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讲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38363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现代汉语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现代汉语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现代汉语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现代汉语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讲稿.docx

《现代汉语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讲稿.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汉语讲稿.docx

现代汉语讲稿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言·汉语·现代汉语

一、语言:

语言就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声音来表情达意的工具,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二、汉语是汉民族用于交际的最重要工具,是人类众多语言的一种。

汉语: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上古汉语:

周秦两汉——《诗经》

中古汉语:

南北朝隋唐——《广韵》

今古汉语:

宋元明清——《中原音韵》

古汉语研究:

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

三、现代汉语

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广义:

就是明清以后,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各地的汉语方言。

 

四、关于汉语的称呼

在人类众多语言中,可以说,没有哪一种语言会像汉语这样有这么多的称呼。

古代的“雅言”“通语”“官话”等指当时的“汉语共同语”

现代中国人(包括华侨):

国语、华语、汉语、现代汉语、普通话

中文、华文

日本人:

古代最初叫唐话,明治维新以后称汉语、清语、清国语等,以后又不断地变化,称支那语、华语、中国语。

日本侵入中国东北时期,曾经称之为满洲语、满语等。

此外,还有“奴国语”一类的蔑称。

第二节汉语共同语和汉语方言

一、语言和方言

任何一种语言,其内部都不是整齐划一的,不是说这种语言的说话人在说话时都一模一样,恰恰相反,往往都会表现出某种差异。

这种差异有的表现为地域的不同,有的则表现为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的不同,前者就是所谓的“地域方言”,后者则是所谓的“社会方言”。

一般而言,“方言”都是指前者。

方言的形成是一种语言在地理空间范围内,长期演变、分化的结果。

对于语言和方言,我们还要有这样的正确认识:

(1)语言实际上都是以方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语言是抽象的,方言是具体的。

(2)语言和方言的界定并不完全依照语言学的差异。

语言之间的差异有时比方言之间的差异还要小。

二、汉语共同语和汉语方言

汉语共同语的产生原因:

(1)客观上,存在不同的方言。

(2)主观上,不同方言的使用者有交流的需要。

汉语共同语打破了地域界限,能让不同地区的人彼此交流,从而促进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发展,可以说,汉语共同语是超地域的。

但这并不等于说,汉语共同语是在汉语方言之外重新创造出来的一种全新的语言,实际上,任何一种共同语往往都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是说,方言其实又有基础方言和一般方言之分。

而基础方言的形成往往决定于该方言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地位,不是某一个人随意决定的。

英吉利共同语以伦敦方言为基础,这主要是英国产业革命以后,伦敦成为工业中心,大量劳动力迁入伦敦,人们于是以当地伦敦方言为基础,并吸收了其他方言而逐渐形成英吉利共同语。

意大利共同语以多斯岗方言为基础,主要是文化的原因。

意大利在统一以前,著名的文豪如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人都是用多斯岗方言写的。

而多斯岗方言区的首府佛罗伦萨的语音就成为意大利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

而汉语共同语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的。

这主要是因为在汉族的发展史上,北方无疑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上的强势地位。

当然,北方很广阔,北方方言内部也不统一,而共同语需要语音、词汇、语法上的规范统一,因此就需要以某一个地方为准,这从先秦两汉直至元明清以来,北方方言的中心肯定也不一样,而就辽金以来,北京无疑是北方方言的代表话。

因此,汉语共同语的历史至少不会晚于14世纪,这一点从外国人所用的汉语教材可以得到印证。

如明朝初年,朝鲜人编的两种汉语会话教材:

《朴通事》和《老乞大》。

从这两本书的内容可以判断那里边写的就是北京口语,可见这种口语已经被外国人承认是汉语的代表。

这两本书所用的语言和元曲说白里的语言,无论是语法,还是词汇,并没有多大分别。

三、汉语方言的分区

每一种方言在其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会表现出自身的特点,人们就根据这些特点来划分方言。

当然,由于语言主要是以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方言之间最为明显的特征主要也就表现在语音上,因此,划分时也主要根据语音的不同。

由于各方言之间也不是绝然的彼此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学者们对于方言的划分也有着不同的观点。

具体见PPT。

第三节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

汉语规范化和推广普通话是两个密切联系的话题,汉语规范化是推广普通话的前提,而推广普通话既是汉语规范化的目的,也是汉语规范化的方向。

汉语如果不进行规范化,那么就谈不上普通话的推广,而如果不是为了推广普通话,汉语也就无所谓规范不规范。

那么,什么才是汉语规范化,什么又是推广普通话呢?

