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音乐五上《8七子之歌 》word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063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小学音乐五上《8七子之歌 》word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苏教小学音乐五上《8七子之歌 》word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苏教小学音乐五上《8七子之歌 》word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苏教小学音乐五上《8七子之歌 》word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苏教小学音乐五上《8七子之歌 》word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小学音乐五上《8七子之歌 》word教案.docx

《苏教小学音乐五上《8七子之歌 》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小学音乐五上《8七子之歌 》word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小学音乐五上《8七子之歌 》word教案.docx

苏教小学音乐五上《8七子之歌》word教案

《七子之歌》教案设计

陶庄中心校(初中部)郑荣芳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七子之歌》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后面的“诵读欣赏”。

2、内容分析:

《七子之歌》之《澳门》篇章,是CCTV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

它反映了澳门等七地人民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和迫切盼望回归的爱国之心。

本组诗歌,是爱国诗人闻一多在1925年创作的。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也能逐渐接近作者的情感。

又因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已经回归,而《七子之歌—澳门》一曲也早已经家喻户晓,所以,学生学习本课的内容,并无太大的障碍。

教学目标:

1、知道“七子”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能够用歌声表现企盼祖国

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七子之歌—澳门》的基础上,能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整组诗歌中体现出来的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培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从而感悟到隐藏在诗句中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了解有关历史,体味诗人热爱祖国、渴盼统一的强烈情感,进而触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借助对《七子之歌》的诵读欣赏,学习诵读欣赏的一些方法:

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尽量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诗歌融为一体;可以感受诗歌的形象,寻找适合这个形象的朗读;可以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求得能创造情境的朗读;可以品位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求得呈现诗歌深层美的朗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题导入

1、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唱。

(放音乐《七子之歌》)

2、师:

同学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儿,曾牵动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也曾打动了若干不同肤色的正直善良的人。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主题就是:

诵读欣赏《七子之歌》。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诗的作者和诗歌“七子”的由来,并让学生与老师一起在中国地图上找到这七个地方的大概位置。

(PPT)

2、教师激情朗读《七子之歌》。

布置思考题:

在这七个孩子唱的歌里,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母子关系?

(PPT)

3、汉字正音(PPT)

Qiǎngbǎolǔmèiquèníngdàn

  襁褓掳去梦寐凤阙狞恶啖着

    zhīgāoháotáoyīnyūn

    脂膏号啕氤氲(齐读)

3、好。

回到刚刚那个话题。

《七子之歌》,它们要唱的是这样的亲子之爱吗?

(PPT)

4、既然不是,那么这七个孩子唱的歌里,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母子关系?

他们要传达怎样的情感?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97页,齐读诗前小序,并从中体味诗人的创作意图。

(师生齐读)

生:

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

三、再读前二,积蓄情感

(一)自由诵读前两首诗

对,诗人既要抒写七地——七个孩子“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孤苦和殷殷企盼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怀,又要激励祖国各族人民为强国、为统一而奋斗!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读前两首。

想一想:

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学生读书,回答(1、拟人;2“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

”)。

3、(师出示句子:

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

)让学生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4、师:

是啊,他们都是流落在外的游子,都渴望回到母亲的怀抱。

“我要回来”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板书:

我要回来)

5、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发现哪首诗更难理解?

(字面上来看,学生基本都说是《香港》)

(二)带领学生学习《香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诗句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一会一起交流。

2、生:

“凤阙”是什么意思?

师:

你能把那句读出来吗?

生:

(读)

师:

“凤阙”的意思是指皇帝的宫殿。

这是一个比喻句,谁能理解它的意思?

生①:

这句话把香港比作守卫皇宫的黄豹。

生②:

我从后半句理解到,这句话是说香港的地理位置很险要,好像是保卫皇宫的黄豹。

师:

对,这儿就是讲香港是保卫祖国重要的海防前线。

还有哪些不懂吗?

生: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这一句中“狞恶的海狮”指的是什么?

师:

谁知道?

生:

指帝国主义侵略者。

师:

具体指哪个国家?

生:

英国

师:

背景链接(PPT)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继续提问。

生: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中的“骨肉”、“脂膏”是什么意思?

师:

哪个同学能理解?

生:

指英国人占领我们的土地。

师:

仅仅是土地吗?

生①:

还有资源、矿产、白花花的银子。

生②:

我联系上一句来理解。

这句话是说,侵略者在香港的土地上杀人放火,掠夺我们的财富和各种宝贵的东西。

3、师:

是啊,英殖民主义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强占了我们的土地,掠夺了我们的资源,搜刮了人民的血汗钱,而他们带来的却是祸国殃民的鸦片!

来,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生:

(读)

师:

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①:

我仿佛看到了英国人正拿着洋枪大刀,在香港的土地上耀武扬威。

生②:

我仿佛看到了英国人正在掠夺我们的财富,放火烧我们的房子。

生③:

我仿佛看到美丽的香港正遭受侵略者无情的践踏,香港人民正在痛苦呻吟……

师:

这时候,你的心情如何?

生①:

我很气愤。

师:

那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

生:

读(读得很有感情,掌声响起)

师:

从你的朗读中,我能感受到你满腔的怒火。

还有其他的心情吗?

生②:

我很悲愤、很痛苦

师:

请你读一读

生:

(读)

生③:

我会感到很害怕。

师:

也请你读一读。

生:

(读)

师:

大家都有各自的感受,那你们就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吧!

生:

(读)

师:

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

“哭泣号啕”是什么意思?

