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研讨暨备考会议记录摘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210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研讨暨备考会议记录摘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研讨暨备考会议记录摘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研讨暨备考会议记录摘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研讨暨备考会议记录摘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高考研讨暨备考会议记录摘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研讨暨备考会议记录摘要.docx

《语文高考研讨暨备考会议记录摘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研讨暨备考会议记录摘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高考研讨暨备考会议记录摘要.docx

语文高考研讨暨备考会议记录摘要

2010语文高考研讨暨2011年备考会议记录摘要

一、古诗文阅读题

张玉金教授

(一)

考查的能力是:

识记A、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

在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上,文言文选用笔记体文本,在内容上体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考查要求,同时保持了传统的考查形式。

5-8题为选择题,由机器评卷。

包括对文言文中词语意义的解释、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分析以及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等。

9小题为断句和翻译。

这道小题,是比去年容易的,但所得的平均分是4.73分,低于去年的4.91分,更低于前年的6.59分。

满分率是0.25%,及格率是32.67%,零分率是14.48%。

所以要特别注意文言文教学。

(二)古代诗歌选用了黄庭坚的一首词,从语言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考查。

这种考查,考生面对的只是文本本身,要求对古代诗歌有最基本的阅读积累和阅读体验。

在阅卷时,第10、11题是合在一起评的。

第11题是补写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这部分向来是答得不错的。

选的是中学生熟悉的诗人的诗词,贴近中学教学,难度降低。

默写题的错字比往年大幅减少,进步明显。

第10-11题,平均分为7.21分,高于去年的6.65分,低于前年的7.78分。

满分率为0.77%,及格率51.72%,零分率2.6%。

陈建森教授

存在问题:

1.不懂得联系上下文去把握字词的涵义(“隔”);

2.不懂得抓住相关词语,去理解何谓“虚写”,何谓“实写”(“思量”、“直饶”);

3.不懂得根据物理和情理去分析“意象”之间的组合关系(候鸟“雁”;望江东路?

写书?

3.审题不清(上片与下片混淆)。

4.默写题:

死记硬背(错字);方言影响(别字)。

现实的问题:

1.怎样才能教会学生能够独立阅读欣赏一首从未读过的古典诗歌或者词?

2.怎样才能教会学生能够独立阅读理解一篇从未读过的文言文?

目前中学诗词应试教学的一般做法

1.从标题切入

2.从注释切入

3.从意象、意境切入

4.从手法切入

5.从了解作家机时代背景切入

问题是:

“切入”不等于就能够融会贯通。

基础教学应对策略:

1.联系上下文去把握字词的涵义;

2.抓住相关词语,去理解何谓“虚写”,何谓“实写”;

3.根据物理和情理去分析“意象”之间的组合关系

4.审题不清(上片与下片混淆)。

5.默写题:

理解后背诵;正音,不受方言影响。

深层的应试策略:

●注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语境、联系文化传统习俗去理解和领悟:

                              言→象→意之间的关系

●即让学生真正明白诗词鉴赏的道理和鉴赏方法:

                           “言”以明“象”

               “象”组合成“意象群”以传“意”

●不是“解剖学”的“死”读,而是“还原于生命”的“活”读。

 

关于翻译存在问题

1.从总体上来看,第9题平均分不及格,显得偏低;而今年这道题选取的文段的难度要求较往来有所降低;由此看来,大部分考生于文言文的掌握尚不能达到考核要求;

2.从总体上看,标点断句完成情况不如翻译,因为前者更加落实,要求也更加细致;后者则可以有一点回旋的余地;这说明相当一部分考生对文言文缺少应有的语感和相关知识;

3.断句标点题中,一部分考生不能有效识别已经非常明显的断句标志(如曰、者也、四字句语言结构等),造成标点的混乱;而标点的混乱又必然对下面的翻译造成直接的影响;

4.翻译题中,相当一部分考生不能抓住关键,对关键字词、古今词意差异较大的词语、句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的词语认识不清,难点不能突破,必然造成翻译中的失分或完全不能得分的结果;

