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高三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201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高三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21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高三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21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高三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21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高三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21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高三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1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高三历史教案.docx

《第21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高三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1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高三历史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1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高三历史教案.docx

第21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三高三历史教案

第21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三)_高三历史教案

第21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北京市第52中学高级教师史明迅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

史学家班固和《汉书》。

乐府和乐府诗。

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

乐舞的发展。

蹴鞠运动的流行。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秦汉时期史学、文学和艺术的成就,说明当时我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居于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生产也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

  ②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古代绘画的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引以自豪。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课本学习过的历史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不仅物质文明的生产走在世界前列,而且精神文明的生产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以培养历史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二)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秦汉文化的哪两个方面的成就?

(学生答:

科学技术、思想领域的斗争和宗教的传播。

2.导入新课

  秦汉时期国家大统一,封建经济有很大发展,我国古代人民不仅以上两个方面取得许多成就,而且在史学、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

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些方面的内容。

3.讲授新课

  我们在学习春秋战国文化时,课本上曾提到《春秋》这部书。

谁记得这是一部什么书?

(学生答:

这是一部记载鲁国历史的书。

)我国古代对撰写历史非常重视,很早就有人编写史书。

东周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编写本国的历史。

其中燕、齐、宋、鲁等国都称《春秋》;也有另定他名的,如晋称《乘》,楚称《梼杌(táowù)》等等。

秦汉时期,史学有了0新的发展,司马迁和班固就是两位杰出的历史学家。

  一、司马迁和班固(板书)

  1.《史记》(西汉司马迁)(板书)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司马迁游历路线示意图》)请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司马迁像》。

再请一位同学朗读司马迁生平的一段小字。

司马迁编写《史记》有哪些有利条件?

(学生答后,教师归纳)司马迁所处的汉武帝时代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有很大发展,使司马迁能够到很多地方去游历。

他出身于史官家庭,父亲司马谈是个史学家,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司马迁做史官后,有机会阅读大量皇家的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

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历史知识,为司马迁编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记载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到汉武帝时期将近3000年的历史。

全书分为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526000多字。

本纪是以朝代或帝王为主,记其大事;表是把重要的历史大事或历史人物,按年代或时期列成表格;书是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世家专记诸侯名人活动;列传是记载帝王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

本纪和列传是全书的中心,在书中所占篇幅最大,所以称之为纪传体。

用本纪、列传这种体载编写历史,是司马迁的一种独创。

自从纪传体《史记》出现以后,历代不少史家都沿用这种体载编写历史,并用把用这种体载编写的史书称为“正史”。

“二十四史”都是如此,可见《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从内容方面看,《史记》记事是从远古到西汉,贯通古今(今指作者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所以称为通史。

《史记》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记》也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在《史记》中,司马迁详细叙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经过,肯定了这次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作用;歌颂了伟大诗人屈原,说屈原的诗可“与日月争光”。

对暴君酷吏,如夏桀、商纣、周厉王、秦始皇等,作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史记》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的许多篇章脍炙人口,文笔生动,语言简洁,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强烈的感染力。

因此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但是《史记》把国家兴亡归于“天命”,说明司马迁的历史观基本上是唯心的,这是《史记》的主要缺点。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竖写的司马迁《报任安书》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司马迁在写给友人信中谈到自己编写《史记》动机时说过的话,表明了司马迁决心在史学方面干一番事业,写出一部历史著作留给后人。

司马迁忍受重刑之苦,以惊人的毅力,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史记》的写作,为我国的史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司马迁的这句话对我们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请同学们课下思考。

  2.《汉书》(东汉班固)(板书)

  继西汉的司马迁之后,东汉的著名历史学家班固也写了一部历史著作——《汉书》。

班固用20多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了《汉书》的写作,对史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汉书》共100篇,80万字,记载了西汉一朝(包括王莽的新朝)230年的史事。

《汉书》同《史记》一样,都是纪传体。

但是《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这又是它与《史记》不同的地方。

《汉书》的最大特点是记事系统而详尽。

这部组织严密、体例完整的断代史的出现、在史学界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

《汉书》被后世看作和《史记》具有同等价值的“正史”的典范。

  二、汉赋和乐府主诗(板书)

  1.汉赋(板书)

  秦汉时期的文化在文学方面也有新的成就。

汉朝流行一种新型的文学体载,叫做赋。

赋是一种长篇的韵文。

前面我们提到的《论衡》、《史记》、《汉书》等著作,按其文学体载来说,属于散文;而《诗经》是诗歌。

那么,散文与诗歌有什么不同?

