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doc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142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doc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doc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doc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doc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doc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doc1.docx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doc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doc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doc1.docx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doc1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

庐江四中叶名扬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专业化定位需有新的认识:

教师是知识文化的建构者,教材文本的研究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人格的影响者,学校文化的建设者。

基于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殊性,我国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对其专业发展更是提出了新的挑战,可以说,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农村基层学校的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关系着新一轮课改的成败。

关键词: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思考;发展途径。

一、什么是语文教师专业化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247页)中指出: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据此,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上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这也是“终身教育”思想在教师发展方面的体现。

2.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化的语文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

①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②具有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③具有扎实的语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④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⑤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理念。

同时还应该体现如下水平:

①具有较强的体现母语文化的人文精神,②较强的语文交际能力,③教材分析和鉴赏的能力,④较高的写作与表达能力,⑤较高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较强的信息技术与多媒体运用能力,⑥学习传统优秀文化,吸收历代文化精髓,形成个人独特的思想与人格的能力。

二、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自从新课改以来,对于如何上好语文课,教育界很多专家、学者及学校一线教师们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改革。

创造出了如中科院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黎世发的“六因素(课型)教学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模式”、还有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等等,使传统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在农村乡镇中学很多教师认真研究和借鉴了这些先进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恰当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极大的提高了教学质量。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教学信息的闭塞,还有很多教师,没有遵循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原则,忽视本地区学生的主体因素,生拉硬套现有教学模式,使课堂索然无味,或者套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课内容和手段千篇一律,正所谓“穿着新鞋走老路”,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反应冷漠。

尤其作文教学只重知识性指导,语言教条化,忽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写作实践缺少必要的指导与评价,导致学生缺乏语文素养,没有自主精神,个性缺失,创新能力低下。

(一)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接受能力

有些年老的教师为民师转正,本身语文专业知识狭窄,教育理念陈旧,运用新的工具、新的理念比较困难,虽然有的也跃跃欲试,但受自身条件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堂课已完成教学计划为目的,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凭着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走上讲台开始传统的辛苦的讲授,直到45分钟结束,有的还嫌时间不够用。

所讲内容全面繁杂,从生字的音形义到新词的解释,从句子的含义到修辞的妙用,从划分层次总结段意到中心思想的概括分析,还不能放过精彩段落、精彩语词长篇大论的“赏析”,学生被动的接收学习;或者有的教师只窥到教改的一隅,进行所谓的“师生对话”,整堂课提问,表面上看,学生不断的举手,课堂热热闹闹,似乎很和谐,但实际上提问的作用不过是疏导课文而已,学生的思维容量小,缺乏深度。

对于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设定就给予肯定,超出自己的计划或预设之外,就给予否定。

在课堂上学生只须认真听课、认真记好笔记,就能完成作业,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没有体现,教师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习愿望与要求,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教师口若悬河的讲解,学生无所适从,抓不住重点,掌握不了要领,昏昏欲睡,致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

事实上,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不是探险家而是导游。

探险家可以独自背着行囊深入最奇绝处探幽访胜,可以以自己所达到的高度为自己的最大成功;导游则以他所服务的游客的收获为最大的成功。

如果一位导游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丢下自己的游客而独自前行,那是否会有渎职之嫌呢?

(二)盲目追求课改,在课改大潮中迷失自我

有些年轻教师身受应试教育的毒害,对语文课程改革抱有浓厚的热情,但是他们对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知之甚少。

虽然拥有改革的勇气和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欲,但是他们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往往带着两个班级的课并且兼着班主任工作,再加上领导安排的其他事情,整天忙的不亦乐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新的教育方法。

纵然是上级部门对新课程进行一些培训,也是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指导,往往听几场报告完事。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全部走出去观摩,学习他人之长。

