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 脂 化 学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683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2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 脂 化 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油 脂 化 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油 脂 化 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油 脂 化 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油 脂 化 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 脂 化 学1.docx

《油 脂 化 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 脂 化 学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油 脂 化 学1.docx

油脂化学1

油脂化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油脂工业概论

一、我国油脂工业发展史

二、油脂工业的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油脂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2003年,是我国油脂工业快速发展中的“黄金年”。

     一、2003年我国食用油市场的供需情况

     油脂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油脂消费市场的发展。

回顾2003年我国食用油市场的供需情况,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供需两旺”,或者是“产销两旺”。

     下面先讲“供”,也就是谈一谈2003年我国食用油的总供给量有多少?

这里所讲的总供给量包括国产油料及净进口油脂油料加工成的食用油总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2003年我国大豆、花生、油菜籽、棉籽、葵花籽、芝麻、油茶籽、亚麻籽等8种主要油料的总产为5694.5万吨,扣除大豆、花生和葵花籽中直接食用的部分后,可折油965万吨。

是1998~以来油料总产量最高的一年(见表1)。

     表1:

1998-2003年中国食用油料的总产量(单位:

万吨)

品种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大豆

1515.2

1424.5

1540.5

1540.6

1650.0

1690.0

花 生

1188.6

1263.9

1443.7

1442.0

1495.0

1505.0

油菜籽

830.1

1013.2

1138.0

1133.0

1053.0

1240.0

棉 籽

765.2

650.9

750.9

904.4

836.4

850.0

葵花籽

146.5

176.5

195.0

148.0

200.0

198.5

芝麻

65.5

74.3

81.0

80.0

90.0

91.0

油茶籽

72.3

79.3

82.3

82.5

83.0

83.0

亚麻籽

52.3

40.4

34.4

25.3

32.0

37.0

总 计

4635.7

4723.0

5266.2

5355.8

5439.4

5694.5

     根据海关总署提供的资料,2003年我国进口大豆2074.1万吨、油菜籽16.7万吨进口豆油188.4万吨、菜籽油15.2万吨、棕榈油332.5万吨,总折油958.3万吨,扣除出口折油35.5万吨,净进口折油922.8万吨。

是历年来进口数量最高的—年(见表2)。

     表2:

1996—2003年中国油脂油料进口表(单位:

万吨)

 

项 目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进口折油

296.2

340.6

327.7

394.5

496.8

514.4

570.2

958.3

豆 油

129.6

122.5

82.9

80.4

30.8

7.0

87.0

188.4

菜籽油

31.6

35.1

28.5

6.9

7.5

7.30

7.8

15.2

棕榈油

100.9

115.6

92.9

119.4

139.1

151.7

222.1

332.5

大 豆

110.8

287.6

319.3

431.9

1041.9

1393.9

1131.5

2074.1

油菜籽

0.04

5.5

138.6

259.5

296.9

172.4

61.8

16.7

出品折油

69.7

93.7

44.1

30.9

35.4

39.9

38.9

35.5

净进口折油

226.5

246.9

283.6

363.6

461.4

474.5

531.3

922.8

 

 

 

 

 

     由此可见,2003年我国食用油的总供给量为国产油料折油965万吨和净进口折油922.8万吨之和,总计为1887.8万吨,人均可供给量达到14.5公斤,这也是历年来的最高总供给量。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用油消费增长速度较快,由1996年1002.5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500万吨(也有人分析要高于1500万吨,达到1650万吨左右),年平均增长70万吨以上。

2003年比2002年增长90万吨以上。

人均年消费量由1996年的7.7公斤,提高到2003年的11.5公斤(见表3),缩小了与世界人均年消费量15公斤的差距。

     表3:

1996—2003年中国食用油消费情况

项目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消费量

(万吨)

1002.5

1051.3

1090.7

1163.2

1245.7

1330.0

1410.0

1500.0

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7.7

8.1

8.4

8.9

9.6

10.2

10.8

11.5

     以上数字表明:

2003年我国食用油市场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喜人局面;食用油总量出现了供大于需的状况;人均年消费量达到11.5公斤,与世界人均年消费量15kg只有3.5kg的差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食用油消费市场还有一定的空间,前景看好。

二、2003年我国油脂工业基本情况和特点

     1.我国油脂工业的基本情况

     “产销两旺”的食用油市场,推动着我国油脂工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尤其是2003年其发展速度之快,出乎人们的意料,创造了许多历史之最。

     根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对2003年全国粮油工业的统计,全国日处理油料30吨以上的油厂1493个(其中日处理油料400~1000吨的油厂50个,日处理油料1000吨以上的油厂37个),年处理油料能力4175.5万吨,年精炼能力1309万吨(见表4),食用植物油产量953.1万吨(其中色拉油产量为352.2万吨,高级烹调油产量为67.2万吨)(见表5),产品销售收入862.74亿元,利润总额21.89亿元,年末从业人数99434人(见表5)。

上述数据都是历史最好的。

    

表4:

2003年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单位数、生产能力、销售收入、利润总额

 

 

   企业单位数(个)

年生产能力(万吨)

 

产品销

 

利 润

 

年末从

 

项目

 

企业

总数

 

日处理

30-l00t

日处理

 100~

 200t

(含l00t)

日处理

 200~

 400t

(含2000t)

日处理

 400-

 l000t

(2400t)

日处理

1000t

 

以上

油料处理能力

精炼油能 力

售收入

 

(万元)

总 额

 

(万元)

业人数

 

(人)

合计

 1493

 1095

 224

   87

   50

   37

4175.5

1309.0

8627425

218882

99434

其中:

 

国有企业

 

  413

 

  282

 

  79

 

  22

 

  19

 

  1l

 

1146.2

 

330.2

 

1881145

 

24232

 

31585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34

 

  7

 

  3

 

  5

 

  7

 

  12

 

 678.5

 

 306.8

 

3393862

 

129847

 

10497

     表5:

2003年食用植物油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

吨)

 

   产品名称

   2003年

   2002年

   食用植物油合计

   9531160

   7806167

   1.其中:

菜籽油

   2869442

   2832401

   大豆油

   3919475

   3262331

   花生油

   453778

   457809

   棉籽油

   266387

   280151

   其 他

   2022078

   973475

 2.其中:

色拉油

 3522218

   2125244

   高级烹调油

   672081

   596778

   一级油

   874804

   860027

   二级油

   2616520

   2470418

   其 他

   1845537

   784837

     

 

 

 

 

 

2、我国油脂工业的主要特点

     

(1)加工能力进一步扩大,油厂规模日趋大型化

     据《大豆网》报道,到2003年底,我国大豆加工企业共557家,日处理大豆能力23.12万吨。

其中日处理500吨以上的油厂107家,日处大豆能力为15.73万吨;日处理1000吨以上的油厂63家,日处理大豆能力12.7万吨。

另外,还有2000多家小型油厂亦在不同程度地加工大豆。

据估计,全年处理大豆能力高达7285万吨,扣除其他油料加工和停产等因素,年处理大豆的有效能力大约为5200万吨。

     据了解,我国油厂的规模日趋大型化,目前全世界有11家日处理油6000吨以上的大型油厂,其中5个在中国。

它们分别是东海粮油,日处理油料能力12500吨;广西防城港的大海油脂,日处理油料能力7500吨;秦皇岛的金海油脂,日处理油料能力7000吨;连云港的益海油脂,日处理油料能力6000吨;以及河北三河市的汇福粮油,日处理油料能力6000吨。

全国拥有油料加工能力最大的企业是益海油脂、中海油、九三油脂、大连华农和大连华良。

这5家企业集团目前日处理大豆加工能力达10万吨以上。

     

(2)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档次不断提高

     色拉油、高级烹调油的产量继续增加,占食用植物油产量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据统计,2003年色拉油产量为352.2万吨,比2002年的212.52万吨增长了65.73%,占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的37%,与2002年的29%相比提高了8个百分点;2003年高级烹调油产量为67.2万吨,比2002年的59.68万吨增长了12.6%,占食用植物油总产量的9.5%,与2002年的8%相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

