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466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诸葛亮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诸葛亮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诸葛亮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诸葛亮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诸葛亮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诸葛亮资料.docx

《诸葛亮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诸葛亮资料.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诸葛亮资料.docx

诸葛亮资料

近日,偶然读到某网友发表的《诸葛亮的十大过错》一文,觉得颇有新意。

但是,其中有些观点笔者觉得有失公允,甚至是一些偏见。

笔者对这一话题也很

有兴趣,因此想把自己的看法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这位朋友在文中一共给诸葛亮列举了十条过错,第一大过错就是“架空刘禅

,独揽大权”。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备在临终之前不仅把蜀汉的军政

大权交给了诸葛亮,而且把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要刘禅对待诸葛

亮要象对待自己一样恭敬。

同时,他也要求诸葛亮要竭尽全力,把自己创造的蜀

汉皇朝发展下去,还要辅佐好刘禅,让他成为一个好皇帝。

对于前一点,诸葛亮

可以说是做到了“鞠躬尽瘁”“费尽心血”,千百年来被人们传为佳话。

但是,

在辅佐刘禅的问题上面,他就完全违背了刘备的遗愿。

在刘备死后,他通过各种

手段,牢牢地把中央军政大权集中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从而达到了自己专政的目

的。

如果他是真心地去辅佐刘禅,那么他就应该教导和规劝刘禅专心处理政事,

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皇帝,最起码他也应该让刘禅处理一点政事吧。

很可惜,他

并没有这样做。

当然,他专政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贪图私利,也不是为了作威作

福,他始终都是为了蜀国的前进和发展着想。

但是,他始终没有逃出封建社会士

大夫追求功名的圈圈,也违背了他自己所说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

生原则,最后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可悲结局。

这也是古

代封建专政者的悲惨结局的根结所在。

《诸葛亮的十大过错》中列举的第二条过错是“穷兵黩武,祸国殃民”。

这一条可以说是给诸葛亮乱盖大帽子。

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诸葛亮毕竟

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不是一个毫无头脑的武夫。

他在出兵打仗的时

候,凡事都按兵法而行,进攻或者退兵,都有计划和依据,不可能轻易的冒险或

者浪费兵力。

在处理国政的时候,也不会贸然改变政策和方针,“吕端大事不糊

涂,诸葛平生唯谨慎”,这是对他的性格和做事原则的最好写照。

至于在他执政

期间,蜀国为什么多次北伐,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

简单地说来,蜀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综合国力与魏,吴两过相比

,远比不上魏国,也比不上吴国。

魏国地处中原,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在三国

之中是最强大的。

吴国依附长江天堑,又面临大海,实力也比蜀国强大得多。

蜀国呢?

蜀国地理条件最差,十分偏僻,实力当然也最弱。

而且在刘备死之后,

又失去了荆州这样一个军事要地,很容易遭到魏,吴两国的攻击。

总的来说,蜀

国是很被动的。

对于这一点诸葛亮看得很清楚,所以,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

出击,在军事上争取主动权,才可以保住蜀国的地盘。

因此,北伐也就无法避免

了。

诸葛亮的第三条,第四条过错都是认为“不挖掘,吸收和培养新人才,

反而打击原有优秀人才”,这一条也是不能够成立的。

在刘备死后,基本上是录

用赵云,关兴,张苞,魏延等人,而且,每次行军打仗,都差不多是委以重任的

不过,在识人和用人方面,诸葛亮是不如刘备的。

这一个问题,我将在后面详

诉。

至于第五条“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采取两边安怃的政策,结果适得其

反”,更是大错而特错了。

因为处理内部矛盾,调节将相之间的分工正是诸葛亮

的长处。

“七擒七纵孟获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此外,诸葛亮在处理和魏延的

矛盾的时候,也很注意尽量不要激化内部矛盾,尽量是低调处理。

因为他很明白

,将相失和,上下失调,对于多事之秋的蜀国来说,是有百害而是无一利的。

管魏延对诸葛亮不让他上战场,不委以他重用是非常不满意的,甚至有时候是对

诸葛亮大发牢骚的,然而,诸葛亮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让他在一些小仗上面现露

一下,以此安慰。

我们且不说诸葛亮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单说他这样做

是不是减少了以些纷争,我看是可以肯定的。

如果说把第六条“不敢直言刘备过错,不敢劝阻刘备过失”当作诸葛亮

的过错的话,也不是很客观地,那也是一种偏见。

事实上,对于刘备的过错,诸

葛亮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对于他来说,有些过失,他可以去劝阻刘备,如一

些原则性的,政策性的失误。

但是有些过失,他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例如刘备

派关羽去守荆州,诸葛亮明知刘备此举是宁愿相信自己的兄弟,也不相信外人[如

赵云],但是关羽从来是有点傲气,看不起任何人的。

他去守荆州,很难说是万无

一失的。

诸葛亮自己也不能够去劝阻刘备的,因为他知道,其实在刘备的内心深

处,对自己还是不信任的。

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里面,在帝王和臣子之间,是

再平常不过了。

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刘备十分清楚这一点,同时,刘备不

得不顾及到这一点:

诸葛亮仅仅是来帮助自己的,自己却不能够事事处处都得听

诸葛亮的,因为别忘了,刘备也是个英雄,他也是很有头脑的人物。

反过来,诸

葛亮本人也很明白这一点,正所谓“锋芒毕露”,必遭杀身之祸。

所以,能够完

全真正只听坏话的帝王是没有的,作为臣子,能够劝阻的当然要劝阻,不能够去

做的,那是千万不可以强求的。

第七,第八条列举的诸葛亮的过失是“不懂得处理后事,错误选择继承人,

只派姜维等等”也事不恰当的。

我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诸葛亮一生地做人原则是

凡事谨慎,从来不肯轻易冒险,一切都不能操之过急。

这也是他的性格体现。

以,在选择继承人方面,他一定不会违背这个原则。

那么,在他看来,在蜀国群

臣之中,只有姜维最符合他的要求。

实际上,在第一次北伐攻打天水收服姜维之

后,他就说:

“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

遇伯约[姜维],吾愿足矣。

”可见,当时他已经看好姜维了。

但是,如果说诸葛亮只是想把继承人选做姜维,也是不对的。

姜维只是负责

军事方面的领导,对于国家政事,还是得靠蒋琬,费玮等人。

所以,他在临终之

前,他把丞相一职派给了蒋琬和费玮二人,这又怎么能说他不会安排后事呢?

怎么能说他只派姜维呢?

第九条说的是诸葛亮在外交方面的政策,原文说“诸葛亮一味对江东退让”

,这是多么肤浅的理解啊!

诸葛亮一生的外交政策是“东和孙吴,北拒曹操”,

这是他在隆中时对刘备说的,也是他在以后处理国政方面对外政策的行动方针。

这八个字的外交政策是非常正确的。

当初关羽和刘备都因为没有遵守这个原则,

结果,一个丢了荆州又掉了脑袋,一个遗恨白帝城。

如果说诸葛亮在刘备死之后不去争荆州而去北伐,这也是处于策略上的考虑

我在前面也已经谈到过,这个时候的蜀国,势力已经大大地下降了,如果这个

时候再去和东吴争什么荆州,反而给魏国有可乘之机,那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以,和东吴从新交好,共同抵抗曹魏。

的确是一种很正确的权宜之计,而决不是

什么一味退让。

至于最后一条“任人唯亲,只用马谡”,更是荒谬离奇的说法。

我在前面也

说过,诸葛亮在识人用人方面确实有不足之处。

以马谡为例子,刘备在临终的时

候曾经问诸葛亮,马谡这个人怎么样,诸葛亮说“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刘备

却说马谡这个人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惜诸葛亮没有听进去,结果果然

在街亭一战中,马谡不仅丢了街亭,还坏了诸葛亮的整个北伐计划,第一次北伐

无功而返,大锉蜀军锐气。

马谡不是没有本事,他也不是诸葛亮理想中的继承人

,但是,他根本就没有上过战场,诸葛亮却要他上战场,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

失误,但却不能说成是任人唯亲。

另外,从诸葛亮的性格来说,任人唯亲是有违

他做事和为人原则的。

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上,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是一

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

人效仿的。

他的人格和他处世的原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

到,他也是一个封建专制主义者,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

这一点,我们应该是可

以理解的。

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个神化了的人物,这是小说的艺术

加工,但是小说不等于历史,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他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不光要看到他这个人做过什么,还要看到他

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中间,一定要客观地评价他的功绩和不足

之处。

这样,我们才不会在观点上有什么偏见和认识上面的肤浅甚至失误。

 1.架空刘禅。

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

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

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手中。

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

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就培植亲信,又却只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2.穷兵黩武,祸国殃民。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

但都失败,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

刘备培养的老了后,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4.压抑,打击原有优秀人才。

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

如赵云、李严、魏延等。

而很多喜欢歌功颂德,虚有其表的“乖孩子”得到重用。

  5.处理内部矛盾不当。

对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

刘备在世时,封五虎上将时关羽不受。

诸葛亮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

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逼魏延造反。

 

  6.不敢直言劝谏。

刘备授意留关羽守荆州。

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

刘备说:

“若法正在,安有此败?

