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38736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科技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金融科技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金融科技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金融科技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金融科技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科技行业分析报告.docx

《金融科技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科技行业分析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科技行业分析报告.docx

金融科技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金融科技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8月

目录

一、科技为桨,金融扬帆起航5

二、金融发展原动力转移,科技成重要基础设施6

1、互联网金融只是金融科技的初级形态6

2、金融科技迎来第二波红利6

3、金融+科技,不是简单的1+17

4、科技赋能,补充与重构金融业态7

三、科技+金融:

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变革8

1、普惠金融寻机:

P2P的品牌收缩与科技深化9

(1)P2P问题频现,品牌收缩9

(2)监管收紧,深耕资产端是出路10

2、分布式记账:

生为改变金融服务架构12

(1)竞争优势的源泉:

高效、低成本12

(2)“区块链+金融”,渐有燎原之势13

3、智能投顾:

配置需求觉醒下的新蓝海17

(1)智能投顾:

投资顾问的新潮流18

(2)资产配置需求觉醒,智能投顾产业迎风口19

(3)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矛,投顾将大有可为22

四、三力合一,金融科技黎明将至23

五、沿三条主线乘势金融科技浪潮25

1、科技助力金融普惠25

(1)中国平安25

(2)银之杰26

(3)奥马电器26

2、底层创新助力金融服务脱胎换骨26

(1)飞天诚信26

(2)海立美达27

(3)四方精创27

3、智能化是金融服务创新的方向27

(1)同花顺28

(2)华泰证券28

(3)恒生电子28

(4)赢时胜28

8月24日,银监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落地,标志着金融科技正加速从1.0奔向2.0时代,从分立颠覆走向协同共赢。

金融科技深度融合举转型大旗。

此前市场认为,金融创新的聚焦点在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前端展业,监管趋严下发展空间渐失。

我们认为,科技与金融发展将从分立颠覆走向协同共赢,金融领域的普惠金融、高效价值传递和配置多元化三大亟待解决的需求为科技应用提供广阔空间,而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金融深挖需求与降本增效提供原动力支撑。

监管落地促良性发展,战略规划路线助推产业升级。

我们认为监管落地确认了网贷作为信息中介的合法地位,同时标志着金融科技进入2.0时代;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为标志的系列政策鼓励金融科技创新,自上而下建立科技金融生态,为后续技术标准与路线图的确定、央行与大型金融机构的布局投入、技术难点攻克及应用落地创造了必要条件。

创新与融合捕捉发展机遇。

一、监管文件落地激励网贷合规经营,确认其信息中介的合法地位,大浪淘沙下以数据科学深挖消费、小微信贷等长尾需求,深耕资产端筑品牌突围之路;二、信任是价值传递的基石,分布式记账重塑信任创造机制从制度信任向机器信任跃迁,去中心化的高效、低成本点对点价值传递曙光初现,传统契约经济组织方式革新在即;三、千禧一代崛起,市场化进程加速与资产荒背景下资产配置需求觉醒,投资服务迎来历史机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较人工在信息处理、组合优化、风险识别、快速响应等优势助力智能投顾抓住风口。

三力合一,金融科技黎明将至。

我们认为,8月24日全球四大银行在区块链制定标准上的合作标志着全球金融机构在金融尖端科技上的推进进入快通道;《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自上而下推动让金融科技进入发展黄金期,期待更多支持政策出台;以蚂蚁金服、陆金所等巨头积极布局和业绩增长的示范效应,将让金融科技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一、科技为桨,金融扬帆起航

8月8日,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规划提出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融合的科技金融生态。

8月5日,工信部电子标准研究院联合从事区块链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的重点企业负责人创建了一个区块链工作小组,筹备编写区块链技术白皮书,旨在加速推进区块链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此前市场认为,我国长期金融抑制下普惠金融供给不足,存在大量的长尾金融需求,金融创新的聚焦点在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前端展业,现有互联网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互为阵营,创新模式以谋求金融版图的再分配。

