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308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肇庆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肇庆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肇庆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肇庆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肇庆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肇庆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docx

《肇庆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肇庆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肇庆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docx

肇庆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

肇庆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心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对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关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部署,并全面完成“十一五”环保工作目标与任务,尤其完成国家发展规划提出的环保约束性指标,建设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肇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十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基本情况

“十五”时期,我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大了对水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推进了治污保洁和山区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全市整体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并继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市后,“十五”期间又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环保责任考核先进城市的称号,今年2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了国家的考核验收,较好地完成了“十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目标和任务,为开创“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一)主要工作成绩

1、全市整体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

2005年,西江肇庆河段、贺江封开河段和绥江怀集、广宁、四会市河段各监测段面水环境质量达到Ⅱ类标准;星湖水质达到Ⅳ类水环境功能标准;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

各县(市)区空气污染指数在13-132之间,全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除肇庆城区为356天外,其余县(市)区均全年小于100。

各县(市)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年均值为50.4-55.9分贝,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

2、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下达的计划指标值内,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7835.39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5665.31吨、烟尘排放量8939.18吨,与2000年相比分别递减31.69%、18.23%、24.28%,工业粉尘排放量18359.24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500吨,与2000年相比,分别递增25.8%、25.00%;各县(市、区)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在81.8%-100%之间;全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全部实现了集中清运、集中处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96.3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6.15%,与2000年相比,增加36.95个百分点。

3、工业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十五”时期,全市有6家企业(肇庆星湖核苷酸厂、广东四会互感器厂有限公司、广东高要河台金矿、广东肇庆星湖生物化学制药厂、肇庆蓝带啤酒有限公司、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了省清洁生产企业的验收和授牌;一批上规模、在行业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企业,如高要农业生态园、肇庆星湖股份有限公司、蓝带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见成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在列入“十五”环保计划全面完成污染治理任务的38个重点污染企业中(省级计划9个,市级计划29个),已经完成整治任务的企业有33个,完成整治任务率为86.84%。

4、环境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十五”时期完成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建设项目3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1万吨/日,累计污水处理能力达16万吨/日,全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0%,与2000年相比,增加35.5个百分点;完成固体废物处理扩、改建设项目1个;完成珠江防护林建设65.20平方公里;新增或提升级别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8个,面积189.07平方公里;建成700条生态文明村,56条市级生态示范村(场)、24条省级生态示范村(场);建成4个无害化农业生产基地;到2005年底止,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1%,自然保护覆盖区率达11.96%。

2005年各县(市、区)城市燃气普及率在64.1%到100%之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32.65%到43.73%之间,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在2.04平方米到16.76平方米之间。

5、环境管理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一是全市八个县市区均设立了独立的环保机构;初步建立起市、县、镇三级环保监督管理体系。

二是在“九五”制定和实施一批规范性文件的基础上,“十五”时期又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与任务,制定实施了《肇庆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肇庆市治污保洁工程方案》、《星湖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星湖风景名胜区水源和水体管理办法》等一批规范性文件。

市政府根据新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并借校市合作的契机,与中山大学合作编制《肇庆市环境规划》。

目前,该《规划》正在编制完善之中。

三是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全市已安装自动监控设施43套,其中已通过验收的26套,均实行了并网;2005年完成了与省环保局广域网络和环保电子政务平台的对接;市环境监测站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的验收和授牌;西江三榕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通过了省验收组的验收;市区城中空气监测子站于去年5月份正式并入粤港珠三角洲空气监测网络。

(二)主要存在问题

1、工业主导地位不明显、城市化水平偏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生态恢复治理建设资金瓶颈影响作用明显。

2005年全市三大产业比重为:

31.2:

25.6:

43.2,与全省、珠江三角洲2003年的三大产业比重相比(全省为8.0:

53.6:

38.4、珠江三角洲为4.2:

52.4:

43.4),仍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对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关联性的影响。

2005年全市城市化为38.99%,低于全省2003年55.66%、珠江三角洲71%的水平。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集聚效益、规模效益不明显,融资渠道狭窄,生态恢复治理建设资金历史欠帐较多,瓶颈影响作用明显。

