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教育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2856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三节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三节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三节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三节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节教育学.docx

《第三节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教育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节教育学.docx

第三节教育学

第三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征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首先,教育研究必须从教育现象入手。

其次,教育现象纷繁复杂,多种多样,教育研究固然要切入教育现象,但又不能泛指对所有教育想像的研究。

再次,教育研究指向的现象与问题又应该具有特殊性、本质性的特征。

2.教育学的学科特征

(1)教育学的理论性特征 

教育学首先作为一门理论科学,它有其特定的概念和理论体系,有其特定的理论视域。

 

(2)教育学的实战性特征

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指导教育实践,它有特别强烈的实战性特征。

教育学的实战性集中指向怎样实施教育。

它包含如何认识与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如何理解教学,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认识课程,如何实施课程改革等。

 

(3)教育学的艺术性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时期 

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首先是记述孔子教育思想观点的《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与其弟子相与问答的记录,对孔子教育思想有很具体的记载。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以及因材施教等。

中国先秦时期的《学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它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师生关系,教育内容及其开设顺序,并总结了教育成败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1.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捷克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一1670),他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井在自然适应性原则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作了新的探素,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学内容,较详细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确立了教学的基本原则,还对教师的职业作了狠高的评价等等。

这些主张虽然有的不尽科学(如自然适应性原则,把人混同于动物),但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方面,却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写的《大教学论》(1632),一般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英国洛克(1632--1704)的《教育漫话》,法国卢梭(1712-1778)的《爱弥儿》,法国爱尔维修(1716-1771)的《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1746-1827)的《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福禄倍尔(1782--1862)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1820--1903)的《教育论》等,都可以算做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一些重要著作。

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德国赫尔巴特(1776--1841)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作。

因为在这本书中,不仅包括了管理、教学和训练等几个部分,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中德、智、体各育的一些根本问题,体系比较完整,而且从其理论基础来看,包括了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较为殷实,并以心理学为基础论述了教学过程及其方法等问题。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他于1776年在德国坷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了教育学。

3.教育学的发展时期

(1)教育学的多元化 

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斯宾塞《教育论》,重视实科教育,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1901年德国梅伊曼提出“实验教育学”,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但忽视了人的社会性。

美国杜威创立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代表作为《民本主义与教育》。

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理论深化阶段:

1956年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布鲁纳《教育过程》,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2)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教育上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诸如教育的本质、作用,教育的目的、任务,教育、环境与人的发展等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和论证,使教育学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

马卡连柯的《教育诗》(1935),凯洛夫的《教育学》(1939)等。

杨贤江是中国现代教育理论家。

他著有《新教育大纲》,这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拟定的教育著作,论述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批判了“教育清高说”、“神圣说”、“教育独立说”等观点。

 

(3)教育学的分化 

第一,传统教育学的几个组成部分独立成为几门学科。

传统教育学一般由四大板块构成,即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论。

 

第二,按照教育的层次与分类,分化成一系列分支学科。

有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特殊教育学等。

也有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生物教育、化学教育等。

 

第三,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学科在发展。

如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史学等。

 

第四,教育学新兴学科的发展。

如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学、教育法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文化学、教育技术学、教育未来学等等。

  (三)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

从探讨人的本性人手,孔子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因此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己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题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基本科目是谴、书、礼、乐、易、春秋。

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

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2.孟子

  在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研究孟子教育作用论的基本出发点。

主要论点有:

其一.孟子认为人性是人所独具的特性;其二,孟子认为人性是先天固有的,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其三.孟子所说人性善,并不是说人性中具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

这就说明了教育的必要性。

从教育可能性角度上说,孟子认为凡是人类都具有先天的德性.如同有口便能尝味、有耳便能听音、有目便能观色一样,有心便能识理义。

因此,人人平等,“尧舜与人同耳”(《离娄下》)。

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成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

这就论证了人人都可接受教育、都有培养成为圣贤的可能性。

人只要按照自然的天性施以良好的教育,如同给庄稼以阳光雨露,都能发展得很好。

孟子这种思想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有相似之处。

既然趋向于善是人之本性,而善又是存在于内心的,故他们必然把强调内省的道德自觉,当做教育思想的重心。

但两人也有不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是以认识论和形式逻辑为基础,侧重于善的定义:

而孟子的教育思想却强调以宗法关系的感情纽带为基础,侧重于善的内容——仁、义、礼、智。

这种不同又体现了东西方教育思想的不同特征。

  3.荀子

  从人性论出发,荀子提出了教育作用论。

即“化性起伪”。

荀子说:

“凡所贵尧、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

”任何人的道德观念,皆非本性固有,而是“积伪”的结果,也就是由“性”向“伪”转化的结果。

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只要肯学习,接受教育.还有什么能够阻止人改变自己呢?