因此,市场一度迷恋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野蛮生长,近期银监会对网贷行业监管严格,行业空间被压缩情绪悲观。

基于互联网的模式创新将难以满足日益广泛、复杂和个性化的金融需求,网贷监管落地标志着金融科技正加速从1.0奔向2.0时代,从简单业务撮合进化到深度融合阶段,从分立颠覆走向协同共赢,以实现从底层架构到运营到业务全面渗透与革新,聚焦金融服务提效增质。

此次《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政策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建立科技金融生态,市场对后续政策的扶持,技术突破与应用前景,产业布局与升级进程加速预期将升温,我国金融科技产业将迎来新浪潮。

二、金融发展原动力转移,科技成重要基础设施

1、互联网金融只是金融科技的初级形态

在过去传统金融服务缺位、普惠金融需求上升以及利率市场化下居民资产配置需求觉醒,在信息技术服务普及中互联网金融在渠道端发力得以快速发展,成为技术变现的重要途径,但以互联网载体实现金融业务的扩张对金融发展的意义限于前端展业,贡献有限。

由于监管与传统服务缺位,加上长尾需求强劲,P2P领域更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信息中介通过监管套利成为“金融机构”,甚至成为非法集资的重要通道,其实质并没有实现金融“互联化”。

2、金融科技迎来第二波红利

以互联网方式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和客户获取方式已走入过去时,当下网络边际渗透能力与空间收缩,传统互联网经济进入繁荣后期。

互联网金融监管落地为金融科技已悄然从互联网+模式跨入技术深度创新与融合创造了必要条件。

区块链及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原先前端展业的金融业发展原动力将出现深刻转移,聚焦金融服务本质。

高盛预估,新兴的金融科技产业有望取得超过4.7兆美元的营收、4700亿美元的净利。

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正积蓄强大的发展动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服务与产品进行革新与拓展,并广泛应用于支付清算、借贷融资、财富管理、资本资产市场等领域。

3、金融+科技,不是简单的1+1

金融科技不仅仅是互联网金融的纵向深化,更不是简单的金融与科技的组合。

金融科技是指金融服务与科技行业的动态融合,而是基础层的创新,体现在对信用中介、信息收集、风险定价、投资决策等金融活动本身的深度融合,以更智能的方式淬炼金融服务的所有环节。

4、科技赋能,补充与重构金融业态

金融科技的核心在于科技成为金融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其赋能,聚焦金融提质增效,推动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方的共同受益,金融业态往更高阶进步。

在纵深上,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科技有助深挖金融需求,使传统业务更具灵活性与延展性,实现个性化风险定价、服务与精准营销;

在宽度上,互联网、大数据与风险分担机制创新使金融服务能够覆盖传统金融机构因杠杆经营风险要求而不能覆盖到的金融需求,扩展服务范围与服务能力;

在运营与底层架构上,新型科技如区块链通过重构金融组织方式,颠覆性的实现高效、低成本的服务方式,优化客户体验,解决金融需求痛点。

三、科技+金融:

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变革

传统金融业务组织方式已难以在降成本、提效率与安全精确上进一步突破,但随着科技创新对金融行业的不断改造升级,加上监管收紧与巨头深入布局,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正不断强化自身科技基因,尤其在数据和智能两大发力点布局抢滩产业升级浪潮带来的历史机遇。

我国当前金融领域有三大亟待解决的需求,而传统金融服务对此常显得捉襟见肘,科技与金融相融合将在这三个最具应用前景、最具有迫切需求、最具成长能力的三个方面深入展开:

我国尚存大量长尾金融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和精准定价的能力尚存缺口,监管趋严下普惠金融格局未完待续;

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服务的能力决定了需求方对金融服务的黏性,金融机构对去中心的底层技术十分渴求,分布式记账以低成本、高效、真实可追溯的特质具有广泛前景;

我国居民存量资产规模庞大,利率市场化与资产荒背景下我国居民资产配置多元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信息爆炸时代提供更智能化、个性化、低成本和低门槛的投资服务有望引爆市场。

