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论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权威全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682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社论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权威全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民日报社论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权威全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民日报社论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权威全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民日报社论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权威全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民日报社论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权威全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社论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权威全面.docx

《人民日报社论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权威全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社论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权威全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民日报社论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权威全面.docx

人民日报社论稳定政策深化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权威全面

 

人民日报社论:

稳定政策 深化改革 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3年12月25日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农村工作会议,也是农业农村发展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深刻阐述了事关“三农”发展的战略性、方向性重大问题,全面部署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要求。

这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加快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农”快速发展、持续向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增收有望实现“十连快”,农业农村发展全线飘红。

站在新起点,我们一定要清醒看到,当前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复杂、挑战更严峻:

需求总量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确保粮食安全难度增大;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谁来种地问题日益凸显;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农村社会管理压力加大。

解决好这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重大课题,必须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寻求新突破。

  稳定政策是前提。

35年农村改革,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三农”政策深得民心,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

新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一定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坚持中央农村基本政策不动摇,尤其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稳定保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中央鼓励各地探索创新,先行先试,但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不刮风,不走偏,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改革创新是动力。

要立足国情农情,顺应现代化规律,坚决破除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持续发展是方向。

要更加注重永续发展,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协调兼顾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建立起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抓好粮食生产是首要任务。

我们是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虽然全国粮食总产迈上1.2万亿斤台阶,但总体看,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不能因为连年增产而思想麻痹,不能因为发展向好而工作松懈。

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数量增加的同时,要下决心抓好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有序稳步推进。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

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

我们要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农业、惠农村、富农民,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努力开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

 

构筑大国粮食“安全阀”

毕夫

2013年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4年敲定的六项主要任务中,保证粮食安全被置于首要位置,还特别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指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亿多吨,同比增长2.1%,也是中国粮食第10年连续增长。

  如此喜人的产量并没有改变中国“丰年缺粮”与粮食进口比率不断提高的尴尬——过去十年中,除2008年、2009年外,其余年份的粮食生产都是产不足需,而且缺口日益增大。

截至2013年7月底,我国今年进口稻米、小麦和玉米等“三大口粮”达1143.9万吨,创下同期历史新高,而且被官方视为“口粮”的稻米和小麦的进口量日渐增大。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表示,中国2013年超越埃及之后,成为全球最大小麦进口国,进口量达650万吨;同期中国将超越尼日利亚,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大米进口国,进口量达300万吨。

  中国“三大口粮”净进口的局面,在短期甚至长期内可能均会处于“不可逆”状态。

  进口的增加意味着国内粮食自给能力的下降,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不足86%,与官方95%的目标相去甚远。

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来平衡国内粮食供求当然也是一种选择,但将粮食安全系在别人腰带上的难度系数将越来越大。

自1990年以来,全球粮食产量只增加了2.3%,人口却增长了10%,人口增速大大快于粮食增产速度;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全球粮食产量必须提高50%以上才能满足需求。

目前世界粮食总产量一直徘徊在18亿吨到20亿吨之间。

目前世界粮食库存已由10年前消费量的30%下降到不足15%,处于近30年的最低位置。

FAO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20到50年间的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全球超长期粮食安全难免不受重大影响。

如果再加上日益泛起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浪潮,中国未来粮食进口的风险会逐步加大。

  粮食供求的长期紧平衡是徘徊于国内粮食市场上空的巨大阴影。

据《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预测:

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3亿,粮食总需求量将达到58487万吨-59202万吨,届时国内粮食(不含大豆)的供给缺口将在4000万吨-5000万吨。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调查,2013年农民工年人均粮食需求比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分别高119.14和51.04公斤,人均日消费粮食增加20%;动态预测显示,到2030年,中国至少有2亿农民移入城镇,粮食供求矛盾将日益加剧。

  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条件还十分脆弱。

目前,中国耕地保有量为18.18亿亩,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根据联合国耕地警戒线标准,当人均耕地少于0.8亩时,会发生生存危机,目前中国2000个左右的县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0.8亩。

按照未来“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到2020年建设占用耕地用地3万平方公里(即4500万亩),减少的粮食产量不低于2000万吨。

如果耕地下降到18亿亩以下,加上土壤污染、自然灾害等因素,粮食总产很可能下降至50000万吨——届时中国需要8000-10000万吨的粮食进口量,占到目前全球粮食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

