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PISA测试结果分析及启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136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PISA测试结果分析及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海市PISA测试结果分析及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海市PISA测试结果分析及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海市PISA测试结果分析及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海市PISA测试结果分析及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PISA测试结果分析及启示.docx

《上海市PISA测试结果分析及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PISA测试结果分析及启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市PISA测试结果分析及启示.docx

上海市PISA测试结果分析及启示

上海市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总结

——基于PISA2009测试结果的思考

 

由经合组织(OECD)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TheProgramme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简称PISA)是世界教育评价发展的新趋向,主要是对OECD成员国15岁在校生进行阅读、数学、科学等方面素养的测试,注重考查应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可信性与有效性。

2000年,该项目第一次进行测试,共有28个国家的265000名学生参加,以后每三年进行一次。

2009年,上海市152所学校的5115名学生参加了测试,这是本市也是我国大陆地区第一次参加该项测试。

PISA2009共有6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这些国家和经济体代表了世界GDP总量的90%,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在其中。

PISA2009项目实施周期为4年,2007年开发测试工具,2008年试测,2009年正式测评,2010年发布国际报告。

2009年4月,上海市教委组织实施了PISA正式测试,为了做好测评,市教委成立了SHPISA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上海市PISA2009的测试结果

PISA2009的主要侧重于阅读,数学和科学是次要领域。

在阅读素养方面,OECD平均成绩为493分,上海为556分,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一。

上海学生阅读成绩分布标准差小于OECD,差异比较小。

在7个精熟度阅读等级中,其中最高的6级,上海占2.4%,仅略低于新加坡(2.6%),5级占17.0%,具有明显优势,2级以下的比例最低。

在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等认知方面,上海学生的表现也都比较好,反映了上海课程内容比较均衡。

表上海市PISA2009测试结果

上海成绩

平均成绩

排名

阅读素养表现

556

493

1

数学素养表现

600

496

1

科学素养表现

575

501

1

上海参加PISA测评的15岁学生分布在初中、高中两个阶段,由于初中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学校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上海初中学生阅读成绩差异中,个人因素造成的占72%,学校因素占28%;高中阶段学生经过分流,学校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大,在上海学生阅读成绩差异中,初高中合计,个人因素占62%,学校因素占38%(OECD的平均值分别为61%和39%)。

这表明上海中学阶段均衡程度与OECD差不多,初中均衡程度明显好于OECD中学阶段总体情况。

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原因分析

上海教育自近代以来,始终扮演着开拓、示范和引领者的角色。

历经百年积淀,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持续改革与发展,上海教育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地重要作用。

一、上海市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全国领先

作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一直把公平分配公共产品、提高公共产品的共享程度作为衡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上海教育在上海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领头羊的地位,义务教育的完成率和高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了99%,办学的基本条件、课程教材建设和教育体制改革,在全国都走在前列。

2008年,上海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说,上海教育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最有条件领跑的就是上海基础教育。

“十一五”期间,随着《中小学建设标准》的修订、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提高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上海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了硬件均衡。

目前,全市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9.8%,为了实现99.9%的目标,市教委坚持每年公布个区县“教育账本”,以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落实,并督促其形成长效机制。

“一个都不能少”到“一个都不放弃”,更是反映了政府高度负责的主动态度。

早在1986年,上海市就出台了《上海市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细则》,逐步健全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教育法规体系。

为了更好的了解上海基础教育实施的现状,专门组织课题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查阅文献等方法,对长宁区、普陀区、徐汇区、闸北区、闵行区、川沙县和青浦县等进行了重点调查。

数据显示:

各区(县)适龄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基本达到100%;巩固率正在逐步提高,如长宁区1986年中小学生的巩固率为97.95%,1989年提高到99.2%,92年已达到99.9%。

根据八区(县)的调查,小学巩固率达到99.2%(原闵行区)99.99%(普陀区),初中巩固率在97.2%(青浦县)99.12%(闸北区)。

为提高普及程度,各区、县都采取了积极措施,以把流生降低到最低程度,把九年受完率提高到最高程度。

仍以长宁区为例,1991年小学生净增2753人,中学生净增2735人;1992年小学生净增1750人,中学生净增3447人,该区多年来采用“十年预测、五年规划、二年对策、一年落实”的办法,未雨绸缪积极解决入学高峰间校舍、设备、师资的困难,保证每年适龄儿童顺利入学。

