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3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0999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3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3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3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3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3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3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3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3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3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讲义第23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第23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19—1924年)、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五个阶段。

政治上,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推动了国民革命和工农运动的开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革命道路,并逐渐走向成熟;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摧残。

思想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社会生活上,物质生活、交通和通信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第23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目标解读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重大史实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失败、“工农武装割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民革命(1919—1927年)

1.五四运动

(1)背景

①政治:

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②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③思想: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导火线:

1919年,      上强权战胜公理导致中国外交的失败。

 

(3)经过

①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罢课游行,提出“    ,内除国贼”“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

 

②第二阶段:

1919年6月5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标志着中国      登上政治舞台。

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出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浪潮。

 

(4)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

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易错点拨】五四运动只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不是彻底胜利,因此它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5)影响

①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③五四运动成为中国         的开端。

 

④铸成“五四精神”,内涵包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主旋律是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拓展】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其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但是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一直延续到新中国的成立。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①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②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结合。

③共产国际的指导、帮助。

(2)诞生

①标志:

    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②主要内容:

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        ;成立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易错点拨】中共“一大”的革命纲领并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只是我党的最高奋斗目标。

当时中共并不成熟,没有提出符合当时实际的革命纲领,未能解决当时面临的现实问题。

后来的中共“二大”才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

③意义: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问题思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表现

  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做指导;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由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领导。

(3)1922年,召开中共“二大”

①主要内容:

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意义:

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指出中国革命分为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两步,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问题思索】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奋斗目标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这表明中共当时尚未充分认识中国国情。

中共“二大”准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修改了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

3.国民革命(1924—1927年)

(1)开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①背景: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被镇压使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敌必须建立       ;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②标志: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

③合作方式:

党内合作。

④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易错点拨】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两者紧密联系。

a.提出: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b.内容、特点

新三民主义

对应三

大政策

特点

民族

主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联俄

 “新”在明确提出反帝口号并主张民族平等

民权

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联共

 “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反帝与反封建相结合

民生

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扶助

农工

 “新”在更加关注农民和工人生活

意义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反帝反封建,这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⑤影响:

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2)高潮——北伐战争

①目标:

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

②过程:

    年夏开始北伐,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    。

 

(3)失败

①标志: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四一二”政变、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了“七一五”政变。

②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干涉,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知识拓展】右倾与“左”倾的区别

  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二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更大。

③表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革命暂时转入低潮。

(4)影响:

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推动了工农运动蓬勃发展;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迫使帝国主义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

【易错点拨】“国民革命运动没有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说法是错误的。

尽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的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因此也就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

1.国民政府的统一

(1)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2)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

1928年底,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2.中共领导的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发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

1927年9月,     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

起义军在攻打长沙受挫后进行“三湾改编”,决定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

10月,在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

(1)方针确定: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这次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内容: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3)意义:

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理论: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实践

①经济:

努力发展生产,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②军事:

从1930年10月起,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四次粉碎敌人的“围剿”。

③政权建设: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江西    。

 

(3)成就:

到1930年夏,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十几块,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发展成燎原之势。

5.红军长征

(1)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坚持     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①开始: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②转折:

1935年1月召开      。

 

a.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b.意义: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易错点拨】遵义会议仅仅纠正了当时党在军事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并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左”的错误。

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在思想上彻底清算是延安整风运动中。

③胜利: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的   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④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促使中国革命出现新局面。

【知识拓展】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四个转移

①中共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②中共决策由错误到正确:

国民革命中犯右倾错误→“八七会议”的正确决策;“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③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

瑞金→陕北

④时局由国共对峙转移到一致抗战:

国共对峙→国共合作抗战、全民族抗战。

考点一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彰显的新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

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与,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史论结合】

史料1 沪埠自青岛问题发生以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

——上海交通银行1919年6月5日函

史料2 五四运动时期的漫画

史料3 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

解读 

(1)史料1反映出巴黎和会中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被转移给日本,导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这成为学生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2)史料2的漫画中“劳动”“学”“商”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说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矛头指向曹、陆、章三个卖国贼,体现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3)史料3认为五四运动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

问题 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五四运动的基本特点,并指出这场运动体现了一种怎样的革命精神。

考点二 国民革命运动

1.辛亥革命与国民革命的比较

辛亥革命

国民革命

背景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领导

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革命

成果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群众

基础

 仅依靠革命党人,缺乏群众基础

 工农运动得到发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结果

 失败

失败

原因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破坏革命;主观上,革命领导者的软弱、妥协性或错误方针

【史论结合】

史料1 工人运动尚属薄弱……一切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及其在华代理人——中国军阀。

……所以,共产国际执委认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要的。

——《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

史料2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

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

齐奋斗!