(学生答:

散文不用押韵,诗歌要押韵。

)赋也是要押韵的,这一点与诗是相同的。

但是赋在行文时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这一点又与诗不同。

所以赋是一种新文体,其性质介于诗和散文之间。

汉赋辞藻华丽,笔法铺张,有些汉赋作品在描绘田猎歌舞的壮观、宫殿苑囿的宏伟以及山水奇景方面,都超出前代文学的成就。

但是汉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宫廷文学”,反映的是汉帝国的表面现象,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和真挚的思想感情。

西汉的贾谊、东方朔、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等都是汉赋的著名作者。

其中司马相如写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等作品都很有名。

  2.乐府和乐府诗(板书)

  乐府是指西汉时汉武帝设立的乐府官署,它的任务是专门搜集歌辞,一方面供统治者观察风俗、了解民情,另一方面加工配乐,供宫廷娱乐。

所用歌辞,一部分是由文人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采集来的歌谣。

采集来的这些民歌以及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文人写的诗歌,后来就被称为乐府诗。

流传至今的汉乐府诗有100多篇,由于其中以民歌居多,所以人们提到汉乐府诗,往往是指这部分民歌。

讲到民歌,谁还记得我们在学习春秋战国文化时提到的民歌《硕鼠》出自哪部书?

(学生答后,教师讲述)对!

是《诗经》,更具体一点说,应该是《诗经》中的国风部分。

《诗经》中的民歌以抒情为主,而乐府诗着重叙事。

汉乐府民歌同样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情感,但在艺术上更有新的创造和发展,增加了文学的表现力。

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形式自由活泼,格调清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摘录的《十五从军征》的一段诗,结合注释和画意插图,体会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80岁的老兵服了65年兵役之后回到家乡,目睹亲故凋零,家园破败的情景。

同学们看这幅插图:

墓冢累累,乌鸦乱飞,断壁残垣,触目荒凉。

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景象。

在诗人笔下,把战争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描写得何等淋漓尽致!

这首诗和另一首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都是乐府诗中的名篇佳作。

  三、丰富的绘画和雄奇的雕塑(板书)

  1.绘画(板书)

  两汉的绘画已有相当的水平。

那时候,上至皇帝,下至富人的住宅,大都用壁画作为装饰。

据记载,曲阜鲁国灵光殿的壁画是西汉著名的壁画。

它“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是对观众进行政治品德教育的一幅色彩绚丽、形象生动的大型壁画,可惜今已不存,我们只能借助文字记载来揣摩它的高妙了。

  汉朝的画像石也很出色,题材丰富,线条清晰,富于动的韵律感,气势粗犷,呈现出质朴深沉、浑厚豪放的艺术特色。

它属于浮雕,主要用作坟墓、神庙、祠堂和桥梁的装饰。

位于山东嘉祥县的武梁祠画像石称得上是代表作,其中有一幅宴饮图,描绘了当时贵族的宴会场面,生动地反映了汉代富贵人家的生活。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彩绘帛画,是我国已发现的帛画中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一幅。

请同学们看课本前的彩图第22《马王堆汉墓帛画》(教师照图讲述),这幅帛画的内容分为三部分。

上部是天上景象,右上方有一个红色的太阳,中间是一只金鸟,太阳下面是棵扶桑树,树上有八个小型的红色太阳。

有人认为它们象征着8个小太阳歇息在扶桑树的枝叶间。

左上方是一弯新月,月中有玉兔和蟾蜍,月下有一女子坐在飞龙翅上,两手托起月牙。

上部是间绘有人首蛇身像。

下端的天门内有两个拱手对坐,好像是接纳墓主人的灵魂。

中部是一个老妇人的形象,她的前面有两人手里捧着装有食品的漆盘,跪着迎接老妇人。

老妇人身后有三个侍女,整个画面就象墓主人出行的样子。

下部是一巨人站在两条蛟龙的身上,双手托举可能象征着大地的白色扁平物体。

巨人腿下横跨一条大蛇,两侧各有一巨龟,背上站着一只鸱鸮(读作chīxiāo)。

巨人脚踏两条鱼,鱼尾上立着两只带角的兽。

整幅帛画从上到下表现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物。

看完这幅插图,汉墓帛画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答后,教师归纳)这幅帛画布局匀称,内涵丰富,线条流畅,色彩绚丽,画技精熟,反映出西汉绘画艺术的高度水平。

这幅帛画要求记忆。

  2.雕塑(板书)

  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也有相当高的水平,杰出的代表作品是气势磅礴的秦始皇兵马俑。

请同学们结合《秦始皇陵的兵俑和马俑》这幅插图,阅读课文中有关部分内容的一段小字。

为什么说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学生答:

秦始皇陵兵马俑属于大型艺术群像,雕塑的件数之多、艺术个性之鲜明,堪称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这些兵马俑是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

