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三单元小说2第9课宝玉挨打.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372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4第三单元小说2第9课宝玉挨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必修4第三单元小说2第9课宝玉挨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必修4第三单元小说2第9课宝玉挨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必修4第三单元小说2第9课宝玉挨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必修4第三单元小说2第9课宝玉挨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4第三单元小说2第9课宝玉挨打.docx

《必修4第三单元小说2第9课宝玉挨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4第三单元小说2第9课宝玉挨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4第三单元小说2第9课宝玉挨打.docx

必修4第三单元小说2第9课宝玉挨打

必修4第三单元小说

(2)第9课宝玉挨打测试题2019.9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畜:

牲畜B.申之以孝悌之义申:

反复陈述

C.谨庠序之教庠序:

学校D.黎民不饥不寒黎民:

百姓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王好战,请以战喻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移其粟于河内

D.非我也,兵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章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B.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很自然地转入了对行仁政的阐述。

C.孟子在最后批评了梁惠王的虐政,从反面证明了自己主张的正确。

D.文章结构严谨,在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具有雄辩的气势。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口之家③范增数目项王④媒人去数日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B.②③C.④⑤D.②④

2.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3.翻译下列各句: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一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5.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

6.据文意,在孟子看来,行王道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①。

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②,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③,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

'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释之曰: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

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

'廷尉当是也。

'

〔注释〕①廷尉,汉朝中央最高执法官。

②跸:

皇帝出行的车马。

此处指发出警告,禁人通行。

③当:

判决。

1、对文中加横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上(皇帝)行出中渭桥

B.于是使(使者)骑捕

C.而更(改变)重之

D.上使立诛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则已

2、对文中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乘舆马惊

皇帝坐的车子所驾的马受到惊吓。

B.属之廷尉

把那人交给廷尉衙门严办。

C.廷尉,天下之平也

廷尉是天下平安无事的依赖

D.释之治问

由释之来查究考问。

3、由'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民安所措其手足?

B.廷尉,天下之平也

C.固不败伤我乎!

D.此人亲惊吾马

4、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固不败伤我乎

B.属之廷尉

C.今法如此

D.乃苦身焦虑

5、对'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一句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A.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会任意减轻或加重刑罚

B.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都会加重刑罚

C.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都会减轻刑罚

D.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会有时减轻有时加重刑罚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

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①。

释之治问。

曰县人来,闻跸②,匿桥下。

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

廷尉奏当③,一人犯跸,当罚金。

文帝怒曰:

\'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

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释之曰: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

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唯陛下察之!

良久,上曰:

\'廷尉当是也。

\'〔注释〕①廷尉,汉朝中央最高执法官。

②跸:

皇帝出行的车马。

此处指发出警告,禁人通行。

③当:

判决。

1、对文中加横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上(皇帝)行出中渭桥B.于是使(使者)骑捕

C.而更(改变)重之D.上使立诛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则已

2、对文中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乘舆马惊皇帝坐的车子所驾的马受到惊吓。

B.属之廷尉把那人交给廷尉衙门严办。

C.廷尉,天下之平也廷尉是天下平安无事的依赖D.释之治问由释之来查究考问。

3、由\'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民安所措其手足?

B.廷尉,天下之平也

C.固不败伤我乎!

D.此人亲惊吾马

4、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固不败伤我乎B.属之廷尉C.今法如此D.乃苦身焦虑

5、对\'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一句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A.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会任意减轻或加重刑罚B.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都会加重刑罚

C.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都会减轻刑罚D.一有偏差,天下执法的人就会有时减轻有时加重刑罚

5,冉有曰: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A“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

B“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C“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D“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A既来之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D吾恐季孙之忧

4.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5.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6.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6,课文阅读训练

“冉有曰:

‘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

①“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

②“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④“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①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①既来之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③则安之④吾恐季孙之忧

4.请从这段文字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5.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①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②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③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④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6.孔子批评冉有,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7,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1.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①为短文断句标点。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2.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①为带点的字注音

①省②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

C.交:

B.忠:

D.信:

③翻译这则短文。

8,下列作品、作者和时代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路难》-杜甫-唐朝   B.《石灰吟》-于谦-明朝

C.《雨霖铃》-柳永-南宋   D.《扬州慢》-杜牧-晚唐

9,下列句子其所属作家、作品说明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刘禹锡《夜雨寄北》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清平乐》

D.“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高适《逢入京使》

10,下列古人自叙“苦吟”的诗句,其作者依次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②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送无可上人》自注)

③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苦吟》)

A.杜甫 卢延让 贾岛    B.杜甫 贾岛 卢延让

C.贾岛 卢延让 杜甫    D.卢延 让贾 岛杜甫

 

测试题答案

 

1,1.A.(畜:

音xù,畜养)2.B.(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

A,代词,他们/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C,人称代词,代它们(植物)/指示代词,那儿。

D,表示判断的语气助词/表示肯定的语气助词)3.D.(D中的“上”是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其他三个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树:

种植;王:

称王;水:

游水)4.C.(C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A,定语后置句;B,介词结构后置句;D,判断句)5.C.(孟子在最后批评了统治者的虐政,但并不是直接针对梁惠王的)

2,1.D2.A

3.1五亩大小的建宅基地,如果种上了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也能穿上丝织衣服了。

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3如果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这种情况是从未出现过的。

4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而是兵器”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5大王如果做到不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4.用比喻手法揭露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暴政。

5.第一段:

①不违农时②数罟不入洿池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第二段: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6.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大力发展文化教育

3,1.A2.C3.B4.B5.A

4,1.A2.C3.B4.B5.A

5,1.C2.C3.D4.①既来之,则安之(释义:

既:

已经;来之:

使之来;安之:

使之安。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②分崩离析(解释、分:

分裂;崩:

倒塌;离:

解体;析:

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组织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不堪收拾)。

③祸起萧墙(释义:

指祸乱发生在家里。

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萧墙:

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摆在室内的家具--屏风)。

5.D6.①首先揭示谎言可恶②其次阐明政治主张③最后指出错误严重。

6,1.③2.③3.④

4.①既来之,则安之②分崩离析③祸起萧墙5.④

6.①首先揭示谎言可恶②其次阐明政治主张③最后指出错误严重

7,1.①曰:

“愈?

”曰:

“回?

十,二。

”曰:

“也;也。

”②AB

2.①A.xǐngB.chuán

②A.计谋,主意B.忠诚,忠实C.交往D.讲信用

③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

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

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8,B

9,A

10,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