这两种油品绝大多数以小包装形式进入市场,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2003年,嘉里粮油生产的小包装油品已突破百万吨。

另外,橄榄油、油茶籽油、玉米油、米糠油等营养价值高的油品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始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3)“改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2003年粮油工业统计资料表明,在日处理油料30吨以上的1493个油厂中,国有企业413个,占企业总数的27.7%,其余均为民营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与3年前的情况大不一样,油厂的“改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预计再过二、三年国有油脂加工企业还会大幅下降,一部分变为由多种经济成份参加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一部分变为民营企业,总之,油脂加工企业的改制是大势所趋,因此,企业早改比晚改好。

“改制”后的油脂企业,去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吸取了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机制活等优点,保留了国有企业的长处,大多经营情况良好。

(4)经济效益好

据统计,2003年全国12777个粮油加工企业(其中日处理原料30吨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7815个,日处理原料50吨以上的小麦粉加工企业3469个),产品销售收入为1635.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3.62亿元。

其中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为862.74亿元,占粮油工业总销售收入52.7%;实现利润总额21.89亿元,占粮油工业利润的65.1%,效益明显好于大米加工企业和小麦粉加工企业。

2003年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的利润总额与2002的18.66亿元相比,提了17.3个百分点,是有史以来效益最好的年份。

     2003年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的特点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三、我国油脂工业在发展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前面已经讲过,2003年是我国油脂工业快速发展中的“黄金年”,也是我们油脂界难忘和留恋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们创造了许多历史之最。

诸如国产油料创历史最高,达到5694.5万吨;进口大豆创历史之最,达2074.17万吨;净进口油脂(含进口油料折油)创历中最高,达922.8万吨;当年食用油的总供给量达到1887.8万吨,创历史最高;当年食用油的消费量达1500万吨,人均年消费在11.5公斤,又创历史最高。

再加上油脂加工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润总额等等都创历史最高,这是可喜可贺的,也是油脂界梦寐以求的。

在这应该庆贺的时刻,我们万万没有想到会出现“风云突变”,这就是2004年4月份以来,由于国内饲料行业需求不旺,油价下滑,进口大豆价格居高不下等原因,造成大多大豆加工企业亏损严重。

为了回避风险,迫使一些企业减产、停产,这是我们很不愿意看到的。

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面对现实,冷静思考,乃至要做必要的反思。

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关于如何掌握进口油脂、油料的总量控制问题

     2003年我国油脂、油料的进口有些失控,没有按照市场需求组织进口,而是任凭少数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不作市场分析,盲目进口,造成进口“多”了;“多”多少?

我们可以从对2003年我国食用油的总供给量和实际消费量的分析就不难看出问题。

前面已经讲到,2003年我国食用油的总供给量为1887.8万吨,其中净进口油(含油料折油)922.8万吨。

全年消费油脂1500万吨,供需相抵后有300多万吨成为结转库存,这是相当大的数字。

它是导致今年油价下滑,大豆加工企业严重亏损的重要原因。

有人说:

“今年油脂加工企业出现的不景气现象是对去年盲目进口油脂、油料的一种惩罚”,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

     2.关于油脂加工能力问题

     据《大豆网》称,到2003年底,我国大豆有效加工能力已达5200万吨。

目前还有11家大型大豆加工油厂已开工建设,预计到2004年底,大豆有效加工能力将达到6300万吨以上;2005年将达到8400万吨。

要满足这样大的加工能力不知原料从哪里来,产品往哪里销?

