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秋季上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5129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秋季上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秋季上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秋季上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秋季上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秋季上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秋季上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届秋季上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秋季上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秋季上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届秋季上学期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河北省蠡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材料主张

A.统治者应推行德政B.治国者要崇尚贤能

C.统治者行清简政治D.治国者须厉行法治

2.“惟先秦老庄之学,本属消极。

认为天下已无可为,故立言主于为我。

及秦汉统一,四海初定,老庄思想亦起变化”,“其宗旨已非保全小我而在安定天下。

……于是颇釆他家,以应时变。

”可见,汉初老庄之学

A.更突出个体的社会价值B.初步形成道家完整体系

C.有为代无为,关心国事D.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制

3.“夫民者,虽愚也,明上选吏焉,必使民与焉。

故士民誉之,则明上察之,见归而举之。

故士民苦之,则明上察之,见非而去之。

故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

故夫民者,吏之程也。

”材料观点

A.反对君主专制B.主张天下为公C.体现民本思想D.推崇官僚政治

4.宋代学者程颐称:

“后来学者多耽(沉溺)《庄子》。

若谨礼者不透,则是他须看庄子,为它极有胶固缠缚,则须求一放旷之说以自适。

譬之有人于此,久困缠缚,则须觅一个出身处。

”这一论断反映出

A.当时社会价值观的混乱B.社会动荡,学士心灵空虚

C.儒释道思想的碰撞融合D.儒学独尊束缚了士人思想

5.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

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

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

作者认为“王学”

A.主要是上承陆九渊学说

B.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

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

6.黄宗羲称:

“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而后世乃以语录为究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指二程理学)门下,便厕身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

……世道以是潦倒泥腐,遂使尚论者以为立功建业别是法门,而非儒者之所与也。

”由此可知,黄宗羲强调

A.经世致用B.知行合一

C.崇尚礼法D.致良知

7.“梨洲(黄宗羲)欲复方镇,亭林(顾炎武)欲封建于郡县之中。

虽明知封建不能复行,而均主张修改郡县之制,使与封建相近。

”这表明两人都

A.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B.主张要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D.认识到中央集权制的弊端

8.有学者指出:

“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今日者,君子不以立事;以今之宜,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君子不以垂法。

”这一认识意在说明

A.社会是逐步进化的B.法律有其发展规律

C.治国亦需因时而变D.礼法兼施的合理性

9.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

《荀子·解蔽》载:

“(古之)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这一记载突出了

A.文字统一的意义B.书法艺术历史悠久

C.古文字数量庞杂D.仓颉为汉字创造者

10.罗丹在评价中国某一艺术时,说:

“一个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

如果他们在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

”这一评价

A.强调书法的实用价值B.突出中国画得意忘形

C.强调书法的美学思想D.突出行书的雅俗共赏

11.据载:

“古圣先王受命应箓,则有龟字效灵、龙图呈宝。

……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

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

”这一史料说明中国书画

A.曾被视为传播天命的媒介B.在产生源头上具有一致性

C.两者表现技巧是不一致的D.艺术存在相同的审美标准

12.贞观年间,唐太宗下诏:

“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名于钟鼎,又图形于丹青。

是以甘露良佐,麟阁著其美;建武功臣,云台纪其迹。

”该诏令

A.反映了统治者的腐朽B.主张以绘画表彰功绩

C.促进了古代戏曲发展D.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

13.近代有经学家指出,《三百篇》后得《风》《雅》之旨者,唯屈子楚辞。

而“楚辞未尝引经,亦未道及孔子”。

“楚辞盖偶未道及,而实兼有《国风》《小雅》之遗。

”按照这一理解,楚辞

A.展示了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B.继承了《诗三百》的表现手法

C.体现出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表达了寄寓风雅的浪漫主义情感

14.有学者称:

“昔人谓诗盛于唐,坏于宋。

近亦有谓元诗过宋诗者,陋哉见也。

……予观欧、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末可谓谓过之,然真无愧色者也。

”该学者的言外之意是

A.唐朝并非诗歌的全盛时期B.诗歌是宋代主要文学成就

C.宋代诗歌成就不逊于唐朝D.元朝诗歌成就要超过宋代

15.鸦片战争爆发后的十年间,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动向。

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充分认识到“悉夷情”的重要性,编纂了一批介绍外部世界史地知识和各国社会情况的著作。

当时这些著作侧重点是学习西方的

A.风俗习性B.历史地理C.社会制度D.军事技术

1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美国总统以四年为一任,期满更代,“总无世袭终身之事”。

选官举贤自下而上公举,“可不谓公乎?

