离的实验中需要用显微镜观察两次细胞形态

C.蛋白质鉴定:

将适量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混合→滴加到豆浆样液中→观察

D.用溴麝香草酚蓝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CO2的产生

【答案】C

【解析】用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数量不断变化,形成前后对照,不需另设置对照组,A项正确;在观察质壁分离的实验中需要用显微镜观察两次细胞形态,第一次是观察正常的细胞形态,第二次是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B项正确;蛋白质鉴定的原理是在碱性条件下铜离子与肽键结合形成紫色络合物,所以在使用双缩脲试剂时应先加A液(NnOH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故C项错误;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发生由蓝变绿再变黄,故D项正确。

【考点定位】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

10.在如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无环境阻力的状况下增长,种群呈现出“J”型增长模式,故选B。

A项是当种群受自然界资源和空间限制,种群呈“S”型增长。

D项代表当种群发展到一定数量时,受环境限制,种群数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考查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判断分析能力。

1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④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⑥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C.②⑤⑥D.②③④⑤⑥

【答案】D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不止一个种群,①错误;同一个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②正确;种群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③正确;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④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都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⑤⑥正确。

因此,D项正确,A、B、C项错误。

12.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提供信息分析,森林斑块指的是农田中的森林,并通过人工通道相连;松鼠是适宜生存在树林中的动物,农田不适宜其生存。

【详解】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与了解森林斑块的含义,明确松鼠的生活习性是喜欢在树上活动,进而判断农田对其的影响。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B.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C.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D.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的密度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3、种群的年龄组成4、性别比例5、迁入率和迁出率.

解:

A、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密度,A正确;

B、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属于种群的空间分布,B错误;

C、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属于出生率,C正确;

D、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属于年龄组成,D正确.

故选:

B.

考点:

种群的特征.

14.(2011秋•华容县期末)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A.提出假设→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B.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检验和修正→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C.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

D.观察研究对象→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提出合理假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数学模型指的是用来描述系统或它的性质和本质的一系列数学形式.它将现实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来刻画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确的数据或可靠的指导.

解:

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

观察并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楚对象的特征.

第二步:

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

第三步:

建构模型.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词的等式关系.

第四步:

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以进一步求算出各月的具体数值,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故选:

C.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15.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各阶段的增长率相同

B.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中的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D.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将保持稳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中,各阶段的增长率不相同;A错误。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B正确。

依据基因库的定义知C正确。

种群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其年龄组成为稳定性;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对知识的识记及理解应用。

16.在误差分析中,以下哪一项的实验结果会比实际值偏大()

A.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

B.在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实验中,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C.标志重捕法调查某鸟类种群密度时,部分鸟类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D.样方法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种群密度时,为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

【答案】C

【解析】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样品中活菌数目,由于活菌有重叠,所以数目偏小,A错误;在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实验中,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则诱捕的动物偏少,B错误;若个别标志物脱落,则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数占总个体数比例减小,调查结果会偏大,C正确;样方法调查某草地蒲公英种群密度时,没有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则数目偏小,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学中的相关估算

17.如图是某种生物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此可以判断(  )

A.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

B.B点时种群数量最大

C.影响A点和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不同

D.B点对应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由A到D,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D点时降为0,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S”型,D点时种群数量最大,AB错误;影响A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是种群密度较小,影响C点增长速率变化的因素环境资源有限,C正确;B点对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S”型的K/2,此时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曲线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8.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接近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必须在c点进行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A

【解析】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A正确;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c点之后,B错误;病虫害防治应在有虫之时,即a点开始,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C错误;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环境改善后K值增大,当环境破坏后K值减小,D错误。

19.19.如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关于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

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000个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初始阶段种群数量较少,种内斗争较弱,A错误;由图可知,该种群的增长方式为“S”型,存在K值,故不能用Nt=N0λt表示,B错误;酵母菌数量的测定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而不是取样器取样法,C错误;根据图示数据,结合题干信息计算,K=12×1000×10=120000个,D正确。

20.下列有关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B.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所有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C.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要随机取样,同时保证样本数量足够多

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样方法适合活动范围小的和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故A正确。

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但有些活动范围小的如蚜虫卵还有样方法,故B错误。

取样时一定要随机取样,且样本量足够多,故C正确。

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有利于进行资源的合理利用,如湖泊中的鱼类最好维持在K/2,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1.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下列关于种群及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同种生物所有成年个体的总和

B.同一生物的种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中总是不变的

C.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将呈增长趋势

D.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种群是一个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故A错误。

同一生物的种群密度因为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不同在同一环境中也会改变,故B错误。

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是稳定型,在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将维持稳定,故C错误。

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2.下列有关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与其生存空间无关

B.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

C.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食物的限制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增长的各个阶段是相同的

【答案】B

【解析】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受其生存空间、食物等的限制,AC错误;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B正确;种群增长速度在种群增长的各阶段是不相同的,D错误;答案是B。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

(1)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

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

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

(2)K/2值的应用

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

务必及时控制种群数

量,严防达K/2值处(若达K/2值处,会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

23.图1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D.K值约为120000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种群数量太少,A错误;B.图中显示酵母菌的数量呈现“S”型增长,而“S”型增长曲线不能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因为“S”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不断降低的,不是不变,而数学模型Nt=N0λt中,增长率是λ-1,是不变的,B错误;C.应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数量估算,而取样器取样法是用于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C错误;D.K值为12000个/mL×10mL=120000个,D正确。

考点:

种群的数量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4.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有专家预测,我国人口数目在以后几年将出现明显增长。

下列有关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决定的

B.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性别比例

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年龄结构稳定的人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较小

【答案】A

【解析】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自然增长率除了取决于出生率,还取决于死亡率,A错误;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例如雌雄同体的植物,B正确;对一个城市而言,面积是一定的,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人口密度的大小,C正确;年龄结构稳定型的人群,其人口数量增长缓慢,人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较小,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的特征的相关知识。

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五个基本特征。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2、种群性比例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有的生物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比例;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25.实验是生命科学十分重要的发现和论证方法,实验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和结论。

下表中各实验采取的措施正确并能减少实验误差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

A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

取样时从试管底部吸取培养液

B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

C

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

D

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

 

A.AB.BC.CD.D

【答案】D

【解析】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应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然后吸取培养液,A项错误;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预实验可以确定浓度范围,但不能减少误差;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C项错误;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能减少实验误差,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10分)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1981年由巴西引入广东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对农作物危害极大。

(1)福寿螺喜食农作物幼苗,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

福寿螺在广东能成为外来入侵物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一些福寿螺危害严重的地区尝试利用中华鳖防治福寿螺,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一般应采用________法。

从种群数量特征上分析,放养中华鳖后的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中华鳖只以福寿螺为食,则幼鳖从200克增加到2000克,理论上至少需要消耗福寿螺______克。

(3)利用中华鳖防治福寿螺,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获益更多。

这样一来,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________原理。

【答案】

(1)消费者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或答“气候适宜、缺乏天敌”)

(2)样方 死亡率高(或死亡率高、出生率低) 9000

(3)间接 能量流动 整体性

【解析】

试题分析:

(1)福寿螺喜食农作物幼苗,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消费者;由于在我国野外,福寿螺缺少天敌,且生活资源、空间、食物等方面都很优越,而得以蔓延,在较短时间内会呈现出J型增长的现象,威胁本地物种的生长,造成外来物种入侵。

(2)福寿螺由于活动范围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