一、汉语规范化的客观前提

语言变异: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要推普的最主要原因。

汉语规范化也就是追求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最大程度上的统一,最大程度上消除这种变异,使人们在语言习得时有据可依,从而使人们在说话时能够保持最大程度的共性而能彼此沟通,消除由于语言差异而带来的交流障碍。

规范不等于整齐划一,不等于静止不变,规范是对既有的语言事实加以归纳、引导,规范本身也会语言生活本身的改变而改变。

二、推广普通话的主观需求

(1)有利于民族的统一。

(2)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

(3)有利于人才的教育培养与自由流动。

(4)有利于信息的共享。

……

三、推普的发展历程

·推普是我国历史上语言统一、国语运动等文化运动在新时代的延续。

早从唐代开始,我国古人就表达了语言统一的需求,不过当时主要是针对书面语的。

(见PPT)

我国当时的清政府就开始提出语言统一问题,并逐渐发展为“国语动动”

·1955-1956:

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北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之所以称其普通话,主要是从民族团结的考虑。

毛泽东的一句话也许最能说明问题(见PPT)

当时的推普方针:

“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

(见PPT)

·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要求把推广普通话的工作重点放在“重点推行,逐步普及”上,并明确提出:

各级各类机关工作时一般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工作用语;广播、电视、电影、话剧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宣传用语;不同方言区的人在公共场合的交往基本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成为交际用语。

·1992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明确提出新时期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新的12字方针:

“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1997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提出普及普通话的具体目标:

在全国范围内,2010年前初步普通话,2050年前全面普及普通话。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把普通话定为国家通用语言,并用法律形式将国家推普的方针、任务固定下来。

(见下册318页)

四、推普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

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调查报告,2002年,全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已达到53.06%。

这一目标相较于解放前,甚至相较于改革开放前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相对于“到2010年,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初步普及,交际中的方言隔阂基本消除”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问题:

1)普通话的推广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城市普及率明显高于农村(如果你行走于各大城市,你在交际上基本上没有障碍,但如是农村,那就不好说了。

·普通话的说明显好于写。

国民的书面表达水平明显偏低。

·北方好于南方。

·汉族地区好于少数民族地区。

2)普通话的推广造成了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危机。

这里所说的危机就是指“消亡”或“死亡”。

语言其实也是有生命的,也有强势、弱势之分,语言的消亡就是指该语言的使用者越来越少,直至没有。

1990年代,曾有语言学家统计,目前全球仍被人使用的语言多达6000种,其中3000多种语言的使用者都在10000人以下,这其中又有1500多种语言使用者在1000人以下。

另外,有不到300多种语言的使用人数都在百万人以上,可见语言的使用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

那些使用人数较少的语言明显处于劣势,其命运是令人堪忧的。

像许多印第安语言,非洲许多部落的语言在今天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全球如此,而我国国内这种情况也比较严重。

前面我们讲到普通话的推广,这虽然是必要的,但普通话的推广和强势必然会带来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衰退和萎缩,甚至死亡。

像我国的满语,曾经是我国最好一个封建王朝的“国语”,但是今天能够说“满语”的人还没有大熊猫多。

再如,我国的赫哲族,在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还有4675人。

在20世纪30年代,该民族绝大部分人都使用赫哲语。

但是建国后,赫哲人在公开场合已越来越少地使用赫哲语了,到了80年代,不光是公开场合,整个赫哲族中会说赫族语的人就大大减少了。

到了21世纪,赫哲族已进入明显的衰弱期。

据云南大学一些学者的调查,仍旧使用赫哲语进行交流的人只有11.4%,能够用赫哲语进行交流的人只有12.8%,余下的65.8%只是极偶而使用赫哲语,或者根本就不能用赫哲语进行交流了。

语言的生命在于使用,当使用的人群越来越少,或者使用的频率越来越低,其未来就不妙了。

我国的少数民族如此,而汉语内部的方言更是如此。

一种语言或方言的死亡只有突然的,也有逐步的。

突然的较少见,比如某些印第安部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另一个部落或者西方入侵者彻底消灭。

绝大多数的都是逐步死亡。

比如我国绝大多数方言,在强大的普通话面前,都是节节败退的。

其主要表现就是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在全方位地进入汉语方言系统内,汉语方言系统的再生能力越来越弱。

这一切往往从方言词汇开始。

同学们也许要问,大家都说一种语言不是很好吗?