2、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市级的环境保护规划正在与中山大学合作编制之中,辖县(市、区)的环境保护规划还未有开展,镇一级的饮用水源保护区还未有统筹划定,一些开发项目在选点布局和确定相应规模过程中,未能从区域整体大局的高度进行多方案的优化比选论证,决策的系统性、协调性仍有待加强。

一部份环保重点建设项目,欠缺前期评估论证,致使项目建设周期过长。

3、综合整治非金属矿物加工粉尘、建筑、交通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仍属重要性工作任务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功能区标准,但可吸入颗粒物和扬尘浓度呈上升发展。

新阶段综合整治非金属矿物加工粉尘、建筑、交通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污染工作任务仍然较重大。

4、部分县(市)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未能按时完成

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尽管总体控制在省下达的计划指标值内,但相当部分县(市)区一部分污染物排放控制量未能完成计划指标值任务。

这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市当前在污染控制上仍存在着三个不足的问题。

一是传统产业占的比重较大,生产工艺技术落后,资源能源转化率低,污染物排放量较大;二是我市当前正在实施的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工作仍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一些企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致使一部份企业超量排污;三是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滞后,环境容量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底子不清,在制订分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环节上欠缺相应的依据。

5、农村畜禽废物污染呈发展趋势

随着珠江三角洲规模畜禽养殖场向消纳土地相对充足的山区转移速度的加快,我市规模畜禽养殖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与此同时,因其分布面广、点分散,污染治理设施简陋,污染物排放呈发展趋势。

我市畜禽废物污染防治任务仍然重大。

6、环境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尤其环境预警应急能力建设基础薄弱。

管理人员不足,监管设备简陋,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这些情况在县一级尤其突出,与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要求和上级的规范建设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在国家整体的层面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环境形势较为严竣。

自去年12月份以来,中央就环境保护工作相继作出了一系列的战略决策,先是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了今后一定时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环境保护、农村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和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等7项重点战略任务;再是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森林复盖率由18.2%提高到20%在内的环境约束性指标;后是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强调:

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从重经济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

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帐,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情况。

三是从主要运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以下简称“三个转变”》。

中央作出的这些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并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历史阶段。

在我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发达地区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辐射带动效应明显,我市因独特的地理条件优势和后发优势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

市委、市政府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实施“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协调发展”战略,在《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到2010年GDP总量比2005年接近翻一番的同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3%以上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实施工业主导、重大项目带动、东引西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区域协调发展的5大发展战略和打造三大经济板块、构建“一核、两带、多极辐射”的空间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确立了走内涵发展的工作路线。

可以预见,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的全面落实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我市环境保护必将产生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也将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在环保的经济政策调节、环保规划基础、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环保技术应用、环保产业规范等的引导、推动、服务工作任务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显重要而迫切,法治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任务将更为繁重。

总体而言,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完成环境保护的目标与任务难度较大,尤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具有刚性和法律效力性的意义,必须予以全面性的完成。

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保工作全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会、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并按照“三个转变”和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突出政府在环保规划、环保技术应用、环保产业市场规范、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的引导,推动、服务作用,着力抓好饮用水源保护和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问题,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和产业链条培育,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环保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强化法治,创新完善监管体制和机制,推进“繁荣活力、文明法治、和谐安康肇庆”建设。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根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创造更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协调统一,追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协调和谐。

2、统筹协调,综合决策

切实落实关系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环境保护责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项制度,突出预防为主,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帐,并通过实施控制污染物排放“增量”、削减污染物排放“存量”、拓宽环境“容量”等生态建设,实现经济总量的拓展、经济总量和质量的有机统一。

3、加强环保法治,完善长效监管机制

坚持依法行政,严格环保执法,加强执法装备建设,建立和完善权责清晰、行为规范、相互约束、共同促进、高效运转的长效监管机制。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控制

根据“三大经济板块”的主导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环境容量分布特征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要求等综合情况,坚持分类指导和分区控制,加强行业、技术、规模准入标准规范和各经济板块之间的协调联系,推进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格局建设。

5、规划动态管理,持续改进

要按照规划确立的阶段性目标与任务,加强对规划的动态管理和定期评估检查管理,在动态管理中完善,在完善中推进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

