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人教全国精练第九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646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人教全国精练第九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人教全国精练第九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人教全国精练第九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人教全国精练第九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人教全国精练第九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人教全国精练第九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人教全国精练第九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人教全国精练第九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人教全国精练第九单元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人教全国精练第九单元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Word版含答案

高三单元滚动检测卷·地理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九、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16·太原外国语学校模拟)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下图为“2008~2013年我国土地流转状况变化图”。

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我国土地(  )

A.流转面积先降后增

B.流转比例2012年最低

C.流转比例未来还会增加

D.流转增速持续增快

2.导致我国土地近年来流转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工业化发展B.人口增加

C.交通发展D.科技进步

(2015·成都石室中学三诊模拟)读“美国部分地区图”(图1)和“甲地到乙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示意图”(图2),回答3~4题。

3.据图推断乙地(  )

A.农业类型可能是乳畜业

B.农业类型可能是商品谷物农业

C.农业发展可能面临冻害、雪灾

D.农业发展表现为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

4.甲地存在的环境问题是(  )

①过度垦殖,水土流失加重 ②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 ③大规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剧减 ④土地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2015·苏锡常镇四市5月调研)酱油是我国的主要调味品之一,下图所示为广式优质酱油生产过程。

黄豆(又叫大豆)除了热量不足的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和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且无灌溉条件的地区以外,一般均可种植。

读图回答5~6题。

5.长期以来,福建、广东地区成为国内知名酱油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低,光热充足B.降水丰富,水源充足

C.科技发达,人才众多D.政策优惠,市场广阔

6.广东地区酱油厂多数采用东北大豆作为主要原料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北大豆病虫害少,品质高

B.利用河运输往广东,成本低

C.我国南方地区无法种植大豆

D.东北大豆生长周期长复种指数高

(2016·龙岩质检)冬小麦在每年秋季播种,次年春末夏初收获。

下图示意某地区冬小麦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所需的时间)日数等值线分布。

读图完成7~8题。

7.M、N两地冬小麦生育期日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B.大气环流

C.洋流D.土壤

8.与M地相比,N地冬小麦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

A.热量充足B.光照充足

C.降水丰富D.土壤肥沃

(2016·三明质检)下面为“某岛屿示意图”和“某农业生产流程图”(粗箭头代表主要流向,细箭头代表次要流向)。

读图完成9~10题。

9.下图表示的农业生产类型主要位于上图中的(  )

A.甲B.乙C.丙D.丁

10.关于该岛四个农业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区域地处西南风迎风坡,降水丰富,适宜发展林业

B.乙区域城市密集,人口密度大,适宜发展乳肉畜牧业

C.丙区域山坡陡峭,高山草甸发育,适于发展绵羊饲养业

D.丁区域地处山脉雨影区,沿海多平原,适宜发展小麦养羊业

(2015·南坪5月质检)近年来,百合花在我国的上海、北京、广州、台湾等花卉市场上十分畅销,云南是国内最大的供应地。

福建北部的延平区自然条件十分适宜百合花的生长,该区正全力打造百合产业。

根据材料完成11~12题。

11.百合的生长习性可能是(  )

A.喜高温B.好潮湿

C.需强光D.宜碱土

12.与云南相比,延平区发展百合产业的优势区位因素是(  )

A.气候B.劳动力

C.市场距离D.产业基础

一年内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称为复种。

近年来,我国某些水稻产区的复种制度发生了变化。

回答13~14题。

1999~2006年部分省区由于复种制度

变化导致的水稻产量变化表(单位:

万吨)

省份

1999年

2002年

2006年

-31

-435

-540

87

-32

193

安徽

2

-30

39

广东

-82

-269

-302

13.近年来南方主要水稻产区双季稻大面积改为单季稻,以下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气候变暖B.水稻单产提高

C.劳动力流失D.耕地减少

14.下列组合与表中甲、乙两省对应的是(  )

