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272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答案.docx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答案.docx

最新电大《教育心理专题》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教育心理专题》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100%通过

考试说明:

2018年秋期电大把《教育心理专题》网络核心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它共有五次形考任务。

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课程考核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5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50%,两部分成绩合成为课程考核总成绩。

形考任务一

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题目1

基因的显形效应

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题目2

遗传

遗传是指亲代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后代)的现象。

题目3

环境

环境是指能引起个体反应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题目4

认知

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题目5

图式

图式是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题目6

平衡

平衡概念有二含义:

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题目7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题目8

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同化没有使图式的结构发生变化,只是维持着原有的图式。

顺应是指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情境。

题目9

依恋

依恋在心理学上可定义为个体为寻求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题目10

儿童的社会化

儿童社会化是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简答题(共6道试题,共30分。

题目11

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答:

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显性基因具有完全压制隐性基因起作用的机能,当等位基因由显性和隐性基因组成时,总归表现出显性基因的作用、影响或效果。

这告诉我们对一个个体来说,遗传既可以造成相似性,也会造成差异性。

比如对有些人来说,父母都不色盲,子女也不色盲,这是相似性的表现;对有些人来说,虽然父母都不色盲,但是由于父母都带有色盲的隐性基因,因此有可能遗传给子女,造成子女色盲,这就不像父母了。

此外还可以造成同胞之间的相似和差异,比如在多子女家庭里,可能其他孩子都不色盲,唯有一个例外。

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说的差异,表现为“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就如不色盲和色盲。

题目12

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

答:

布鲁纳的“关于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

布鲁纳认为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地体味到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

因此布鲁纳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题目13

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的思想。

答:

维果茨基强调社会文化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他认为发展大部分是“由外向内”的过程,也就是“内化”。

这里所谓“由外”,即个体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这既包括儿童自发的活动,也包括系统的教学;而所谓“向内”,不单单是指把比如知识学到自己“心里”来,而且更指一种“内(部)化”的过程和结果。

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它的结果却相当明白,就是对学到的特定知识形成概念。

题目14

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

答:

一是作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

他们很容易作出“我是讨人嫌的”、“我是一棵路边草”之类的解释。

这样的自我评价可能浇灭孩子的内心的愿望星火,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

二是表现为妒忌、敌视、甚至攻击性行为:

有的儿童把内心的愿望星火燃烧到另外一路上去,表现出敌视和和妒忌,甚至故意捣乱,直至采取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的问题行为。

题目15

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与差异。

答:

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

不同的是,联合游戏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

合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题目16

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各阶段的典型表现。

答:

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里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阶段0:

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岁)。

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

阶段1: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岁)。

此阶段的儿童已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相同,出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

阶段2: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约8-10岁)。

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他人得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

阶段3:

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岁)。

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达显得更客观。

阶段4:

社会性或更深层的观点采择(约12岁-成人)。

如认为霍丽的父亲会生气,并惩罚她,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霍丽父亲的反应取决于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

三、论述题(共5道试题,共40分。

题目17

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的?

答:

学校教育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

⑴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

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可以独立地完成。

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三个方面会有更大的个体差异。

现在,义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普遍地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三个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异。

⑵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有很大差异。

虽然极少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准是相当低的。

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对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

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异分布的调整。

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可能这样,即父母无音乐天赋,而子女有。

如果没有普及的学校教育,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才。

有了规范的学校教育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乐方面拉大了他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

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里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

题目18

论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

答: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教学含义。

体现在:

一是皮亚杰独立于学校的教学来考察儿童认知的一般发展。

因此,如果他的理论是正确的,那就为学校教学奠定了基础,坚定了我们关于教学的程度要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的信念,从而不会去拔苗助长。

二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机制的理论启发教师去思考,通过怎样的具体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来同化或顺应一个新样例。

这样的思考是与在我国目前颇为流行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接得上口的。

题目19

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

答: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到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我国教师说的“跳起来摘到果子”可以看作“最近发展区”的一个形象的表达。

维果茨基的最近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

根据这个概念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的作业;同伴讨论,合作学习也都是必要的。

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怎样的作业算是“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

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没有对这些具体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的教师自己去探索。

题目20

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几种方法。

答:

水平0(3~6岁):

没分化的观点采择.儿童能认识自己与别人有不同的想法和情绪感受,但他们经常将两者混淆.水平1(4~9岁):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儿童懂得由于人们会接触到不同的社会信息,因此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观点.水平2(7~12岁):