他们很难落实新课标精神,他们有勇气打破破旧的教学模式,但是破了以后怎样立,却又感到很迷茫。

(三)备课形式化,教学方法单一

不少教师写教案大多是千篇一律,所以大多是教参或往年的翻版。

有的甚至直接带上教参,凭着经验照本宣科。

有个别教师写教案,纯粹是为了应付检查,等要检查了,夜以继日的补写,教案大多没有实用价值。

这些形式主义的备课,必然会导致教师上课只有任务,没有目标,讲完了事,不计效果,不论什么课都是千篇一律:

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

并且教学手段落后于时代发展,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先进的电教设备、多媒体设备,长期被封在室内,无人问津。

(四)教师以“讲”代“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差

目前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以升学率,教学成绩为尺度,这就迫使学校加班补课,教师和学生都在超负荷工作、学习。

有一些老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应付应试教育的“法宝”,课堂上以分析考点内容为主,按照题型作详细的讲解,忽略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身处农村的学生,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又不能达到新课标要求的阅读量,有的甚至还没有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由于教师在课堂上以分数为中心,重教材的范文的讲解,不关心学生生活及学生主体情感体验,忽视对话文本时学生的独立思考、感悟、表达,不能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文教学重知识性指导,忽视对学生实践的引导与讲评

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语文教师要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要精品,要升学率(这是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硬性指标),教师不能不靠繁琐的讲授频繁的练习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以至有时把作文课拿来讲课文,搞基础训练,搞阅读训练,作文则给予一个题目,被当作作业布置到课下完成。

即使是上作文课,教师在写作之前,主要的工作是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情景,或构思启发乃至“训练”。

也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怎么写”只有原则性指导和要求。

大多数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只是给予学生写作时间,写作过程,老师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导。

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作文缺少必要的讲评,或展示一下好的作文,或介绍一下观后感,或解释一下考试时作文打分标准。

大多数学生写作水平很低,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写得平平淡淡,个别学生的作文根本不能称其为作文,字数不足,错别字连篇,没有标点或“一‘逗’到底”,甚至生搬硬套。

(六)、 受考试评估左右,忽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教育成果的评价,其主要手段是考试。

每年的高考成绩,深深牵动着社会上不同层面人群的心。

就目前而言,我们语文教师基本上都是注重基础教育,忽略能力培养。

过去,我们沥尽心血,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在各类考试中,“考得好”的学生。

这似乎已经成了我们教学的最大目标。

因此,我们努力做到“考什么”就“教什么”,不考的内容绝对不教。

为适应考试,博得社会各界的认同,我们在从事一件让学生变成“考试机器”的“伟大”工作。

“应试教育”对各科教学的影响很大,尤其是语文。

考试的分数固然重要,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更重要。

语文教学的内容不能以考试的内容为舍取,而应以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感受汉语言文学作品美的熏陶。

教师在教给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给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基本技能,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智力,语感,思维;发展健康个性,养成学习语文好习惯。

学知识,学技能,学运用,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就不能取得成功,因而可以说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这一精炼的概括,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七)、 教学内容单一,训练繁琐、机械,忽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最大优势,充分体现在了教学方法上,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弹性。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上,有很多种教学方法可以用于实践。

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还未普及的农村中学,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条件资源,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课文内容。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所要做的事情是,利用校内校外一切有助于教学的设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

如,由学校组织的演讲会,朗诵会,其中的稿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或自己去写。

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彻底转变观念,将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结合学校的实际,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于生活中学习语文。

如,课前的口头训练,内容与形式可多样化。

有讲述童年故事的,有描述天气的,有评论时事的......给农村中学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组成部分。

教师还可以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从课程需求、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资源调查,从调查中选出有益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加以利用。

三、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途径

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有的学者从大学教育、在职教师校本学习、教育学院进修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可以借鉴的策略。

有的学者认为观摩与分析、微格教学、教学决策训练、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他们的研究多从教育学、教学论角度切入,我们立足于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根据当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认为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可从读书、游学、研究、为文、实践、培训等六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把“熟知学科内容并且样样有余”作为教师教育素养的第一要素,并说:

“达到这种程度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

读书,读书,再读书!

