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题三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3020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题三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题三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题三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题三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题三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题三含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题三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题三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题三含答案.docx

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模拟考试题三含答案

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该制度()

A.不利于皇帝获取信息

B.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

C.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

D.弱化了对官员的控制

25.罗马共和国时期,设立了外事裁判官法。

它是外事裁判官在外事司法活动中,不依据市民法的固有规范,而依据“公平”“正义”的原则,专门调节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之间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

据此可知该法()

A.已取代了公民法等相关法律

B.适应了罗马帝国扩张的需要

C.推动了罗马法不断丰富发展

D.利于消除罗马自由民间矛盾

26.中共三大决议指出:

“我们须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

”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壮大了反抗北洋军阀的力量

C.提升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影响

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27.下表是关于1954~1955年间中国外交工作的部分言语的记录。

根据这些记录可知,当时中国政府致力于()

A.调整政策全面发展睦邻外交

B.巩固中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

C.强化对外联系提升国际地位

D.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

28.1976年8月,第五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了《经济宣言》,其中单独列出“目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前景”条款,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

”据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A.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促使不结盟国家经济持续恶化

C.完成了反对霸权主义的任务

D.加速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29.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佃,则力佣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

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30.下表为手工业与机器工业产值比较(1920—1936年),单位:

亿元。

根据下表信息可知,在1920—1936年期间,中国()

A.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在同步增长

B.传统手工业阻碍机器工业的发展

C.民主共和政体稳固促进了工业发展

D.近代工业已经呈现出发展的态势

31.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

……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D.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32.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

“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虐待者,时有耳所闻。

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

”这说明()

A.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

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3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找政府’的消费心理使得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该现象()

A.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

B.导致混合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

D.推动了新经济的出现

34.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35.宋代之前,音乐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教化,庄严、正经的宫廷音乐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到了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社会的形成

B.民间教育的发达

C.宋代理学的兴起

D.频繁的对外交流

第II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

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发生在宋代的结构性社会变迁,使城市中诞生了一个庞大的贫民阶层。

宋朝政府自觉负起了向贫民提供福利救济的责任,逐渐建立了完备的社会救济体系。

宋政府按照居民的家庭财产多寡,将全国人口划分为不同户等,作为国家划定救济对象的参考标准。

宋朝也开始出现了接近现代意义的“贫困线”概念:

凡田产20亩以下或者产业50贯以下的家庭,即为生活在贫困线下的“贫民”。

宋朝的贫民救济主要由两个系统组成,一是宋神宗熙宁十年施行的“惠养乞丐法”(凡贫困人口,均纳入乞丐范围),一是宋哲宗元符元年颁行的“居养法”。

简单地说,“惠养乞丐法”指由政府给贫民发放米钱;“居养法”则指由国家福利机构收留无处栖身的贫民。

这两种救济都是定时的、制度化的。

此外,还有临时性、赈灾性的救济,这类临时性救济虽然是不定时的,但也常年有之。

——摘编自吴钩《宋:

现代的拂晓时辰》等

材料二英国从都铎王朝(1485―1603年)开始,流民和贫困问题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政府对救济问题的干预加强。

都铎君主在济贫问题上采取了两分法态度:

一是国家对没有工作能力的群体承担责任,二是严厉惩罚不愿工作的“懒汉”。

1601年的济贫法将济贫措施分为三类:

第一,没有劳动能力的穷人由国家提供救济;第二,有工作能力者接受救济须接受政府强制性的工作安排;第三,有工作能力而拒绝工作者接受济贫院的院内救济。

该法虽是全国性的立法,但赋予地方相当大的权利,每个教区由监督官管理救济事务,监督官由地方任命。

到18世纪后期,这种以教区为基础的济贫方式已不足以应对社会失业与贫困问题。

保证人们的最低收入被视为社会责任,它意味着制定最低工作收入制度,为失业者提供工作、养老金及疾病救济,而现有的济贫制度无法满足需求。

与此同时,自由主义思潮开始蔓延,工人们反对现有的济贫法,因为院内救济将破坏家庭关系并使被救济者失去人身自由,而即便是院外救济也使人失去尊严。

于是,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逐步在英国创立,1911年的《国民保险法》确立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摘编自刘成、奚慧玲《英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历史沿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政府济贫的主要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确立的原因并说明中英济贫的主要区别。

(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政府济贫的意义。

(9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把外国人讲述中国的言论翻译成《华事夷言》,虎门销烟之后,鸦片战争爆发,英军长驱直入进攻北方沿海,林则徐先被降为四品卿衔,然后又被充军发配伊犁,途中遇黄河泛滥,遂奉旨协助治河救灾。

1845年开始,道光帝重新起用林则徐,相继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

在陕西时,林则徐一方面开仓赈灾,一方面镇压回民起义,大力剿杀“刀客”叛乱,维护一方稳定,加强统治秩序。

在任云贵总督时,他镇压了云南回民起义和各种反清起义、暴动,并提出整顿矿政,鼓励私人开采,提倡商办等主张。

1850年,咸丰帝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镇压起义,林则徐上任途中病逝。

——整理自《中国近代史》等

材料提供了林则徐在近代的生平记录,蕴含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诸多启示。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2分)