5.多数考生只注重要求断句或翻译的部分,对原文段缺少应有的注意,造成缺乏整体感,缺少对上下文具体语境的了解,这就必然造成对题目理解不充分、不准确的结果。

建议:

   1.建议从思想认识和教学实践两方面加强文言文教学,认真抓好学生的基本功,加强文言文语感、常用句式、重要实词与虚词的训练与教学,从更加内在的方面切实加强文言文的教学;

   2.建议部分教师加强自身包括文言文在内的中国语言文学素养、基本功,特别是根据教学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实施高效教学的能力,从更加切近教育教学本质的意见上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

3.注重先秦两汉文言文教学,多读《孟子》《庄子》、《史记》、《战国策》,真正掌握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及其行文表达方式。

 

二、必考

张玉金

现代文阅读题:

考查能力是:

理解B、分析综合C。

阅读题保持此前的布局,对中学教学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命题靠近教学,综合考察学生对内容和形式的把握,既有整体考察,也有局部分析,难度有所降低。

今年论述类文本选用的是钱谷融的《不可无“我”》,此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也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命题上突出基础阅读能力的考查,与选考内容的现代文阅读有所区分。

第12、13小题,为选择题,由计算机评卷。

这两小题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文本。

第14、15小题,则是非选择题。

平均分为4.76分,低于去年的5.05分,高于前年的4.59分。

满分率3.22%,及格率58.76%,零分率1.01%。

 

李金涛教授(必考评卷组组长)

一、原文简单分析(略)

二、从出题者的角度看

1、考核意图及一般要求: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和概念的含义;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具体情况:

12—13题意在考核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和概念的含义与含意,能力层级为B。

其中,12题理解“不可无‘我’”(中心论点)和“我”、“非我”的内涵。

13题理解“我”转化为“非我”、决不可失掉“我”(两个分论点)。

14题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14题分析和把握“我”转化为“非我”、决不失掉“我”(两个分论点)。

     

15题重点在于考查学生的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15题综合分析把握中心论点:

不可无“我”。

2、选文来源及内容

三、从评卷者的角度看

参考答案:

A、14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略)

B、15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略)

C、总体要求:

1、每小题中,有些试卷把两方面的要点揉在一起回答,要仔细分辨,尽量做到踩点给分。

2、每小题中,有些试卷分三点或三点以上回答问题的,我们紧扣参考答案中提供的要点来给分。

3、每小题中,答题要点都涉及到,但表述都不太完备、不明确,每点酌情扣1分。

4、上述两题(第14—15题)中,两题的答案大体重复者,酌情扣1到2分。

5、各题仅以词组和表意不完整的句子作答者,属表述不完整,酌情扣1分。

6、各题过多罗列、表述不够精确者,酌情减1分。

四、从考生的角度看

(学生答题中出现的较为普遍性的问题)

1、没读懂原文,或没完全读懂原文,答案有错漏和不周全。

2、把14题和15题的答案互串,或两题答案的内容大体重复。

3、不进行概括,而是直接用原文的许多相关和不相关的句子作答。

4、对所提问题不作承接,直接摆出答案。

5、表述啰嗦、有语病和错别字。

6、仅以词组和表意不完整的句子,或罗列许多不相干的观点,随意敷衍作答。

7、字迹潦草不工整,乱涂乱改。

(上述情况,虽没明确要求另外扣分,但一般都可能产生了印象扣分。

8、少数考生空题。

五、几点备考建议

1、字迹要工整不潦草;字体要适中不能挤在一起。

也不能太大。

2、答题时要对所提问题有所承接,不能太突兀和太随意。

3、要用富有概括力的句子把要点讲清楚、讲完整,不要用词组、短语与表意不完整的句子作答。

4、表述要简洁、明了、通畅,不要啰嗦,且对不同问题的回答不要重复。

5、要领会透本题的考核要求,有针对性、有方法地作答。

6、考纲明确说明本题的文类为论述类文章,那么平时的训练就应集中在论述类文章上。

 