兵马俑是用黄泥雕塑,再用火烧制而成。

1979年在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地点建起了大型博物馆。

请同学们看课本彩色插图《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士俑》。

这是一号兵马俑坑的阵容。

现在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令人激奋的军阵场面,我们好像看到那威武雄壮、气吞山河、排列有序的秦兵军阵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在滚滚风烟中出关远征,奔赴统一六国的战场。

秦兵马俑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的威武场面,显示了秦朝统一中国的强大阵容和赫赫军威,正所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再细看每一个武士俑身上,那坚硬的铠甲,柔韧的皮带,飘动的衣褶,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甚至连陶俑发髻上细细的发丝,戎衣上的钮扣也精雕得和真的一样。

不仅武士俑如此,战马的形体看上去比例也很匀称,结实饱满。

它们那竖立的双耳,警惕的眼神,粗大翕张的鼻孔,宽阔的前胸,昂举的头颈,以及坚实的筋肉、矫健的四肢,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它们机智神骏的特征。

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秦代卓越的雕塑艺术水平。

法国前总理希拉克称秦陵兵马俑是世界奇迹,他在参观时说:

“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

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可以无愧地说,秦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奇迹之一,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

  我们顺便看课本彩色图《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

整套车马、御手、辔具都是用青铜铸造的,大小约为真车的一半,造形美观,堪称国宝。

  课本中的兵马俑和铜车马彩色插图要求记忆。

  四、乐舞和足球(板书)

  1.乐舞(板书)

  秦汉时期乐舞也有相当的水平。

乐器和舞蹈的种类很多。

民间酒宴,婚丧喜庆,大都举行歌舞活动。

课本中有关的小字和插图具体讲了这方面的情况,请同学们课后阅读。

课本中竖写字《大风歌》是汉高祖刘邦写的一首楚歌,气势雄伟、高昂,很符合刘邦的身份。

  2.古代的足球——蹴鞠

  早在春秋国时期,我国民间就有了足球运动,称为“蹴鞠”(读作cùjū)。

“蹴”就是用脚踢,“鞠”是皮球。

那时的足球用皮革制成,球内用毛发填充,具有弹性。

足球场叫做“鞠城”。

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开展,而且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很喜欢观看这种运动。

民间的蹴鞠活动也很普及,西汉中期就连穷乡僻壤也开展这种运动。

请同学们结合插图《蹴鞠》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

这幅插图和那段小字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

我国古代的足球运动同现代足球运动并不完全相同,我国是足球运动的故乡。

)除蹴鞠以外,在民间或军队里还流行角抵(后世称为相扑)、击剑、秋千等运动项目。

4.巩固小结

  这节课的内容就学习到这里,请同学们作两个练习。

先回答课本上的第一个思考题:

“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这是为什么?

”(学生答:

用纪传的体载编写历史是司马迁的独创,《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它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再回答第二个思考题:

“就你学过的知识,谈谈秦汉时期文学艺术和体育的主要成就。

”(学生答:

秦汉时期,在文学方面产生了许多形式朴素、语言清新活泼、感情真挚的乐府诗,《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是其中最优秀的名篇;在艺术方面,出现了轰动世界的古代艺术珍品——马王堆帛画,还有世界艺术史上的明珠——秦始皇陵

[1] [2] 下一页

第24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教案之一

科技与思想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和阅读使学生掌握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柱经》;范缜和《神灭论》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就简表》通过学生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科学家,他们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这一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范缜和《神灭论》以及佛教与反佛教的斗争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现象、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模拟范缜与有神论者的辩论,使学生了解一些辩论的基本方法并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研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圆周率、《齐民要术》和《水柱经》内容和世界领先地位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科技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如数学、农学、地理学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并在不少领域居世界先进地位。

使学生认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光辉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

在当时这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科学成就,也是我们祖先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重点讲述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范缜和《神灭论》是一个教学难点。

虽然范缜和《神灭论》一节是阅读内容,但是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斗争,由来已久。

这不仅是思想上的斗争,还是哲学观点斗争。

对于初一的学生很难自己理解;此外本课内容有些专门的科学不易掌握和理解也是一个难点。

地位分析

  本课的内容就其内容和地位来说不重要。

只要使学生明白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对当时和后世以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产生自豪感即可。

教法建议

  关于“祖冲之和圆周率”、“郦道元和《水经注》”、“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三节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在填写表格的同时自己讲述祖冲之和圆周率、郦道元和《水经注》、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等内容。

类别

时代

人物

成就

  关于“佛教的盛行和范缜的《神灭论》”虽然是阅读内容,但是有神论和无神论的斗争,由来已久。

这不仅是思想上的斗争,还是哲学观点斗争。

对于初一的学生很难理解。

因此需要教师利用讲述法从背景、经过和结果等方面进行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科技与思想