(三)主要工作目标

到2010年,全市整体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并按环境功能分区的要求稳定达到国家相应环境质量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的计划指标值内;自然生态环境、城乡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城市环境功能分区布局不合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得到明显的改善,局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控制;全面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具体指标目标值见附件一)。

(四)主要工作任务

1、着眼长远,加强政府环境保护规划宏观引导

环境保护规划是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的重要依据,是环境管理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各县(市)区政府应按照《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和《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抓紧完成辖区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其报批工作。

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等客观自然环境发展规律和着眼于长远,确定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环境保护目标与战略任务,统筹划定生态功能分区和镇一级或人口高度集中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提出不同区域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具体保障措施,为新一轮产业集聚发展,科学合理有效利用环境资源,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实行按环境功能分类指导、分区控制提供环境保护规划基础指引。

加强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关专项规划的统筹协调。

依据环境容量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生态功能分区,提出城市建设、土地利用开发、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分区控制对策,深化环境保护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控制的管理和建设,将尊重自然客观发展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挥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先导性作用。

2、以保护饮用水源为重点,加强水环境综合防治

(1)优先保护饮用水源。

我市水环境保护关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生态安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

要按照“特殊功能特殊保护,高功能高标准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上层规划构建饮用水安全格局的要求,强化对重要供水河道北江、绥江、西江、贺江等水体的保护,严格限制向重要供水河道直接排水和在重要供水河道集水区布设排放污水的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在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零排放管理、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削减污染物排放管理的有关规定,健全饮用水源保护区动态管理制度,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2)加强城市(镇)河段、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

各地应抓紧制定和实施城市河段、河涌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切实将城市河段河涌综合整治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的总体框架要求。

结合城市治污保洁、净化美化和水利堤防建设,加强对受污染河段、河涌的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

着力抓好肇庆城区羚山涌、鼎湖区广利涌、肇庆高新区独水河等城市河段、河涌的综合整治,缓解城市内河涌环境污染压力,强化城市河段河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排洪、灌溉、美化城市景观、调节城市气候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生态服务功能。

(3)加强产业点源废水污染控制。

以水环境容量资源和上层规划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量为约束条件,严格执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及其管网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着力抓好重点污染行业食品制造业、纺织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3行业2005年等标污染负荷累计比值为82.03%),重点污染企业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封开县华信纸业有限公司、肇庆市永丰针织染整有限公司、广东省西江食品厂、广东鼎丰纸业有限公司、鼎湖永盛化纤纺织印染厂有限公司、德庆顺龙木业有限公司、肇庆市佳荣针织染整有限公司、肇庆蓝带啤酒有限公司(10企业2005年等标污染负荷累计比值为80.84%)的监管,严格控制重点污染行业、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

切实贯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基本方针,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废污水排放。

到2010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6%,工业重复用水率达65%。

(4)加快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配套设施建设,是有效削减城市污染物排放,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的重要措施。

各县(市、区)政府应按照“速度与效率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综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河道生态服务功能等基本情况,分急、缓和重、轻合理安排县城、各重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建设时序;加强对污水集中处理规划项目建设规模、投资、建设条件的审核,优先配套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建设,合理规划污水处理设施分期建设规模,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

到2010年,全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0%。

3、以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为重点,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1)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

城市的环境污染与城市的不合理产业结构和布局交织关联。

要从长远着眼,加快城市产业结构和布局战略性调整。

结合旧城改造,解决局部地方建筑密度大、道路不通畅、人居、商业、工业功能混合等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逐步搬迁或关闭能耗高、污染大、占地多等不适应城市功能布局的企业。

结合城市新区开发建设,加强道路、管网和绿化的统筹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城市新开发区新污染源的产生。

肇庆市城区应结合对旧城区的改造,重点落实位于旧城区不符合城市功能布局要求的肇庆钢铁厂、肇庆化工厂、肇庆市味精厂的搬迁工作,还居民安静、空气清新的环境。

(2)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针对群众关心的小饮食业油烟和污水、建筑场地和文化娱乐噪声污染居民住宅区的热点、难点,加快城市民用燃料结构调整步伐,逐步禁止燃用原煤,严格依法审批小饮食业、文化娱乐场地、建筑场地夜间施工程序,加大现场监管力度,严格按环境功能分区管理,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3)加强机动车排气和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

