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ⅠⅡ要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352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力学ⅠⅡ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ⅠⅡ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ⅠⅡ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ⅠⅡ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材料力学ⅠⅡ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材料力学ⅠⅡ要点.docx

《材料力学ⅠⅡ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力学ⅠⅡ要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材料力学ⅠⅡ要点.docx

材料力学ⅠⅡ要点

材料力学(Ⅰ、Ⅱ)

大纲号:

11020505学分:

4学时:

64执笔人:

王兴久审订人:

尹晓春

课程性质:

学科基础课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材料力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

通过材料力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杆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能力。

同时为有关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掌握:

1.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2.常温静载下典型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初步测试方法;3.简单受力构件简化为力学计算简图的初步能力;4.基本变杆件的内力、应力和变形、强度和刚度;5.应力分析、强度理论及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6.能量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位移的能量法;7.静不定问题的求解方法;8.轴向受压杆的稳定性计算;9.构件的动载荷问题。

三、主要内容

1绪论

1.1△材料力学的任务

1.1.1构件

1.1.2变形

1.1.3载荷

1.1.4强度

1.1.5刚度

1.1.6稳定性

1.1.7变形固体

1.2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1.2.1连续性假设

1.2.2均匀性假设

1.2.3各向同性假设

1.2.4小变形条件

1.3外力及其分类

1.3.1外力

1.3.2表面力

1.3.3体积力

1.3.4分布力

1.3.5体积力

1.3.6静载荷

1.3.7动载荷

1.3.8交变载

1.3.9冲击载荷

1.4△★内力、截面法和应力的概念

1.4.1内力

1.4.2截面法

1.4.3点的应力

1.4.4应力的单位

1.4.5正应力

1.4.6剪应力

1.5△变形与应变

1.5.1位移

1.5.2线应变

1.5.3剪应变

1.5.4原始尺寸原理

1.6△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1.6.1构件分类

1.6.2杆及其分类

1.6.3拉伸或压缩

1.6.4剪切

1.6.5扭转

1.6.6弯曲

1.6.7组合变形

2拉伸与压缩

2.1轴向位伸与压缩的概念

2.4.28铁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2.5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2.5.1压缩试件

2.5.2低碳钢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2.5.3铸铁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2.6△★失效、安全因数和强度计算

2.6.1失效

2.6.2安全因数n

2.6.3极限应力

2.6.4许用应力[]

