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练习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269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练习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练习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练习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练习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练习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练习语文.docx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练习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练习语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练习语文.docx

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练习语文

2019--2019学年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

朱元璋在成为吴王后,将自己的统治区设立为红巾军江南行省,自己总揽行省大权。

在称帝后,朱元璋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行政权归布政使,军权归都指挥使,监察权归按察使。

从朱元璋先后举措来看,元朝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存在的弊端是

A.地方权力较弱B.皇权受到威胁

C.地方权力过大D.中央集权加强

2.

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

这反映出

A.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3.

有学者指出,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陚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

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4.

廷寄是清代的一种官方文书。

到了雍正年间,皇帝的上谕先由军机处撰拟,再交给兵部捷报处寄往外省的总督和巡抚。

廷寄的内容大多是告诫臣工、核查政事、责问刑罚失当等。

封函的表而通常标注“某处某官开拆”的字样。

上述资料可以说明廷寄

A.不易保密,且办事效率较低

B.与内阁分别掌管文武决策

C.是清朝政情传达的唯一方式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6.

(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

该史实说明

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明代君主专制在不断强化

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7.

“明太祖朱元璋……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忠诚的官员”的主要职能是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8.

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

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

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

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9.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

A.汉武帝B.唐玄宗C.宋太祖D.明太祖

10.

唐高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1.

明朝建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认为:

“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瑋

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

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

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12.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

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

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

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立内阁分理政务D.设立宰相分理政务

13.

清人总结说:

“有明一代粃政多端…如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干纲不振.”材料所反映的明代宦官乱权的制度前提是

A.废丞相,权分六部

B.六部代替皇帝批红

C.设内阁,票拟御旨

D.殿阁大学士的设置

14.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D.明朝内阁大学士

15.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A.隋朝B.唐朝C.北宋D.元朝

16.

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

相对于明代,清代

前三代无任何功名者

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

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

明代进士总数

47.5%

2.3%

50.2%

清代进士总数

19.1%

18.1%

62.8%

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的主要阶梯

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

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

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公正

17.

廷议、廷推是明代中枢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明朝廷议、廷推的推行

A.极大地削弱内阁大臣的权力B.表明中国古代中枢体制的成熟

C.是废除宰相后的必然产物D.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

18.

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

“此档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呼?

”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总结了元朝败亡的教训,认为纲纪废弛,官吏放纵,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这是元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

为此,他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

“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

揭诸司犯法者于申明亭,以示戒”。

《明大浩初编》规定,官吏“贿赂出人,致令冤者不伸,枉者不理,虽笞亦坐死”,《大浩三编》规定,官吏受赃而纵囚徒者,“本身处以极刑,络没家产,人口迁于化外。

明太祖朱元璋还允许人民对“巧立名目,害民取财”的省、府、州、县官吏,“连名赴京状奏’,力图借民众力监戒和惩治贪官。

为加强监察杜绝贪奸之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负责纠察百官并随时检举弹劾。

朱元璋还设立巡检司和锦衣卫,遍布全国各地,广布耳目,访察贪廉,要求百姓举报,从而使一大批贪官受惩。

——以上均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二“我欲除贪赃官吏,却奈何朝杀而暮犯。

——朱元璋语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大力反腐的原因?

概括其措施。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反腐改革的影响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明太祖皇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在中央,以都察院代替御史台,设正二品左右都御史,级别与六部尚书齐平,负责监察百官。

同时,在六部又分设监察职官,称六科给事中,分别督查本部官员行为。

在地方上,按省份将全国划为十三道,每道设监察御史监督地方。

同时,中央会不定期派出巡按御史巡视地方,巡按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遇事可直接上奏。

此外,明朝特有的厂卫特务机构也有督查官员的职权,锦衣卫持密令可越过刑部直接拘捕官员。

清代,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

为加强对皇族贵戚的监察,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

——摘编自唐文昊《明清封建监察制度研究》

材料二

到19世纪,在中小资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压力下,英国议会又历经三次议会改革,议会监察制度从此在英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和模式。

美国议会议员的监察权力包括选举权、立法权、预算权、审计权、质询权、不信任权、弹劫权

纠正权、调查权等权力。

议会有权调查政府施政情况,有权调查官员公私生活,以便补救纠正,后来,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议会监察专员署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其职责是受理公民投诉,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履行公务,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

英国议会的监察专员是由首相提名,女王任命,终身任职,直到退休为止,只有犯有严重的不法行为时,才由议会两院弹劾免职,其薪金退休金也有立法规定,从统一基金中开支,由于有了这种保障,才有力地保障了其工作的独立性。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监察制度相比英国议会监察制度的不同并分析其作用。

试卷答案

1.C

朱元璋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就是为了削弱地方的权力,也说明了行省制度之下存在着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地方权力是较强而非较弱,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行省制度不会威胁皇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央集权的加强不属于行省制度的弊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C

根据材料“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

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可知其基于科举录取在南北方的差异,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南北的科举录取,故选C。

材料体现了遴选优秀人才要根据地方实际,排除A;科举考试有统一的标准,南北科举考试录取比例不同与地域文化无关,排除B;如果单就按考试成绩录取来看,材料的做法显然不够公平,排除D。

点睛:

科举考试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决定于经济发展,由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这样南方经济逐渐赶超北方,这为发展教育事业奠定物质基础。

但政治重心并没有同步南移。

从维护统治秩序的角度,平衡南北的科举录取是必要的。

3.D

根据材料反映的在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获得“票拟”职权的同时,又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种做法是通过宦官与内阁的共同参与、互相制约来保证皇权独尊,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宦官权力恶性膨胀,故B项排除;C项包含在D项之中。