自我反思的观点采择.儿童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从别人的角度上审视自己的思想、情绪感受和行为.儿童也认识到,别人也能这样做.水平3(10~15岁)第三参与人的观点采择.儿童能超脱两个人相互作用的情景而想象一个不偏不倚的第三者是如何观察自己和别人的思想、行为的.水平4(14~成人)社会观点采择.个体认识到第三参与者的观点采择会受一或两种更大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

题目21

论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答: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道德的发展要经过“三水平六阶段”,个人的智慧发展与其道德认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但却不是同步的。

所以他主张,必须使学生认知上的成熟达到在原则上进行推理的水平。

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用灌输的方法,而是按照自然发展的方向去刺激儿童自己的道德思考,使每个儿童朝其潜在的目标前进。

形考任务二

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题目1

学习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题目2

自发恢复

自发恢复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即不良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反弹”,只要能够耐心地继续使用消退法,“老毛病”不论自发地恢复多少次,最后总能彻底消除。

题目3

分化

分化与泛化相对立的是分化,也就是对条件刺激做出精确的反应。

即对目标条件刺激加强保持,而对非目标条件刺激进行消退,亦即不重复非目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

一个分化过程就是一个辨别学习过程

题目4

条件刺激的泛化

条件刺激的泛化条件刺激的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应形成后,有机体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泛化表明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识别不精确。

题目5

效果律

效果律效果律的大意是:

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一种令学习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桑代克修正了对效果律的表述,归结起来就是:

虽然满意子总能加强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可是烦恼子却并不总能削弱行为与情境之间的联结。

题目6

强化

强化强化是指这样的程序、过程或机制,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能性

题目7

惩罚

惩罚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

它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题目8

对象-对象期望

对象-对象期望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题目9

替代学习

替代学习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

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

题目10

行为-结局期望

行为-结局期望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二、简答题(共7道试题,共30分。

题目11

简述人的意识在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的作用。

答:

人的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中是有重要作用的。

(1)人的经典条件反应有时可以非常迅速地形成,甚至CS-US仅仅联结一次就够了。

这里的原因在于人类个体有意识,他(她)可以把实际刺激的偶然一次联结保存在头脑里,然后在头脑里浮现出这样的刺激联结景象,浮现一次就相当于这些刺激联结一次。

由于人类个体可以众多次地浮现这样的景象,这就相当于众多次的实际联结,于是就人而言,为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CS-US的多次联结就未必是必要的。

(2)也正因为人类个体可以在头脑里众多次地浮现CS-US的联结景象,因此CS与US在实际上的多次不联结也未必能使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消退掉,除非当事人在脑海里遗忘了这样的情景,或者虽然忘不了,但是以后这种情景再度浮现于脑海时已经不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了。

这里都体现了意识在人的经典条件作用学习里所起的作用。

题目12

系统脱敏与暴露法的应用区别有哪些?

答:

系统脱敏法和暴露法,都是用来矫治学生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如焦虑和恐惧)的专门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技术。

当不容易真实再现焦虑或恐惧情景时,以采用系统脱敏法为宜;否则以采用“暴露法”为上。

题目13

强化四式的特点是什么?

答:

强化四式的特点为:

(1)固定比率强化。

当学习者每做满一定次数的行为就强化一次。

典型的例子是计件报酬制。

可以在短时间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就是描述的固定比率强化。

(2)可变比率强化。

平均强化比率是不变的,但是行为次数与1次强化的配比不是固定的,强化次数不受学习者控制。

(3)固定时距强化。

每隔固定的一段时间就给予一次强化,而不论学习者做了多少次正确的反应行为。

这种强化的特点是学习进步的轨迹呈一节一节的J形曲线,固定时距强化常见于周期性的事件里。

“干好干坏一个样”,“临时抱佛脚”或“临阵磨枪”,“一张一弛,文武之道”都是描述固定时距强化。

(4)可变时距强化。

在一个长时段里随机分配强化次数。

可变时距强化最有利于特定行为的长期保持和巩固。

题目14

简述尝试-错误的含义。

答:

(1)学习要成功,多少需要尝试;

(2)尝试难免产生错误;

(3)后继尝试会消除先前尝试的错误;

(4)足够多的尝试就会排除足够多的错误,达到最终的成功;

(5)此时,学习者会很快地把最初的问题情境与达到成功的关键操作联结起来,从而表现出熟练地解决问题的行为。

题目15

托尔曼的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什么重要观念?