三、选考

张玉金

选考题:

出两个题,选一个题做。

考查的是阅读中较高的能力层次,即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D、探究F等。

这难度稍大,有利于对考生进行区分。

两个文本在难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试题都比较平稳。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题

选取了西德作家沃尔夫冈·博歇尔特的短篇小说《面包》,只有一千多字,展示了在艰难处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宽容、尊重和无私奉献,非常适合文理科学生的阅读与欣赏。

难度降低。

平均分6.92分,高于去年的5.69分,也高于前年的6.60分。

满分率0.0168%,及格率29.62%,零分率1.68%。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题

选取了梁衡的新闻评论《论法律保护阳光》,文章带有一定的科普文章的特点,适合于考生在考场上快速阅读。

难度降低。

平均分7.70分,高于去年的5.70分,也高于前年的6.11分。

满分率0.028%,及格率32.48%,零分率0.35%。

上述两类文本的阅读难度相对平衡,但由于实用类文本阅读少了一个思维环节,所以选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明显多于选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生,文学类文本阅读提交10万多份(101061份),实用类阅读提交46万多份(460581份)。

选文学类的考生比09年的158975人,少57914人,2010年占17.84%,2009年占26.05%,下降了8.21%。

选用实用类文本的比2009年的434809人,增加25772人,2010年占81.30%,2009年占71.26%,增长了10.04%。

所以要培养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还有两类都选的,这是未明确题目的要求。

 

陈一平教授

一、2010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选考题评卷情况介绍(与张玉金内容相同,略)

二、2010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选考题参考答案的理解及考生答题情况分析(略)

三、四年来高考语文文本阅读选考题命题趋势及备考建议

¡       1、重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训练

¡       2、从四年来选做类文本阅读考题看文本阅读答题策略

(文学类)

2007年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泥泞》

¡       16.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4分)——文章的结构、思路

¡       17.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请联系全文回答。

(5分)——文章主要意象的寓意

¡       18.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文章的主旨、思想内涵

2008年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河的第三条岸》

¡       16.小说中写道“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

请联系全文,简述“父亲”为什么需要“我”。

(4分)——理解小说情节

¡       17.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5分)——分析人物形象

¡       18.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理解小说主题

2009年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耕作的诗人》

¡       16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

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4分)   ——文章主要意象的寓意

¡       17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6分)   ——文章的结构、思路

¡       18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5分)——文章的主旨、思想内涵

2010年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面包》

¡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概括小说情节

¡       17.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

(5分)——分析小说人物(心理)

¡       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分析小说主题

实用类

2007年实用类文本阅读:

访谈《访钢琴演奏家傅聪》

19.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4分)

           ——问什么

20.傅雷曾对傅聪说:

“做人,才做艺术家。

”从全文看,傅聪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做人?

(5分)

           ——答什么

21.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

   (6分)

           ——根据嘉宾观点,你理解了什么

2008年实用类文本阅读:

科普文章《绝妙的错误》

¡       19.作者在第一段里说“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说“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4分)——理解文章的内容

¡       20.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5分)——文章的语言特色

¡       21.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理解文章的主旨

2009年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黄侃先生二三事》

¡       19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请各举一例。

(4分)——文章的思路、结构

¡       20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

(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传主的思想

¡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意图是什么?

(6分)——文章的主旨、写作意图

2010年实用类文本阅读:

科普类新闻评论《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       19.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分)——文章的艺术手法(修辞)

¡       20.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5分)——文章的结构

¡       21.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

(6分)——文章的主旨、思路

 

四、语用

张玉金

考查的能力是识记A、表达应用E。

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四道选择题,命题考虑到对中学的教学引导,试题设置为难度较低的容易题。

有词语读音、词语恰当使用、语病、语句衔接等内容,是学生比较容易答出来的。

这部分为客观选择题,由机器评分。

后一部分是两道语言表达题,前一道题考查学生在上下文中的表达能力,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的说话水平。