”这说明魏源

A.对美国政治体制已有清晰了解B.认识到美国政治制度的合理处

C.欲效仿美国联邦制以加强集权D.主张发动群众参加反侵略斗争

17.“‘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体用兼通西学者乃为全才,此欺人之谈也。

如大逆康有为等皆以中学兼通西学者,自应体用兼备,本末兼赅矣,称全才矣。

及以所通之西学,变我祖法,乱我圣道,结党谋叛,罪通天下,世间无此种全才。

”这一认识

A.成为洋务运动开展的理论依据B.体现了维新派对守旧派的抨击

C.体现出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交锋D.不利于社会对西学的认知与学习

18.郑观应认为,“攘外”是目的,“振工商”是途径,“速立宪法”是保证。

这种认识

A.代表着一般士大夫的认知B.表明早期维新思想体系完整

C.突破了洋务派的思想认知D.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1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十分形象地反思道:

“如病者然,其积痞方横塞于胸腹之间,必一面进以泻利之剂,以去其积块,一面进以温补之剂,以培其元气,庶几能奏功也。

若不攻其病,而日饵之以参苓,则参苓即可为增病之媒,而其人之死当益速矣。

”在梁启超看来,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布新而不除旧B.除旧而不布新C.调和新旧不力D.变法而不变人

20.胡适说:

“民国八年的学生运动与新文学运动虽是两件事,但学生运动的影响能使白话传播遍于全国,这是一大关系,况且五四运动以后,国内明白的人渐渐觉悟思想革新的重要,所以他们对于新潮流,或采取欢迎的态度,或采取研究的态度,或采取容忍的态度,……这也是一大关系。

”胡适着重说明了

A.学生运动目标的不明确性B.五四运动斗争的不妥协性

C.学生运动的思想文化意义D.思想启蒙对学生运动的意义

21.孙中山早在1910年就注意到了马克思的理论,他的民生主义思想就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国民党人通过日本、欧美等渠道在《星期评论》、《建设》等理论阵地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可见孙中山

A.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B.已注意到西方社会发展的不足

C.不满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D.开始了其革命一生的伟大转变

22.毛泽东最具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就是深刻认识和领会列宁关于“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的思想。

这里的“贡献”主要在于

A.借助列宁宣传暴力革命思想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领导成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D.促进了广大民众的民主启蒙

23.1905年《民报》创刊号选取了战国思想家墨子为其封面人物。

其主要用意是

A.提倡民主自由B.反对帝国主义C.倡导五族共和D.宣扬平等博爱

24.孙中山认为:

“我国人民,俗尚鬼神,年中迎神赛会之举,十七帛烧纸之资,全国计之,每年当在数千万。

此以有用之财作无益之事,以有用之物作无用之施。

此冥冥一大漏卮,其数较鸦片尤甚,亦有国者所当并禁也。

”孙中山这一批判的立足点是

A.抵制列强侵略B.推动习俗变迁C.扩大民主权利D.保障人民生计

25.列宁评价道:

他完全懂得种族革命之不够,丝毫没有认为中国专制政体可以与中国社会改良及立宪改革等同时并存,对劳动者及被剥削者表示热烈的同情。

合乎这一评价的是

A.康有为的维新方案B.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C.陈独秀的民主主张D.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

26.关于毛泽东领导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探索,在许多中共党史教材都将之评价为“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结合起来的典范”。

“革命的退却”的主要任务是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B.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

C.探寻民主革命的新出路D.以退让谋求国共合作

27.毛泽东论述道:

“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改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和范畴,而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

”这一论述最早发表于

A.井冈山时期B.延安时期

C.社会主义过渡时期D.三大改造时期

28.遵义会议上,中共在与共产国际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第一次独立自主地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解决了自己的路线问题,改变了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做法,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独立解决了党中央领导机关改组问题。

从思想角度看,该会议最重要的贡献在于

A.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C.结束了“左”倾思想在党内的影响D.事实上确立起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9.受邓小平“猫论”的影响,2001年的APEC首脑峰会上,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亦以“猫论”为开场白,表达亚洲当前愿望是

A.和平B.独立C.团结D.发展

30.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回答了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坚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根据新的时代特点,结合实践,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这一评价的依据是南方谈话

A.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B.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突出成果