2.6.5拉伸或压缩时强度条件

2.6.6强度校核

2.6.7截面设计

2.6.8许可载荷

2.6.9确定安全因数应考虑的因素

2.7△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

2.7.1轴向变形

2.7.2轴向线应变

2.7.3拉压杆的胡克定律

2.7.4抗拉压刚度EA

2.7.5横向应变

2.7.6横向变型因数或泊松比

2.7.7节点位移图

2.8△轴向拉伸或压缩的应变能

2.8.1应变能

2.8.2外力功W

2.8.3应变能V

2.8.4应变能密度

2.9△★拉伸、压缩超静定问题

2.9.1超静定

2.9.2静力平衡方程

2.9.3变形协调方程

2.9.4物理方程

2.10温度应力和装配应力

2.10.1温度应力

2.10.2装配应力

2.11△应力集中的概念

2.11.1应力集中

2.11.2理论应力集中因数K

2.12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2.12.1剪切的概念

2.12.2剪切面和剪力

2.12.3剪切的实用计算

2.12.4挤压的概念

3.6.1圆柱形密圈螺旋弹簧的概念

3.6.2弹簧丝横截面上的应力

3.6.3弹簧的变形

3.7★非圆截面杆扭转的概念

3.7.1翘曲

3.7.2由扭转

3.7.3约束扭转

3.7.4矩形截面杆自由扭转时的截面上剪应力分布规律

3.7.5矩形截面杆自由扭转时的截面上最大剪应力公式

3.7.6矩形截面杆自由扭转时两端相对转角公式

4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4.1静矩和形心

4.1.1静矩

4.1.2图形形心的计算公式

4.1.3组合图形

4.1.4组合图形的静矩

4.1.5组合图形形心的计算公式

4.1.6静矩的性质

4.2△惯性矩和惯性半径

4.2.1轴惯性矩

4.2.2组合图形的惯性矩

4.2.3惯性半径

4.2.4惯性矩的性质

4.3惯性积

4.3.1惯性积

4.3.2惯性积的性质

4.4△★平行移轴公式

4.4.1平行移轴公式

4.5★转轴公式

4.5.1转轴公式

4.5.2主惯性轴

4.5.3主惯性矩

4.5.4形心主惯性轴

4.5.5形心主惯性矩

4.5.6形心主惯性平面

4.5.7主惯性矩计算公式

5弯曲内力

5.1平面弯曲的概念

5.1.1梁

5.1.2纵向对称平面

5.1.3平面弯曲的概念

5.1.4挠曲线

6.1.1纯弯曲梁正应力公式的推广应用

6.1.2截面最大弯曲正应力

6.1.3抗弯截面系数

6.1.4矩形截面抗弯截面系数

6.1.5圆截面抗弯截面系数

6.1.6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

6.1.7拉压同性材料梁内的最大正应力和危险截面

6.1.8拉压不同性材料梁内的最大正应力和危险截面

6.2★弯曲剪应力

6.2.1矩形截面梁弯曲的剪应力公式

6.2.2矩形截面梁最大剪应力

6.2.3工字形截面梁最大剪应力近似公式

6.2.4组合矩形截面梁弯曲的剪应力公式

6.2.5圆形截面梁最大剪应力公式

6.2.6弯曲剪应力强度条件

6.3开口薄壁杆件的弯曲剪应力、弯曲中心

6.3.1弯曲中心

6.4提高弯曲强度的一些措施

6.4.1等强度梁

7弯曲变形

7.1工程中的弯曲变形问题

7.2△挠曲线的微分方程

7.2.1挠度w

7.2.2截面转角

7.2.3挠度与转角的关系

7.2.4挠曲线方程

7.2.5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7.3△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

7.3.1刚性边界条件

7.3.2弹性边界条件

7.3.3光滑性和连续性条件

7.3.4梁的刚度条件

7.4★挠曲线大致形状

7.5★用叠加法求梁的变形

7.6★简单超静定梁

7.6.1简单超静定梁

7.6.2变形比较法

7.7提高弯曲刚度的一些措施

8.6平面应变分析简介

8.6.1平面应变分析公式简介

8.6.2平面应变分析公式的实验应用

8.6.3应变花简介

8.7△广义胡克定律

8.7.1广义胡克定律公式

8.7.2主应变及主应力形式的广义胡克定律公式

8.7.3主应力形式的广义胡克定律公式的应用

8.7.4体积应变

8.7.5体积弹性模量K

8.7.6平均应力m

8.7.7体积胡克定律

8.8★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

8.8.1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v

8.8.2畸变能密度d

8.8.3体积改变比能v

8.9★强度理论

8.9.1理度失效的主要形式:

屈服、断裂

8.9.2强度理论

8.9.3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论理论)

