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453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讲义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课标导航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

2.搜集部分唐诗,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隋朝兴亡

1.建立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

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     顺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1)兴建仓库:

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

东都:

洛阳;西都:

长安

(2)兴建洛阳城。

(3)开通大运河:

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

4.灭亡

(1)原因:

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残暴统治,劳民伤财

(2)概况: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今江苏扬州  统一、短命的王朝:

秦、隋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

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政治统治

(1)唐太宗

(2)武则天 郭沫若称赞: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

3.民族关系 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突厥

(2)与吐蕃

(3)与靺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4.辽阔疆域

(1)表现:

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疆域空前辽阔。

南海诸岛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2)原因:

除了中央封建王朝的强大和开明外,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

(2)过程:

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趁机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今河北、山西、辽宁地区

(3)影响

2.黄巢起义

(1)背景: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概况:

875年爆发,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3)影响:

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五代十国 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唐朝灭亡: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五代:

指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3)十国:

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南唐等9个政权和山西的北汉。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32“学思之窗”:

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提示:

修建大运河,贯通南北,利于南北交流,但滥用民力,出现暴政,导致隋朝灭亡。

2.阅读教材P35“思考点”: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国家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人民群众的辛勤努力;制度创新,影响后世。

3.阅读教材P36“史料阅读”:

根据史料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

提示:

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见教材P33)

信息解读:

唐代曲辕犁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

2.阅读“《职贡图》”(见教材P34)

信息解读:

上图表明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和民族交往频繁;反映了中外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3.阅读“唐蕃会盟碑”(见教材P34)

信息解读:

会盟碑是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探究一 隋唐封建经济的繁荣

史论要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经济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3)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民族之间、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4)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隋唐经济空前繁荣的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3)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

(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5)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对点训练

1.唐太宗说: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为此,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B.扩充国学规模

C.注重虚心纳谏D.加强边疆管理

解析 根据材料“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他以民为本,重视农业。

所以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2.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

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

”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D.“光武中兴”

答案 C

探究二 隋唐的更替及衰亡

史论要点

 

角度

内容

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们不满;隋炀帝横征暴敛,极度奢侈,朝廷腐败。

唐朝的衰落

(1)唐玄宗后期,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导致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的混乱局面。

(3)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

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唐朝名存实亡。

对点训练

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

唐末农民战争(  )

A.冲击了唐朝统治B.推翻了唐朝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答案 A

2.对图1、图2所示历史变化,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

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解析 据材料“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都是政治而不是生产力,故A项错误;据材料“唐末藩镇”很多演化成“五代十国”的割据力量,说明历史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元明清都是统一的王朝,材料仅仅反映唐末五代的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唐末藩镇”和“五代十国”都是封建社会,故D项错误。

答案 B

探究三 (核心素养)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素养解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融合,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行德政。

(2)作用:

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于各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主要从民族交往的双方去理解相互发展的好处。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

(1)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先进文明,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导致落后。

(2)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3)加强民族团结,实行对外开放,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点训练

1.唐太宗说:

“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

”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派卫青反击匈奴

C.开凿大运河  D.发动玄武门之变

答案 A

2.“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

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

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

”该碑颂扬与期盼的是(  )

A.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

B.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

C.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

D.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侵

解析 根据材料“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等信息可知是唐蕃会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个选项,C项正确。

答案 C

【典例1】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其中

隋朝在洛阳修建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

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

其原因是(  )

A.均田制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土地私有制导致的必然现象

B.隋唐时期对农民剥削最沉重

 含程度词的要慎重选择

C.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

 大运河沟通南北

D.隋唐结束分裂北方长期稳定

 材料信息未体现

明立意 以皇家粮仓的建立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角度考查隋唐经济的发展。

抓关键 材料信息说明了隋唐时期北方粮食储量的增加,这与当时大运河的开通和加速南粮北运有关。

排干扰 隋唐以前也出现过大一统王朝,但未出现材料中的现象,且材料中的选项多表述错误。

 C

【典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

而赐赉

赏赐说明隋朝粮食充裕,经济发展

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特殊功勋    在……以后

——杜佑《通典·食货典》

(1)根据材料,概括隋朝的社会状况。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灭亡的背景与其它朝代有何不同?

