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46396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5)不更颠乎()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今义: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遂反溯流逆上矣。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

17、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顺流下矣”;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河中石兽》检测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选自《》作者是,字,直隶献县人。

代家,这是一本以形式写成的小说,内容以记述、—————————为主。

2、“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四档。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纪昀()()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杮()湮()没啮()沙溯()欤()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和加线的词语:

1.临:

2.河干:

  3.山门圮于河:

  3.阅十余岁:

  4.棹:

5.设帐:

6.尔辈不能究物理:

7.是非木杮:

8.湮:

9.耳:

  10.啮:

11.坎穴:

12.不已:

13.遂:

14.溯流:

15.如其言:

16.但:

17.据理臆断:

18.求石兽于水中:

19.竟不可得:

20.凡河中失石:

21.曳铁钯:

22.以为:

23.盖:

24.闻之:

25.固颠:

26.二石兽并沉焉:

27.然则:

28.乃石性坚重:

四、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不亦颠乎?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

2、曳铁钯。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

五、解释下面“一词多义”的词语。

(注意中考必考八个虚词:

而、之、以、于、为、其、则、乎)

闻之笑曰山门圮于河

沿河求之求石兽于水中

一老河兵闻之2、于湮于沙上

1、之当求之于上流当求之于上流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

至石之半果得于数里外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其反激之力

然则天下之事4、其如其言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3、为众服为确论如是再啮

啮沙为坎穴5、如如其言

六.下面句中哪个词语是文言文中“词类活用”?

请用横线标示出来,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1、棹数小舟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七.下面加线的词语属于文言文“古今异义”现象,请解释它的古义和今义。

1、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今义:

2.是非木杮(古义:

今义:

3.阅十余岁(古义:

今义:

4但知其一(古义:

今义: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5、竟不可得 (古义:

今义:

6、转转不已(古义:

今义:

已经)

7、求之下流,固颠(古义:

今义:

坚固)

八.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

(4)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

(6)众服为确论。

译:

九、主题思想: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12.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5)通“癫”疯狂

13.⑴这样判断动词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3)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4)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言之成理即可)(或者: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

17、“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求之于上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