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6中国历史精神文明.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509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6中国历史精神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6中国历史精神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6中国历史精神文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6中国历史精神文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6中国历史精神文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6中国历史精神文明.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6中国历史精神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6中国历史精神文明.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6中国历史精神文明.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辅导资料专题6中国历史精神文明

专题六中国历史精神文明专题复习辅导

【考情分析】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专题

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如: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宋明理学中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科技文化专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的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汉字与书画:

字、绘画的起源和演变。

文学成就中的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戏曲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与发展。

等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如:

林则徐、魏源、《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考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近三年高考分值不多。

以选择题为主,但每年都有考题出现。

2.从考查的内容上看,近几年高考对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实践结果、重大转折的事件与影响等。

但考查的形式不是直接考查理论,而是主要表现和实践。

3.从题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为主,但近几年将会出现材料解析题。

4.重点考查的知识主要是:

开放改革30周年,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的几次理论飞跃等。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1.近三年对本专题考查的知识涉及相对较少,但每年都有考题出现,主要考查的是科技与教育等。

2.从题型上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偶尔会出现材料解析题,且与其它专题相结合。

3.考查的主要手法是将中国现代的科技成就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以及世界近现代科技成就迁移起来,易出现一些探究型的题目。

4.高考常常把本专题的考查与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如:

嫦娥二号、神舟七号、科教兴国战略、素质教育、人口普查等。

【知识交汇】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春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战国: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3.西汉:

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

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

玄学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被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5.唐朝:

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两宋: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7.明朝:

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二、进步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1.战国:

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2.东汉:

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代表作是《论衡》,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

3.南朝:

范缜著《神灭论》,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

《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4.唐朝:

柳宗元认为天地没有意志,不可能赏罚,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人类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非“圣人”所定。

刘禹锡探索天与人的关系,认为天与人各有其特点,“人能胜乎天者,法也”。

他说当是非颠倒、法制不行时,人们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与天命了。

5.明朝:

李贽是明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6.明清之际:

①黄宗羲:

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他的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②顾炎武:

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他反对君主专制。

顾炎武踏实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③王夫之:

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他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主张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他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

三、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特点及原因(16世纪前)

1.中国古代科技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1)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科技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一度被称为“发明和发现的国度”。

除四大发明之外,还有众多世界之最,例如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的记数法,这本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再如,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纵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因此,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

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实用之学如农学、医学、地学、天文、历算之学等有比较突出的成就,就反映了这一特点。

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就以科学调查的方式研究自然界,创造了严密的逻辑论证系统。

同时,这些科技成就与农业及其人与自然的和谐密切关联,发达的应用数学、天文测量及其系统的农学都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而发达的中医学及其中药学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正与儒家的“天行有常”“天人合一”契合。

(2)发展原因:

①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②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封建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广大科技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④教育事业的发达,思想观念的进步,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条件;⑤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大都推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交流频繁;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四、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及其特色

1.春秋:

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0多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2.战国:

屈原采用楚国的方言,利用民间歌谣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后人称为“楚词体”,其代表作为《离骚》。

此时,先秦诸子的散文写得都很出色。

庄子的《秋水》、《逍遥游》等都是古代文学名篇。

3.两汉:

乐府诗流行,以《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赋的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两都赋》。

4.三国: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

5.东晋:

田园诗歌兴起,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

6.南北朝:

乐府诗最为流行,同时一些文人继承汉赋的某些特点创骈文文体。

7.唐朝:

最主要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中国的古体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代表人物有初唐的王勃、陈子昂,盛唐的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等。

同时出现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传奇小说”。

8.宋朝:

最主要的文学成就表现为“词”。

南唐后主李煌是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

苏武、柳永、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是宋词的代表人物。

9.元朝:

主要的文学成就是元曲。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关汉卿是元代剧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

10.明清:

是我国古典小说蓬勃发展的阶段,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五、 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科技的比较

1.特点:

中国科技领域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

与中国不同,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大多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实验,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

这些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本质差别的具体表现。

2.原因分析比较:

(1)社会经济方面。

在西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一方面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基本的科研条件和动力;而中国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与狭隘性,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

(2)文化教育。

西欧早在13世纪就有了大学,教育手段正规、学术气氛浓厚,为科学家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完全是为了培养为皇帝服务的忠孝奴才,以儒家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教育方式是私塾教育,既不利于学科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3)思想文化状况。

中国历代统治者厉行严厉的封建专制主义,明清时期更登峰造极,突出表现为对知识分子的摧残,把中国的知识分子逼入研究儒家经典的死胡同;而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较自由地去研究和探索自然奥秘。

六、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比较

(一)背景方面

1.政治背景

(1)相似点:

明末清初,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与专制主义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17、18世纪的欧洲,也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败时期,封建统治危机四伏,人们处于封建专制与天主教会的统治之下,思想受到严重束缚。

在相似的社会背景下,中西方的进步思想家都力求打破封建专制主义的牢笼,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反专制、求平等的意识日益强烈。

于是,中国有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的责骂;有了“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呼吁。

与此相似,西方有了对天主教会的谴责,说它是“迷信的恶魔和狂信的九头蛇”;有了三权分立、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等主张。

中西方的这些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都是封建专制政府的黑暗统治。

(2)不同点:

明末清初,尽管统治腐朽,但封建势力依旧顽固而强势。

明朝时期,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并掌控了内阁,大大加强了皇权。

清朝时期,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一切军国大事取决于皇帝,君主专制也达到顶峰。

另外,明清时期,实行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文化专制不断加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势力依然强大。