答:

潜在学习”是指在行为不表现的同时,心里却“悄悄地”、“偷偷地”学会了。

托尔曼的用三组老鼠做的潜在学习实验确立了以下重要观念:

(1)学习与表现是两回事;

(2)强化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只影响学习成果的表现。

题目16

简述攻击性影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答:

攻击性影片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1)真人的攻击行为和影片角色的攻击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是一样的。

(2)如果我们不拘泥于特定的攻击动作,单讲攻击性行为,那么比之真人的行为,影片角色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比真人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影响更大,而动画片又比真人扮演角色的影片对儿童有更大的影响。

题目17

替代学习的长处有哪些?

答:

替代学习是相对亲历学习而言,模仿学习、观察学习也可以称为“替代学习”。

学习者把他人的经验保持在自己的记忆里,也就是“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会失败、遭罚”,替代学习的最大长处是风险大大降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挫折、不受伤害,非常安全,也就容易没顾虑,轻易做出行为来,结果造成难以或根本不可挽回的结局。

三、论述题(共6道试题,共40分。

题目18

论述经典条件反应联结次数的教育含义。

答:

形成一项经典条件反应所需的联结次数多寡不一,难以预定,这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般意义的启示:

(1)当学生老学不会或学不好教师意欲学生学会的项目时,教师要耐心,这耐心的最起码的表现是等待,等待水到渠成时;

(2)学生也可能偶然经历一两次后就学会了教师不欲其学会的项目,而且相当巩固,祛除不掉,这样的情况值得教师当心。

题目19

论述用语言来控制儿童行为的优点。

答:

(1)方便。

不必呈现真实的事物,不必制造实际的事件,就能有效地控制儿童的行为。

(2)安全。

对于有些真实的事物或实际的事件改用语言来控制,则可以避免伤害。

(3)传递。

不但可以指着事物或事件来解释一个词,而且还能够以另一个词来解这一个词。

(4)灵活。

人的特殊性在于主要是按词的意思来控制行为的,因此其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口音、语气等物理线索的影响。

题目20

论述惩罚及其作用、局限和有效使用的原理。

答:

惩罚的作用在于降低特定行为的发生可能性,因此恰与强化提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相反,老师们对此要有十分明确的认识。

惩罚的局限性在于它无力瓦解行为的结构,因此惩罚无法消除不当行为。

不明白惩罚的这个局限性,就容易滥用惩罚,而滥用惩罚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引发其他更糟糕的问题。

有效使用惩罚的原理可以概括为:

(1)惩罚要有效,则惩罚不能违法。

(2)惩罚要有效,则惩罚就要有良知。

因此教师实施不违法的惩罚时也要慎思明辨,不要仅仅为“出一口气”而惩罚学生。

(3)惩罚要有效,则惩罚要符合心理学程序。

于是要注意两点:

①当不当言行实际上干扰了集体活动的正常进行时,应当机立断地实施惩罚,以立即压制住不当行为的持续或蔓延;②惩罚之后要跟随以强化,惩罚之后的强化,既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在惩罚之后跟随以强化,可以使学生从烦恼转移到愉快来,从退缩转移到进取来,从不知所措转移到清楚地知道如何行为。

题目21

论述两种期望的转化及教育含义。

答:

期望也是一种内部表征。

期望分为两种对象-对象期望和行为-结局期望。

对象-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行为-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自己的行为和结局的关系后而形成的预料。

两种期望可以转化:

一方面,个体形成了特定的对象-对象期望后,如果觉得自己可以操控其中一个对象,就会操控之,并期望另一个对象会出现,这就转化为行为-结局期望了。

另一方面,行为-结局期望也可转化为对象-对象期望,这就是把自己的行为放在“心里”“看”,放在头脑里想,从而巩固或提炼特定的关系,这反过来更有利于形成行为-结局期望。

期望的教育含义:

如果预料的关系屡试不爽,那么关于特定关系的期望就会转化为“信念”,其中对象-对象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世界观的砖石,而行为-结局信念开始成为儿童的一般人生观的砖石。

学校的教育教学对儿童的期望之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帮助儿童形成对象-对象期望,进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无神论世界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道德和人文学科知识帮助儿童形成行为-结局期望,进

而在帮助儿童形成符合我国教育理想的历史观、人生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题目22

联系实际,论述保持与消退原理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答:

所谓保持,是指当学生做出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所谓消退,是指当学生做出不合乎我们的教育理想的条件反应行为时,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但是消退过程中会出现自发恢复现象,不过总的趋势仍然是反应的力度、强度或频率在减弱、在下降。