  食以土为本。

按照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规划,到2030年,如果实现粮食95%的自给率,则2030年需要18.5亿亩耕地。

在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提高粮食单产量就成为必然选择。

中国粮食增产大约三分之二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这方面未来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提升粮食单产的同时,通过改造中低产田,使其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增效的高标准农田,也是一种增产的有效路径。

  在向土地寻找粮食增量的同时,粮食存量空间更值得深挖。

目前中国每年因灾损失的粮食产量约1000亿斤,如果每年能通过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防灾减灾和避灾等科学技术手段将灾害损失减少两成,那就相当于增产200亿斤。

另外,全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约为8000万吨,相当于粮食总产的15%,如果能通过控制非食品工业用粮需求、发展节粮型养殖业、节约用种和加强粮食储存和保管等措施堵住产后损失漏洞,就相当于每年能新增约2亿人的粮食供给。

  开源节流之外,通过制度性再造即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应当是提升粮食安全系数的最核心环节。

当前,在引导农民流向城市的同时,政策还应全力引导和支持城市工商资本向农村尤其向粮食种植业领域逆向流动,以在置换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提高土地的规模化产出程度,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土地生产效率对劳动生产效率的替代。

 

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不能放松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2013年12月23日

经济日报  

  在粮食生产突破1.2万亿斤大关、实现“十连增”的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了明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的第一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会议提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这意味着,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不能放松。

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就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保有舍,做到保口粮、抓重点、守底线。

  保口粮,就是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保持100%自给。

这是因为口粮对保障正常生活和基本经济秩序至关重要,必须确保更高的自给率;而且我国保持小麦和水稻的生产比较优势,从经济和技术角度都是可行的。

抓重点,就是抓好玉米生产,玉米需求空间最大、国内生产潜力最大、年度间产量波动最大,需要集中更大力量抓好玉米生产。

守底线,就是将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重点确保稻米、小麦等主粮供应,强化粮食战略储备体系建设,建立完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粮食保障机制。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说,谷物产量一般占粮食总产的90%左右。

只要保障水稻、小麦、玉米3大谷物的稳定供给,稳定粮食自给率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按照我国统计口径,粮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

但国际上不存在与我国统计口径完全一致的粮食概念,而有谷物的概念。

在我国,谷物主要是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类,以2011年为例,水稻、小麦、玉米产量合计占谷物总产量的98.4%。

  因此,在比较我国与国外的粮食安全水平时,采用谷物自给率代替粮食自给率,更具有统计上的可比性。

  那么,如何理解会议提出的“适度进口”?

粮食属于土地和水资源密集型产品,我国人多地少,人均水资源较少,适度进口粮食有利于缓解国内耕地、水资源紧张压力。

现在看来,资源约束日益强化,有些产品供给不足、需要进口补充,有些产品竞争力不强、不让进也不行。

适度从国外进口大豆、植物油、棉花等非主粮农产品也是现实需要。

以大豆为例,按照我国目前8亩地可生产1吨大豆计算,进口大豆相当于利用了国外至少4.4亿亩的播种面积。

若全部由国内生产来替代,意味着要以大幅减少粮食总产为代价。

因此,适度进口国外资源性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国外耕地资源。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谷物进口虽然增量较大,但都在国家进口配额之内,占国内谷物生产、消费总量比例较小,并未改变我国谷物供需基本平衡的局面。

  粮食作为经济发展、国家自立的物质基础,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讲决不能依赖进口,必须立足国内,保持一定自给水平。

从世界范围看,多数大国粮食自给率都在90%以上。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不论耕地资源有多少,不论国际市场粮源有多丰富,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的方针不能动摇。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必须坚持“一条红线一个底线”不动摇。

在叶贞琴看来,在工业化、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主引擎的快速推进期,必然会占用大量良田。

因此,首要前提就是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粮食播种面积16亿亩的底线。

粮食“十连增”,三分之一靠面积。

近6年粮食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产量也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

据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每年粮食需求增量超过200亿斤。

要满足这一需求,按照粮食单产水平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来计算,粮食播种面积必须稳定在16亿亩以上。

  “科技支撑”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关键词,这意味着依靠科技促增产的方向不能动摇。

粮食生产每上一个台阶,都与突破性品种和技术直接推动密切相关,上世纪80年代推广杂交水稻、90年代推广紧凑型玉米,使水稻、玉米亩产分别提高了近100公斤。

近些年,在农业技术没有大突破的情况下,我国通过一手抓高产创建、集成推广成熟技术,一手推广应用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实现了单产水平持续提高。

实践证明,今后应当继续坚持。

  粮食连续增产固然可喜,但今后还要打造粮食生产的“升级版”,更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水大肥猛药、重用地轻养地、只顾铺膜不管回收毕竟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一方面,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工程,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

 

专家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中国要强 农业必须强(政策解读)

本报记者 赵永平 冯华

2013年12月25日

人民日报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谷物自给率要保持在95%以上,口粮保持绝对安全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突出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出“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有什么新意?