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消失就消失了,这有什么关系?

但是,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当一种语言消失了,也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

而文化的生命在于多样性,如果全世界吃的、穿的、用的、住的、说的等等都一样,那也就无所谓文化不文化了,而文化的存在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标志,人类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是能够继承已经创造的文化并用以改善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时又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的文化。

一个强盛的民族往往也是文化较为发达的民族,一个能够不断创造新文化的民族也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见PPT(洪堡特、联合国)

第四节语言研究和语言学

我们这个课程既可以说,属于语言研究的范畴,也可以说属于语言学的范畴。

但语言研究和语言学其实不是一回事。

语言研究是一个更大的范畴,凡是关于语言的见解、认识、观点,无论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都可属于语言研究的范畴,但语言学不是。

语言研究自古就有,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不少关于“语言”本身的种种观点,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荀子的“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再如我们民间关于语言使用方面的常识,也可归为语言研究的范畴,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拳脚伤身,话语伤心”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正常的语言使用者同时都是一个语言研究者,他掌握一种语言,也就掌握了该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并且能根据交际对象、场合等的不同来运用它们。

语言学也是人们关于语言的见解、认识、观点,然而它不等同于语言研究。

语言学是语言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产生的,语言学的各项成果都是语言学者们经过专门的研究、论证得出的,不是语言使用者凭其个人的认知而来的。

任何一门学科往往必须具备这样几个特性,那就是:

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

所谓自觉性,也就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个大致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有专门的研究者或研究组织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

一般性:

语言学不仅是对某一种语言中的某一种语言现象进行研究,而是对人类所有的语言进行研究,并从不同的语言现象或语言事实中概括、归纳出一般规律。

或者说,任何学科的终级目标都是能够探索出一条普遍或尽可能普遍的规律。

系统性:

任何学科业已取得的成果都不是零碎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其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结果。

科学性:

任何学科都是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论证而建立起来的。

简而言之,要言之有据,其结论也须经过事实的检验。

因此,随口胡说不是科学,个人经验在未经过论证和检验之前也不是科学。

比如在我国民间常常口耳相传的一些常说,就未必“科学”。

比如认为“喜鹊”是吉祥、好运的象征,“乌鸦”是倒霉、恶运甚至死亡的象征;再如“左眼跳灾,右眼跳财”等。

因此,只有具有自觉性、一般性、系统性、科学性的语言研究才是语言学。

可见,语言学是语言研究,但语言研究未必是语言学,语言研究包括语言学。

语言研究的历史很长,几乎和语言的历史一样长,而语言学的历史并不长。

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语言学——百花齐放(尤以社会语言学为著)

这不同时期的语言学其实也是不同的语言学理论,它们在今天仍旧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这们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来看待语言,其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弄清楚人类的语言是什么,它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作用,人类又该如何运用它们以有利于自己更好的发展。

很多学科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往往其内部也有很多很多分支学科。

象语言学,如果按研究语种来分,可以有英语语言学,汉语语言学,俄语语言学等;如果按研究角度来分,又可分为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不一而足。

不同的学科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本学期所要讲的《现代汉语》课,也是语言学的一部分,其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

其目的是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现代汉语?

其理论基础其实就是结构主义的一套理论。

它将语言看成一个结构系统,因此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按此来编排的:

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

“了解什么是现代汉语”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更好地运用现代汉语。

2)增强本民族的语言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3)更理性地看待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语言变化。

4)是语言学的入门课,可以有利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列举了一部分参考书目(见PPT)

可以看一下课后练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音概说

一、什么是语音

语音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声音。

语音是一种声音。

语音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

这声音不是毫无意义的胡乱喊叫,而是具有约定俗成的含义的。

风声、雨声、雷电声,鸡鸣狗叫等都不是语音。

同学们也许要问,现在计算机合成的是不是语音。

计算机合成的声音是以语音为参照的,它是对语音的极力摹仿,是语音的翻板,是一个虚拟的人在讲话,因此与语音并不冲突,可以划到语音的范畴。

语音和语言的关系:

语音是语言的外壳,因此我们说,语言是听觉意义上的东西,不是视觉上的东西。

二、语音的性质

语音既有其他所有声音所普通具有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这种共性就是声音的物理属性,个性特征就是语音的社会属性,还有一种属性可以说是语音的动物属性,它介于共性和个性之间,是类似于人类的动物(哺bu乳动物)所具有的特征,也就是课本上所具有的生理属性。

(一)物理属性

任何声音都是由某种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周围空气粒子的振动,形成音波,传到耳鼓的结果。

这是声音的物理属性。

当然,除了空气外,固体、液体也可以传递音波。

1.音高:

就是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声音的频率。

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在16-20000赫兹之间。

长而粗厚的发音体振动慢,短而细薄的发音体振动快。

语音中音的高低和人的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

一般说来,妇女和儿童的声带短而薄,所以说话时声音高一些(妇女150-300赫兹,儿童200-350赫兹),男子的声带长而厚,所以说话的声音低一些(60-200赫兹)。

同一个人的声音的高低不同,是由于人类有控制声带松紧的能力。

(声调)

2.音强:

音强就是声音的轻重或者强弱,它取决于发音体用力的大小,或者说振动着的空气粒子的大小。

语音的强弱同呼出的气流量的大小和发音时用力的程度有关。

发音时用力大,气流强,声音就强或重,反之就弱或轻。

(音重:

孙子、东西)

3.音长: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

语言中的音高、音重、音长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以音高为例:

假如一个男同志和一个女同志都用北京话念“妈、麻、马、骂”四个不同声调的字,就绝对的音高来讲,女同志往往比男同志高,可是人们并不感到其中有什么差别。

对于语言来说,重要的是“妈、麻、马、骂”这四个音之间的高低变化的对比,至于每一个音的绝对的音高变化,那是不重要的。

同样的,音的轻重、长短,也都是比较而言的。

4.音色:

也叫音质,是声音的特质和特色。

音色是什么?

打个比方,比如我们往往能够通过声音就能判断对方是谁或者不是谁,即便我们没有看到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音色,世界上不存在音色一样的两个人,这就好比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

音色的不同主要是由这样几个原因形成的:

发音体(同一把吉它,你拴上丝弦和金属弦,效果就不一样)、发音方法(同样一面桌子,你用手敲和黑板擦敲就不一样)、共鸣腔(二胡,琴筒的大小、形状、材质都可产生不同的音质)

上属特性都是为解说方便而分开来一个一个说的,但实际上,任何声音都是上述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统一体,它们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在各种语言中,语音的这四个要素的使用是有所区别的。

比如音色在语音中就表现出一个又一个音素,这是所有语言的基础,但即便如此,任何一种语言所用的音素只是人类所能发出的音素的一部分;再如,音高相对于汉语来说,就比英语重要得多。

(二)语音的生理属性

语音不是人类敲锣打鼓发出来的,而是通过自己与生俱来的生理器官发出来的。

根据发音的过程,人类用以发音的器官大致可以归为这样三类(见PPT)。

(三)语音的社会属性

1.同一个意思,具有不同的语音形式:

汉语的“月亮”,英语的moon;

2.同样的语音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汉语的“里”,英语的lee(背风处)

Morning(摸你)

3.语音系统不一样

比如汉语言有声调,英语没有,汉语中有[ts,tƧ],有[]等音,英语就没有,但英语中的[t]等音,汉语中也没有,再比如非洲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生活着一群布什曼人,他们竟然还有吸气音,这是其他语言所未有的。

4.音位不一样。

送气不送气音(英语的stop;汉语的“爸”,“趴”)

这就是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民族的人选择的语音是不一样的,而运用这些语音来表达的意思也是有所区别的,人类这样或那样的语言都是不同民族在其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产物。

这就是语言的社会属性,语言的社会属性是语言的最本质属性,是人类语音区别其他声音最为不同的地方。

三、语音单位

(一)音素

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也就是说它是最小的语音单位,所谓最小,就是不能再分的。

音素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这是人们在发音时,所用的发音体(器官)、发音方法、共鸣腔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发出的一个个不同的音。

比如:

[f]\[v](发音体)、[ts]\[ts’](发音方法)、[i]\[a](共鸣腔)

音素主要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类。

元者,本也,重要或主要的意思,也就是说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主要的音响效果都是由它承担的;辅者,副也,次要的意思,它是辅助元音来帮助人们表情达意的。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如下:

见PPT

听觉上:

元音是一种乐音,音波传播的形式很规整,听起来悦耳;辅音是一种噪音,音波传播的形式不规整,很难听到;

说起来:

从理论上讲,元音可以无限延长;而辅音气流一次性地发出来,以某种方式解除阻碍后,辅音的发音过程就结束了,它是不能延长的。

现代汉语的声母都是由辅音来充当的,而韵母除了两个鼻音[、]外,其他都是元音。

现代汉语的每个音节至少含有一个元音,最多可含有三个元音。

关于元音和辅音我们将在介绍现代汉语声母、韵母的时候会再次谈到。

(二)音节和汉语音节

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也是语音结构的最基本单位。

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也可以由更多的音素构成,比如汉语的音节最少时只有一个音素,最多时可以有4个音素。

汉语是一个单音节语言,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语素对应一个音节,这可以通过汉字看得很清楚,一个汉字读出来往往就是一个音节。

(汉:

日、月、水、火;英:

sun\moon;water\pronunciation)

说话的时候,发音器官的肌肉总是交替地一紧一松(当然这种紧松也都是相对的),因而在人们的听觉上形成一个个语音片段,这就是音节。

我们每发一个音节,发音器官的肌肉就有一次紧张,过程往往是先增强,到强,再逐渐减弱。

处于声波顶端的一般分这几种情况:

1)音节只有1个音的,那这个音就处于音峰;(阿,衣,乌,雨)

2)两个以上音素的音节:

元音处于音峰,而辅音处于音谷。

如果是两个元音,开口度大的处于音峰;如果是两个辅音(极少),浊音在峰。

一般情况下,音节都是有元音参与的,只有极少数音节是没有元音的。

比如汉语中的,[m],在一些方言中,也有一些,如上海话的“五”[],山西话的“你”[n]。

这一般都是浊辅音。

主要原因就在于清辅音是几乎没有音响的,对方很难听见。

汉语音节:

声母、韵母和声调

声母,指音节中第一个元音前面的那个音,或者说一个音节最开始的那个辅音。

举例:

zhuang(装),you(油),jiang(江)

声母虽然都是由辅音来充当的,但并等于说,辅音只能充当声母,辅音也可以作为韵母的一部分,如前后鼻音,其中的[n]是汉语中唯一的既能作声母,也能作韵母的音。

韵母:

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声调:

指整个音节的音高变化(起升转降的变化)。

这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其实每种语言的音节都有声调的变化,只不过这些语言的这种变化没有区别语意的作用,因此人们不大注意到它,而汉语却不一样。

(三)音位

这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

和音素、音节等不一样,音素、音节都是人类实际发出的声音,比如[p,p’]在英语中是两个音素,在汉语中仍然是两个音素,但是从音节的角度看,未必如此。

音素和音节是客观存在的,不因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但音位就不一样了。

音位是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分析、研究语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之所以创造这样一个概念,是因为客观存在的语音、音节都具有很大的变异性。

任何两个人,无论再怎么彼此调整,都不可能发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音素来;不光如此,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也不可能发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音素来,多多少少总是有些区别。

因此,在不同的语言里,人们对待这种差异的方式有所区别:

有的差异足可以区别语义,而有的又觉得没什么。

这就使得人们在描写不同的语言时,便创造了音位这样一个概念和术语,将那些有区别语意作用的音素看成不同的音位,而没有区别语意作用的音素便属于同一个音位。

举例:

英语的[p,p’]:

sport;汉语:

标和飘

再如汉语中的[a,A,]都属于同一个音位。

因此,音位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性,它会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甚至会随着方言的不同而不同。

如课本中所举的例子,在北京话中,“文”的第一个音既可以是[u],也可以是[v],因此这两个音都属于同一个音位。

四、汉语记音符号

学习和研究语音需要有一套记音符号,自古以来,人们采用多种记音方法,我们现在主要谈谈汉语的记音符号。

记音符号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声音这种听觉上的东西转化为视觉上的东西,这样做的好处就可以将一瞬即逝的东西长久地保存在下来,方便人们去研究,去保护语言,也方便人们去学习语言。

下面我们谈谈汉语的记音情况。

我国记音的历史比较悠久,并且产生了很多种记音方法。

但在古代,我国的记音都是通过汉字来记音。

在汉魏之前,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