考查的是较高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难度设计上考虑到了对学生的有效区分。

这两道题仍以考查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和实际运用能力为主。

前道题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是图文转换题,用图表给出信息,主要说的是数学活动中心。

给出前文,然后让写出下文,下文中又规定了主语或宾语。

这道题的平均分是3.32分,高于去年的1.73分,也高于前年的2.23分。

满分率9.83%,及格率为56.63%,零分率为14.25%。

这道题难度有降低,但是仍可对学生进行有效区分。

后道题注重考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文采的考查。

要求考生在《孔雀东南飞》和《雷雨》两个节目之间,作为主持人加上一些衔接的话。

这道题的平均分是2.98分,低于去年的3.79分,也低于前年的3.43分。

满分率3.37%,及格率37.68%,零分率7.5%。

这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仍需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道题在素材上选用了我省多版本必修教材中相同内容,有利于引导中学对经典作品的重温和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回归。

 

周国光教授

一、关于语用题的说明(略)

二、2010年语用题分析(略)

22题——这是一道阅读填空题。

试题已经提供核心语料,考生要根据这些语料,顺着上文的意思来填充空缺,完成语句。

所完成的语句,要符合如下要求:

第一,内容完整;第二,语言简洁;第三,语意连贯。

存在问题:

(一)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简洁

(二)内容不完整

(三)有知识性错误

23题——本题是一道写作题,给节目主持人写一个串联型语段。

通过这个语段,将独幕话剧《孔雀东南飞》与独幕话剧《雷雨》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这个语段,要符合如下要求:

第一,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第二,语意连贯,衔接自然;第三,不少于60字。

存在问题:

1.没有写出两剧的内容

2.语意不连贯

3.把“话剧”说成“民歌”,文体错误。

4.把串联型语段(即在两个节目之间讲的)写成介绍型语段(即在第一个节目之前讲的)或总结型语段(即在第二个节目之后讲的)。

三、2011年语用题命题预测及备考策略

   

(一)分析和预测

虽然2011年的考纲尚未出台,但是从高考的连续性、稳定性的特点来考虑,我们可以肯定的说,2011年的考纲同2010年相比,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综观近四年来语言运用题的命题情况,基本上是一题理解,一题写作。

理解考题基本上是读写结合。

例如07、08年的题目基本上属于概括语段语意要点。

09年、10年的题目则是阅读理解(读文、读图)和写作(图文转换并填空)相结合。

因此,2011年语言运用题的阅读理解题仍然很有可能从图表—文段相结合、读写相结合的角度命题。

语用写作题很有可能仍然是语段写作。

当然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的变化。

近几年语用题命题类型和对策

   

(二)近几年语用题命题类型和对策

近几年高考语用题命题出现的题型有:

一、图文转换题

二、语段语意概括题

三、语段写作题

(三)对策和建议:

一、图文转换题的对策和建议

要做好图—文转换题,就要注意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图画的能力和图—文转换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图画的能力,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归纳的能力,能够进行合理的、快速的图-文转换。

要让同学们掌握阅读图表、分析图表的能力,首先要让同学们了解图表的类型和性质,因为认清图表的类型和性质是做好图—文转换题的第一步。

注意过去的高考试卷中曾经出现的图表类型

二、语段语意概括题解法建议

根据这几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卷命题情况,语段语意概括题有如下题型:

1、概括全语段语意题

2、概括语段语意要点题

3、分层次、分部分概括语意题

另:

注意语段写作题语言表达的要求

 

五、作文

张玉金

写作题:

考查的能力是表达能力E。

坚持历年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即让大多数的考生有内容写、有兴趣写,同时适合不同文体写作优势的考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今年是命题作文“与你为邻”,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感受表达自己的看法。

考生可结合自己的阅历和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从不同角度选材立意,可适用记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完成作文。

每个人都有邻,所以都有话说,写作空间大,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也符合今天的导向——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和谐。

这种命题作文,促使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儿,关注生活。

今年学生写身边的事儿多了;不恰当地将方言、网络语言运用到高考作文中的情况减少了,语言运用更加规范了。

今年作文的平均分是38.89分,低于去年的39.42分,更低于前年的40.37分,一年比一年低。

为什么试题一出来时,大家都觉得容易写,但却没有提高分数呢?

