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会终极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353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康社会终极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小康社会终极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小康社会终极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小康社会终极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小康社会终极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康社会终极片.docx

《小康社会终极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康社会终极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康社会终极片.docx

小康社会终极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计划

一、时代背景

基本概念及由来

历史渊源

发展历史

丰富内涵

现时代大背景

二、发展计划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奋斗目标

战略部署

要注意的问题

一个关于农村发展的数据展示

十七大报告的新论述

五五个新要求

基本概念及由来

小康社会的历史由来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比如:

社会主义的民主要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要更加完备,人与环境更加和谐,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康,最早源出《诗经》: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

尽管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但小康思想在中国民间却影响深远,盛行千年而不衰,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国情,放眼发展大势,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

    邓小平最早提出“小康”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

他说:

“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

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

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

■“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邓小平文选》第3卷64页

    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概念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

“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实现总体小康生活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1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中共十三大报告

    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现在完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

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度里,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件有伟大意义的事情。

这将为国家长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础,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

    ——中共十五大报告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历史渊源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

他曾经说:

“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

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什么是小康社会?

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

不仅要从生活水平的角度来理解,还应把小康社会作为一个更加具有理论内涵的新概念,是一个体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概念。

其发展目标包括人民生活目标、经济发展目标、政治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内容。

所以,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社会发展阶段。

  邓小平同志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即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具体的战略部署。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发展历史

  如何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经过了多年的探索。

早在1989年6月,邓小平同志就建议,“组织一个班子,研究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规划了到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1997年,十五大明确提出到21世纪中叶、跨度达50年的发展目标。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六大报告还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奋斗目标。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

他说: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总产值也还是很低的。

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

"在这之后,他又多次提出了这一构想。

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

在"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丰富内涵

  小康社会是一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会显著增强的社会发展阶段。

邓小平说,如果进入小康社会时,我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而人口已有12亿到12亿5000万,那么就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从800到1000美元向前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总量将一步一步地走在世界的前列。

  小康社会是一个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社会发展阶段。

邓小平有一个重要的思想,这就是"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

原因何在?

他说:

"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

"他的意思是说,在小康社会,从人均国民收入来讲生活并不富裕,但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是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

  小康社会是一个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国家宏观调控也不断完善的过程。

邓小平说:

"过去我们是穷管,现在不同了,是走向小康社会的宏观管理。

不能再搬用过去困难时期那些方法了。

"

  小康社会在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上将不断完善、定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推动了我国摆脱贫困,解决温饱,走向小康社会。

它们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要完善,该修补的要修补,但总的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

邓小平设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这里说的"再有三十年的时间",就是到2020年左右。

那时,我们已经进入小康社会20年了,换句话说,小康社会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种制度逐步完善和定型的过程。

  小康社会还是一个科学和教育投入有较多增加,精神文明建设有大变化的发展阶段,还是一个在继续发展沿海地区的同时,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好内地的发展问题的阶段。

  按《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指标测算,到1999年我国总体已走完温饱阶段94.6%的路程,200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0美元,预计到今年底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0万亿人民币大关,我国进入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和农业部共同制定出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和《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三套小康标准。

此后,这些标准成为衡量全国人民跨入小康的基本条件。

从标准规定的五个方面看,我国当前经济水平和精神生活已达到小康标准,物质生活、人口素质和生活环境实现程度分别为94.6%、88.4%和91.5%。

具体体现为:

城乡居民的收入日益提高。

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近7000元,农村居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也已经接近2500元。

今年上半年农民从非农产业中得到的现金收入平稳增长,人均5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十几年前,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里并不罕见,如今,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超过10平方米,农村达到25平方米。

  从1998年开始,我国个人购车已占销售量的50%以上。

城市居民中,每万人拥有轿车达100多辆;假日旅游也正成为中国人新的消费热点。

2001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了7.8亿人次。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只有300万人次,到2001年,已经达到1213万人次。

  通信业发展异常迅猛。

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已突破2亿户,手机的用户数也超过1.8亿户,均居世界首位。

我国网民人数超过6000万户,名列世界第二。

  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到1999年底,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小学和初中升学率分别为94.4%和50%。

1999年底成人识字率达87.6%,超过85%的小康标准值。

到2000年底,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重为4.7%。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1999年我国文化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文化馆达2899个,公共图书馆为2769个,博物馆为1371个。

1999年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0.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1.6%。

  卫生保健条件逐步改善。

1999年全国每万人拥有病床数25.49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机构数2.55个。