45.【历史——选修1:

历史上的改革回眸】(15分)

新中国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之初

80年代以来

面临的环境

美国的孤立敌视

国际局势缓和,中国“改革开放”启动

外交目标

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与方针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政策(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内涵;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确立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目标”确立的历史背景,并指出这一时期的主要外交成就。

(8分)

(2)上表中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

(7分)

4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1925-1926年,德国关税提高了29%,法国提高了38%。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将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提高关税,全部关税的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

对此,法国对进口美国小汽车增税60%,英国于1930年制定《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织品增税50%。

德国又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的关税。

1933年6月,64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由于与会的主要国家采取转嫁危机的利己主义立场,这次会议无果而终。

——摘编自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政策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政策的影响。

(7分)

4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五四运动期间,吴文藻广泛接触了罗素、杜威、梁启超、孙中山和胡适等人的思想。

他于1923年赴美留学,1933年回国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并在抗战期间南下抗日,兼任蒙藏委员会顾问。

其时他对中国民族学和社会学全盘西化的状况感到不满,极力主张“民族学中国化”,“把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作为中国民族学的研究对象,让民族学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学教学和科研体系”。

他曾邀请拉德克利夫-布朗等学者来华讲学,提出了“社区研究”的路径和框架,主张“用同一区位的或文化的观点和方法,来分头进行各种地域不同的社会研究”,组织多批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对费孝通、林耀华、李安宅、瞿同祖等后辈影响极大。

——摘编自林耀华《吴文藻传略》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文藻学术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文藻的历史贡献。

(7分)

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历史(三)答案

第Ⅰ卷

24.【解析】官员直接向皇帝单独呈送奏事进言的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减少了办事环节,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故C正确;除奏折制度之外,皇帝获取信息还存在其他途径,不能说明不利于皇帝获取信息,排除A;奏折制度与滋生因循守旧的风气无关,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了奏折制度减少了办事环节,无法体现对官员的控制减弱,排除D。

【答案】C

25.【解析】外事裁判官法是对市民法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并非取代了市民法,排除A。

该法出现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B。

外事裁判官法属于罗马法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C项正确。

“消除罗马自由民间矛盾”说法绝对,排除D。

【答案】C

26.【解析】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指出“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以应目前中国国民革命之需要”,说明共产党决定联合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反抗北洋军阀、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故B正确;1927-1937年时土地革命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使全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和提升了中共在群众中的影响无关,排除C;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1924年国共合作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不属于民族战争,排除D。

【答案】B

27.【解析】根据“这一会议使向无往来的亚洲国家能够会面,可消除误会和隔阂”“对这次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很重视”,说明建国初期中国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有利于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故D正确;材料反映中国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并非“发展睦邻外交”,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苏联”,排除B;建国初期中国积极发展同亚洲、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主要目的是打破西方孤立拓展外交空间,C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答案】D

28.【解析】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经济宣言》,特别强调“贫穷、饥饿、营养不良、被剥夺和没有文化的危机在发展中的世界里一直存在,而且影响着更多的国家和人民。

”说明不结盟运动反对不公正、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故A正确;材料表明不结盟运动反对不公正、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并非不结盟运动造成不结盟国家经济持续恶化,排除B;C项中“完成了”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表明不结盟运动反对不公正、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无法体现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排除D。

【答案】A

29.【解析】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说明地主对农民的控制较为松弛,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故D正确;材料反映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无法体现“普遍存在”雇佣关系,排除A;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但经营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的小农经济,B项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北方农业的情况作对比,无法得出“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排除C。

【答案】D

30.【解析】表格是传统手工业与近代机器工业产值的比较,从表中信息可知,机器工业在增长,手工业产值上升了,只是比重下降了,工业产值上升的幅度更大,达到3倍以上,故排除A项;B项结论无法从表中得出,排除;这一时期的中国,民主共和政体并不稳固,谈不上促进工业发展,排除C项;依据表中数据,机器工业产值从1920年的10.66、比重19.8,到1936年已经增长到产值33.19、比重31.0,据此可知近代工业已经呈现出发展的态势,D项正确。

【答案】D

31.【解析】根据材料中“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分析数据可得出:

市场在价格中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看不出计划经济,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与材料中的时间“1993年底”不符,排除;C项,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只是材料表面现象,不是本质特征,排除。

【答案】D

32.【解析】民国以来,政府大力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显著,排除A;材料中“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说明存在对缠足习俗面临挑战,说明妇女缠足习俗的社会基础正在动摇,排除B;由材料中对放足存在不同的态度,说明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故选C;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大变革,排除D。

【答案】C

33.【解析】结合材料“明日无酒找政府”“西欧各国储蓄率明显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可知反映的是西方“福利国家”制度使人们重视享乐,缺少奋斗的动力,故C正确;材料未体现经济危机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故A错误;混合经济是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形态,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

