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897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docx

《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docx

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

解释与适用——对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之检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此条文字表述虽简,但体现的立法精神实为可嘉。

对此,理论界多予以肯定评价。

但是,法律的功能不仅是要进行权利宣言,更要追求权利实现。

由于《劳动法》第31条规定的内容过于笼统,理解上易生歧义,适用上多有不便,为此很有深入分析研讨的必要。

 

  一、类型与意义

 

  劳动合同的解除是劳动合同当事人提前消灭合同关系的一种法律行为,是当事人阻却合同存续的一种意志行为。

通过解除行为,使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在合同期限届满之前自解除之时失去效力,从而实现主体特定的目的。

劳动合同解除是劳动合同整个动态过程的一个环节,虽不是必经环节却影响甚大。

其直接影响劳动合同的效力、当事人的合同期待与利益得失。

正是由于劳动合同的解除直接涉及当事人的利益得失,实践中极易引起纷争,因而倍受劳动立法的关注。

明确规定劳动合同解除的类型、条件、程序及后果,藉此规范解除行为,克服任意解除的弊患,是劳动立法的任务。

我国《劳动法》在第3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中用9个条文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解除问题,占本章条文的45%,占劳动合同条文的53%,足见劳动合同解除的重要地位及立法的关注程度。

 

  从立法规定的角度看,劳动合同的解除有两大类型:

双方解除(协商解除、协议解除)和单方解除(行使解除权)。

劳动合同是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双方当事人有订立劳动合同的自由,也应有解除合同的自由。

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解除协议,解除劳动合同,法律应予以认可,并不施加限制条件。

单方解除是合同一方当事人行使解除权的意志行为,并不以对方是否同意为转移。

单方解除不当,就会破坏合同效力和尊严,损害对方权益。

所以,劳动立法重点要规范单方解除。

我国《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的解除规定了9个条文,其中有8个条文是关于单方解除问题的。

 

  依据解除主体,可将单方解除分为用人单位解除和劳动者解除。

根据解除条件不同,用人单位解除又可细分为三种类型:

过错性辞退(第25条)、情势性解除(第26条)、经济性裁员(第27条)。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都附有严格的解除条件和程序,同时通过反向立法(第29条)进一步限定情势性辞退和经济性裁员的适用范围。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一般性解除(第31条);另一种是特殊性解除(第32条)。

一般性解除只需履行告知程序义务即可为之,并无其他限制条件。

因此,一般性解除又可称为无条件解除或绝对解除。

特殊性解除有严格的法定适用条件,可称之为有条件解除或相对解除。

西方国家常把劳动合同关系视为雇佣关系,相应地把劳动合同主体分别称作雇主和雇员(受雇人)。

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也就合为雇主解雇和雇员辞职。

雇主解雇分为合理解雇和无理解雇。

在日本,关于劳动法是否一般承认解雇自由,理论认识上有分歧,形成三种学说,即解雇自由说、权利滥用说和正当事由说。

(注:

(日)东大绿法会:

《劳动法》(日文原版),酒井书店·育英堂1983年版,第141页。

 

  我国《劳动法》第31条的规定是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类型,属于无条件的一般性解除。

单独赋予劳动者一方无条件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在立法技术和利益衡量上是否合适,留待后文讨论。

仅就第31条规定所体现的立法目的而论,有三点意义应予强调:

 

  第一,此条规定充分映射了现代劳动立法的理念-保护劳工。

现代劳动法诞生于19世纪初的“工厂立法”(注:

1802年英国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被劳动法学界公认为现代劳动立法诞生的标志。

),其条件是工厂大工业的兴起和劳动者的人格独立;其标志是立法保护重心的转移-从资本所有者转移至劳动力所有者。

劳动者是劳动关系中的弱者,确保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的权益与人格实现,是现代劳动法的神圣使命。

劳动法的发展史和工人阶级斗争,都可以充分印证劳动法保护劳工的正义追求。

(注:

冯彦君:

《论劳动法是保障人权之法》,载《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我国《劳动法》第31条虽仅为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单项规定,却使劳动者获得了充分的职业选择自由,保障了劳动者的独立地位,也是对弱者地位的有力救济。

可以说,《劳动法》第31条的规定不仅是劳动自由的法律保障,更是劳动者人格独立和意志自由的法律表现。

 

  第二,此条规定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最大价值。

劳动力资源是人力资源,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劳动力资源必须与物化形态的生产资料结合,才能发挥其效能。

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状况,直接影响其利用效率。

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当然地成为劳动法的一个重要调整目标。

劳动者选择了用人单位并通过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也就选择了一种职业、一个服务对象,实际上就是实现了一种资源的组合、配置方式。

从客观上看,一种资源的组合未必是最优的,需要不断地调整:

从主观上看,劳动者出于兴趣、爱好、专业、待遇等考虑,认为现有的单位和职业不适合于自己时,其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也需要实现新的选择。

劳动者享有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自由,就可以积极主动地调整资源的组合方式,为实现新的更优的组合提供了可能。

 

  第三,此条规定在程序上限制了解除权的滥用,维护了合同效力。

劳动合同有效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

维护合同效力、确保合同自由是劳动立法的双重任务。

实践证明,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的合同;而自由过度就会破坏合同效力。

维护合同效力,适当限制合同自由,实属合同法制的必然要求。

《劳动法》第31条的规定,在赋予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权利的同时,施加了提前告知的程序义务以限定解除权的行使。

这便兼顾了两个价值目标,即维护合同效力与维护合同自由。

 

  二、解释与评析

 

  1.《劳动法》第31条规定的性质是授权条款,还是义务条款?

 

  一般而言,授权条款在表述上通常使用“可以”、“能够”、“有权”等法律用语;义务条款则通常使用“应当”、“必须”、“不得”、“禁止”等词语。

据此断定,第31条的规定是作为性义务条款。

这个结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尚未准确反映第31条的性质。

若对第31条进行整体解释和目的解释,就不难发现,本条还是一个授权条款。

其授权成分蕴含于条文的字里行间。

理由是,“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虽然是指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情形,而这种情形又并非指第32条规定的基于特定事由的特殊解除,因为第32条的特殊解除有特定的适用条件,在程序上只须随时通知,无须提前通知。

从《劳动法》整个内容来考察,也找不到第31条适用的具体情形。

基于此,我们认为,第31条的前半段“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不单纯是事实陈述,实际上也是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授权,确立了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一种独立情形。

劳动部1994年发布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以下简称《条文说明》)也解释为:

“本条规定了劳动者的辞职权”。

一个法律条文既是授权条款,又是义务条款在法律文件中并不多见,且通

 

常都是前面明确授权,后面使用“但书”形式限定其适用条件或程序。

我国《劳动法》第31条作为“混合条款”,融权利授予和义务施加于一体,表述方式上不甚妥切,授权内容过于模糊,易造成误解。

我们认为,我国《劳动法》第31条规定可以变通表述或修改为:

“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也可以考虑将第31条和第32条的内容合并为,“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劳动者可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不受上述提前30日通知的程序限制。

……”

 

  2.《劳动法》第31条规定的“提前30日通知”是条件,还是程序?

 

  条件和程序是有区别的。

条件是成就一个事物的前提性因素,具有或然性。

人们可以创造一定的条件,但条件的具备与否,通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程序是行动的步骤、手续及时限,具有可为性。

人们只要

[1][2][3][4]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