第一步 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1)问,“根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第

(2)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源于教材基础知识。

提示词

(1)问,概括——解释清楚。

(2)问,分析——具体阐释。

限制词

(1)问,时空限定——隋朝;内容限定——社会状况。

(2)问,时空限定——隋朝;内容限定——隋朝灭亡的背景。

核心词

(1)问,社会状况;第

(2)问,不同。

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

(1)问,根据材料“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来回答。

(2)问,根据材料“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可知隋朝建设耗费民力,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三步 列要点·组答案

(1)状况:

隋朝国力雄厚,财政富庶。

(2)不同:

大运河的开凿,花费太多的财力和人力;隋炀帝的残暴奢侈;战争频繁(三次征伐高丽等)。

『基础过关』

1.城市的发展见证历史的变迁。

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

A.余杭B.长安

C.涿郡D.江都

解析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完成了统一,因此,答案为B。

答案 B

2.“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炀帝此举”是指(  )

A.建立隋朝B.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D.迁都洛阳

解析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时,劳役繁重,可谓“不仁”;但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有功”。

故选C。

答案 C

3.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A.汉朝B.唐朝

C.明朝D.清朝

解析 618年,李渊代隋称帝,定都长安,建立唐朝,直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

其他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B。

答案 B

4.他统治时期,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虚心纳谏,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他是(  )

A.汉武帝B.唐太宗

C.唐玄宗D.隋炀帝

解析 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因此,答案为B。

答案 B

5.《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

“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小明之所以能得出此结论,主要是因为武则天(  )

A.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

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解析 评价古代帝王是不是好皇帝的标准主要是看其统治时期有没有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因此,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在位期间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故本题答案为D。

答案 D

6.“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杜甫:

《忆昔》)对此诗评述较为恰当的是(  )

A.客观真实,无需考证B.文学家言,尚待求证

C.背离实际,不足为信D.溢美之辞,不足为信

答案 B

7.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

下列工具由唐代农民改进而成的是(  )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A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应用,B出现在东汉,C出现于汉朝。

答案 D

8.某文献记载:

“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

”该文献评述的是(  )

A.唐蕃和亲B.开元盛世

C.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D.唐蕃会盟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提到的“贞观十五年”,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故材料中评述的是唐蕃和亲的意义。

故选A。

答案 A

9.7世纪时,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密切了汉藏关系,藏族人民亲切地称呼她为“阿姐甲莎”(意为汉族阿姐)。

这件事发生在(  )

A.隋朝B.唐朝

C.宋朝D.清朝

解析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唐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节向唐朝求婚时的情景。

答案为B。

答案 B

10.下列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

A.秦朝暴政B.赤壁之战

C.贞观之治D.安史之乱

解析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根据题干给出的“未休兵”可知该诗反映是安史之乱。

答案 D

『能力提升』

11.隋朝运河“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加速了两岸城市的发展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北通涿郡,南至余杭,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可知,大运河便利了南北运输,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

故选B。

答案 B

12.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

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

故①符合题意。

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

故②符合题意。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隋朝没有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故③不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

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秦朝被推翻。

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最后隋朝被推翻。

秦朝和隋朝都是因暴政而亡。

故④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 A

13.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

”处应为(  )

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

解析 图中“?

”位于最高点,说明是唐朝最繁盛时期。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受,不理政事,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从此日趋衰落,故选C。

答案 C

14.下图相传为阎立本所画的《步辇图》,其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B.采用册封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朝政府

C.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的巨大向心力

D.通过和亲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答案 C

15.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

下列最能体现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是(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同时,统治者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往比较频繁。

因此,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A选项,统一国家的建立应是指秦汉时期;B选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选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指明清时期。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地治理他的帝国,不久就为中国开创了一百三十年之久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摘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 像唐太宗这样有才能的人,从西汉以来,只有这一人罢了,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将相没有不是这样的人的,恭谨俭约节省费用,治理天下几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

自从夏、商、周三个朝代以来,没有见过能够和他相匹敌的,然而传位给儿子再到孙子,就遭受武氏之乱,子孙被杀,局势危急,像差点儿就要断掉的线一样,后世人从本原上推究落得这样结局的原因却找不到。

依我看来,可惜的是他不明白治世原则啊!

——摘编自苏辙《唐太宗论》(译文)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材料一的观点进行评析。

(2)根据材料二,说明作者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方法。

答案 

(1)观点:

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

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此外他还“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2)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