如果按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对国家对企业本身都不是一件好事。

因为目前我国的油料加工能力已经很大了,相当一部分油厂已经处于“半年开工,半年停工”的状态。

再盲目扩大生产能力,从宏观上来讲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从微观上讲增加了企业的风险程度,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不能受近三年来油厂效益普遍较好的影响而盲目扩大加工能力。

     3.关于油厂的规模和布局问题

     今天,要再次强调的是规模化、大型化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味追求大型化,也就是说要从实际出发,能大则大,不能大就不要勉强求大,否则会后患无穷。

我们讲布局是要注意合理布局。

现在一说建油厂,都要建大的,都要建在沿海的港口上。

当然并不反对在沿海、在港口建油厂,乃至建大型油厂。

现在的问题是太多了,太集中了,有些港口同时建几个大油厂,油厂之间相距只有几百米。

这样的选点和布局有多少好处,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4.关于食用油消费市场的空间问题

     2003年我国人均年消费食用油已达11.5公斤,与世界人均消费量15公斤还有3.5公斤的差距。

尤其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应该说食用油消费市场的空间还有,而且还不小,这是可以肯定的。

现在食用油消费市场每年以70~90万吨的速度递增,按这个速度,估计再过3年左右的时间,我国人均年消费食用油就能达到15公斤。

至于达到人均15公斤后再要上一个新台阶,可能就要慢了。

因为中国人口多,地区的生活习惯差异大,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

所以达到人均15公斤后,食用油消费市场就会出现相对稳定。

     而人均年消费量达到15公斤的概念是什么呢?

粗算一下,就是我国食用油的总供给量将达到1950万吨。

     而2003年我国食用油总供给量已达到1887.8万吨,因为这个数字的国产油料部分只包括了8种主要油料,而我国丰富的特种油料以及大量的米糠、玉米胚等谷物油料还没有包括进去、并充分利用起来,2003年我国食用油的总供给量已能达到和超过人均15公斤。

也就是说,我国现有的油料加工能力已经富富有余了,所以,再上新项目,扩大加工能力应该慎之又慎了。

2020年中长期发展规划---植物油与油脂加工新技术

   1目前油料与油脂加工生产状况

  

  2002年我国油料种植面积为1750万hm2,比上年增加1.4%,全年油料产量在3000万t。

然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重要而又长期的任务。

随着西部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势必将影响油料的播种面积和产量。

目前,我国制油用油料总量5000万t,大豆产量1600万t,进口大豆1500万t,花生产量1500万t,油菜籽产量达到1270万t,棉籽产量850万t。

油脂社会总消费量1300万t,植物油人均年消费量8.7kg。

食用油总产量850万t。

其中,菜籽油350万t,棉籽油180万t,豆油185万t,花生油200万t,葵花籽油20万t,胡麻油15万t,芝麻油10万t,米糠油和玉米胚油5万t。

    我国是世界上油菜籽产量最大的国家,种植的油菜籽既有传统的高芥酸油菜籽,也有经过改良的“双低”油菜籽,近几年双低油菜籽的播种面积不断增加,2002年“双低”油菜籽的播种面积占油菜籽总播种面积的66.7%。

2002年油菜籽的产量比2001年增长5%~8%。

我国的油菜籽加工区集中在长江流域一带的四川、湖北、安徽、江浙、湖南、江西等地。

   2目前国内外油脂市场

  为响应欧盟2002年6月开始的对美国201条款的报复措施,按照WTO相关程序规定,中国已于2002年5月17日向WTO货物贸易理事会递交了对美国部分产品中止减让产品清单,大豆油列其中。

中国将在WTO争端解决机构最终裁决美国201钢铁保障措施违反WTO协议后,对来自美国的上述产品加征24%的附加关税,加征后的美税额为9400万美元,报复措施实施时限将到2005年3月为止。

    2001年6月我国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1月我国颁布了该条例的执行细则。

规定转基因的农产品进口均须获得转基因安全证书,否则不得进口。

在油脂油料产品中,大豆、大豆油、大豆粕、油菜籽、菜籽油和菜籽粕均属于转基因标识管理范围之内。

从该条例出台的目的来看,国家意在保护国内的压榨企业和国内农民的利益,其针对的主要是大豆这一油料品种,但对油菜籽的进口同样会有影响。

目前世界上惟一种植非转基因油菜籽的国家是澳大利亚,而我国进口油菜籽的主要来源国之一的加拿大的油菜籽属于转基因油菜籽,如转基因条例执行严格,肯定会对我国的油菜籽的进口造成影响。