4.D

廷寄是中央给地方官员的信函,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一个措施,所以廷寄必然会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廷寄易保密,且办事效率较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廷寄与内阁均无决策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唯一”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

解答推理型选择题可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

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5.C

试题分析:

据材料“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君权至上的后果,故B正确。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A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故C排除。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影响

6.D

皇帝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是由于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皇帝的意见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故答案为D项。

材料不能反映朝廷议决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明朝君主专制是在不断强化,但材料不是反映这一主题,排除B项;从最终结果来看,廷议制度未能确保公正法治,排除C项。

点睛:

教材认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这是总体趋势,也有例外的情况。

本题考查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的情况,本题的回答需要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得出。

7.A

点睛: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考查考生识记史实的能力。

8.B

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常用隐语,而不敢明确指出明朝与清朝,这反映了当时文字狱等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说明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故B正确;隐语系统并不能说明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故A错误;隐语系统也不是中国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故C错误;不敢明确指出明朝与清朝,并不是思想僵化的后果,而是文化专制的后果,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

“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字狱等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9.D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而于1380年废除宰相制度,并且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位皇帝在位时存在宰相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10.B

唐代三省六部体制的运行程序是先由中书省草拟正式意见,然后提交皇帝审批而后交由门下省负责审议,门下省负责审议过后由皇帝发布诏令交由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根据事件属性交由下属六部具体执行,所以唐代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1.B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主要说明元朝丞相专权乱政,是导致皇帝受蒙蔽、政权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即B项符合题意。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A项错误;本题材料未涉及“人才选拔”,也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D都可被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废丞相

12.A

试题分析:

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与材料中“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相符,故A项正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与材料中“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

为解决这样一问题”不符,故B项错误;明成祖时“内阁”出现,与材料中“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不符,故C项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才出现“这样一问题”,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

13.D

依据“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可知,明代的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力,设司礼监以牵制,导致宦官乱权的现象,故D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废丞相,权分六部的信息,故AB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的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不可能票拟御旨,故C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明代的内阁制度.考查内阁制度的性质、职权以及特点.

明代的内阁制度的特点:

1、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

2、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但体系完整,模式固定。

3、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

4、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

5、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

6、内阁中矛盾激烈,尤其嘉靖以后。

14.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

秦朝御史大夫是法定的官职,与题干信息“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不符,故A项排除;汉朝丞相是正式的官职,与题干信息“皇帝私人顾问”不符,故B项排除;唐朝的三省六部也是正式的和法定的官职,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C项;“皇帝私人顾问”及“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表明其地位不是法定的,其权力来自皇帝的宠幸,这与明朝内阁的地位相符,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的内阁制

15.D

试题解析: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把中央权力分寄到地方,行省是中央和地方的中转站。

16.C

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科举制考试录取并不是依据血缘关系,故A项错误;前三代有生员功名或高于生员功名者并不能说明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中前三代有生员功名或高于生员功名者中进士的比例较大,说明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故C项正确;材料数据无法说明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故D项错误。

故选C。

17.D

“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是明朝废除丞相之后出现的中枢机构的变化,显然是强化君主专制,D正确;此举措与内阁大臣没有关系,A错误;B中成熟不符合题意;C中必然产物说法错误。

18.D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的信息说明雍正帝在发生水灾之际,责问地方官吏要关注地方的安宁,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重视农业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是从地方稳定的角度阐述的,没有提及民众苦难问题,故B项错误;雍正帝只是责问官员,没有提到官员无能的信息,故C项错误。

19.

(1)原因:

吸收元的教训,认为腐败是国家败亡的原因;明太祖认为重典惩治有助于正纲纪措施:

严惩贪污腐败;加强反腐立法;借用民力监戒、惩治;加大监察力度。

(2)影响:

明太祖反腐措施有利于整顿吏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但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低效现象。

过度刑罚还会降低行政效率

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中“朱元璋总结了元朝败亡的教训,认为纲纪废弛,官吏放纵,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这是元王朝崩溃的主要原因”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措施依据材料一中“用重典惩治‘奸顽”’“《明大浩初编》”“力图借民众力监戒和惩治贪官”等信息思考回答。

依据材料中“广布耳目,访察贪廉,要求百姓举报,从而使一大批贪官受惩。

”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说明回答。

20.

(1)体系化、制度化;服务于皇权;监察官员职高权重;依法监察;强调对皇族贵戚的监督。

(2)近代民主制下的监察制度;监察的目的是维护公民的正当权益;体现分权制衡。

作用:

有利于正确决策,纠正错误;防止官员腐败;促进英国民主政治(代议制)的发展;推动英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其他国家近代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经验借鉴。

(1)据材料可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监察系统,体现了监察制度的系统化、制度化;据材料“巡按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锦衣卫持密令可越过刑部直接拘捕官员。

”、“我国古代最完整、最具封建特色的监察成文法《钦定合规》颁行实施,标志着封建行政监察行为被以法典形式固定了下来”、“清朝设有宗室御史,即宗人府衙门,专门稽查皇族的不法行为”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第一问,由材料可以得出,近代西方的监察制度是和民主政治紧密联系的。

据材料“议会监察专员署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其职责是受理公民投诉,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履行公务,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

”可以得出监察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护公民的正当权益。

据材料可以得出体现了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分权制衡的原则。

第二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正确决策,纠正错误;防止官员腐败;促进英国民主政治(代议制)的发展;推动英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其他国家近代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经验借鉴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