1、普惠金融寻机:

P2P的品牌收缩与科技深化

(1)P2P问题频现,品牌收缩

我国长期金融抑制下普惠金融供给不足,存有大量的长尾金融需求,作为金融科技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P2P的迅猛发展为我国普惠金融提供了巨大助力,极大补充了我国传统金融的业务覆盖范围,满足更为广泛的群体的投融资需求。

P2P平台数量、网贷成交量及贷款余额从2013年开始进入大规模爆发期,但随之而来的还有风险问题的暴露,行业不规范下问题平台不断涌现。

初期行业门槛较低,且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监管,不少P2P平台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却突破了资金不进账户的底线,担保本息,演变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非法金融机构。

监管区严与信任危机下,正常运营平台从2015年11月以来持续减少,而问题平台占比则从2015年9月份以来一路增加,行业品牌持续收缩。

(2)监管收紧,深耕资产端是出路

824文件明确信息中介职能,确认合法地位。

自2015下半年以来,金融监管部门从鼓励创新逐步转向审慎关注业务风险,16年各地整治力度有增无减,纷纷出台整治措施和细则。

8月12日,银监会正式下发《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详细指出了资金存管的模式、条件、及内容;8月24日银监会正式下发《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P2P的经营范围以及明确信息中介职能,我们认为文件将网贷行业纳入监管确认了网贷P2P合法地位。

在新监管要求下P2P平台对银行几乎以透明式经营,有助于加速市场优胜劣汰,业务不合规、虚假交易、底层资产不合格的平台将被淘汰。

监管趋严下的品牌收缩是对稳健经营的激励。

市场认为政府加强监管和整治,对于P2P网贷是重大的打击。

我们认为政府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和整治,将倒逼整个产业升级。

我国的用户数、交易额、居民财产等都无比庞大,带来多样化和长尾的金融需求,为普惠金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当下网贷行业成交量持续增加,品牌收缩下资源开始向在少数优质企业倾斜,监管趋严对于合规、稳健经营的企业将成为激励,而深耕资产端将成品牌突围之法门。

提高金融服务品质将成为去伪存真的核心因素。

整个P2P行业去伪存真、良币驱逐劣币的理性发展趋势已开始显现。

平台能否坚持信息中介地位,提高金融服务的品质将成为去伪存真的核心因素。

去担保解决刚性兑付、资金银行存管是P2P网络借贷平台符合信息中介本质定位的要求,有良好风控体系、有优质资产选择,有良好背景的平台得以保留和壮大,大浪淘沙之下巨头将现。

科技成为P2P持续升级的关键驱动力。

随着科技发展,如何应用科技来科学地识别风险,解决征信难题,是P2P网络借贷平台降低经营合规性成本的选择之一,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提高P2P的信用评估能力与挖掘客户个性化需求,技术推进深耕资产端将是P2P必然的发展趋势。

将金融科技作为基础设施,以技术为手段,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成本是网络借贷持续升级的关键驱动力。

2、分布式记账:

生为改变金融服务架构

(1)竞争优势的源泉:

高效、低成本

从制度信任到机器信任,信用创造的飞跃。

信任是经济社会价值传递的基石,传统契约经济下需要依靠制度安排,以匹配需求或减少不确定性,但需要付出较高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而分布式记账(区块链)技术则颠覆了传统的信用创造机制,它包含了创始块以来所有的交易数据,且形成的交易记录不可篡改或虚构,任何数据点都能够追本溯源,交易双方之间的价值交换可以随时被追踪和验证,即在信息真实可追溯下区块链参与者在分布式记账的“机器信任”机制下形成共识:

无需对交易对手的信息进行甄别,亦无须引入第三方即可完成价值交换,这令交易成本几近为零。

去中心化的点对点高效价值传递是区块链的“利刃”。

由于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的技术特征使得其天然具有“去中心化”的属性,简化一切需要中心化组织的信息获取、甄别和传输过程,缩减交易链条,这意味着在安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完成点对点的高效率的价值传递成为可能。