转基因条例实施细则的执行情况对大豆、油脂市场和粕类市场会有影响,如转基因条例实施减少大豆的进口量,则国内大豆粕和大豆的价格可能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将支撑菜籽粕和油菜籽的价格。

  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1年,国内农产品市场将进一步对外开放。

2种油的配额将增加100万t。

豆油的配额将是170万t,菜籽油的配额将是60万t。

从油脂的角度来讲,2002年马来西亚棕榈油将呈减产的趋势,对棕榈油价格将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

中国240万t棕榈油配额也对棕榈油价格构成支撑。

同样中国大豆油和菜籽油的配额发放,将对世界大豆油和菜籽油起到利多的支撑作用。

  棕榈油进口成为继毛大豆油、毛菜籽油进口外的第3大食用油脂进口品种,棕榈油进口具有周期短、时间紧、批次多、批量小等特点。

2002年国内油料油脂市场发展环境比较宽松。

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农产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降低关税、开放市场,消除国营垄断。

在这个大环境下,国内油料油脂市场无疑会受到一些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是国际市场油料、油脂价格和国内油料、油脂进口量。

我国进口的油料品种主要有油菜籽和榨油用大豆,我国大豆的进口关税为3%,进口数量取决于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和国内市场需求量,没有配额限制,油菜籽的进口管理类似于大豆,也是完全按国内的需求意愿进口,目前的进口关税为12%,关税调整的空间不大。

油脂方面,主要进口品种豆油、菜油、棕榈油的配额增加,大量进口油脂会影响国内油料油脂市场。

但承诺的配额量并不是实际的进口数量,进口多少取决于国际、国内市场油脂价格和国内需求量,近2年随着国内市场油脂价格的下跌,国际市场的油脂价格和国内的价格差距逐渐在变小。

   3目前油脂科技与应用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国油脂工业与科学技术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依靠自主创新和研究开发,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消化吸收引进的先进技术装备,中国的油料加工能力、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植物油脂产品花色品种繁多,质量不断提高。

制油过程中副产物的综合利用不断发展,油料中具有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开发初见成效。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粮油市场逐步放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合资及独资企业相互竞争,给油脂工业带来生机与活力。

中国油脂工业的发展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5月在四川省召开的“油菜籽脱皮、挤压膨化、浸出制油新工艺研究”研讨会,且国内首条生产线已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2002年11月30日在湖北省鄂州市召开了由武汉工业学院和湖北嘉禾粮油有限公司共同主持“双低油菜籽脱皮、冷榨新工艺技术”鉴定会;2002年10月由天津粮油科学院研制出小麦胚芽油胶丸;目前,浸出油厂规模正向大型化发展。

以大豆浸出加工为主,在建及已建成的1000~2500t/d大型油厂近80个,最大的达5000d/t。

浸出制油占整个制油能力的优势明显上升。

全国油料加工能力达5000万t。

膨化浸出、混合溶剂浸出、液态烃浸出、超临界流体浸出等技术都有不同规模的应用。

  自行设计与引进的油脂全精炼生产线逐渐增多,规模逐渐增大。

油脂精炼能力达700万t。

其中全精炼能力占120万t,物理精炼、混合油精炼等技术也相继采用。

食用油脂品种琳琅满目。

从不同油料生产的普通食用油发展到高级烹调油、煎炸油、色拉油、营养及风味调和油、人造奶油、起酥油及其他专用油脂。

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特殊油料加工不断取得进展,如谷类胚芽、沙棘、紫苏籽、葡萄籽、月见草及番茄籽等。

  在榨油机技术性能的研究和攻关方面,研制出的“特殊合金深表层处理耐磨榨螺”其使用寿命较普通榨螺延长1倍,技术先进、成本低。

   4目前油脂工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全国较具规模的制油厂已达2000多家。

大多数油脂厂还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生产上,所谓低水平重复生产也就是将原料简单制油,而不对其进行延伸一步的开发研究。

油脂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随着近几年制油业的技术发展,油脂产品的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产设备的自给能力也在不断的加强。

而制油业却陷人了一片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2点,一是受部分走私油的冲击。

而最主要原因还是我国制油业的产品定位、产品结构不对路,仍停留在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