每年暑期,教育局组织各小学做好摸底及通知入学工作,保证应入学的儿童全部入学。

1991学年度,全区适龄儿童8002人,其中8人因病残免于入学,其中7994人全部入学,入学率达100%,该区盲校、聋校、辅读学校共有35个班级,347名学生,区内聋哑、轻度弱智儿童及市内盲童、低视力儿童绝大多数已经入学。

总而言之,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的基础教育就已经初步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上海市普及义务教育条例》所提出的义务教育目标,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

在此基础上,上海市提出了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教育的战略思想,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市公办中小学为户籍学龄儿童提供了充足的义务教育学位,从国际比较通行的衡量义务教育是否公平的主要指标来看,在世纪之初上海已经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目标,不仅保证了所有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机会,还为同一地区的适龄儿童提供了相同的生均经费拨款和相近水平的办学条件。

据统计,2002年上海市6-14岁九年义务教育学龄人口为97.1万人,小学、初中在校生人数合计为119万人(不含民工学校在校生),毛入学率为122.6%,其中公办小学、初中在校生人数107.4万人,提供了相当于户籍学龄儿童数110.6%的学位。

2004年,上海市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规划社会公共设施,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着力改变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态,确保每一个生活在上海的儿童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质优价廉的义务教育。

为了进一步促进上海市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探索用国际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和科学的测验手段评估中小学生的发展状况,上海市教委成立了PISA中国上海项目组。

2009年4月,上海作为大陆唯一的城市参加了PISA2009的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在每个领域的各项测试中都占有明显优势,中学阶段的均衡程度与OECD国家的平均状况差不多,初中阶段的均衡程度还要明显好于OECD阶段的总体情况。

PISA测试有非常严格的采样与考试监督程序,其结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可信性,PISA2009的测试结果充分证明了上海市政府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

二、逐年增长且均衡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

公共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始终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委的优先决策咨询事项。

早在2000年9月,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在市教育工作党委、市教委调查研究时的讲话中说,从上海来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总的原则应该是,投入一定要增加,一年要比一年多,拿出的钱要比别的地方多。

关于地方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十一五”期间要有一个符合上海实际的提法,跳一跳能够做得到。

为了确保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上海市政府积极制定和落实使所有适龄儿童在各个区县都能获得机会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

在学校层面上,尽可能使同级同类学校在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处于一个比较均等的状态,不断缩小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逐步将城乡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充足的教育经费投入,并且有赖于以均衡为导向的教育经费投入。

为了督促各区县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落实,市教委每年公布各区县“教育账本”,逐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舆论环境。

上海义务教育阶段政府财政拨款的生均经费水平在全国是领先的。

2002年,上海公办小学生均拨款4390元,相当于全国生均813元的5倍,比北京2891元高出50%,居全国首位;上海公办初中生均拨款4258元,相当于全国生均961元的4倍多,比北京3273元高出20%以上,也居全国首位。

2004年市政府将“改善355所郊区初中、小学教学设施,均衡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列入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项目。

经市、区县共同努力,全市实际完成设施设备改善的郊区学校共423所,比原计划增加68所。

总投资15838万元,其中添置各类教学仪器5066万元、增配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入4214万元,校具及设施改善6558万元。

市教委还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为郊区县的乡镇农村学校集中购置图书和正版电子读物,平均每校2万余元。

通过添置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了郊区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

2008年,我国有13个省的GDP超过了1万亿元,前三位分别为广东、山东和江苏,上海排在第七位。

然而,根据《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报告》(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1日)发现,这些GDP超过万亿的省市,教育投入的指标并未与GDP的快速增长相匹配。

相反,上海市普通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都处于第一的位置,与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

对于基础教育的投入不仅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和均衡配置上,还体现在对教师素养和经验的提升上。

市教卫党委、市教委从科研引领、制度建设和资源提供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着力提升全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和教育教学经验。

自2007年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启动以来,三所大学共完成280门学科课程的资源建设,开发了179门网络课程,完成了九个区县的远程学习平台安装,组建了一支由各区县105名教师远程学习助学者以及31名维护管理人员组成的远程培训队伍。

2007年,市教委确定长宁区为师资均衡配置工作试点区,与长宁区共同研究制定了《长宁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实施意见》,深化校际交流与互动机制,将优秀教师的学校所有变为区域所有,积极探索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师资合理均衡配置机制。

三、先进观念引领下的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教育、就业培训、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都应该是与公民的基本权利紧密相连的基本公共服务。