师:

请你先把那个句子完整地读一遍。

生:

(读)

师:

“哭泣号啕”都是形容哭的,谁知道“哭泣”和“号啕”有什么区别?

生①:

“哭泣”只是流泪的,但没有声音,“号啕”是大声痛哭的意思。

生②:

“号啕”好像比“哭泣”更伤心。

师:

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们才会号啕大哭呢?

生①:

受了很大的委屈。

生②:

忍无可忍。

生③:

伤心到了极点。

痛苦得再也忍不住了……

师:

那你们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生:

(读)

师:

还有吗?

请继续。

生:

为什么会“呼你不应”呢?

师: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①:

因为当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②:

因为当时鸦片战争失败后,香港被割占,清朝政府想管也管不了。

生③:

因为清朝政府很腐败,根本不关心香港人民的死活。

师:

当我们受到委屈,受到欺侮,最本能的会怎么做?

生①:

会向妈妈求救。

生②:

想得到母亲保护。

师:

然而,呼救却得不到母亲回应。

这时,香港的心情会怎样?

生①:

很害怕。

生②:

很无助。

生③:

很痛苦。

生④:

很失望。

师:

那你们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生:

(读)

师:

解决了课文中的疑难问题,现在,我相信,你们能把整首诗读得更好。

有信心吗?

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师(悲愤地):

香港的身份虽微,但地位险要,好比是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而诗中,却成了英国人的殖民地。

这是香港人民的耻辱,这是中国人民的耻辱,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刻骨铭心的耻辱啊!

读——

生:

齐读《香港》“我好比……呼你不应。

师:

在英国人的铁蹄下,香港人民日夜翘首企盼,他们的眼泪流干了,嗓子也哭哑了,他们多么渴望能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啊!

读——

生:

齐读《香港》“母亲啊……母亲!

(三)学习《澳门》:

1、师:

香港无时不刻想着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而更早被占领的澳门又如何呢?

请同学们轻声地把《澳门》读一遍,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

生:

(读)

师:

这一首大家相当的熟悉了。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

我觉得,澳门离开祖国太久了!

师:

同学们,你们有离开过母亲的经历吗?

还记得离开你母亲最久的那次吗?

生①:

我离开过母亲四个月。

师:

感觉怎么样?

生:

感觉很久很久。

师:

那你能把很久的感觉读出来吗?

生:

读“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

师:

还有比四个月更久的吗?

生②:

我离开过一年。

师:

感觉久吗?

生:

太久了!

师:

你能读一读吗?

生:

(读)

师:

同学们,你们离开母亲有的四个月,有的一年。

大家都觉得很久

了,可我说你们要是跟澳门比起来,那可一点都不久。

知道澳门离开祖国多久吗?

生:

三百多年。

师:

从1553年,葡萄牙人开始登陆澳门以来,到1925年闻一多先生写下这组组诗时,已经整整过了372年了!

372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啊?

那是4464个月,13万5800个白天和夜晚呐!

读——生:

读“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师:

还读懂了什么?

生①:

读懂了澳门迫切希望回到母亲的怀抱。

生②:

我读懂澳门虽然被占领,但心中仍时时不忘祖国。

师:

能说一说,你从哪句读懂吗?

生①:

我从“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这句话读懂。

生②:

我还从“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这一句读懂。

师:

能把这两句读好吗?

谁来试一下。

生:

读。

师:

谁来评一评?

生①:

我觉得他读得有感情,他把“梦寐以求”这个词读得很大声。

生②:

我还听出了他对母亲那种亲切的感觉。

生③:

要是你能把“但是他们掳去的”这几个词读重一点,读出愤怒一点的感情出来,会更好。

师:

你能读给大家听一下吗?

生:

读(掌声响起)。

师:

还能读懂什么?

生①:

我读懂了澳门被侵略,内心很痛苦。

生②:

我补充一点,除了痛苦,还感觉很屈辱。

师:

能说一说吗?

生①:

澳门是活生生被从母亲的襁褓中抢去的,他不想离开母亲,内心很痛苦。

生②:

澳门不仅被抢去,还被取了个名字叫“妈港”。

师:

谁知道“妈港”名字的由来?

生:

葡萄牙登陆澳门,问当地的人民,叫什么名字。

当地人指着旁边的“妈阁庙”告诉他们。

师:

英语写做“Macau“(板书)

对于“妈港”这个名字,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会喜欢吗?

生:

不喜欢,这是侵略者强加给澳门的,是一种耻辱。

澳门人喜欢的是祖国母亲给取的乳名“澳门”。

(掌声响起)

师:

正因为澳门饱受屈辱,离开母亲太久了,所以他急切地想回到母亲的怀抱。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句。

生:

齐读

师:

同学们,你们的体会都很深。

谁想把整首诗有感情读给大家听。

生①读(掌声)

生②读(掌声)

师:

这两位同学都能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的读出来。

下面,再请同学们任选从这七子中任选一首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四)、情境再现,升华情感

师: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生①:

我感到很悲伤,国土被侵占,同胞正在受苦。

生②:

我感到很气愤,气愤帝国主义国家的残暴和凶恶。

生③:

我感到很痛苦,很屈辱。

师:

你们的心和诗人,和澳门、香港等七地人民是相通的。

其实不止是你们,包括我,包括所有的中国人,读了这组诗,心情都会是一样的。

师: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课题。

你认为“七子之歌”中的“歌”那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生①:

我认为是悲伤的歌

师:

(板书)悲歌

生②:

我认为是愤怒的歌

师:

愤怒的歌。

(板书)愤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