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5832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斯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斯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斯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斯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斯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斯洛.docx

《马斯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斯洛.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斯洛.docx

马斯洛

马斯洛

斯洛简介  

  他是智商高达194的天才,伟大的先知。

他没有美学专著,其美学思想却融合在其心理学理论中。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

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创造美和欣赏美,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审美需要源于人的内在冲动,审美活动因而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的必要途径。

审美活动的形象性、无直接功利性、超时空性、主客体交融性,使之对完美人格的创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审美与完美的紧密关系,使美具有真的、善的和内容丰富的性质。

这样,通过审美活动,包含真、善、美于一身的完美人格形成了,审美活动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

  

  高峰体验,是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完美人格的典型状态。

高峰体验可以通过审美活动以外的知觉印象的寻求获得,只要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知觉印象的活动,都可能带来高峰体验,如爱的体验、神秘的体验、创造的体验等等。

高峰体验中主客体合一,既无我,也无他人或他物;对于对象的体验被幻化为整个世界;同时意义和价值被返回给审美主体;主体的情绪是完美和狂喜,主体在这时最有信心,最能把握自己、支配世界,最能发挥全部智能。

  

  马斯洛认为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主张完美人性的可以实现性,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美学,但他离开社会实践谈审美体验、审美活动,有抽象、片面之嫌。

  

  主要著作:

下载地址:

  

  《动机和人格》(1954)  

  《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  

  《科学心理学》(1967)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1908-1970)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心理学第三势力的领导人。

1926年入康乃尔大学,三年后转至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心理学,在著名心理学家哈洛的指导下,1934年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留校任教。

193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助理。

1937年任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副教授。

1951年被聘为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

1969年离任,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1967-1970年曾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

是和两个杂志的首任编辑。

  

著名哲学家尼采有一句警世格言——成为你自己!

马斯洛在自己漫长的生命历程中,不仅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此,更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证明了这一思想,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形象。

《纽约时报》评论说:

"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还有人这样评价他:

"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

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

"的确,弗洛伊德为我们提供了心理学病态的一半,而马斯洛则将健康的那一半补充完整。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高到低。

它们是:

  

  自我实现  

  尊重需求  

  社交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

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

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

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

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力的欲望。

  

  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

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

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

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

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

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马斯洛还认为:

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马斯洛关于年轻人的一些话  

  

(1)全面和准确地知觉现实。

自我实现者对世界的知觉是客观的、全面的和准确的,因为他们在感知世界时,不会掺杂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成见,或带有自我防御,而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去反映。

与此相反,心理不健康者则是以自己的主观方式去知觉世界的,他们试图使世界与自己的主观愿望、焦虑和担心相吻合。

  

  

(2)接纳自然、自己与他人。

自我实现者能够接受自然、自身及他人的不足与缺陷,而不会为这些缺陷而忧心忡忡。

当然,对于可以改造或可以调整的不足与缺陷,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而对那些不可改变的不足与缺陷,他们能顺其自然,不会自己跟自己、跟他人和自然过不去。

  

  (3)对人自发、坦率和真实。

在人际交往中,自我实现者具有流露自己真实感情的倾向,他们不会装假或做作,他们的行为坦诚、自然。

一般而言,他们都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这就使得他们足以真实地表现自己。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实现者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献身于某种事业或使命,并能全力以赴。

与常人相比,他们工作起来更刻苦、更专注。

对他们来说,工作并非真正的劳苦,因为快乐恰恰寓于工作之中。

  

  (5)具有超然于世和独处的需要。

自我实现者以自己的价值和感情指导生活,不依靠别人来求得安全和满足,他们依靠的只是自己。

他们一般都喜欢安静独处.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害怕别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在减少干扰的条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较,以便去寻求更为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

他们平静安详,保持冷静,安然地度过或顶住各种灾难和不幸。

  

  (6)具有自主性,在环境和文化中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自我实现者行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自身内部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即B一驱动),而不是来自于因缺少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东西需要外部的补充(D一驱动),因而他们更多依赖自己而不是外部环境,能够抵制外部环境和文化的压力,独立自主地发挥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7)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

自我实现者能够对周围现实保持奇特而经久不衰的欣赏力,充分地体验自然和人生中的一切美好东西。

他们不会因事物的重复出现而习以为常,失去敏感,相反,他们对每一个新生儿、每一次日出或黄昏,都像第一次见到时那样新鲜,那么美妙。

  

  (8)具有难以形容的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人感受到的一种强烈的、心醉神迷的狂喜或敬畏的情绪体验。

当它到来时,人会感觉到无限的美好,具有极大的力量、自信和决断意向,甚至连平凡的日常活动,也可以被提升为压倒一切的、妙不可言的活动。

马斯洛认为所有人都具有享受高峰体验的潜在能力,但只有自我实现者更有可能、更常得到这种体验。

  

  (9)对人充满爱心。

自我实现者所关心的不仅局限于他们的朋友、亲属,而是扩及全人类。

他们把帮助穷困受苦的人视为自己的天职,具有同所有的人同甘苦、共患难的强烈意识,千方百计为他人着想。

在自我实现者看来,他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他们已经把自己从满足自身狭隘需求的牢笼中解放了出来。

  

  (10)具有深厚的友情。

自我实现者注重与朋友间的友谊,他们交友的数目虽然不多;同伴圈子比较小,但友情深切和充实。

就对爱的理解来说,他们认为爱应当是全然无私的,至少应当是给予爱和得到爱同等重要。

他们能够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所爱者的成长与发展。

  

  (11)具备民主的精神。

自我实现者谦虚待人,尊重别人的权利和个性,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

对他们来说,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序、宗教信仰、种族或肤色,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掌握真理。

自我实现者极少偏见,愿意向一切值得学习的人学习。

  

  (12)区分手段与目的。

自我实现者的行为几乎总是表现出手段与目的界限。

一般说来,他们强调目的,而手段必须从属于目的。

自我实现者常常将普通人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把活动经历当作目的本身,因而比常人更能体验到活动本身的乐趣。

  

  (l3)富于创造性。

这是马斯洛研究的所有对象共同的特征之一,他们每个人都在某个方面显示出独到之处和创造性。

虽然、他们中某些人并不一定是作家、艺术家或发明家,但他们具有同儿童天真想象相类似的能力,具有独创、发明和追求创新的特点。

  

  (14)处事幽默、风趣。

自我实现者善于观察人世间的荒诞和不协调现象,并能够以一种诙谐、风趣的方式将其恰当地表现出来。

但他们绝不把这种本领用之于有缺陷的人。

他们对不幸者总是寄予同情。

  

  (15)反对盲目遵从。

自我实现者对随意应和他人的观点和行为十分反感,他们认为人必须具有自己的主见,认定的事情就应坚持去做,而不应顾及传统的力量或舆论的压力。

他们这种反对盲目遵从的倾向,显然不是对文化传统或舆论的有意轻视,而是他们自立、自强的人格的反映。

  

  作为人本主义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最为系统的研究。

马斯洛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兴趣起始于大学时代对其两位导师即本尼迪克特和魏特海默的爱戴。

他发现这两位导师的身体外貌、文化背景等很多方面都不相同,但有许多心理特征是相同的。

他们的心理都很健康,在学术上都很有成就,其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按马斯洛的话来说就是达到了自我实现。

马斯洛觉得从这两位导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心理行为模式或许可以作为一般人学习和追寻的样板。

  

  为此,马斯洛采用了自由联想、心理测验和人物传记等多种方法去探讨"自我实现者"的心理行为模式。

他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和身边的学生和熟人中选择出了48人作进一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