国民平均寿命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1990年的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至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十年提高2.85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7岁。

  环境生态保护有所改善。

1999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由1995年的793个扩大到1146个;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也由1995年的7172万公顷发展到8815.2万公顷;全国生态示范区数达151个,全国生态示范区面积达3330.9万公顷。

可喜的是,199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首次超过15%的小康标准。

  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巩固提高。

2000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0408万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37万人;有10367万职工和3173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4332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到2000年底,全国共有381.8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00万村民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保障金7.3亿元。

现阶段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大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重大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在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勾画出我国到2020年的宏伟发展蓝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从总体上看,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大背景:

  一是人民提出新期待。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体现。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到200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01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以这些指标衡量,我国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人民对发展有着多方面的新期待:

由于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们要求更好地保护财产权;由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丰富精神文化产品提出了新愿望;由于经济地位变化,人们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出现的矛盾,也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

因此,更好地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也是执政党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是经济发展出现新约束。

我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面对的约束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往长期面对的资金不足和产品短缺现象不复存在,新的约束条件正在呈现:

国内储蓄和消费失衡造成国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大量生产能力依赖国际市场消化;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土地、淡水、石油和重要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现,劳动力素质不高对经济的制约作用越发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矛盾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作用也日益扩大。

  三是社会转型出现新特征。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紧迫课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转型继续加快,城市人口比重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出现,利益主体多元化现象日趋强化,社会活力不断增强,社会进步明显加快。

但与此同时,在我国由单一的社会结构向复杂的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以前从未遇到过的社会矛盾:

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大量新型的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出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复杂局面,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仍然长期存在。

  四是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全面加快,中国与世界经济相互依赖达到从未有过的程度,我国已经从国际经济秩序被动适应者逐步转变为世界重大事务的主要参与者,对世界经济发展作为越来越大的贡献。

但也要看到,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失衡和重组的速度明显加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各经济体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出现明显的走势分化,新兴国家崛起对世界既得利益格局形成新的挑战,经济问题政治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更加抬头。

我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使国际商品、资本市场涨落和初级产品供求变化直接影响国内经济健康发展,这既扩大了我国回旋余地,也加大了经济风险。

  五是党的执政理念实现新发展。

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总结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面对新情况、新矛盾、新任务,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要求,集体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到党和国家奋斗目标中的明确意图,体现了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的总体要求,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在10日下午举行的十六大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全面阐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

    曾培炎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0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这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事。

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所谓更高水平,就是用大体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所谓更全面,就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

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所谓发展比较均衡,就是使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奋斗目标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深刻分析了目前我国小康水平的特点,阐述了巩固和提高小康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而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进入小康社会是一个分领域、分地区、有先有后的发展过程。

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历史阶段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期阶段。

这时候我们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在小康社会问题上有两种应该注意的倾向:

看不到我国就要进入小康社会,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有可能又有必要集中力量办一些有力推进现代化的大事,是不对的;忘掉我们的基本国情,以为不应实行或者可以很快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策,更是不对的。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新世纪必须继续为完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历史任务而奋斗。

1万到1万2000亿美元了。

也就是说,在小康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战略部署

党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可以概括为:

“两步走”,“一二三”,“毫不放松”。

“两步走”:

前10年(2001-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十五大报告中为国民生产总值,十五届五中全会起改为国内生产总值),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10年(2011-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从提出小康目标算起,我们用了大约2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总体小康的水平。

这期间我们走了两大步。

第一步,是到1987年,解决了温饱问题,我国进入了温饱社会。

第二步,是到2000年,初步达到小康,我国进入小康社会。

关于新世纪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新三步走”的设想,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前20年的奋斗目标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联系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十五届五中全会对新世纪前10年的规划,可以清楚地看到,新世纪头20年我们也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到2010年,使人民生活更加宽裕,我国进入宽裕小康社会。

第二步,到2020年,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我国进入殷实小康社会或全面小康社会。

“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根本”,即经济建设。

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是指两个“必须”,即“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两个“必须”实际上讲的是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是指三个“坚持”,即“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实现国家的最终统一。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三个“坚持”实际上讲的是国防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工作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毫不放松”:

是指党的建设要毫不放松。

十六大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中央战略部署的突出特点:

第一,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十六大报告不回避我们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回顾和总结十五大以来5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指出我们工作中还面临着6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在肯定2000年底我国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时,又指出今后中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存在7个方面的矛盾和困难。

应该看到,这些困难、问题和矛盾,有些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更多的是我们在前进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