(2)“区块链+金融”,渐有燎原之势

区块链探索方兴未艾,产业层级逐步成型。

区块链技术有三大层面,基础技术应用层面提供区块链所依赖的底层协议和算法,为应用开发商构建统一的技术标准,降低开发门槛;平台层面则为针对各行业搭建的开发平台,帮助开发者构建上层应用;而应用层面尤其是金融应用已从星星之火将成燎原之势,一方面海外金融区块链产业层级逐步成型,技术方案供给正加速落地,而另一方面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巨大潜力,吸引了来自各金融机构与政府组织的关注,探索其在数字货币、金融监管、证券交易等领域应用的巨大可能性。

目前,已有美国、中国、日本、英国、荷兰、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货币当局展现出对区块链技术的兴趣,其中荷兰央行已进入实质试验阶段。

区块链促传统金融服务升级。

区块链作为高度数字化、安全防干扰的账本能为传统金融机构即银行、证券、保险、征信机构提供低成本高效的服务,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的竞争力。

目前,全球金融资产的储存、转移、交易的清算与结算、信用风险识别、记录主要由金融机构负责,运营与维护成本较高,操作链条较长,而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将简化流程,兼顾真实性与安全性,最小运行成本。

8月24日全球四大银行瑞银、德银、桑坦德和纽约梅隆银行宣布联手开发新的电子货币,在2018年前推出商业级区块链方案以支持清算交易,并成为全球银行业通用标准,借此提高清算效率,释放为交易清算而被占用的上百亿资本。

支付转账即可见,跨境体验新飞跃。

区块链技术在支付结算领域进展最为迅速,其可以绕过传统机构复杂的代理流程与各类协议(如SWIFT),利用通用的全球基础架构将支付网络相连接,以分布式账本技术在付款人与收款人创造一个更为直接的收付流程,实现跨境、去中介化、低成本、快速的交易,彻底变革跨境支付网络成本缺乏竞争性、结算时间长、客户体验糟糕的现状。

区块链促进交易的智能化。

目前区块链领域领先公司正致力于金融资产发行、交易流程的智能化。

证券市场是区块链非常契合的应用领域,传统证券交易需要经过中央结算机构、银行、证券公司和交易所的协调,链条长效率低且成本高,在一般的证券发行中,公司与证券发行中介机构签订委托募集合同,完成申请后才可寻求投资者认购,此外证券交易日和交割日之间存在3天间隔,而区块链能够使高度依赖中介的交易模式扁平化,将时长缩至10分钟。

不仅如此,不可篡改可追溯的信息记录/合约能够为监管提供便利,同时保证合约履行过的安全性及到期执行。

目前,NASDAQ已正式将区块链应用于私人股权市场,产品名称为NASDAQLINQ,成为基于区块链的交易所金融服务平台。

除次之外,回购、债务分配及保险等交易处理流程区块链均有广泛应用前景,其可信任的网络结构,分布式账本的去中心化与低成本特征,可覆盖大量的金融产品的交易与托管。

技术领先,应用尚处跟随。

我国区块链领先企业(如Onchain小蚁、BitSE、布比、OKInc.等)技术储备虽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并不亚于海外同行,但限制于人才以及市场认知不足,开发和拓展进展稍慢,在应用端我们尚处在“跟随阶段”。

供应链金融、支付结算有望率先落地。

国内,供应链金融在技术、合规、利益关系领域都不存在障碍,有望率先落地;场外交易、记账和审计、实时支付结算等领域在技术上不存在障碍,监管合规、市场教育等问题有待克服;而证券发行、交易清算等应用尽管前景广阔,目前在技术、合规、产业成熟度、利益关系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障碍,尚需大量工作。

3、智能投顾:

配置需求觉醒下的新蓝海

过去传统投资咨询与资产管理服务由人力提供,信息互联后人力服务日益暴露出存在知识盲区、信息挖掘能力有限、成本过高、同质化以及机会主义倾向等问题。

当下中国人口结构中千禧一代成为中坚力量,利率市场化叠加资产荒背景驱动多元化资产配置的需求觉醒,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较人工在信息处理、组合优化、风险识别、快速响应等优势将助力智能投顾抓住投资服务发展风口,智能化程度将决定替代水平。

(1)智能投顾:

投资顾问的新潮流

随着千禧一代逐步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收入的增加与资产管理配置需求的增长,传统金融服务或将越来越难以匹配他们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如何利用科技以低成本、低门槛、方便快捷与有效的接入金融服务是这一代人显著的特征,成为智能投顾在大资管时代的发展先机。

智能投顾是一种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以及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PT)的在线投资顾问服务模式。

智能投顾借助投资理论搭建量化交易决策模型,再将投资者风险偏好、财务状况及理财规划等变量输入模型,生成自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资产配置建议,并提供交易执行、资产再平衡、税收筹划、房贷偿还、税收申报等增值服务。

海外智能投顾发展迅猛,模式可行。

智能投顾在美国于2010年兴起,截至2016年2月底,领先智能投顾公司Wealthfront的资产管理规模近30亿美元,而在2015年1月仅为18.3亿美元,Betterment资产管理规模亦超过50亿美元。

不仅如此,资产管理行业先驱富达基金近期上线了智能投顾服务FidelityGo,基于问卷对客户的刻画,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提供资产组合配置建议,并持续提供动态调整服务。

海外领先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在智能投顾上的成功尝试印证了该领域的广阔前景。

(2)资产配置需求觉醒,智能投顾产业迎风口

随着大众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觉醒,数据信息爆炸、持续超额收益困难被动投资成为当前主流投资方式的时代背景下,以寻找聪明的beta的智能投顾以智能化、个性化、低门槛、分散化的特征将抓住伴随信息科技成长起来的千禧一代的资产/财富管理需求,前景广阔。

证券化资产需求边际改善空间潜力巨大。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均资本存量快速积累,过去由于投资渠道匮乏、投资品种有限以及资产配置意识缺位使得我国居民部门在配置中以房地产和存款为主。

近两年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以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冲击,大众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开始觉醒,地产与存款货币的配置比例显著走低,理财、股票和基金的配置数量增加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未来资产配置愈发的多元化,居民对证券化资产的配置需求边际改善空间巨大。

科技服务认知水平在青壮年中较高。

自2008年诞生智能手机以来,移动互联网得以迅速普及,人均流量使用几何式增长,大众对互联网及其他科技服务的认知水平与接触意愿显著提升,青壮年群体在消费、投资方式上互联网化特征明显。

我们认为随着资产配置的便利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进程加速,去人工的智能投顾将受到新一代人的追捧。

无论是财富传承从婴儿潮过度到千禧一代,还是创新经济下中青年财富积累加速,新时代背景下智能投顾有望抓住日益增长的投顾需求。

寻找聪明的beta。

当前金融工具的数量与复杂程度远超以往,个体认识水平有限,参与证券市场难以获得持续的超额收益,自90年代以来指数产品为代表的被动投资方式迅速崛起,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

智能投顾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驱动,在匹配投资者风险偏好下以不同类型的ETF为投资标的,以构建“聪明的beta”,这类主动的被动投资产品组合兼具个性化、低费用、低门槛、分散化的特点,将成为智能投顾的重要发展方向。

信息爆炸,数据科学胜任。

当前数据信息呈现几何级增长,体现在数据维度的增加与频率的快速提升。

数据科学的应用将缩小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如何快速的筛选和提取有效信息,从而识别投资机会与风险将成为智能投顾的核心竞争力。

普华永道在通过调查得出提高数据分析的复杂度以更好地识别和量化风险是未来资产及财富管理行业最重要的趋势。

(3)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矛,投顾将大有可为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是智能投顾的两大基石。