推行公交车优先,鼓励发展电车、燃气车等绿色公共交通;严格控制城市市区摩托车的增长;严格执行《轻型汽车和重型柴油机(发动机)达标车型目录》,实行新车准入制度。

按照《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2007年1月1日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提前实行国III标准的要求,,2007年7月1日起全面实行国III标准;改善油品质量,销售符合国III标准的车用燃油;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用机动车检测维护制度,禁止不合格机动车上路行驶;根据环境质量调整和限制某种标志的车辆上路;建立科学的交通管理和臭氧浓度常规预报系统;严格执行机动车到期报废制度。

加强建筑、市政等施工场地扬尘、城市道路绿化、城市交通道路喷洒水降尘等规范管理建设。

到2010年,全市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达90%,城市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4)完善城市园林绿地体系规划建设。

强化城市园林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调节城市小气候、丰富和美化城市景观等生态服务功能。

以城市现有公园、园林绿地为依托,大力发展城市郊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加强对西江大桥两侧山头、火车站前西江路旁边两侧山头、马头岗等林地林相的规划和改造。

将园林绿地均衡分布在城市各功能组成的要素中,逐步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和城、水、绿相互交融的城市园林绿地格局。

到201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复盖率达40%。

(5)加大星湖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强化星湖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在肇庆城区的生态服务功能。

要将星湖环境综合整治融会到肇庆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

根据《星湖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加快火车站以西、七星岩、旅游度假区三区以东地段雨污分流、北岭山截污渠配套、火车站广场前抽排泵站配套、星湖中心湖泄洪换水涵设施等工程建设;依法严格执行《星湖风景名胜区水源和水体管理办法》,加强对星湖水的监管,切实改善星湖水环境。

着力抓好对鼎湖山,七星岩、北岭山、羚羊山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强化山、湖、城、江的交融、协调。

4、以建设园区经济,加快资源节约、环保技术进步为重点,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1)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

园区经济是实现集约化经营、拓展经济总量发展空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强化对工业污染综合治理和统一监管、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手段。

各地要抓紧落实重污染行业统一规划、统一定点工作,加强对工业园区、尤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工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配套规划建设的聚散功能的引导,包括园区道路、绿化、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及其管网等建设,走集约化经营的园区发展道路。

利用加快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工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步伐。

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污染企业,应实行关、停、并、转处理;对高耗能、经济效益低、污染严重又无法治理的企业,应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实行关、停、并、转;禁止国家明文规定的“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上马。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三个有利于”的要求(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提升整体经济效益),规范产业转移准入约束机制,严格限制污染严重和重复低水平建设项目。

到2007年,对污染治理技术难度大或治理规模不经济,未能按国家排放标准稳定达标排放和未能达到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放要求的污染企业,作出逐步搬迁到工业园区,实行污染集中控制的处理。

到201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环境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实行污染集中控制的工业园区发展格局。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以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为载体,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工作。

按照国家《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加强对污染物排放超标、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生产或者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清洁生产的强制审核及其指导,促进污染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工艺和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

着力抓好对管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工业园区、大型骨干企业和市场潜力较大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与培育;利用高新技术、适用先进技术加强对重污染行业、重污染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培育、扶持若干个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积极性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发展、节约资源能源的循环式发展路子。

(3)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

传统产业在我市的经济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上,都具有比较大的比例。

各地应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并从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高度,加大对传统产业、尤其对发展潜力大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提高资源能源转化效率,从根本上削减污染物排放,促进传统产业乃至区域整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以环境容量分布特征为依据,优化新上项目布局。

严格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制度,加强工业园区和重大建设项目战略环评,完善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制度,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限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环境功能分区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的项目建设,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

(4)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强化大气污染防治。

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加快《肇庆市城区燃气专项规划》建设步伐;禁止建设单机容量小于13.5万千瓦的常规燃煤、燃油机组,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型发电机组,2007年底前,关停辖区所有5万千瓦及以下的小火电机组,除适当建设热电联供机组外,城区和近郊区严格限制新建燃煤燃油电厂;珠江三角洲地区原则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