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期中测试正确.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387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正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正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正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正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正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正确.docx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正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期中测试正确.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正确.docx

初二语文期中测试正确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初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

第Ⅰ卷1—6页,第Ⅱ卷7—12页。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考试结束,考生将答题卡和第Ⅱ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踌躇(chóu)憎恶(zèng)提防(tí)俨然(yăn)凹凼(dàng)

B.诘问(jié)粗拙(zhuó)老妪(yǜ)震悚(sǒng)仄歪(zè)

C.寒噤(jìng)丧事(sāng)阻遏(è)泅水(qióu)幽咽(yàn)

D.蹒跚(pán)歼灭(jiān)缤纷(bīn)琐屑(suǒ)拂晓(f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颓唐惧惮锐不可当转弯抹角

B.掳走洗濯张皇失错微不足到

C.狼籍烦燥永垂不朽铸剑为犁

D.针炙书斋响彻云宵谈笑风生

3.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颓唐:

衰颓败落绥靖:

安抚、平定

B.蹿:

向上或向前跳伛:

弯(腰)曲(背)

C.朝圣:

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滞笨:

呆滞笨拙

D.编算:

计划、盘算尴尬:

神色,态度不高兴

4.下列名句与原文完全一致的是()

A.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C.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D.欲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朝鲜发射卫星的举动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美国、日本、韩国纷纷表示朝鲜是在向国际社会发起新的挑衅。

B.近日,中国与菲律宾舰船在南沙黄岩岛海域对峙事件一波三折,远未结束,两国都坚持对方舰船先离开。

C.受利益驱动,地沟油上餐桌、旧皮鞋熬制老酸奶、毒豆芽等食品安全事件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D.2月23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竟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存在,对此,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江南Sty1e》是在韩国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创作的,那时韩国的经济已经创下有史以来最长的低增长纪录,增长率更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值。

B.据老人后来回忆,包里除了刚从银行取的3000元钱外,还有银联卡、身份证、手机等其他证件。

C.在这短短几天时间里,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很大的收获,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精神非常愉快。

D.透过全诗,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在春江花月夜美景描写后面的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7.对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A.①对偶②排比③比喻B.①排比②象征③拟人

C.①拟人②比喻③夸张D.①对偶②比喻③拟人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

B.《背影》《信客》都是记人的散文,作者分别是朱自清和余秋雨。

C.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仙”。

D.《大道之行也》一文中所描绘的“大同世界”与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相似的地方,但又不完全相同。

二、(6分,每小题2分)

阅读古诗《望岳》,完成9-11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

10.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11.下面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三、(12分,每小题2分)

阅读《背影》中的选文,完成12-17题。

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①着上面,两脚再向上②;他肥胖的身子向左③,显出④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

“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2.最能概括本段内容的一项是()

A.惜别B.买橘送别C.父子情深D.送别

13.文中空白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拉缩稍斜努力B.攀抬稍斜费力

C.拉抬微倾费力D.攀缩微倾努力

14.对文中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这一句表现了父子间的相互体贴和照顾。

尤其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B.“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句写父亲想要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但心里觉得很踏实。

C.“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朴素的话语中饱含了父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之情。

D.“进去吧,里边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照应,表现了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

15.下边句子中的着重号表示朗读的重音,不恰当的一项是()

A.蹒跚地走到铁道边B.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C.我赶紧拭干了泪D.我的眼泪又来了

16.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家境的困顿,这也是父亲一贯的着装习惯。

C.父亲暗淡、简朴的衣着与我皮大衣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写出困顿处境中的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7.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

B.父亲身躯肥胖,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C.因为儿子在家经常看见父亲的背影,所以等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买橘子时,产生离情别绪,儿子舍不得父亲离开。

D.上文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做具体细致的刻画。

四、(8分,每小题2分)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选文,完成18-21题。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8.语段②③在刻画阿长时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的?

()

A.外貌神态B.外貌语言C.神态动作D.神态语言

19.选文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20.“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21.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但这并非表示作者对阿长不敬。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我”对阿长的敬意是由买《山海经》而开始的。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五、(8分,每小题2分)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22-25题。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认为…奇特非凡,对…感到惊奇)B.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C.处处志之(志:

记住)D.寻病终(寻:

不久)

23.下面句子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

(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渔人为(他们)一一具体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情,(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C.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桃源中的人告诉他说:

“不值得跟外面的世人说这里的事情。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好像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之类。

24.下列各句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5.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初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写在试卷上。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

得分

评卷人

六、(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6.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常一人居外②及其家穿井

③国人道之④不若无闻也

27.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①吾穿井得一人。

②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③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分)

得分

评卷人

七、(14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字,完成29-32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

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

”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

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

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

我熟悉这棵白菜。

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

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

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

“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

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

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腊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

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

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

“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

“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

”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

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

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

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

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

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

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

“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

“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

”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

母亲转回头批评我:

“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

我十分恼火,便刺她:

“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

”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

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

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

“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

“社斗,你算。

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

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

“没算错吧?

”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

”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

”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

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

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

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

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语文周报》有删改)

29.文章第一段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母亲,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它们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4分)

30.作者回忆了那年随母亲卖白菜的事,母亲的言行举止表现了她怎样的品质?

(2分)

31.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依然沉痛”,这“沉痛”的背后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

32.文章多次写到那棵最小的白菜,请你探究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分)

得分

评卷人

八、(2分)

 

33.请将下面两句诗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得分

评卷人

九、(40分)

 

34.作文。

声音,也许来自天籁:

风声、雨声、鸟啼声……声声入耳;声音,也许来自生活:

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温馨;声音,也许来自情境:

书声、歌声、抚琴声……声声醉人。

在我们记忆深处,很多生活影像也许已经淡黄、模糊,然而,那些曾经叩击我们心灵的声音,会时常穿越时空,在我们耳畔深情地响起,潮湿我们的眼眸,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不少于600字。

(提示:

命题者倡导朴实的文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