8.9.4量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

8.9.5最大剪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

8.9.6畸变能密度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8.9.7相当应力r

8.9.8强度条件

8.9.9强度理论的选用原则

8.9.10特殊二向应力状态的r3和r4

9组合变形构件的强度

9.1组合变形的概念和实例

9.1.1组合变形及其分类

9.1.2叠加原理

9.2△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变形

9.2.1拉伸(压缩)与弯曲组合变形的应力叠加

9.2.2组合变形构件的中性层和中性轴

10.5△★莫尔定理及图乘法

10.5.1虚功原理简介

10.5.2单位载荷法

10.5.3莫尔积分

10.5.4莫尔积分的基本条件

10.5.5杆件的莫尔积分公式

10.5.6结构的莫尔积分公式

10.5.7计算莫尔积分的图乘法

11超静定结构

11.1△超静定结构概念

11.1.1几何可变机构

11.1.2超静定次数

11.1.3多余约束和多于约束力

11.1.4基本静定系

11.1.5相当系统

11.2△★用力法解超静定结构

11.2.1用卡氏定理求解超静定问题的简介

11.2.2力法

11.2.3一次超静定结构力法正则方程

11.2.4n次超静定结构方法正则方程

11.2.5正则方程中各位移量的物理含义及其符号规则

11.2.6正则方程中各位移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11.2.7力法解超静定问题时的各个图解

11.3△★对称及反对称性质的利用

11.3.1轴对称结构

11.3.2对称载荷与反对称载荷

11.3.3对称问题与反对称问题

11.3.4对称内力和反对称内力

11.3.5对称性质和反对称性质

12压杆稳定

12.1压杆稳定的概念

12.1.1临界压力

12.1.2失稳(屈曲)

12.1.3稳定失效

12.1.4典型构件失稳的简介

12.2△★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12.2.1两端铰支细长压杆临界力公式

12.2.2影响压杆临界力的因素

14.2.4对称循环及其循环特征

14.2.5非对称循环及其循环特征

14.2.6脉动循环及其循环特征

14.2.7静应力及其循环特征

14.3△★材料的持久极限及其测定

14.3.1疲劳试验机

14.3.2疲劳寿命

14.3.3对称循环下材料持久极限

14.3.4S—N曲线(应力—寿命曲线)

14.3.5循环基数

14.3.6“条件”持久极限

14.4△影响持久极限的因素

14.4.1有效应力集中因数K

14.4.2尺寸因数

14.4.3表面质量因数

14.4.4构件持久极限

14.5△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14.5.1对称循环下构件的疲劳强度条件

14.5.2疲劳强度条件表达式

14.6★持久极限曲线

14.6.1持久极限曲线

简化持久极限曲线

2.1.1杆件计算简图

2.1.2杆件受轴向位伸或压缩时受力和变形特点

2.2△★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和应力

2.2.1横截面上的轴力FN

2.2.2轴力FN的符号规定

2.2.3轴力图

2.2.4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2.2.5平面假设

2.2.6正应力计算公式

2.2.7正应力符号规定

2.2.8圣维南原理

2.3△杆件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斜截面上的应力

2.3.1轴向拉伸或压缩斜截面上的应力

2.3.2斜截面上的正应力

2.3.3斜截面上的剪应力

2.4材料在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2.4.1力学性能

2.4.2实验条件:

室温、静载

2.4.3标准试件

2.4.4低碳钢

2.4.5F-l曲线和-曲线

2.4.6弹性阶段

2.4.7材料单向拉压的胡克定律

2.4.8拉压弹性横量E

2.4.9比例极限P

2.4.10弹性极限e

2.4.11弹性变形

2.4.12屈服阶段

2.4.13屈服或流动

2.4.14屈服极限s

2.4.15滑移线

2.4.16塑性变形

2.4.17强化阶段

2.4.18强度极限b

2.4.19局部变形阶段

2.4.20延伸率

2.4.21断面收缩率

2.4.22塑性材料

2.4.23脆性材料

2.4.24强度指标

2.4.25塑性指标

2.4.26冷作硬化

2.4.27名义屈服极限

2.12.5挤压面和挤压力

2.12.6△挤压的实用计算

2.12.7连接结构的强度

3扭转

3.1△扭转的概念

3.1.1扭转变形的特点

3.1.2扭转角

3.2外力偶矩的计算、扭矩和扭矩图

3.2.1外力偶矩的换算公式

3.2.2扭矩T

3.2.3扭矩的符号规定

3.2.4扭矩图

3.3★纯剪切

3.3.1薄壁圆筒扭转时的剪应力公式

3.3.2纯剪切

3.3.3剪应力互等定理

3.3.4剪切胡克定律

3.3.5剪切弹性模量G

3.3.6E、G和的关系

3.3.7剪切变形比能

3.4△★圆轴扭转时的应力

3.4.1几何关系

3.4.2物理关系

3.4.3静力关系

3.4.4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公式

3.4.5极惯性矩Ip

3.4.6抗扭截面系数Wt

3.4.7最大剪应力max

3.4.8圆轴扭转时剪应力强度条件

3.5△圆轴扭转时的变形

3.5.1圆轴扭转的变形公式

3.5.2相对扭转角

3.5.3等直圆杆两端受扭时相对扭转角公式

3.5.4抗扭刚度GIp

3.5.5阶梯轴两端相对扭转角公式

3.5.6单位长度扭转角

3.5.7许用单位长度扭转角[]

3.5.8圆轴扭转刚度条件

3.6圆柱形密圈螺旋弹簧的应力和变形

 

5.2△梁的计算简图

5.2.1固定铰支座

5.2.2可动铰支座

5.2.3固定端

5.2.4分布载荷

5.2.5集中力

5.2.6悬臂梁

5.2.7简支梁

5.3△★剪力与弯矩

5.3.1剪力Fs

5.3.2弯矩M

5.3.3剪力Fs及其符号规定

5.3.4弯矩M及其符号规定

5.4△★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

5.4.1剪力方程

5.4.2弯矩方程

5.4.3剪力图

5.4.4弯矩图

5.5★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关系

5.5.1q、Fs和M间的导数关系

5.6用叠加法作弯矩图

5.6.1叠加原理

5.7★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弯曲内力

5.7.1刚节点

5.7.2刚架

5.7.3平面曲杆

6弯曲应力

6.1△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6.1.1纯弯曲

6.1.2横力弯曲

6.1.3中性层

6.1.4中性轴

6.1.5弯曲变形的平面假设

6.1.6变形的几何关系

6.1.7物理关系

6.1.8静力关系

6.1.9纯弯曲梁挠曲线的曲率公式及抗弯刚度

6.1.10纯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公式

6.1.11纯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6.1.12纯弯曲梁中性轴的位置

6.2△★横力弯曲时的正应力、正应力强度条件

8应力分析和强度理论

8.1△★应力状态的概念

8.1.1一点应力状态

8.1.2单元体

8.1.3应力单元体

8.1.4单元体面上应力的符号规定

8.1.5主平面

8.1.6主应力

8.1.7应力状态的分类

8.1.8应力单元体的截取方法

8.2△二向和三向应力状态的实例

8.2.1受力压薄壁圆筒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8.2.2受内压薄壁圆筒纵向截面上的正应力

