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十二五规划全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631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十二五规划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广东十二五规划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广东十二五规划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广东十二五规划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广东十二五规划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十二五规划全文.docx

《广东十二五规划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十二五规划全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十二五规划全文.docx

广东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十一五”发展成绩和经验,全面分析把握国内外形势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对制定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建议。

一、紧紧把握“十二五”发展主题和主线,奋力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1.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自然灾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矛盾凸显的严峻挑战,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

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有了质的提升;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实施“三促进一保持”,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入研读),经济转型全面启动,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在结构优化中实现了新跨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动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五年发展,为广东继续前进和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

纵观国内外形势,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深入发展,我省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各种保护主义抬头。

国内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我省作为经济外向度较大的省份,原有优势逐步减弱、新的优势尚未形成,外需增长受限趋势可能长期化,扩大内需、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也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特别是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传统发展模式已发挥到极致,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社会管理压力加大,我省经济总量地位、区域竞争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体制创新能力都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站在新起点谋划“十二五”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紧紧抓住机遇,有效应对挑战,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增创新优势,真正走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子,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2.“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推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目标相衔接,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显著进展。

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

扩大内需取得明显成效,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格局更加完善。

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架构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华南服务业中心、世界制造业基地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创新型广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初步建成亚太地区重要区域创新中心,走出广东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子。

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珠三角一体化和粤东西北跨越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率先形成人口均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社会软实力显著提升。

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民受教育年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入全国前列,人才数量和质量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公民综合素质和地区文化形象不断提升。

依法治省扎实推进,法治环境明显优化。

服务型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不断提高,国际化的营商制度环境进一步完善。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建成具有广东特色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渠道更加畅顺,社会管理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全省人民幸福感明显增强。

———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

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关键领域改革率先推进,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完善,扩大开放的国际门户地位更加巩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社会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等基本健全,继续在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体制创新上走在全国前面。

3.“十二五”发展必须把握和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核心,是正确把握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省落实这一主题主线,就是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

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

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正确处理以下一些重大关系:

———必须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的关系。

推进科学发展,要有适度的发展速度支撑,但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在优先位置。

要在速度、总量问题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不追求传统发展模式下的高速度、大总量,真正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坚持“好”字优先,“快”在其中,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基础,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必须正确处理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

推进科学发展,要坚持不懈提高发展硬实力,同时要更加注重强化与硬实力相适应的软实力支撑。

要进一步破除重经济发展轻制度建设、重物质追求轻人文关怀、重既得利益轻变革进取等倾向,大力推进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优化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强化改革创新精神,增强全省凝聚力、吸引力和创造力,增创综合实力新优势。

———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民生福祉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和手段,增进民生福祉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核心理念的根本要求,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归宿。

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把发展的手段和目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包容性增长,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完善社会保障,建设宜居城乡,维护公平正义,畅通诉求表达渠道,让人民安居乐业,共享经济增长成果,增创社会和谐新优势。

———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作用和政府调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适时适度发挥好市场与政府的互补作用,才能有效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要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合理发挥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立足广东市场经济发育比较充分的优势,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力,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创市场经济新优势。

———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为稳定创造条件,稳定为改革发展提供前提。

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坚持把改革开放贯穿到推进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围绕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率先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社会民生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国际化营商制度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二、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东

自主创新是广东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推动力。

要深入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政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成全国自主创新示范省,走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

4.强化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实施重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突破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品,有效提升全省技术自给率。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和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加快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载体建设。

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强化提升传统产业研发设计能力,实施一批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共性技术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5.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积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租赁融资,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形成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全省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珠三角此项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改革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统筹使用、管理监督和绩效评估体系,充分发挥技术市场作用,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建立健全统筹国家、省市、企业和国际创新资源的机制,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加强区域与国际创新合作,争取国际重要科技资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和重点科技项目在我省落户。

加速军工和民用技术相互转化,促进科研资源的军民共享。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减少行政审批,鼓励大胆创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

广州、深圳要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国家队”,珠三角要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

强化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功能,促进珠三角科技创新向粤东西北地区辐射转移。

6.加强政产学研合作。

加强主体科研机构建设。

深化“省部院”合作,支持国家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行业联合组建政产学研创新联盟,共建一批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

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公共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

技术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器和中试基地建设,建成一批院士、科学家、博士后工作室。

实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工程,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7.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引导创新人才、科技投入、技术成果、技术信息、重大项目、重要平台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和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省由制造大省转变为创造大省。

珠三角要形成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和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格局,粤东西北地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

落实和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支持创新型骨干企业组建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力度,促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领军企业。

8.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建设。

深化省部知识产权战略合作,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区。

完善面向全省的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全省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网络,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力度,健全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应对和防控机制。

加强质量标准、检验检疫工作。

建立自主创新标准化工程平台,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培植工程。

加强产业标准制订工作,鼓励开展和积极参与各类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9.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制定完善支持企业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激励政策,提升企业商业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效益和扩大市场占有率。

鼓励企业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大胆探索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和机制。

支持企业开发使用信息管理技术、开展产业链融合重组、推进运营模式创新。

培育和弘扬有广东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家创新精神,建立完善职业经理人交流市场、资格认定系统、继续教育培训机制。

三、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加快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是建设幸福广东的物质基础。

要坚持发展现代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并重,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形成结构优化、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0.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和优质生活服务体系,显著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完善发展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建成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

加快发展资本、保险市场,大力培植地方金融龙头企业和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广州、深圳区域金融中心、广东省金融高新服务区。

大力发展科技研发、物流配送、商务会展、信息服务、工业设计、外包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服务业以及律师、会计、评估、代理、精算等专业服务业,形成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国际性现代服务基地。

