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460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docx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docx

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魔、染、碎”等6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

正确读写“水墨画、染绿、钓竿”等词语。

3.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4.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5.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6.读懂课文内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

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7.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读懂课文内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1.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童年》。

2.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3.板书课题:

18、童年的水墨画

二、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课件出示)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

(3)古文识字

(4)出示认读生字(课件出示)

3.理解词意(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碎:

指完整的东西破坏成零片或零块。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溅:

液体受冲激向四处飞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

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作者简介

张继楼,男,籍贯江苏宜兴,中共党员,汉族,大专学历,文学创作一级。

重庆市作家协会退休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曾任四川省作协理事,重庆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重庆市第八届人大代表。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3.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

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4.整体感知内容。

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童年的水墨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读文后,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填空。

《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小标题,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静、动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

(三)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

墨染竿腾碎拨浪葫爽蘑菇

1.记生字:

开动脑筋记生字。

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找一找:

左右结构:

腾碎拨浪

上下结构:

墨染竿葫蘑菇

独体字结构:

(2)换一换:

“碎”换掉“石”加上“艹”,是“萃”。

“葫”换掉“艹”加上“氵”,是“湖”。

2.组词语:

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墨、染、竿、腾、碎、拨、浪、葫、爽、蘑、菇”并讲述,组词、造句、指导:

出示生字:

墨:

四点底要把上面托住,下面的“土”不要写太大。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染:

上下结构,上下均等,注意下面的“木”写得稍扁,并把上半部分托住。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竿:

上小下大,注意下半部分的两横中上短下长。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腾: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右半部分的结构要匀称。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碎:

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拨: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半部分为“发”。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浪: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最后一笔为捺,不要写成点。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葫:

上下结构,上小下大,上面的“艹”要把下面的“胡”盖住。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爽:

注意笔顺,各部分之间写紧凑,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蘑:

上小下大,注意下半部分的“磨”各部分写紧凑,不要少笔画。

组词、造句

出示生字:

菇:

上小下大,注意下半部分的“姑”各部分写紧凑,不要少笔画。

组词、造句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课堂练习

三、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继续预习课文。

四、课堂小结

《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个小标题,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静、动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

五、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墨染竿碎浪

葫爽针蘑菇

溪边江上林中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年的水墨画》,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

垂柳梳妆染绿钓竿蜻蜓

碎了蹦跳翅膀浪花葫芦

松针蘑菇斗笠抖落

水墨画清清爽爽明明亮亮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板书:

18、童年的水墨画

二、品读感悟

1.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

溪边、江上、林中

2.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随便发言

3.这三首小诗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学习《溪边》

1.自由读《溪边》,边读边思考:

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2.出示: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蜒。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出示句子: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1)比喻的修辞手法,溪水比作镜子。

(2)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说明溪水很绿。

4.出示句子:

溪水给人影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1)“染”字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2)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

(3)前面写的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色彩美)

5.交流:

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点拨:

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

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

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

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6.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自由交流。

7.拓展:

出示古诗《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8.借助古诗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从而体会到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儿童钓上鱼后的欢乐。

9.指导朗读:

读出景色的美丽和儿童的欢乐。

(二)学习《江上》

1.自由读《江上》,边读边思考:

《江上》是写什么呢?

2.出示: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3.这一首诗是写的什么?

儿童戏水

4.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儿童比作刚下水的鸭群。

5.《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

《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6.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7.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

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8.指导朗读:

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三)学习《林中》

1.自由读《林中》,边读边思考:

文中有两个斗笠,意思一样吗?

2.出示:

林中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3.词语拓展:

清清爽爽、明明亮亮(AABB类词语)

日日夜夜、生生世世、朝朝暮暮、郁郁葱葱、

浩浩荡荡、轰轰烈烈、马马虎虎、沸沸扬扬、

虚虚实实、家家户户、风风火火、隐隐约约、

4.交流:

文中有两个斗笠,意思一样吗?

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5.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

都戴着斗笠,很可爱。

6.“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都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响亮、多么欢快啊!

7.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发出欢叫吗?

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

也许他们正在凉爽的林间追逐、嬉戏、打闹着,忽然望见了远处山边架起了一座彩虹桥;也许他们中间一个最顽皮的家伙正在摇动松树,树上冰凉的雨珠哗啦啦全掉到小伙伴的头上了;也许他们刚发现了一大片新鲜的小蘑菇,正拿出篮子准备采摘……

8.指导朗读:

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

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三、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

河边

几只小脚丫在水里拍打,

裤子上,衣裙上,满是溅起的水花。

扑通一声,溅起的水花。

抓住的鱼儿蹦进了河里,

垂柳的影子和孩子们的笑脸碎了,

留下的是一滩水花。

森林

森林是一片绿洲,

凉爽的风不断向我吹来。

可爱的鸟儿在歌唱,

有趣的树叶一边伴奏,一边伴舞。

我们在森林里呼吸着新鲜空气,

唱着献给大自然的歌。

课堂

一会儿书声琅琅

一会儿反转课堂

勇敢的举手发言

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一双双明亮的眼眸

映出希望的光亮

操场

一声声欢呼

一声声巨响

一会儿足球架

一会儿篮球框

塑胶跑道上一滴滴汗水

在童年的心中流浪

图书馆

四周一片静悄悄,

只有偶尔的翻书声。

在这安静的环境下,

每个人都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书的有趣,

让人废寝忘食。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对内容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水葫芦一(朵)山花一(只)红蜻蜓

一(个)斗笠一(串)雨珠一(双)小手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中国画的一种。

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

(水墨画)

(2)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箬竹的叶子等制成。

(斗笠)

(3)古代官员所用的玉饰腰带。

(玉带)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属于自己的童年水墨画,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六、课堂总结

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

七、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

儿童钓鱼

江上:

儿童戏水

林中:

斗笠——蘑菇、孩子

动静交织,纯真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