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应用迎来了数据时代,数据规模呈几何级增长,数据维度和频率快速提高,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数据科学将提升风险的识别、定价与响应能力,优化投资组合。

而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刻改造投顾的智能化水平、学习优化能力与资产配置水平。

智能化水平决定替代能力。

我们认为,智能投顾以其智能化水平以及人类参与程度可划分为账户管理服务、数据分析、投资咨询与策略、资产管理与配置四种类型,智能化水平是决定其对传统人工投顾的替代能力的关键因素。

据波士顿报告数据,预计2018年中国私人财富总规模将达到40万亿美元,即使按5%渗透率预计未来智能投顾管理规模将达2万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

四、三力合一,金融科技黎明将至

8月24日全球四大银行瑞银、德银、桑坦德、纽约梅隆银行宣布在2018年前将区块链商用于清算交易,并计划向各国央行推荐以期成为全球银行业通用标准,该方案是迄今为止银行在这方面达成的最具现实意义的合作。

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标准的制定标志着各国对金融科技开放的态度,未来在金融技术创新上的布局也将成为各国竞争力的逐鹿点。

全球央行与大型金融机构在清算结算、支付、交易、数字资产等分布式账本应用上的合作与布局将加速,后续全球央行、跨国公司在金融科技层面进一步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市场认知,催化主题深温。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建立科技金融生态以及后续政策方向将持续聚焦金融与科技协同,同时十三五规划将加快国内金融与科技产业布局。

在顶层设计推动下,我们预计政策放开和底层的产业扶持将会提速。

工信部区块链技术标准与路线图制定也有望提前。

在此背景下,今年以来金融科技论坛密集举办,9月4日,由多家知名智库与交易所联合举办的Fintech论坛将在上海举办,国内外金融学界、业界领袖,将集中探讨金融与新型科技的深度交融与中国迎来的发展黄金期。

金融科技正成为当下金融行业新风向。

今年以来,国内金融科技巨头逆势融资。

2016年1月,陆金所宣布完成12.16亿美元融资,融资完成后估值达到185亿美元;京东金融3月完成融资,融资规模66.5亿元,估值466.5亿元;2016年4月26日,蚂蚁金服宣布完成B轮融资,融资规模45亿美元,估值达600亿美元;微众银行也正在筹划首轮融资,或引入淡马锡和华平投资,估值55亿美元。

同时,巨头的金融科技业务体现出巨大业绩成长性,根据各公司推介资料,蚂蚁金服2014财年营业收入101.5亿元,较2013财年同比增长91.6%;调整后净利润26.3亿元,净利润率为26%,预期2015-2017财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49.6%,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63.5%;京东金融2014年第三季到2015年第三季营收分别为1.5亿、2.48亿、2.82亿、4.35亿、5.41亿元;陆金所2014年营收为1亿美元,2015年营收预计为7.06亿美元,2016年到2018年营收预计则分别是31.03亿美元、61.66亿美元、98.43亿美元。

我们认为,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陆金所等产业巨头的业务创新、产业布局和业绩快速增长将会再次掀起市场的鲶鱼效应。

五、沿三条主线乘势金融科技浪潮

积极布局金融科技主题,我们推荐飞天诚信/恒生电子/银之杰的“三位一体”组合,并建议沿三条主线乘势金融科技浪潮:

1、科技助力金融普惠

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趋势下,以“资产荒”为背景,未来是深挖新消费领域内消费者及小微企业信贷等长尾资产的大时代。

我们测算,未被满足的消费金融及中小微企业金融的长尾信贷规模约30万亿。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提高信用评估能力与挖掘客户个性化需求,技术推进深耕资产端将是普惠金融必然的发展趋势。

有优质资产选择、产业协同、深度需求挖掘能力的公司有望在普惠金融大浪潮中率先受益。

(1)中国平安

旗下陆金所已成为网贷行业龙头,品牌与技术储备优势明显,集团协同效应显著。

(2)银之杰

旗下华道征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