校长要为教师提供时间!

1.浏览时文,以开阔眼界

语文是中小学与时代结合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民族文化、时代精神都通过语文传递给学生,语文教师要经常浏览报刊,阅读时文,以了解时代特点,贴近涌动的时代脉搏,树立先进的现代观念。

语文课上我们所教的学生,又是接受时尚最快的新一代青少年,如果我们不广泛阅读,更新自己的知识,拉近与时代的距离,我们就无法与学生沟通。

举个例子说,上世纪80年代不读金庸、琼瑶、三毛(有人戏谑地说“男生读金庸,女生读琼瑶,不男不女读三毛”),便难与学生交流;现在我们不知韩寒、郭敬民、罗琳,便难与学生对话。

2.阅读经典,以厚实积淀

语文课程承担着培育文学素养、传递传统文化的重任。

要把这一重任完成好,除了中小学教材要选择大量经典作品外,语文教师更应该首先读好经典,成为一名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文化学者。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

“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通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

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

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

”中学生尚且要读大量的经典,受古典的训练,更何况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呢?

3.钻研课文,以奠基教学

李杏保、顾黄初先生在《泛论高师“中学语文教育”课程结构》一文中说:

从目前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执教者对教材钻研得透、理解得深,在教课的时候就能够引导得“法”,启发到“点”,讲述中肯,而且“章法”上也有条不紊、连贯圆活;反之,执教者自己对教材理解不透,备课笔记上写得都是从教学参考资料上抄来的现成结论,那么,即使把“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背得滚瓜烂熟,也难以致用,勉强用上又终究别扭生硬,得不到满意的效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材、钻研课文不但是解决“教什么”内容方面的问题,而且是解决“怎么教”方法方面问题。

由此可见,“语文教材研究”对于师范生、语文教师是多么重要啊!

 

(二)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之所以成长的古训,这一古训对当今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照样有效。

“游学”作为一种陶冶情操、增加阅历、开拓视野、丰富体验的方法,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教好书有百利而无一害。

1.遍游各地名胜,以开阔自己视野

中国是地大物博、名胜古迹众多的国度,地理资源极其丰富,这为旅游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古代的中国人,尤其是文人雅士又特别钟情于名山胜水、古迹遗存,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雄伟壮丽的风光和精美绝伦的人文景观,留下了一篇篇美文佳作,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旅游文化,为语文教师做出了榜样、表率,值得我们推崇、学习。

另外,名胜古迹让我们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让我们用眼睛、耳朵和心灵去感受山川景物的种种美妙和人文景观的巧夺天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心理上的审美需求,培养了我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了我们对自然的审美能力。

2.寻访课文游踪,以体验作者情感

纵观语文教材,无论什么版本,每册必定有写景散文、山水游记,或寻幽探胜,或凭吊古迹,或拜谒宝刹古寺,或莅临三山五岳。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石钟山记》、《桃花源记》、《满井游记》、《荷塘月色》、《绿》、……古今中外,无不囊括其中。

如果我们能像广告语所写的那样“带着课本游绍兴”,我们必能感受鲁迅童年的快乐。

如果我们到过温州仙岩梅雨潭再教《绿》,那么你心里就会充满自信;如果我们游过泰山再教《雨中登泰山》,那么你心里就别有情趣…… 

(三)研究——吾将上下而求索

1.体验生活,研究社会,感悟人生,完善人格

王尚文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指出:

“语文就其本质状态而言,它不是客观意义上的、有待我们去把握的存在物,而是人之为人的生活世界。

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我们就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我们生活之所在。

我们把这种以语文为本体的生活存在称之为‘语文生活’。

”由于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决定了教授语文的教师要时刻关注现实、研究社会、体悟生活。

语文教师要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

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语文教师还要走出学校,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感悟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道德品质和能力,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