这一社会环境下,多数知识分子“埋首于故纸堆”,很少过问政治,不敢提出也不敢宣传进步思想。

在高压统治的社会背景下,反专制的进步思想难于发展、传播,注定它不能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而同期的西欧,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天主教势力与封建制度已受到一定的冲击,人们的思想也有所解放,加上封建王权逐步衰落,旧势力相对薄弱,使得启蒙思想传播、发展的环境较为宽松,其受到的阻力较小、发展条件较为成熟。

2.经济背景

(1)相似点: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带产生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并逐步发展。

但这种新兴的生产方式深受封建专制的压制。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同样受到封建势力的阻碍。

中西方的进步思想家,都希望打破封建专制政府的束缚,力求营造一个平等、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于是,出现了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的进步思想。

(2)不同点:

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发只是在局部地区、部分行业,就全国整体而言,传统的自然经济仍旧占据主要地位。

在封建政府种种的限制之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势力弱小。

因此,进步思想的发展缺乏相应的经济条件、阶级条件,难于在顽固的旧势力压制下发展、壮大。

而同期的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势力较为强大。

这就为启蒙思想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于是,启蒙思想不断发展、繁荣并得以广泛的传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试题1中的“现实的黑暗”,在指中国与西欧都是指封建统治的腐朽,也正是反封建、反专制的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内容方面

(1)相似点:

中国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反对封建正统思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平等、自由。

西方的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抨击教权主义、君主专制,反对等级制度,提倡民主、平等、自由。

(2)不同点: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只是抨击社会现实的黑暗,没有从制度上进行批判,不能完全跳出旧的思想体系,无力为新制度的建立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而西欧的启蒙思想,以理想主义为核心,批判了封建制度、教会势力,提出了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人民主权说等理论,为新社会描绘了理想的蓝图,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准备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三)影响方面

 

(1)相似点: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后来的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影响。

西欧的启蒙思想打击了蒙昧主义、专制主义,为民主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2)不同点: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局限,使它不可能一股掀起强大的思想解放潮流,不可能解放人们的思想,无力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也就没有促成社会制度的转型。

而西欧的启蒙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制度、教会势力,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根基,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最终引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改革,促进西欧从落后的封建主义向先进的资本主义转变。

另外,启蒙思想还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对诸如中国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日本的明治维新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与革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七、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

宣传手段

内容

影响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维新派同顽固势力展开了论战

要不要变法维新,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05~1907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进行论战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中国近代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915~1919年

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彻底批判

以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思想得空前解放

八、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同点及不足

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传播、20世纪初革命思想的专播和新文化运动分别掀起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力潮流。

他们都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

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还用生物进化论批判旧制度。

革命派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进一步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的正统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直指孔子旧礼教;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维新思想中有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有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内容,但没有触及到封建政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即维新思想没有把封建制度的改革同封建经济基础的变革有机结合起来。

民主革命思想虽然照搬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反对君主立宪制,主张推翻清朝统治,但民主思想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的批判。

新文化运动虽然补上了这一课,但又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出路。

九、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表解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主张

 

地主阶级

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译出《各国律例》,还编写了《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洋务派

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只有在维护固有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资产阶级

早期维新派

王韬、郑观应开始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深刻的反思。

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维新派

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和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维新改革理论;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谭嗣同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严复是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革命派

孙中山旧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权主义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民生主义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新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

②民权主义是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和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③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④新三民主义的核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激进派

新文化运动

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还提倡新道德,对旧道德。

开始文学革命。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传播

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十、新文化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在性质、影响上的共同之处及各自在促进社会变革上的作用、结果

1.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民权、平等和进化论的思想。

内容: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2.共同之处:

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都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冲击了本国的封建思想和动摇了它的统治地位,使民主思想得到了弘扬,为革命的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3.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法国大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为五四运动其了宣传动员作用,新文化运动后期,社会主义思想传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

4.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且启蒙思想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十一、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局限性

1.性质。

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

2.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攻击。

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各种新思想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纷纷成立社团,出版刊物,加入到新文化运动的阵营中来,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的使用就是最明显的一个例子。

1920年,国内的中小学都开始使用白话文语文教材。

这场文化革新,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4)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空前解放,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局限性。

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片面性。

如对中国一些优秀文化遗产当作封建糟粕一概加以否定。

十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1.必然性:

(1)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出国留学热的兴起,一大批知识分子勇于接受新思想。

(3)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大解放,推动先进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失败,面临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境,迫使先进中国人寻求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

(5)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2.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十三、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基本特征

1.一条主线:

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的渐进过程。

2.五个阶段:

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新变法思想-----民主共和方案-----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

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图示:

十四、中国近现代中国形成的四大理论成果

思想理论

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标志性事件

同盟国会成立

中共“七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核心或精髓

民权主义

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执政为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决的问题

民族独立、民主共和、民众生存

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发展

1924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

地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使中国人民醒过来

指导革命和建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指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迈向小康社会

认识

这四个理论都是为解决中国社会进步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都与时俱进,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都是救国、建国、强国之路,是振兴中华、振兴民族的道路。

十五、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树立起的五面理论旗帜

 1.党的一大,树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2.党的七大,树立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3.党的十五大,树立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逐渐进入小康社会。

4.党的十六大,树立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

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我们党继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5.党的十七大,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的旗帜。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