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206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

《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案.docx

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受质量单位克、千克、吨,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1吨位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培训初步的估算能力。

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认识克、千克,建立1克、千克的重量观念

2.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三、教学措施:

第一课时

信息窗1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克,建立1克、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硬币、花生米、食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

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学生观察、提问)

学生置疑:

(1)为什么有的是克,有的是千克吨

(2)1克有多重?

(3)克、千克、吨是什么?

带这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探究新知、介绍质量单位

平时我们说的物品有多重,实际是指物品的质量是多少?

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体验、操作:

1克有多重?

(先指导,再体验)问:

“1克有多重”?

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练习:

一个乒乓球重3(),一袋方便面重(),一只兔子重2()

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让同学们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

(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P6—1,练习册P1——1.自主练习P8—10部分内容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补充:

(1)填合适的单位小兰体重32(),一个鸡蛋重50(),2瓶矿泉水重约()7粒黄豆约重()、自主练习P8—)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仔细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买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

(2)问,集体交流、自主练习P8—8独立完成,注意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

四、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能举例说说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五、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把它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信息窗1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填空8千克=()克 3千克=()克9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一个鸡蛋约重50(),  一条鲸鱼体重约34()(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

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

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

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

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

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10个这样的同学体重是多少千克?

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

1吨=1000千克)

4.提问:

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

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

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

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千克  8000千克=()吨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

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3)练习质疑①3吨=()千克5000千克=()吨②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巩固与反思

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

写出几种来.

2吨=()千克  5千克=()克,3000千克=()吨  9000克=()千克、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五、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一)

第一课时

信息窗1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

3.使学生受到抽象、概括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重、难点:

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措施: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请迅速说出老师手中答题卡的答案。

6÷2=8÷4=9÷3=24÷6=18÷3=36÷9=2×5=8×6=9×7=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

你知道有关风筝的哪些情况?

风筝到底是怎样做出来的呢?

这节课我们到风筝厂去看看好吗?

(出示风筝厂情境图)

二、新授:

 1、观察信息窗1(风筝厂的一个加工车间),大家认真观察,看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把你的发现和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师板书)

2、问题一: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老鹰风筝?

学生列式并讨论计算方法

60÷2=______(只)

交流计算方法:

方法一:

把六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就是30。

方法二:

因为30×2=60,所以60÷2=30

方法三:

用学具动手摆一摆。

对学生的三种算法都要予以肯定。

3、教师强调:

你认为怎样算简便、不容易出错,就怎样计算。

4、反馈练习  80÷4=     90÷3=每个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计算方法。

5、试一试  240÷6=

你是怎样算的?

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

6、反馈练习 180÷3=     360÷9=

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都是以多少为单位去想的?

(以十为单位想的)

1、分一分

小明遇到一个难题,他要把一些积木分给几个小组的同学,你来帮帮他,好吗?

出示12页第一题小组互相说一说后全班交流(教师着重引导说清算理)

2、算一算(课后第二题):

算完后,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初步了解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

3、小游戏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投篮练习。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信息窗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能结合现实情境,估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并能解释估算过程,体会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重、难点:

掌握口估算的方法。

教学措施: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整十数、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老师这儿有几道题,大家口算一下,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80÷4120÷3180÷9360÷450×230×970×790×4

找学生起来解答,对的说对,错的说错。

评价(好:

很不错,同学们能积极地回答问题,不过还有的同学思路没有跟上,希望你在这节课里认真听讲,积极地发言)

好,下面再做几个题,说出下面几个数的近似数,(我们以前学过,这也叫什么?

估算)

89≈   64≈  42≈141≈  157≈  169≈

那么64÷3,141÷2呢?

(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

二、打开课本第11页.上节课我们看了风筝厂的进度表,同学们也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并做出了解答,但是还有一部分问题没有解决,这节课我们继续看。

观察信息窗,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师板书)

1、平均每天大约要做多少只鹤风筝?

指名列式  89÷3≈

(学生思考 同位间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

在估算的过程中,我们把被除数看成与它相近的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或能用乘法口决算出来的数。

 89÷3≈30(只)

89≈90

90÷3=30 89÷3≈30

每天大约要做30只。

思考:

每天做30只,能完成任务吗?