推动广州、深圳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大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珠三角中心城市,打造总部经济聚集区。

依托港口、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建成一批现代物流园区。

鼓励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建设旅游强省,推进旅游综合改革,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旅游业集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建成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11.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汽车、石化、钢铁、船舶、铁路机车和动车组、海洋工程装备、航空制造、核电装备、环保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成为我省工业发展主体力量。

依托重大项目引导关联企业集聚发展,完善中下游配套产业,构建一体化的主导优势产业链,在珠三角和粤东、粤西沿海地

区建成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推进重大装备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制造自主化,提高重大装备省内配套率,以自主化高端装备制造带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

1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坚持前瞻布局、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协同发展,实施“储备一批、部署一批、突破一批、跟踪一批”,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广东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重点突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等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大力培育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风电、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

突出区域优势,推动形成以珠三角为主体,粤东西北地区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格局。

13.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坚持异地转移和就地升级相结合,提高优势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巩固优势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素质,减少珠三角人口压力。

突出集聚发展,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载体,以产业集群和专业镇为重点,建设一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注重品牌带动,依托优势企业和名优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

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优化组织结构,创新商业模式,用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市场竞争力。

14.提升现代产业支撑能力。

按照适度超前、补齐短板、完善功能的原则,构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结构,统筹推进航空、高速公路、铁路、沿海港口、内河航运建设,完成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主骨架网建设,提升综合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加强电源电网建设,积极发展油气基础设施,研究和发展智能电网,完善能源储运体系,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加强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加快完善城乡防洪治涝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水环境保护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支持中新(广州)知识城、深圳前海地区、珠海横琴新区等现代产业重要载体建设,促进各类经济园区转型升级。

15.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推进生产、流通、服务、社会等领域信息化应用,建设“智慧广东”,全省信息化总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珠三角迈向全球信息化先进水平行列。

以下一代互联网和物联网为重点,加强“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打造广东无线网络城市群。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政府引导和行业自律,促进网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着力推进党政系统信息化建设,提高集约化和安全保密水平。

促进城乡信息化均衡发展,在教育、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领域实现信息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快建成全省有线广电“一张网”,扎实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加强网络规范管理,保障信息安全。

突出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

四、着力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前提。

要把“三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努力建成现代农业强省。

16.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制定农业区域发展规划,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提升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种业等。

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主体,稳定和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协调发展。

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重点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防疫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

广体系。

加强现代农业装备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

加大实施减轻农民负担和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力度,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现代林业和特色林业,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17.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

实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力推进村村通自来水。

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着力解决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问题。

完成农村贫困户泥砖房、危房改造。

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根本改观,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8.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到2012年基本完成扶贫开发工作目标。

突出产业扶贫和技能扶贫,把扶贫开发和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珠三角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劳动力对接,积极推广产业化扶贫模式,增强“造血能力”,实现稳定脱贫。

继续增加扶贫投入,建立协调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各部分涉农专项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推进小额贷款试点。

加大对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有序开展异地移民扶贫。

坚持和完善“扶贫济困日”等活动。

五、扩大内需是加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条件

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综合载体,巩固拓展外需市场,促进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19.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采取综合性措施全面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全省消费市场规模,有效提升居民消费率。

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培育文化、旅游、汽车等消费热点。

创新消费模式,发展信贷消费、网络消费、文化消费,鼓励绿色消费。

加强有利于消费的制度建设,改善消费预期,优化消费环境,保障消费安全。

结合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把珠三角建设成为面向国内外的消费服务中心。

加强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和带动消费发展,促进形成城乡互动的消费格局。

20.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以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发展高级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积极引导资金投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

坚持重大项目带动,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集聚区建设。

重点加大连接粤东西北地区的港口群、内河航道、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把扩大投资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消费需求。

规范政府投资领域和投资方式,切实推进政府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加大政府投资对薄弱领域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提高国有企业投资效益。

完善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政策,放宽民间投资准入范围,推进公共服务、经营性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投资体制改革。

21.积极开拓内销市场。

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扩大内销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以大型流通企业为龙头,引导内销企业组成开拓市场的“联合舰队”。

建立大型内销平台,形成“广货全国行”销售网络和长效机制。

建立中小企业公共销售和电子信息平台,提高“广货”国内辐射力和影响力。

建设一批专项产品国际采购中心,推进商贸物流国际化。

发展大型超市集团和连锁商业集团,引导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促进生产制造与商贸流通的产销对接。

22.优化提升对外贸易。

着力推动外贸结构调整,提升外贸质量和竞争力,大幅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比重。

扎实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份额。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出口,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

积极扩大技术、能源资源、先进设备等进口,促进进出口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23.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完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初步建成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大力培育和发展自主国际知名品牌,推动我省由“贴牌”大省转变为品牌大省。

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政策,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到粤东西北地区发展。

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增加国内采购、内销和开展深加工结转业务,延长增值链,带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

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自主发展和重点引进加工贸易结算中心、研发中心、运营管理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抢占加工贸易产业高端,提升整体竞争力。

健全完善保税物流监管体系,推进加工贸易电子化联网管理。

六、着力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大任务。

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引领,以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劳动力“双转移”为重要抓手,优化发展珠三角,加快发展东西两翼,保护发展北部山区,建设沿海经济带,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4.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

科学划定各类主体功能区,处理好主体功能区与行政区划的关系,推进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优化开发区域要突出优化提升结构,重点开发区域要突出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生态发展区域要突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

细化具体功能分区,落实空间主体功能。

制定分类调控政策,健全完善与主体功能区划相适应的激励型财政体制,引导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加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

25.推进珠三角经济一体化。

强化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深圳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功能。

以交通一体化为先导,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以实施珠三角基础设施、城乡规划、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