上海市政府非常重视新公共服务理念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中的作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经验,积极承担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责任。

公平分配义务教育资源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

为了提高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能力,2008年3月,市科教党委组织科教系统6个委办局以及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专家组成课题组,开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重点课题研究。

该课题运用新公共管理及新公共服务理论,总结经验,分析现状,以开放的心态、多维的视角,探讨如何完善上海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等问题。

课题研究工作于11月底完成,通过多方合作做课题的形式,不仅提高了各行政部门的公共服务意识,也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进展。

在一些新开发的地区,为了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市政府牵头建委、发改委、规划局、教委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共建配套方案,将基础教育资源配套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改善交通条件,确保学生就近入学,使教师满意,学生满意。

从1988年起,上海开始实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以来,已连续滚动开展了两期课程改革,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以必修、选修和活动为板块的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系,强调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力求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在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落实的途径。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汲取国际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提出了“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理论框架,积极构建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的新课程结构体系。

经过两年多的试验,2004年,上海新课程方案以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基本完成,根据上海的具体情况,新教材着重进行了精简、改错工作,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

拓展性课程的教材建设与试验也取得了一定基础,全面推广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条件基本成熟。

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推广工作逐年依次展开。

5月,市教委召开小学起始年级全面推广二期课改工作会议,下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第二期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

暑期,《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完成并颁布实施。

同时根据课程改革理念和要求,分别对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全市各级教研员、实施新课程小学校长、任课教师等10批近万人次进行培训;完成小学有关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的编制。

秋季,二期课改新课程和新教材在全市648所小学起始年级全面施行。

2008年,上海市课改办针对全市中小学课程计划执行不一的现状,组织开展“关于中小学校课程计划的研制”课题项目,项目成果编辑成书后下发给中小学,进一步引领学校去研究和编制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以此促进了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积极鼓励优秀教师支教,是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实践证明,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于提高整个教研组乃至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都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为了促使优秀教师在全市范围内流动起来,缩小区县差距和校际差距,上海市采取了优秀教师“柔性”流动机制,在薪资待遇、职称评定、进修、交通和生活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确保优秀教师的人事隶属关系不变,消除了他们支教的后顾之忧。

上海市委、市政府、科教党委、教委等部门还经常不遗余力的推动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建设,通过科研引领、制度建设和资源提供等广泛开展各项研究,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本市六成以上中小学教师能在工作之余坚持阅读书报1小时以上,且对报刊杂志的兴趣呈多样化。

大多数教师喜爱文学艺术类书籍,尤其对我国优秀古典名著喜爱程度较高。

在提升教师人文素养方面,不仅仅关注到了公办学校教师,对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也提供了大量培训机会。

2009年年内,市教委对在2008年完成农民工子女学校办学设施改造并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66所小学教师开展了培训,培训内容分为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大部分,对于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师素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以政策法规和领导推动相结合的支撑保障体系

上海市基础教育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完备的基础教育支撑保障体系。

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为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可以确保基础教育发展在资源投入、活动开展、督导评价等方面建立起相对稳定的长效机制;市委、市政府、市教委等部门领导的积极推动,进一步强化了各区县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

(一)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义务教育是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需要完善的法规体系作保障。

上海市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可以确保义务教育得到顺利实施。

1985年7月,上海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普及义务教育条例》,在全国率先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6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上海市普及义务教育条例实施细则》。

1993年2月,上海市十届人大通过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1997年12月,上海市十届人大对《实施办法》做了修订。

党的十七大以来,上海市一直着手修订1997年《实施办法》中不符合当前义务教育发展形势的规定。

2009年6月,上海市通过了新《上海市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提供了依据,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4年,市教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事局等8个部门联合研制了《关于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基本确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为:

实现区域内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区域之间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均衡;小学、初中、高中学段之间发展的基本均衡。

拟采取以下主要措施有:

将义务教育纳入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义务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郊区的支教力度等。

2007年,为切实贯彻《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决议》精神,进一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海市教委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推进新郊区新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并颁发了《以教育内涵建设项目推动郊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决定自2007年起,每年设立20个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帮助郊区解决义务教育中急需解决和改进的问题,支持郊区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加强组织协调、推动项目进程的领导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是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组织基础。

上海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窗口,在不少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市政府不仅仅把教育看成人力资源问题,更是把他当成最大的民生问题,这些年来,市委市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

不论是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示范性学校建设、困难学生资助,还是确保农民工子女入学,政府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为了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各级党政组织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委等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推动各项活动、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各个层面、不同部门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是逐级落实责任、积极开展相关服务、确保不出偏差、取得实效。