  “这可以看成一条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研究部研究员徐小青认为,虽然粮食实现了“十连增”,但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

一方面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另一方面是粮食刚性需求增加,一项调查显示,一个农民从农村融入城市,日均消费的粮食要增加20%。

  从2011年开始,我国已成为小麦、大米和玉米等农产品的净进口国。

据统计,2011年小麦、玉米、稻米等谷物进口545万吨,2012年达到1398万吨。

“这说明,粮食增产幅度还不能完全满足消费刚性增长幅度。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

  “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自己的饭碗要装自己产的粮。

”徐小青说,这次提出谷物基本自给,意味着小麦、玉米、稻米为主的三大谷物自给率要保持在95%以上,而口粮绝对安全,意味着小麦、稻米自给率要达到98%以上。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央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李国祥说,我国三大谷物进口比重比较低,不到3%。

依靠自己保口粮,必须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今后随着农业基础加强,农业科技进步,中国有能力保障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徐小青说,要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促增产,更加重视平衡好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关系,更好地重视平衡好增加粮食产量与保证农业生态安全的关系。

  守住农村政策底线

  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

  这次会议强调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什么现实意义?

  徐小青说,当前一些地方在推进农村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对政策的误读,损害了农民利益。

这次会议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说得非常明确。

强调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农村最大的政策,它明确了两个基本问题:

一是农户拥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二是农户可以自主选择经营形式。

强调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关键是要给农民吃“定心丸”。

农民有了长期自主经营的土地,才能有稳定长远的打算,才能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李国祥表示,不管是在哪一个国家,家庭经营都是最适合农业的生产经营形式。

农村家庭经营形式灵活,能包容多层次生产力发展。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土地流转,都不是要去搞一个新制度,而是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更好地激发家庭经营的活力。

目前中央把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单独分离出来,允许抵押担保,这与过去比是一个创新。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占大多数的还是农户间的流转。

”徐小青表示,土地流转一定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是流转的底线。

  “为农民土地流转提供更好的服务,加快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农民经营承包权流转市场,这才是健康有序推动流转的关键。

”徐小青说。

  应对农业后继乏人

  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不能忽略普通农户

  据统计,2012年底,全国农村承包集体耕地的农民家庭约2.3亿户,其中约4440万户进行了耕地流转,仍有1.9亿户从事农业。

  “这表明,农户家庭仍是我国农业中最主要的生产经营主体。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会有普通农户大量存在。

”李国祥表示,一般农户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功能互补,这样的新型经营体系才是完整的。

  李国祥认为,应对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在扶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同时,不能忽略普通农户。

重视对小规模农户的扶持,推动有条件的发展成为家庭农场。

  目前,全国种粮大户68.2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0.28%;家庭农场87.7万个,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

  李国祥说,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重点要完善农村要素市场,让生产要素得到合理的流转,寻找一个更好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更大程度发挥市场作用,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徐小青说,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力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创新花钱买服务的机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 

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2013年12月25日

人民日报

  会议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出席会议。

  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局出发,高屋建瓴、深刻精辟阐述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同时提出明确要求。

李克强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并就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更好履行政府“三农”工作职责等重点任务作出具体部署。

  会议指出,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出台的“三农”政策行之有效、深得民心,有效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

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

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会议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

调动和保护好“两个积极性”,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搞好粮食储备调节,调动市场主体收储粮食的积极性,有效利用社会仓储设施进行储粮。

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中央承担首要责任,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

高度重视节约粮食,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从餐桌抓起,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关于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会议指出,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

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

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对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要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推动土地经营权等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

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

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要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要下猛药、出重拳、绝不姑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关于“谁来种地”,会议指出,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

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要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创造良好务农条件和环境,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制定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的政策措施。

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