为什么?

2.平均每天大约要做多少只孔雀风筝?

142÷7≈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思考:

每天做20只,7天能完成任务吗?

为什么?

3、反馈练习(答案不唯一)

65÷3≈ 39÷5≈ 278÷4≈ 632÷7≈

4、估一估谁做得多。

 小丽3天做了118道题。

小强5天做了304道题。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在估算的过程中,我们把被除数看做是与它相近的(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或(能用乘法口决算出来的数。

)那么估算的结果是不是唯一的。

课后反思:

今天讲了一节公开课,《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

这节课是在上节课进行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估算学生在二年级就已接触过了,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生只要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法掌握,这节课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在上课一开始就和学生复习了这两部分的内容。

首先进行的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这一部分采取的是教师口述,学生口答的形式。

这需要学生专心致志的听以及迅速准确的思考,从口答的举手数及速度和准确率来看,学生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还是很不错的。

其次是进行估算,也是老师口述学生口答的形式,学生的回答也是不错的。

通过对这两部分进行的复习、引导,再讲新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在讲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一步一步的引导,大部分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掌握了。

但也有不足,如学生直接在脑子里估算出一个数,再除以除数,这其中就爱出错,在做118÷的3时候,把118估成120,这一步对了,但在计算结果的时候却写成了4,在以后的练习中,要求学生把估算的数写在被除数下面,减少出错的机率。

在做练习时,通过四道题的反馈练习,看出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较快,准确率也高,但在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就慢了,以后应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这节课总的来说思路清晰,在讲课中循序渐进,学生易于接受,但也有许多的不足。

以下是听课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

1.课堂上做的练习,教师可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

2.估算过程让学生多说。

3.练习时给学生改错的时间

4.练习的内容不够多,在新型课堂下应该多练,哪怕是口头的

 

第三课时

信息窗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利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重、难点:

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直接写得数6×2= 9×3= 8×4= 7×5= 6×9= 7×8= 8×9=7×6=

64÷8=72÷9=63÷6=48÷6=21÷3=25÷5=

二、新知探究:

1、出示信息窗学生认真观察后

提问:

你从信息窗中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将不需要的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2、解决问题一:

64米红布能做多少只鹰风筝?

  学生列式并思考计算方法运算的步骤,第一步,除法计算(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包括数位对齐(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第二步,乘法计算,第二步写的数,是除数与商的积,其实是验算的,切不可把被除数抄下来。

第三步是减法计算。

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64÷2=32(只)

   32

 2 )64

   6   ……3个十乘2是6个十

     4

     4 ……2个一乘2是4个一

     0

答:

64米红布能做32只鹰风筝。

3、反馈练习

66÷6=48÷4=

学生做完后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算理。

4、解决问题二:

       72个线轮是多少盒?

72÷6=

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78÷3=       45÷3=438÷3=

5、解决问题三:

438根竹条能做多少只风筝?

(1)学生独立列式并用竖式解答

(2)交流(通过交流明确:

两次商后都有余数,就和下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

6、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四:

7、86米绿布能做多少只孔雀风筝?

(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出结果,汇报交流进一步巩固笔算的方法)

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在做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十位上余的数要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P171.2.4自主练习

第四课时

信息窗3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揭示规律

  出示下列三组题。

42÷6=72÷8=72÷4=

7×6=8×9=18×4=自己任选一组进行解答。

  通过做题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发现的问题。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

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我们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除法计算得对不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板书)

[观察课本情境图]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指定学生,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二:

解决问题

师:

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小时裁19只风筝面,对吗?

”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2.教师反馈,小结。

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

”,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

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3.初步练习:

75÷3做完后让学生汇报验算的方法。

4.平均每天要栽多少只风筝面?