这样的保持与消退具有基本的教育含义。

一方面,保持启迪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这对生性比较严肃的教师而言尤其如此。

另一方面,在消退过程中的“自发恢复”现象对教师有启迪,教师预计到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会有反复,从而事先做好思想准备。

这样,当学生真地出现反复时就既不会急燥,又不会失去帮助的信心。

相反,根据自发恢复现象的本性,教师会坚定地一以贯之地实施消退过程,最终使学生持久地改变不良行为。

题目23

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辨别学习的。

答:

所谓“辨别学习”,就是从泛化走向分化的学习过程,即有机体精确地只对条件刺激作反应。

小学教师容易忽视辨别教学有小学仍然具有基础性,应该列在小学生教育和教学序列的最初部分。

教师不要被自己的经验所蒙蔽而看轻了辨别学习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⑴小学里的辨别学习最明显地体现在识字和音乐、美术、体育的教学中。

汉字的形体区别只在一点一划的有无和长短上;音乐教学中也首先要求学生聆听时能辨别音阶和节奏,歌唱时更要自我监控对音阶和节奏的操作;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善于帮助学生辨别和抓住动作到位睦的肌肉感觉。

⑵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概念学习中。

需要运用概念教学的一系列技巧,在概念所辖的成员里个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儿童能对千姿百态的具体事物作正确的分类。

⑶辨别学习也发生在小学儿童的日常行为守则学习中。

我们希望少年儿童既活泼可爱,又遵守纪律。

可是他们常常把握不好其间的分寸,有时太过拘谨,有时又雀跃欢腾得妨碍当前工作的进行。

这些都是泛化的表现。

正需要教师通过辨别教学过程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分辨情境,从而作出合乎情境的反应行为要言之,我们通过辨别学习,使学生知道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或条件下作出何种行为反应是恰当的。

形考任务三

一、名词解释(共10道试题,共30分。

题目1

命题网络的形成

命题网络的形成命题网络就表征着个体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命题网络的形成:

当两个命题有一共享成分时,就形成命题网络。

题目2

视觉意象

视觉意象视觉意象即指闭上眼睛时能够浮现出来的形象,仿佛“心里的画”,是心里的知识又一种基本的表征形式。

题目3

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词来表达或表达清楚的知识;一般所说的“书本知识”都可以算在陈述性知识的范畴里。

题目4

精制

精制精制也称作“精细加工”,是指对有待学习并记住的信息做增强意思的添加。

题目5

组织

组织组织就是把一个大的信息集即信息总集,划分成诸多的子集,并且表明子集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说,这就是分门别类,甚至是分层地分门别类。

题目6

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或做成一事的知识,也是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知识。

产生式作为知识的一种表征,它表征程序性知识。

题目7

模式

模式模式宽泛地界定为一个刺激或反应的结构,其中含有若干必要的元素或成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组织方式。

题目8

概念

概念一个概念,就其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而言,是一个词,用来指一类对象或其中的一个成员。

概念不能用错。

它可以规范地表现为“……是……”的命题。

题目9

序列行动

序列行动序列行动指一系列或一整套行动或行为或动作。

一组奏效的序列行动将有条不紊地、麻利流畅地展开至结束。

题目10

合成

合成合成是学习行动序列知识的第二个子过程,它的任务是把若干独立的小产生式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产生式,乃至形成独一无二的“大一统”产生式。

二、简答题(共6道试题,共30分。

题目11

简述意象作为知识表征的特点。

答:

(1)命题的表征是线形的,而意象的表征是有块面的;

(2)命题的表征以字词为点,因而是分离的;意象的表征以线条衔接,因而是连续的;

(3)在命题的表征里,表示不同大小的事物的文字都一般大,因为命题表征的乃是抽象的意思,而在意象的表征里,不同大小的事物就可以有相对的大小,因为意象表征的乃是事物的空间方面。

意象显得十分具体而形象。

(4)意象也是知识的一种非常经济的表征形式。

要保持蕴涵许多命题的一个意象是比较轻松的。

题目12

请对意象的可操纵性作4点形象的描述。

答:

(1)我们能够浮现出视觉意象,正像我们看画片;

(2)我们能够扫描意象,正像我们看长长的摄影底片;

(3)我们对意象能做心理旋转,正好比我们在看故事片;

(4)我们可以“剪辑”意象,正仿佛剪辑电影胶片……

题目13

简述陈述性知识提取的两种情况。

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