——国民革命歌

解读 

(1)史料1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还不成熟,并且受共产国际的领导。

(2)史料2说明国民革命运动得到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广泛支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问题 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哪些突出的新特点。

2.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

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史论结合】

史料 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

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

——摘编自《第一次握手》

解读 史料主要描述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发展过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结果及影响。

“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说明了国民大革命得到了工人和农民的支持,“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说明国共合作的作用。

问题 为了更好地解决北伐战争前中国军阀割据的状态,国共两党在此前后做了哪些努力?

最终的结果如何?

考点三 国共十年对峙

全面认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含义: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基本依据

①必要性:

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乡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性。

②可能性: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组织的有力和它的正确政策。

(3)历史意义

①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开辟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中国革命就是坚持了这条道路,取得了最终胜利。

②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暴力革命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对中国人民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③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工农民主专政,实际上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尝试,为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人民共和国积累了经验。

【史论结合】

史料1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

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根据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史料2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史料3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解读 

(1)史料1反映了当时中共内部在革命道路选择上的分歧与矛盾。

“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城市武装暴动”“农村进行武装暴动”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党内存在着走以城市为中心和以农村为中心的两条革命道路。

(2)史料2要注意出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部作品阐述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史料2信息“根据地”“建设政权”“土地革命”“扩大人民武装”是“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内容。

(3)史料3要注意对中俄两国不同国情的分析。

中俄两国的不同国情决定了中国不适合走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应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问题 

(1)结合史料1、2和所学知识,回答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作了哪些贡献。

(2)根据史料3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我国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

 2018·全国卷Ⅰ·29

 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

 创设新情境,考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积极影响

 2016·全国卷Ⅱ·29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粮价

 依托主干知识,综合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

考题1[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

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考题2[2016·全国卷Ⅱ]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考题3[2018·江苏卷]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

该演讲称:

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

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

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考题4[2017·江苏卷]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

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

A.人民的迫切愿望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考题5[2017·北京卷]毛泽东曾说:

“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

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

”这一论述(  )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考题6[2016·海南卷]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

”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考向1 五四运动

1.[2018·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一模]1919年6月28日,和约签字时,我国代表拒绝签字,不出席会场,而发电报告北京政府:

“不料大会专横至此,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将更无外交之可言。

”下列选项与该会议相关的是(  )

A.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B.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让与日本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提出“两个中国”的提案

2.[2018·河南濮阳二模]五四运动前,传入中国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思想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五四运动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多汇集到社会主义的旗帜下来。

这表明五四运动(  )

A.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B.加快革命领导力量的改变

C.影响了国人救国方案的选择

D.促进了思想多元化的探索

考向2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3.陈潭秋曾回忆:

七月底的大会“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党的基本任务……决定建立严密的战斗的工人政党”。

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一大”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D.中共“七大”

考向3 国民革命运动

4.[2018·广西南宁模拟]1924年后,共产党一方面推动国民党中央先后设立了农民部、工人部、青年部、妇女部和商人部,工运、农运计划及相关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另一方面积极从事国民党不愿意做的下层民众动员工作。

这说明(  )

A.共产党主导群众运动

B.国共合作在基层未实现

C.国民党不愿发动民众

D.中共掌握了革命领导权

5.[2018·宁夏银川质检]1924年7月,北京学生联合会等50余个团体联合组成反帝国主义运动大同盟,提出“扑灭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废除压迫中国弱小民族所定一切不平等条约”;同年,9月3日至9日,上海废约运动大联盟更是掀起全国性的群众反帝国主义运动。

这反映了(  )

A.南京国民政府擅长动员群众

B.中华民族已有近代意义的觉醒

C.北伐战争推动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骤降

考向4 国共十年对峙

6.[2018·山东烟台诊断]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的三湾改编中规定:

党支部建在连上(此前营、连、排没有党组织),排设党小组。

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1929年12月)规定:

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上述规定旨在(  )

A.确立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

B.明确革命军队的政治任务

C.把发展党员定为中心工作

D.强化革命军队的军事纪律

7.[2018·甘肃兰州实战考试]《苏维埃乡村追求》一文中说: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