(3)教师写出两种验算方法,学生观察、比较两种验算方法,哪一种正确。

(4)汇报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进行验算。

(5)教师小结:

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5.提高练习。

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说出验算的过程。

小结:

在验算时,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数相乘,再加上余数。

第三单元对称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结合大量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对称轴。

2、在探索活动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解读

对称是自然界中较普遍的现象,在学生周围的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物体有许许多多,学生对对称现象并不陌生。

本单元是学习对称知识的起始单元,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和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充分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感知对称现象。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本单元的编写特点:

1、选取的视角新颖现实,我国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素材呈现的是同学们欣赏、交流在民俗语节庆祝活动上拍的各种照片的情景,照片内容丰富,既包括民间建筑,又包括荷包、风筝、剪纸等民间艺术品,新颖而现实的素材有得于吸引学生学习。

2、提倡观察志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编写突出了观察与操作的学习方式,教材着力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积极交流,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认识对称现象。

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做一做、找一找等到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三、单元教学建议

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以现实生活的素材来初步学习对称知识。

2、突出实践,加强操作。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到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对称现象,了解其特性。

3、评价时,注重考察学生对对称特点的理解,对于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不要提出过高要求。

4、本单元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2、在大量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与同伴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师:

你参加过民俗语节活动吗?

民俗节活动都有什么?

老师带小朋友们去逛逛民俗节盛会,你们喜欢吗?

2、(出示课本情境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后观察画面,感受美丽的对称现象。

学生可能会发现和提出这样的问题:

风筝两边的形状是一样的吗?

京剧脸谱沿中线对折,两边会重合吗?

教师结合情境图中的素材讲述这些都是对称现象。

启动新的问题进行拓展。

(学生回到情境图中结合刚才的发现,从对称的角度再次观察体验。

师:

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3、师:

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一些对称现象?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对称现象。

4、师:

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在小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5、师:

哪个小组可以交流一下?

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1、2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可在小组内交流。

师:

谁愿意把你折的纸船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的作品用投影进行展示)

师: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副画呢?

大家想不想看?

课件出示课本自主练习第5题。

(学生观察画面,对整幅图在一个整体的了解)

说一说哪些动作是对称的。

3、请你和同伴一起做一个对称的动作。

(学生任意做对称动作造型,请同学到讲台表演)

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你能收集有关对称的资料吗?

第二课时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结合大量事例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和对称。

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2、在探索活动中,会画对称轴,能画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师:

你观看过杂技表演吗?

杂技表演都有什么项目?

老师带小朋友们去看看杂技表演,你们喜欢吗?

2、(出示课本情境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后观察画面,感受美丽的对称现象。

学生可能会发现和提出这样的问题:

杂技表演时整体动作是对称的吗?

下面三组图形是怎么来的?

这三幅图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

教师结合情境图中的素材讲述这些都是对称现象。

启动新的问题进行拓展。

师:

下面这三幅图是把表演杂技的动作画简笔画的形式,我们来再来观察这三幅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到情境图中结合刚才的发现,从对称的角度再次观察体验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教师总结:

这些图形都是对称图形。

如果沿一条线对折,两边会完全重合,这条折线就叫对称轴。

活动三、

1、师:

你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一些这样的对称现象?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对称现象。

2、师:

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在小组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3、哪个小组可以交流一下?

活动四、

1、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解的轴对称图形,下面咱们就找一找对称的图形吧。

咱们打开课本第31页,根据书上的提示做第一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

师:

谁愿意把你的展示给大家看。

2、大家能不能做一个轴对称图形呢?

看一看谁的手儿巧?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分工完成)

(请同学到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3、师:

看课本第6题的图,这幅图有什么特点?

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

4、你能根据第7题的画编一个童话故事讲给小组内的人听?

活动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活动六、

研究第8、9题。

三、采访果蔬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二)

第一课时信息窗1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结合估算情况验证笔算的正误。

3、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师: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

解决问题

师:

我们先来看“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

”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

用百位上的1除以8商不够1个百,怎么办?

生讨论交流理解算理解决问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判断商的大致范围,再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笔算的方法。

师:

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接待了多少名客商?

”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师:

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理解算理]

师:

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签订多少吨的销售合同?

”“一共运来了多少箱大枣?

”这两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注意对学生进行估算的训练。

师:

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产葡萄多少吨?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

活动三:

练一练

1、第一题:

在学生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

2、第二题:

注重让学生分析题中所包含的数量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