从199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每五年召开一次教育工作会议,第一次会议的主题是:

建设一流城市、一流教育。

第二次:

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次:

全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率先基本实现上海教育现代化。

为缩小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基础教育质量与整体水平的提高,市委、市政府以及市教委等部门领导组织开展了大量活动。

比如:

2004年2月14日,组织民主党派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讨会,副市长、民进上海市委、市教委、市教科院、区县教育部门、学校校长以及专家学者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05年初,市教委积极组织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以结对形式开展基础教育对口交流与合作。

本市9个中心城区与9个郊区开展了为期3年的教育对口合作交流。

通过中心城区与郊区间的结对交流,不仅缩小了本市城乡差距,教育均衡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2007年,市政府将“400所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列为政府实事工程。

2008年,上海市教委又启动了上海市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试验工作,各区县建立了以市级管理平台为基础,以区县研修博客群、区县研训课程网等为保障的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了全市教育资源库和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农村教育发展,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

2009年,为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上海市教委成立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加强了对全市基础教育工作质量监测的规划、指导与实施。

上海市教委通过多种监测项目的引进与实施,逐步建立起了以科学手段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体制机制,从而更加有力地突破素质在评价上的瓶颈。

2010年,在上海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讲话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实施国家和上海的教育规划纲要。

教育承载着上海未来发展的希望,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处在发展转型关键时期的上海,必须把人才和智力作为上海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建立在上海的人才优势和教育优势这个基础之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为上海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强大的动力。

五、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由基本普及转向了全面普及与均衡发展上来。

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试先行者,始终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重要位置,积极采取措施缩小城乡之间、区县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学校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PISA2009测试结果比较有力的证明了,上海教育均衡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努力下,上海教育体现了受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和政府公共教育服务的公益性,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

(一)改善郊区学校办学条件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缩小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差距,加快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2004年市政府将“改善355所郊区初中、小学教学设施,均衡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列入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项目。

由市教委统一编制“标准”,重点对农村乡镇初中和小学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造。

经过市区县共同努力,实际完成郊区学校改造423所,超额完成68所,总投资15838万元。

此外,市教委还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为郊区县的乡镇农村学校集中购置图书和正版电子读物,平均每校2万余元。

通过添置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了郊区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

为了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2007年,上海市政府将“400所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列入市政府教育实事项目,对上海10个郊区(县)镇(乡)的400所农村公办中小学的信息化硬件设施设备进行标准化改建。

任务完成以后,2008年市教委又启动了上海市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试验工作,经过三个阶段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试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为了推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2008年11月,市教委选择奉贤区作为远郊区县薄弱学校师资队伍质量提升工程试点,由奉贤区教育局确定本区域内需要提高的9所学校为项目实施试点学校,在高校专家、资深校长和博士研究生组成的专家团队指导下,开展为期3年的项目实施工作。

2009年,市教委又发布了《关于2009年下半年上海市区县教育工作的补充意见》,决定启动区县远程培训工程,推进崇明县6所相对薄弱学校师资队伍质量提升工程,并制定本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流动的指导意见。

(二)开展区县交流,均衡师资配置

为了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市教委积极组织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以结对形式,开展基础教育对口交流与合作。

2005年初,本市9个中心城区与9个郊区开展了为期3年的教育对口合作交流。

2007年,全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兄弟区县”对口合作交流的3年协议到期。

3年来,由17个区县组织学校结对和委托名校管理,结对数由上年的75对,上升到91对。

中心城区选派选派优秀教师到对口郊区薄弱学校支教328人次,郊区(县)干部、教师到对口区挂职锻炼和跟刚培训328人次。

通过中心城区与郊区间的结对交流,不仅缩小了本市城乡差距,教育均衡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2006年12月15日,市教委主任沈晓明在长宁区调研时明确强调,将长宁区作为中心城区率先开展义务教育师资优质均衡配置试点工作。

长宁区根据“政府主导、区域统筹、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建立了师资均衡区域流动制度,使所有学校都有一定比例的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逐步缩小校际差距。

通过培养与调配,长宁区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市教委认为长宁开展试点工作有较好地基础,对长宁师资均衡工作方案基本肯定,同时希望继续完善,并表示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2007年,长宁区教育局制定了《长宁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实施意见》规定,从当年起,今年起,凡参评特级教师、市级以上优秀校长和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必须有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