可见.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任何人只要肯努力.经过长期的教育.就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性恶论,实际上就是教育哲学,在理论思维上有其进步意义,但也存在着缺陷与错误。

他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

具有相互的唯物主义因素,但是,他又过分高估教育的力量.并且主张教育必须由圣人与圣王来主持,而圣人是如何“化性起伪”的,则未能说明,这就陷入了一种理论困境与自相矛盾。

  4.道家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长期不为教育理论所注意。

其实道家的许多教育思想也是很值得研究的。

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5.墨翟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同,墨家与儒家的教育主张也有所不同。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认为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6.《学记》

  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被认作“教育学的雏形”。

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

《学记》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

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学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而进。

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

  (四)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在西方。

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产婆术)。

这种问答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柏拉图认为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

这种教育只有贯彻了睿智的哲学家和统治者的思想,才能引导芸芸众生走向光明。

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

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全城邦应有一个共同目的,所有的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但他所指的“每一个公民”不包括奴隶。

他主张一部分人可以受教育,一部分人即奴隶则是不可受教育的。

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4.昆体良

  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三)近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

  1.夸美纽斯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自尼”,深受人文主义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

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受形成一门独学科的标志。

他的主要观点:

  第一,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提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为此,他编写了很多教材,比如《世界图解》。

  2.卢梭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是《爱弥儿》,书中著名的一句话是: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

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

因此,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3.康德

  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对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影响很大。

康德在他的哲学里,探究道德的本质,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

他力图通过教育实现他的哲学理想,改造社会。

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4.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深受卢梭和康德思想的影响,并且以他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对世界产生影响的教育试验。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

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头、心和手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

他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

他的教育代表作:

《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

他根据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和要素教育理论,研究了小学各科教学法。

奠定了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基础,由此被称为“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5.洛克

进入近代,国家的教育思想与民主的教育思想都在发展,这在英国哲学家洛克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在他的《教育漫话》中,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

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另一方面,他主张绅士教育。

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

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

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健壮的身体。

绅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基本原则是以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理智克制欲望,确保个人的荣誉和利益。

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6.赫尔巴特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哥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赫尔巴特最著名的是其“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

后来他的学生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应用。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堂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在教学上,赫尔巴特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收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多方面的教育应该是统一而完整的,学生所学到的一切应当是一个统一体。

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7.杜威

  美国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及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也是生长过程,这是从教育的纵向说的;而从生活的横向来说,则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形成了个体的和集体的经验。

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造或改组经验。

所以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

为此,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即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前苏联一批教育家在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事业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代表性的著作有: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查》、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特别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前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则总结了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

该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这本书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9.晏阳初

  晏阳初堪称平民教育思潮的典型代表。

他和陶行知、朱其慧等在北京共同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促进会总会,之后从城市到农村,辗转各地宣传和推动平民教育。

他认为,要解救中国,就要“多在平民教育上下功夫”,“凡是中华民国国民,无论男女贫富,只要他是在应受教育而未曾受教育的,或受过基本教育而缺乏公民常识的,都应领受平民教育”,这种教育是“民主国家里最重要、最正宗的教育事业”。

平民教育是全民的,教育内容也应该适合平民的生活需要。

晏阳初的思想和活动,为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0.陶行知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自身又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创立“生活教育”论的原意。

是由于推行平民教育运动的失败,“所找出来的新路”。

同时也是出于对传统教育的憎恨,试图从“根本上”来改造传统教育。

“生活教育”论主要内容有:

(1)“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论的核心。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2)“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

传统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社会即学校”就是为了冲破这堵“高墙”,从而把学校伸张到整个社会,在这所“伟大的学校”里,人人可以做先生,人人可以做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3)“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论的教学方法论。

它的涵义是: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四)当代教育思想

  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瞩目的重大课题。

各国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改革,并形成了大批现代教育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通过近20年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

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由两篇文章构成,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强调活动的动作教学方法,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