”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7.错误选择继承人。

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

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

  8.不懂处理后事。

诸葛亮死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还叮嘱“小心魏延”。

而杨仪与魏延有极大的矛盾。

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逼使魏延反乱,后被马岱追杀,魏延是当时蜀军中年富力强、战功显赫的首将,冤杀魏延无异于自毁长城。

  9.任人唯亲。

对街亭这样的重地交给刘备临终时一再叮咛要小心的马谡,不起用优秀人才如赵统,赵广。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话不对,应该是“蜀中有将才,廖化帽先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论诸葛亮犯的最大的错误

三国时代蜀国的兴衰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对于诸葛亮的功劳,是无可非议的:

自出南阳始,火烧博望,舌战群儒,联孙抗曹,借东风,火烧赤壁,智取荆州,入主益州,到后来名成八阵图,平南蛮,出祁山,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功劳和才能在整个三国时代都无人能出其右,以至于有人把他列为中国历史上三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其他两位是管仲和商鞅)。

但蜀国最后还是被魏国的后身——晋所灭,有人归罪于诸葛亮六出祁山,耗尽蜀国国力所至。

笔者却另有看法,诸葛亮犯的最大的错误绝不是六出祁山,且听偶慢慢道来:

   我们先从六出祁山开始分析,抽丝剥茧,答案就会逐渐清淅起来。

先对诸葛亮的六出祁山的行为做无罪辩护。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蜀国应等国力强了再打也不迟。

其实不然:

1是魏强蜀弱,你不打他,他也会来打你。

2是你发展强大了,别人基础好,会发展得更强大,甚至差距进一步扩大。

3是时间一长,吴蜀联盟就会松动。

4是诸葛亮生命有限,他不能完成

大业,其后继者则更不可指望。

从中可看出,打是一定要打的。

再看当时的地理和势力范围,魏国占据中国的北方,包括整个黄河流域,以及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一部分,另外还有今甘肃,其面积超过吴蜀总和。

吴国占据长江以南,岭南以北的地域。

而蜀则占领四川盆地及周边一些地方。

由此观之,蜀对魏作战,只有甘肃一带和陕西西南部。

而这一带山高路险,诸葛亮精通地理,经过周密分析,只有出祁山最利于蜀国进攻魏国。

而进攻的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占领长安,再以长安为前进基地进攻魏的心腹之地。

其间有魏延建议出子午谷偷袭长安,但终因这一行动过于冒险,与诸葛亮谨慎行事的风格不符而被否。

而诸葛亮也遇到了不少难题:

1是后勤补给困难,山路崎岖,路途遥远,敌兵搔扰都给补给造成不少麻烦。

诸葛亮也为此开发出流牛木马,却仍不能解决问题。

以至于要将20万兵马分成两批轮流作战,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

2是进攻的地区在关中以西,土地贫瘠,人口稀少,民风强悍,以至于进攻部队难以夺取一个有效的补给基地,时间一长,士气低下,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3是本身国力也非常有限,难以维持20万人长时间的消耗。

期间诸葛亮推行“囤田制”,在汉中开发田地三年才备有足够的粮草以供其再出祁山。

4是对手也非等闲之辈。

军事上采取坚壁清野,政治上采用反间计,让诸葛亮无功而返。

以上客观原因实在是非诸葛亮之过错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简单地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却不能取胜的关键是粮草不够。

按理说天府之国,土地肥沃,当盛产粮草才对。

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否则诸葛亮也不用三年囤田,李嶷也不用因交不出粮草而被免职。

那又是什么原因让蜀国粮草不济的呢?

是人,说白了就是劳动力不足。

古代看一个国家强不强,看她的人口就知道了。

当年秦国大将白起活埋几十万赵军,不是他嗜杀成性,而是让赵国人口锐减,使其再也构不成威胁。

蜀国灭亡时,刘禅交与邓艾的文簿上记载:

“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

”这一数据让我看到时还以为看错了。

这还是诸葛亮死后几十年的人口,可以估计,当时男女人数不会多于八十万,要维持二十万的军队,几乎是不可能的,才会有军队要搞大生产的。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蜀国人口如此之少?