主要是对“与你为邻”这个标题的审题不够准确所致。

很多考生对“邻”的理解不准确,太泛,什么东西都可以理解为“邻”,乱套上来。

与父母为邻、以感情为邻、以信念为邻等等。

另外对标题中的“与你”理解不准确,在写作的时候人称选择上有问题,好多考生写成了“与他为邻”,有些考生在文章中人称转换不稳定,比较混乱。

在评分中,曾有15篇作文得过满分,其中的“邻”有:

邻居、朋友、同桌:

5;农民工:

2;书本:

3;向日葵:

1;艺术:

1;人性:

1;真善美的人:

1;古典文化:

1。

今年作文文体多样,文体比例有较大的改变。

往年议论文占接近90%,今年议论文约占58.04%,记叙文约占17.85%,散文约占24.11%。

写作题材丰富,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都能得到运用。

今年还见到通篇用篆文书写的作文,译为楷书后评了分(扣了错别字)。

目前国家通用的文字是楷书,不鼓励用古文字答题。

 

陈妙云教授

一、2010年作文分析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题型是导语引出标题的作文题。

2010年作文应试,审题难度明显加大。

(一)审题有难度:

1.需要咬文嚼字。

2.需要思维水平。

3.需要审题的基本功。

为何加大审题难度?

选拔性考试,作文命题必然要体现一定的区分度,区分出考生的思维水平、理解与综合能力,和表达能力。

选拔性考试,作文应试的审题,最能区分考生的思维水平。

选拔性考生,作文应试的角度,最能区分考生的理解与综合能力。

选拔性考生,作文应试的构思与表达,最能区分考生的表达能力。

因此,命题的走向自然会增加审题的难度,以实现其区分度。

由此,评卷的走向也自然更突出审题水平的区分,以实现选拔性考试之目的。

 

排除文字表达的因素不论,单看考生选择的立意,其定向的准确度——至少不会超出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这是最低的层次;其次,对材料理解的深刻度——至少对材料整体有正确的定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这是较高层次。

如果考生离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即使文字表达再好也难以掩盖立意上的失误。

(二)广东卷作文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

1.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2.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的能力。

4.调动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

(三)存在问题

1.缺乏真情实感。

(三旧三忽视)

   ①观点陈旧

   ②材料陈旧

   ③模板陈旧

   ④忽视“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

   ⑤忽视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

   ⑥忽视创造性思维的呈现

写作的根本目的是交流。

在所有的说服性写作中,作者必须选择出他们将会用到的方式。

例如,他们或许会用感性或理性的恳求,或妥协,或要求的口吻。

不论是形式或是方法,有说服力的作者都必须达到要在他们读者身上得到的特定期待结果,而不仅仅是增添主题的知识。

                           ——美国教育发展评价管理委员会(NAEP)

说服性写作着重于读者。

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影响他人来采取行动或者带来改变。

说服性写作可以包含大量的信息、事实、细节、事例、比较、统计或者轶事,但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的告知,而是说服。

此类写作涉及一个明确的意识:

什么样的论据会最影响观众。

                     ——美国教育发展评价管理委员会(NAEP)

2.缺乏常识,错与你为“邻”。

3.拉开距离,“与你”变“与他”。

4.丢三落四,“与你为邻”只写“邻”。

5.若及若离,随心所欲换话题。

6.戴帽穿靴玩忽悠。

7.写人记事欠精彩。

  ①所写的事与“为邻”无关。

  ②所写的事不生动。

(没波澜、没细节、没场面)

  ③所写的人或事没表现“与你为邻”的思想。

 

二、2011年备考建议

好好教写作。

不教模板,

不教制作,

不教“忽悠”。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

教思想,教思维,教表达与交流的方式。

建议采用过程化教学方式,练好应试作文四环节的基本功,让考生具备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