【答案】C

34.【解析】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反映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故B正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不是价值观念日益趋同,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不是说明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故D错误。

【答案】B

35.【解析】根据“到了宋代,以娱乐为目的的市井音乐(类似于流行音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宫廷音乐则逐渐衰落,让位于市井音乐”,结合所学,宋朝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适应市民需要的文化艺术随之兴起,宫廷音乐让位于市井音乐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故A正确;宫廷音乐让位于市井音乐和民间教育、宋代理学、对外交流无关,排除BCD。

【答案】A

第II卷

41.(25分)

【解析】

(1)措施:

根据“按照居民的家庭财产多寡,将全国人口划分为不同户等,作为国家划定救济对象的参考标准”得出划分户等,确定救济对象;根据“惠养乞丐法”“居养法”得出颁行“惠养乞丐法”和“居养法”,对贫民进行定时的、制度化的救济;根据“还有临时性、赈灾性的救济”得出实行临时性、赈灾性的救济。

(2)原因:

根据“到18世纪后期,这种以教区为基础的济贫方式已不足以应对社会失业与贫困问题”得出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失业和贫困问题日益严重;根据“现有的济贫制度无法满足需求”得出原有的救济方式存在弊端;根据“自由主义思潮开始蔓延”得出自由主义思潮的蔓延;根据“工人们反对现有的济贫法”得出工人们的斗争。

区别:

直接目的:

根据“严厉惩罚不愿工作的‘懒汉’”得出英国近代的济贫除维护社会稳定外,还有惩处“懒汉”的目的;还可从中国宋代济贫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英国近代济贫后来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分析;济贫主体权力:

根据“宋朝政府自觉负起了向贫民提供福利救济的责任”得出中国宋代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根据“全国性的立法,但赋予地方相当大的权利”得出英国权力分散,地方政府权力较大;济贫方式:

根据“政府给贫民发放米钱”“国家福利机构收留无处栖身的贫民”得出中国宋代为单纯的救济,根据“确立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得出英国除了救济方式外,后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

(3)意义:

可从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答案】

(1)措施:

划分户等,确定救济对象;颁行“惠养乞丐法”和“居养法”,对贫民进行定时的、制度化的救济;实行临时性、赈灾性的救济。

(2)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失业和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原有的救济方式存在弊端;自由主义思潮的蔓延;工人们的斗争。

区别:

①直接目的:

中国宋代济贫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英国近代的济贫除维护社会稳定外,还有惩处“懒汉”的目的。

②代表的阶级利益:

中国宋代济贫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英国近代济贫后来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③法律执行力度:

中国宋代济贫不具有强制性;英国近代济贫具有强制性。

④济贫主体权力:

中国宋代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英国权力分散,地方政府权力较大。

⑤济贫方式:

中国宋代为单纯的救济;英国除了救济方式外,后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

(3)意义:

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42.(12分)

【解析】本体属于典型开放试题,首先依据材料信息提取观点,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于提取观点进行分析论证。

如依据材料中“广州禁烟”“一方面镇压回民起义,大力剿杀‘刀客’叛乱,维护一方稳定,加强统治秩序”“镇压了云南回民起义和各种反清起义、暴动”的信息从“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内忧外患严重”提取观点;论证依据所学从林则徐屡次被皇帝调派镇压各地的反清起义可以看出当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依据鸦片战之后中国社会性质、经济结构以及思想变化等视角分析社会矛盾的变化,最后总结观点即可。

【答案】示例:

启示: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内忧外患严重。

说明:

林则徐屡次被皇帝调派镇压各地的反清起义,说明近代在清政府封建专制的压迫下多地方社会动荡不安,显示出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统治秩序十分不稳定,给封建统治者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是晚清政府的内忧表现。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原料掠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中国人民受到外来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双重压迫,经济上被西方侵略剥夺政治上被西方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夺去了许多特权,中华民族与西方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外患的表现。

综上所述,由于清政府的反动封建统治,使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内忧外患加剧。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45.(15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比较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目标”确立的历史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美国的孤立敌视”,并结合所学当时的国际国内状况来回答。

这一时期的主要外交成就,应当联系所学,从基本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等方面来回答。

(2)两个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所发生的变化,可以根据“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和“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等信息分析比较得出。

对这种变化的认识应当结合所学,从外交政策与国家形势国家利益的关系、我国外交的不断成熟和进步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

(1)历史背景:

二战后,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国家民族的独立。

外交成就:

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了新生政权;与广大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赞誉;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

(2)变化:

从将外交与革命等同到将外交与国家利益结合(或:

从外交强调意识形态到外交强调国家利益)

认识: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必须服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种变化说明了我国外交在不断的总结和反省中走向成熟。

46.(15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中“德国关税提高了29%,法国提高了38%”“美国……从33%提高到40%”“法国对进口美国小汽车增税60%,英国……增税50%”并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各个国家纷纷提高关税税率,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各国实行关税壁垒;根据材料中“64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由于与会的主要国家采取转嫁危机的利己主义立场,这次会议无果而终”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