A.福建、黑龙江B.江苏、西藏

C.湖北、云南D.浙江、江西

(2015·青岛二诊)棉花原产于印度,耐旱、耐盐碱,喜光照。

15世纪甲国开始出现棉花种植,但其棉花种植业并未得到迅速发展。

下图为“甲国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完成15~16题。

15.限制该国棉花种植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温和,棉花需求量小

B.终年温和多雨,光照不足

C.地势低平,涝渍严重

D.劳动力少,种植成本高

16.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农业生产类型是(  )

A.水田农业B.迁移农业

C.种植园农业D.乳畜业

(2015·乌鲁木齐二诊)2014年11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来新疆与自治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协议涉及新疆特色产品(含文化产品)的输出、“精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等多项内容,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与新疆合作日趋紧密。

据此完成17~18题。

17.“马云之行”,下列新疆产品可能受益最大的是(  )

A.石油B.棉花C.干果D.奶粉

18.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

下列属于实现新疆“精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措施是(  )

A.加强生物遗传育种技术

B.土壤调查和合理施肥

C.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量

D.增加劳动力投入比例

下图为“农业分类示意图”。

读图完成19~20题。

19.甲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B.大牧场放牧业

C.乳畜业D.混合农业

20.美国某个以生产小麦为主的农场,其农业地域类型属于(  )

A.甲B.乙C.丙D.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21.(2016·四川名校联盟)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10分)

材料一 下图为南美部分区域图。

图中的湿地是全球最丰富的水生植物分布地区。

材料二 咖啡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种植咖啡需均匀的降雨和排水通畅的土地,理想的气温是15℃~25℃,理想的海拔为500米~2000米。

下表是圣保罗的气候资料。

圣保罗的气候资料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雨量

(mm)

238.7

217.4

159.8

75.8

73.6

55.7

44.1

38.9

80.5

123.6

145.8

200.9

平均气

温(℃)

22.1

22.4

21.7

19.7

17.6

16.5

15.8

17.1

17.8

19.0

20.3

21.1

(1)根据材料,分析图示地区咖啡生产的条件。

 

(2)为了获得更多的玉米,有人提议将现有玉米生产用地向西、向北扩展,你认为是否合理?

请说明理由。

 

22.(2015·盐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4分)

材料一 桑树,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干旱,耐水湿。

桑蚕,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1个月,以桑叶为饲料。

我国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各地也形成了以蚕丝为原料的丝绸品牌。

材料二 “东桑西移”工程,是国家为了加快蚕丝绸行业结构调整,把蚕茧主产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一项战略工程。

材料三 传统桑蚕产业链及现代桑蚕资源的综合利用图。

(1)简述太湖平原发展桑蚕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2)简述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原因。

 

(3)与传统桑蚕产业链相比,现代桑蚕资源的综合利用模式具有的优势有哪些?

 

23.(2016·南京、盐城模拟)绥芬河市被称为“百年口岸”“国境商都”,也是全国最大的木材进口集散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3分)

材料一 绥芬河地理位置图。

材料二 2012年绥芬河、黑龙江省产业结构比重图。

(1)绥芬河市又被称为“木业之都”。

简述其发展的区位优势。

 

(2)与全省相比,简述绥芬河市的第一、三产业构成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

简述图中甲地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及其农业生产的特点。

 

24.下图为“世界两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1)简述A、B两区域发展农业共同的优势自然区位条件。

 

埃及是长绒棉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棉田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及三角洲地区,埃及96%的人口集中分布在尼罗河沿岸。

(2)说明尼罗河谷地发展长绒棉生产的主要社会经济条件。

 

(3)B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既注重灌溉又强调排涝,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

1.C 2.A [第1题,据图可知我国土地流转面积、流转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按照这种趋势流转比例未来还会增加,流转增速是先降后升。

第2题,我国土地流转面积增加,即很多农户转让使用权,主要是因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

3.C 4.A [第3题,乙地位于美国西部山地地区,人口稀少,城市数量少,不适宜发展乳畜业;该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较为干旱,农业类型可能为大牧场放牧业,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纬度较高,农业发展可能面临冻害、雪灾。