   我们把历史的书页往前翻一页,答案一下就找到了。

那就是彝陵之战。

刘备七十万人进攻东吴,却被陆逊火烧连营,死伤无数。

到底损失多少,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们可以估算一下。

诸葛亮在看到刘备的营地的布置图后大惊,立马动身前往彝陵,但还没到就兵败如山倒,于是在路上布下八卦阵,以阻挡东吴的追击。

这八卦阵,诸葛亮自称可顶十万大军。

由是可以观之,当时蜀军已无力组织起十万人的部队了,可见损失在六十万以上。

不过,三国战争中,很少有完全的歼灭战,往往是一方将另一方杀散,事后战败方又能聚集相当一部分散兵游勇,比率大概为四到六成。

按这样算,蜀国当还能聚集三十万人。

但后来诸葛亮在对南蛮用兵时,只能组织起十万人的部队,加上汉中和荫盟关以及江中的守军,整个蜀军也就二十万上下。

从这点看,彝陵之战后蜀军只剩下十几万人,损失五十多万。

笔者仔细分析,发现其中原因,那就是这七十万人的军队的主体是刘备入川时带去的老底子部队,大概有三十到四十万人。

这部份人加上刘璋的十几万降军和汉中张鲁的十几万降军,刚好是七十万。

这几十万荆州兵被杀散后,并没有逃往四川,而是回了荆州老家。

这就是最后只剩十几万人的缘故。

蜀国这次大减员,实是伤了根本,以至于刘备在白帝城后悔得一命呜呼。

酿成这次惨败的直接原因是刘备不顾诸葛亮等人的劝阻,执意要为关羽报仇,他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这么重大的军事行动,做为军师的诸葛亮却意外的没有随军出征,也是疑点重重,史书上亦没有明确记载。

笔者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1是诸葛亮极力反对伐吴,与刘备产生冲突,为统一指挥,刘备就没有带上诸葛亮。

2是刘备轻敌。

当时东吴军队大概只有十几万人,蜀的七十万是有压倒性优势的,只可惜历史又重演了赤壁之战的一幕。

3是刘备妒才。

从诸葛亮出南阳以来,几乎每次都是他在实际指挥刘备军,而且都

发挥得不错。

因此,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刘备多亏有了诸葛亮才能出人投地。

刘备也是想借这次优势兵力来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也想搞一点个人崇拜,大概每个成功的人都有这种想法。

可惜他的这点想法却葬送了自己。

总之,造成国力大衰的彝陵之战的主要责任在刘备,诸葛亮因没有主动随军出征,也要负次要责任。

但本文分析的是诸葛亮最大的错误,因此我们还要将历史的书页再往前翻。

   史书的前一页正好就是彝陵之战的导火索——东吴偷袭荆州,杀了刘备的拜把子兄弟关云长。

关云长的军事巅峰当是水淹七军。

赤壁之战后,曹操封于禁为水军都督,苦练水军。

过得几年,训练的差不多了,就点七路水军,由于禁统领,庞德辅之,直扑荆州而来。

结果中了关羽的计,被关羽掘开早已蓄满水的水坝,十几万人尽数被淹死,襄阳城也差点墙倒城破。

哪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东吴趁关羽全力抗曹,后方空虚,任吕蒙为都督接替亲蜀的鲁肃,偷袭荆州城,一举成功。

此时的关羽被胜利冲晕了头脑,跟本就没把吕蒙放眼里,放弃只日可下的襄阳城,提大军往回杀,结果半路中了埋伏,大军被杀散,自己也败走麦城,最后被捉砍头。

刘备大意失荆州,除关羽的轻敌外,防务也是大的有问题。

1,明知东吴觊觎荆州已久,却在关羽北上抗曹时,没有及时另派大将驻防。

虽说蜀道难,调兵不易。

但入蜀难,出蜀易,从江州走水路,几日能到江陵,所谓“千里江陵一日还”。

就算大军调度几天做不到,调个大将只身前往。

荆州城本有几万人驻防,缺的是将,有大将来整顿防务,则不至有此败。

2,用人不当。

关羽此人刚愎自用,总以为自己天下无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在诸葛亮收了马超后,意欲前往汉中与其一较高下。

在刘备封了黄忠后将军后,因其地位在自己之上,关羽也很不服气。

就这点可看出,自认为能文能武,又被后人神化的关老爷竟看不出刘备要他镇守荆州有封疆裂地之意,其地位当是五虎将之首。

他这种性格当然得罪了许多人,以至于败走到麦城时孟达不开城门。

可以这么说,关羽只能和他的把弟张飞一样做一个冲锋陷阵的猛将。

诸葛亮当然知道这一点,遗憾的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至终酿大祸,这不可不说是诸葛亮的过失啊。