8.2.3受内压的薄壁圆球截面上的正应力

8.3△★二向应力状态分析——解析法

8.3.1斜截面方位角的符号规定

8.3.2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公式

8.3.3斜截面上的剪应力公式

8.3.4最大、最小的主应力公式

8.3.5主平面方向角的公式

8.3.6最大、最小剪应力公式

8.3.7最大、最小剪应力方向角公式

8.3.8极值剪应力平面与主平面的关系

8.3.9相互垂直的两组面上的正应力之间的关系

8.4★二向应力状态分析——图解法

8.4.1应力圆方程

8.4.2应力圆画法

8.4.3应力圆中角度的度量

8.4.4图解法应力分析

8.4.5典型构件的破坏现象和破坏原因分析

8.5三向应力状态简介

8.5.1三向应力状态简介

8.5.2三向应力的分析方法简介

8.5.3一点处的极值正应力

8.5.4一点处的最大剪应力及其方向

9.2.3偏心压缩

9.2.4截面核心

9.3圆轴拉伸(压缩)与扭转的组合变形

9.3.1圆轴拉伸(压缩)与扭转组合的应力叠加

9.3.2圆轴拉伸(压缩)与扭转组合的强度条件

9.4△★圆轴扭转与弯曲组合

9.4.1圆轴扭转与弯曲组合变形的应力叠加

9.4.2圆轴扭转与弯曲组合变形的强度条件

9.5圆轴组合变形的普遍情况

9.5.1圆轴组合变形的普遍情况下的应力叠加

9.5.2圆轴组合变形的普遍情况下的强度条件

10能量法

10.1概述

10.1.1能量原理V=W

10.1.2△杆件应变能的计算

10.1.3轴向拉压杆应变能

10.1.4轴向拉压杆应变能一般形式

10.1.5纯剪切变形能密度

10.1.6圆轴扭转应变能

10.1.7圆轴扭转应变能一般形式

10.1.8纯弯曲杆应变能

10.1.9横力弯曲时的应变能

10.1.10应变能统一形式

10.1.11广义力

10.1.12广义位移

10.2★应变能的普遍表达形式

10.2.1基本条件

10.2.2克拉贝依隆原理

10.2.3杆件应变能一般形式

10.3★互等定理

10.3.1基本条件

10.3.2功的互等定理

10.3.3位移互等定理

10.4△★卡氏定理

10.4.1基本条件

10.4.2卡氏定理

10.4.3应用卡氏定理的技巧

10.4.4应用卡氏定理时要注意的问题

12.3★其他支座条件细长压杆的临界力

12.3.1其他支座条件细长压杆的临界力的求解方法

12.3.2欧拉公式的普遍形式

12.3.3纵横弯曲的概念简介

12.3.4结构失稳简介

12.4△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经验公式

12.4.1柔度

12.4.2临界应力

12.4.3欧拉公式适用范围

12.4.4中柔度杆的经验公式

12.4.5临界应力总图

12.5★压杆的稳定校核

12.5.1压杆稳定条件及稳定安全因数nst

12.5.2钢结构稳定条件

12.6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13动载荷

13.1动载荷概述

13.2动静法的应用

13.2.1惯性力

13.2.2动静法——达朗伯原理

13.3△★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

13.3.1动能T

13.3.2位能V

13.3.3机械能守恒定律T+V=Vd

13.3.4静位移st

13.3.5动位移d

13.3.6动荷因数

13.3.7自由落体冲击动荷因数

13.3.8水平冲击动荷因数

13.3.9其他类型的冲击问题

13.4冲击韧性

14交变应力

14.1△★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

14.1.1交变应力

14.1.2疲劳失效

14.1.3疲劳失效的特点

14.1.4金属疲劳失效的解释

14.2△循环特征、应力幅和平均应力

14.2.1循环特征

14.2.2应力幅

14.2.3平均应力

 

四、时间分配

课程分

段标识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学时)

习题

实验

1

绪论

2

2

2

拉伸与压缩、剪切与挤压

9

9

3

扭转

5

5

4

平面图形几何性质

2

2

5

弯曲内力

8

8

6

弯曲应力

6

6

7

弯曲变形

6

6

8

应力状态分析及强度理论

10

10

9

组合变形

4

4

10

能量法(自学6)

4

6

10

11

超静定系统(自学6小时)

2

6

8

12

压杆稳定(自学2小时)

2

2

4

13

动载荷

4

4

14

交变应力(自学2小时)

0

2

2

总计

16

五、课程说明

课程英文名称

MechanicsofMaterials

主要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理论力学

适用专业类别

机械类。

主要教材(作者、教材名称、出版社)

《材料力学》(第四版)(上、下册),刘鸿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内容是一般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杆件的四种基本变形形式、强度、刚度计算、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应力状态分析及强度理论,能量法,简单静不定问题的计算,构件的动应力强度计算,受压杆件的稳定性计算,材料力学理论与实验验证。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力学基础,为这些课程提供所必需的概念、理论、方法和计算能力。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和方法应用广泛。

教学方式为课堂讲授和试验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力学素质。

(与5学分材料力学要求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