第4题,甲地位于中部平原,该地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农业发达,过度垦殖可能使水土流失加重;甲地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该地地广人稀,没有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现象;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水平高,农业化肥等投入多,土地污染严重,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

5.A 6.A [第5题,酱油生产重要工序是晒制发酵,对光热条件要求高,福建、广东地区纬度低,水热条件优越,但在科技、政策、降水等方面不突出。

第6题,东北地区热量不足,大豆复种指数低,但也由于纬度高,病虫害少,生长周期长,品质较高。

]

7.C 8.B [第7题,结合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知图示地区为非洲南部,图中M、N两地纬度一致,但两地沿岸分别有暖流和寒流经过,使得M处热量条件更好,则冬小麦生育期较短;由图中高度表可知M、N两地地形差别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处大气环流情况大致相同,而土壤是否存在较大差异无法获知。

第8题,依据上题分析,M处水热条件更好;N地受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影响,降水较少,光照条件更好。

]

9.D 10.D

11.B 12.C [第11题,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四季如春,无高温;两地阴雨天气多,不具备强光条件;两地属于南方酸性土壤。

共同特征只有降水丰富。

第12题,云南昆明四季如春,有气候优势;全国最大的供应地,产业基础好;劳动力廉价;而福建靠近主要消费市场。

]

13.C 14.D [第13题,气候变暖,更有利于单季稻改为双季稻。

单产变化与复种制度变化无关。

水稻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劳动力不足导致复种制度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减少,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安全,在自然条件允许情况下,应该将单季稻大面积改为双季稻。

第14题,浙江是沿海省份,经济发展快,农业方面劳动力流失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可能引起粮食产量下降。

江西是中部地区省份,经济水平低,粮食产量可能有所增加。

]

15.B 16.D [第15题,由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知,该国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阴雨天多,光照不足。

棉花喜光照,故该国不利于棉花生长。

第16题,水田农业主要分布于季风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

迁移农业主要分布于热带雨林地区。

种植园农业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

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且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适合发展乳畜业。

]

17.C 18.B

19.A 20.B [第19题,结合图示知,甲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以农作物为主,劳动密集程度高,产品以自给为主,据此推知该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

第20题,结合美国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和农产品类型知,该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据此结合坐标图信息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点即可确定答案。

]

21.

(1)咖啡生产主要分布在500m~1000m,海拔适宜,地势有起伏,排水良好;地处热带,水热充足,适宜咖啡生长;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旱季不利于咖啡生长。

(2)不同意:

耕地的扩展,会破坏湿地,由此引起下游地区旱涝灾害的增多;引起湿地气候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同意:

开垦湿地,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可增加就业,可减少对现有耕地的种植强度,保护现有耕地等。

22.

(1)气候温暖,适宜桑树及桑蚕生长;年内桑蚕饲养周期多;种桑养蚕历史悠久;蚕茧市场需求量大;劳动力充足。

(2)对东部地区而言: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栽桑养蚕积极性下降;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业结构向集约化、高效化方向转移。

对西部地区而言:

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3)桑蚕产业链延长,产品深度开发;经济效益增加;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环境质量改善。

23.

(1)靠近我国最大林区,又是木材集散地,原料(木材)丰富;有较为便捷的铁路和港口运输;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有完整的木材加工设施。

(2)绥芬河第三产业占绝对优势,边境口岸,对外贸易发达;边境旅游业发达;第一产业比重小,地处山区,耕地面积少,耕作业不发达。

(3)有利自然区位条件:

耕地面积丰富;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不利自然区位条件:

热量条件不足,易受冻害。

特点: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24.

(1)地处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纬度较低,热量条件优越;河流沿岸,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2)劳动力充足;水运交通便利,国际市场广阔。

(3)B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降水集中,位于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易发生洪涝;旱季降水不足,需要依靠灌溉。

解析 发展农业的优势自然区位条件可从两地的地形、气候、水源等方面分析。

社会经济条件侧重分析市场、劳动力、交通等方面。

B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易造成旱涝灾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