一个了解社会、关注现实、懂得生活、人格完善的人,才能当好语文教师。

2.研究学术,以增长学识,发展智能,提高品质

“研究学问”作为发展教师专业的途径,已成共识。

一个语文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要成为一个“学者型”“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必须边学习,边教学,边研究,实现“教学研”三结合。

语文教师的“学术研究”范围包括很广,研究形式也很多。

文本研习、教学反思、评课说课、调查实验、行动研究、文献评述、编写教材、撰写论著等等举不胜举。

实践证明,一个学术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其教学能力也比较强。

究其原因是教师的研究往往是以“行动研究”为主的研究。

一个基层的教师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查阅文献,请教专家,调查实验,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很快会使自己专业得到发展,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四)为文——下笔如有神

语文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这是日常交际和学习、科研的需要,更是从事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本领。

叶圣陶说:

“我希望教师练习写文章,并不是专指练习写文艺作品而言,尤重要的是写一般文章。

一般文章是文艺作品的基础。

一般文章又是实际工作中随时需用的,谁都能写好,所以尤为重要。

教师要指导写作,不能空讲些作法,一定要有写作的切实经验,才能随机应变,给学生真正有益的帮助。

1.下水作文,以引导学生

叶圣陶又说:

“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求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是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

”写作“下水作文”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方法。

一般而言,大多数学生怕作文,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缺乏生活阅历、语言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则是认为“作文”高深,不能为之。

如果这时语文教师能从实际出发,与学生一同“作文”,就会减少学生心里的“恐惧感”,增加作文的自信心。

而且教师下水作文,还会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起到“言教”不能达到的“身教”效果。

2.创作文学,以颐养情趣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现在的语文课没有什么文学味儿,学生当然不爱学。

”这句话反映了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文学性”失缺的问题。

其一,语文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走上了“工具化”“功利性”的道路。

其二,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份量还不足,特别是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太少。

其三,语文教师文学修养不高。

语文教师不但缺乏文学创作能力,甚至连最起码的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也缺乏。

当然,这样的语文教学注定不受学生欢迎。

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学会解读文学作品、鉴赏文学作品,而且还要学会创作文学作品。

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兴趣去引发学生的爱好,用自己的创作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

语文教师最具影响力的形象,须由他的生命创造物——文学作品来展示。

3.写作论文,以指导教学

中小学教师写论文不仅仅是评定职称、调动工作的需要,也是为了总结经验、积累知识、指导教学,当然也是自己专业发展的需要。

著名作家王蒙在《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谈到中国作家队伍中“非学者化”倾向,认为光靠经验和机智,而轻视学问基础,是产生不了“巨人式”的作家的,阐明了“作家学者化”的观点。

这一见解对我们教师专业化启发很大。

我们的教师对教育理论不够重视,甚至排斥理论、反对“新课改”。

我们的教师只能凭“教参”或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从教,当然不能成为“巨人式”的教师。

其实经验就像蚕吐丝,一开始吐得多的是好蚕,后来吐得多的则是作茧自缚。

我们提倡教师“学者化”“专业化”,就是提倡教师多研究教育理论,多研究自己的经验,写反思性教育叙事,写有份量的教学论文,写反映自己研究成果的学术论著。

(五)实践——持之以恒,熟能生巧

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是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京剧演员要练好念、唱、做、打;相声演员讲究说、学、逗、唱;行医者谙熟望、闻、问、切……自然,语文教师也要练好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说课这五项基本功。

俗话说,熟能生巧。

我们的语文教师要持之以恒、反复练训、不断反思,才能实现自己专业的成长。

(六)培训——教学创新的源动力

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新课程培训和学习,鼓励语文教师的自主和集体学习,克服经济紧张、观念落后等困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农村的教师不断汲取新知识,借鉴新经验,保持教学创新的源动力。

在此同时,还应建立起一套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总之,要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首先要鼓励教师积极读书,吸取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

然后倡导教师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新的教学行为,不断实践,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切磋,通过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促进,共同分享经验,研究问题,最终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走向专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