重点分析: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分析:

范缜和《神灭论》。

学法设计:

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教堂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的状况,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

  一、大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

  1、刘徽

  三国时代的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计算出圆周率为3.14,他的成果,为后人更精确地计算圆周率打下了基础。

  2、祖冲之与圆周率

  教师首先提问:

祖冲之有什么成就?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

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

他认真钻研古代天文、数学文献,注意吸取前人的成果,终于用割圆术,计算圆内接正10000多边形面积的方法,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

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

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字,帮助学生总结出答案:

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1、郦道元

  教师首先指出:

北朝的时候,还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这就是郦道元。

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估计学生如果进行了预习,会回答出。

  2、《水经注》

  教师首先指出: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

之后出示《水经》与《水经注》的区别图表。

并提出问题:

从原书和注解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著作

河流水道

字数

内容

《水经》

137

不到1万

河流流向、水情

《水经注》

1,252

近20万引书437种

河流的详情、沿岸的山川城镇、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

  教师总结学生的答案: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经过长期观察考证,为《水经》一收作注。

名为注释,实际上是颇具匠心的再创作。

《水经注》以全国水道为纲,详细地记叙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物产、矿藏、风俗以及历史沿革等,他涉猎的书籍非常广泛,仅注中所引的就有437种。

《水经注》至今仍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这对我们今天制定城建规划,兴建水利工程,考古、从事历史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因此,这部书不仅为地理学家所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城建科学家所重视。

同时,为这部书的文字优美,具有文学价值,因此也受到文学家的重视。

  三、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后介绍贾思勰。

  2、《齐民要术》

  教师在指出“齐民”和“要术”的含义后提问:

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

这些经验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教师最后列出下面的图表,让学生依据本节课所学的有关内容,进行填充。

类别

时代

人物

成就

  答案:

类别

人物

时代

成就

刘 徽

三国时期

最早提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

祖冲之

南朝(宋齐)

1、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

2、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地理学

郦道元

北朝(北魏)

著《水经注》我国古代地理学的不可多得的世界名著。

农学

贾思勰

北魏(北魏东魏)

著《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四、佛教的盛行和范缜的《神灭论》(阅读)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

  教师首先提问:

佛教是何时传入我国的,又是何时开始流传的?

朝代

僧尼

佛寺

3.6万人

3.2万人

8.2万人

3.2万人

1,900多所

2,000多所

2,800多所

1,200多所

北魏中

北魏末

北 齐

北 周

7.7万人

200万人

200万人

近100万人

6,400多所

3万多所

3万多所

1万多所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图表:

并继续提出问题:

通过此表你可以看出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结果上总结魏晋佛教盛行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因为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以信佛来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加上统治者的大力推行,可以利用佛教医学专用人民,维护其统治。

因此,佛教空前盛行。

学生继续进行讨论:

人民信教的结果是什么?

(人民信教的结果是,不但没解救痛苦,反而加重了负担,因此不断有人反对佛教)

  2、范缜和《神灭论》

  教师让学生模拟范缜和有神论者的论战,在辩论中阐述范缜的主要论点。

使学生明白《神灭论》的目的是:

论证灵魂不灭的说教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同时指出论战所带来的影响:

据历史记载,“此论出,朝野暄哗”,震动了整个社会。

范缜的《神灭论》,从根本上否定封建统治者对人民的欺骗和愚弄,在政治上动摇了统治阶级的精神堡垒。

第九课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五代开始时间、名称及统治地区;后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北宋的建立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

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消除分裂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知道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次重要的改革。

使学生认识到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重点和难点: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王安石变法是本课重点。

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这个时期是中国民族进一步融合的时期。

封建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

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开始,五代十国和北宋。

2、讲授新课:

一、五代十国

1、五代十国的更迭

五代十国是唐宋之间,诸多政权并立,封建王朝频繁更替的大分裂时期。

907年,唐末农民军的叛徒,势力最大的藩镇节度使朱温用“禅让”的办法夺得帝位,国号为梁。

历史上称作后梁。

后梁又被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依次取代,历史上将这五个朝代合称五代。

和五代并存的还有南方和北方山西的十个政权,总称十国。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五代十国的皇帝,大多是手握重兵的藩镇将帅。

为争夺一顶王冠,他们依赖骄兵悍将频繁登场。

50余年间,中原换了5朝8姓14个皇帝。

唐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走向了公开分裂。

军阀间的混战厮杀,给人民带来极深重的灾难。

唐代的名城如长安、洛阳、扬州在那黑暗混乱的年代都曾化为废墟。

后梁同原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父子互相厮杀了10多年,大小百余战,人民死伤无数。

947年仅相州一战就屠杀了10多万百姓。

统治阶级面对没落的恐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