3,战略布署有失绥当。

我们看一下上庸的地理位置,它是连接益州,荆州和关中的交通要道,是退可守进可攻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关羽水淹七军之际,若能遣一猛将调大军出上庸接应荆州军,则未等吕蒙下手就攻下了襄阳,再联军回攻偷袭荆州的东吴军,史书就要改写了。

从上所述,诸葛亮的过失实在是不小啊。

然而笔者却认为他还有比这大得多的过失,这个他犯的最大过失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把史书再往前翻,翻过智取荆州,再翻过赤壁之战,再翻过火烧博望,就到了三顾茅庐。

很多人也许要犯糊涂了,按理说这一节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能有啥过失,莫不是他不该出山?

当然不是。

刘备最后一顾,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隆中对”。

这“隆中对”在史书上地位是相当高的,它给刘备的兴起指明了一条道路,对刘备来讲,那可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而在以后的征途中诸葛亮也是严格按照这一总体规划来处理的。

事实上有史已来,还没有人对它提出过质疑,但笔者却大胆地讲,这“隆中对”正是诸葛亮犯的最大的错误。

我们首先来看下它的具体内容,三国演义描述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

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

惟将军图之。

”“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诸葛亮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得还是相当准确的,提出联孙抗曹,三分天下的概念,这一点没有错。

错就错在这一句“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笔者认为这一句改为“命一上将将益州之兵以出秦川,将军率荆州之众以向宛、洛。

”就变

得完美了。

说到底就是定都何处的问题,定都荆州比定都益州则有如下几个优势。

   一,定都荆州比定都益州要省事得多。

刘备在荆州经营多年,在当地颇有德望,治理起来要容易得多,此其一。

其二:

定都哪里,就意味着军队主力在哪里。

主力在益州,则在进攻魏国时费时费力得,这样一来,会被其盟国吴国占了先机。

当蜀才出了祁山,尚还在长安苦战时,吴国大军则已攻到河边了。

这样一来,蜀国最多只能占有关中一带,别的地方都拱手让给了东吴。

而定都荆州则不一样,这里比吴国更接近魏国的中心地带。

当东吴刚突破长江天险,还在一马平川的徐州一带和魏国虎豹骑作自杀式进攻时,蜀国大军就已冲到了黄河边上。

谁先到黄河,谁就能得到北方四州。

这样一来,吴只能占有不利于防守的江淮一带,其余的则被蜀因为占有先机而收入囊中。

因此可以说。

定都荆州占有天时。

   二,从地形上看,定都益州属偏安一方而无争夺天下之意。

蜀道难其实也是把双刃剑,入蜀难,出蜀也难。

在防守时可以以逸待劳,在进攻时就变成了劳师袭远,此兵家大忌也。

而荆州是用武之地,地势可攻可守,攻时出新野,骑兵一日路程可达魏国统治的中心地带。

守时退到襄阳,有汉江天险可守。

当年张绣作乱时,以一城之力就搞得曹操天翻地复,不但痛失典韦,自己也差点栽到张绣的手上,这一点足以证明这里的地势利于攻。

等到曹操收拾了张绣,本可趁势夺取新野和襄阳,但迟迟不敢动手,最终空手北还。

直到打败了袁绍,统一了整个北方,势力如日中天,才大军南下,不料被诸葛亮放了一把火,烧得大军仓惶北还。

若不是刘表归天,其子降曹,曹操还真拿它没有办法。

这一点足见这里的地势也利于守。

因此可以说,定都荆州占有地利。

   三,守荆州的刘表和东吴有世仇。

当年孙坚私藏传国玉玺从洛阳返回东吴途中被刘表的手下黄祖射杀,此后两派军阀年年开战。

赤壁之战后,东吴自恃军力强大,对荆州提出了领土要求。

刘备夺得益州后,势力大增,也就没有兑现先前说的得益州后割荆州给东吴。

东吴表面上和蜀结盟,暗地里却在等机会夺取荆州。

当曹操派于禁率七路水军攻荆州时,机会便来了,便有了以后蜀国元气大伤的一系列战争。

倘若一开始定都荆州,蜀强吴弱,蜀主力全在荆州,吴就没有丝毫机会去夺荆州,也就只能和蜀国死心踏地地结盟,共同对付魏国。

因此可以说,定都荆州占有人和。

   终于水落石出了:

诸葛亮最大的错误是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中定都定错了。

他在刚出隆中时就已注定了要为这一最大的错误在临终那一刻感受那声浅浅的叹惜所流露出的无赖和遗憾。

                                                                   秋士 于十一月廿五日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