C.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D.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31.新中国成立后,最能反映思想活跃的杂文一度受到冷落,而1956年后“这片荒芜已久的园地,也开始繁盛起来”。

这主要是因为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

C.受党文化政策的鼓舞D.文艺“跃进”思想的推动

32.《河南大学校史》在总结新时期以来的本校科研成果时,用“科研领域百家争鸣”加以总结。

这里“百家争鸣”实际上肯定了

A.科研的独创性B.科研者的责任C.成果的多样性D.科研人的奉献

33.新中国成立伊始,1950年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会上确立了“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的教育方针。

此方针的主要目的是

A.通过教育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以人民教育服务于国家建设

C.培养提高国民民主政治意识D.变旧教育为新型的人民教育

34.1964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向白宫提供的一份秘密情报中分析:

“根据新拍摄的太空照片,我们现在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中国一个可疑的设施,是一个能够在两个月内投入使用的核试验基地。

”这反映出

A.美国对华主权构成严重威胁B.中国核试验的步伐难以阻挡

C.中国国防科技有了长足进步D.中国核研究独立自主的特征

35.1970年4月,《参考消息》上刊登的一封贺电:

“……打破了苏美这样的超级大国垄断核和空间科学技术的神话。

伟大的中国人民掌握的新知识将把人类从这些超级大国制造的恐惧情绪中解放出来。

”此贺电肯定的是中国

A.载人航天技术工程启动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D.不同于美苏的独立外交

36.这种高等教育入学方式“不仅为工人和农民创造更大的受教育机会,而且产生出新型工农知识分子”。

材料中所说的“高等教育入学方式”发生在

A.新中国成立的50年代初期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

37.1977年8月,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

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这一认知直接推动了

A.“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B.“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

C.高校统一招生制度的恢复D.《义务教育法》的制定与颁行

38.20世纪80年代我国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是23.5%,到1997年则下降到12.21%。

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教育的确立B.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C.高考制度的全面恢复D.《义务教育法》全面实施

39.自公元前5世纪中期起,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雅典学校那种着重于体育与音乐的教育,人们对辩论术、修辞学和演说的学习欲望凸现了出来。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B.雅典人追求个性

C.雅典文化发展及繁荣D.智者学派的兴起

40.“人是万物的尺度,合乎这个尺度的是存在的,不合乎这个尺度的是不存在的。

”普罗泰格拉的这一命题,最容易产生歧义的是如何理解“人”。

按苏格拉底的理解,“人”应当

A.成为判断尺度B.重视知识的传授C.讲究理性思维D.注重自己的感觉

41.生与死是人生的终极关怀,苏格拉底与庄子对此有着深刻的思考。

庄子力求实现肉体上的“尽年”(指终其天年)和精神上的“逍遥无待”;苏格拉底则把灵魂脱离肉体看作对至善的把握、真知的获得,提出了

A.探求德性的道德价值观B.道法“自然”的哲学观

C.不生不死的自由价值观D.与“道”合一的理想追求

42.在西欧经济和政治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都伴随着以复兴古典文化为特点的思想文化运动;8、9世纪,注重恢复学习拉丁语,由此为古典文化的传承保留了最基本的载体;12世纪,促进了对古典哲学的学习;14、15世纪,在创新古典文化的同时,深刻地探究了人的本质。

可见,14、15世纪时的思想文化运动

A.推动了欧洲古典文化的繁荣B.是对中世纪文化的彻底决裂

C.是前两次发展基础上的升华D.推动了欧洲政治革命的到来

43.16世纪初,马丁·路德在欧洲率先以大众化的德语翻译《圣经》,使得众多的平民百姓可以直接阅读《圣经》。

这种行为在当时的意义在于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推动了欧洲民主意识的觉醒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从神学角度肯定了人的独立性

44.在卢梭看来,“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利;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不是遵循私意的消极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

这里卢梭所指的自由是

A.受公意约束的社会自由B.与生俱来的自由

C.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D.个人的物产所有权

45.18世纪中叶前,西方启蒙思想家认为:

中国是一个由文人阶层治理的国家,这些文人由一位君主任命,君主拥有构成一位正人君子和君主的一切品德;中国是没有对鬼神、自然力量和荒诞魔怪的迷信的最幸福的国家。

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家如此赞扬中国和中国文化,其用意是

A.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B.倡导西方实行开明君主制

C.借此批判宗教蒙昧和君主专制D.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

46.“在早期的古希腊哲学中,看到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自主与能动地位的哲学家只能被看作异端,如智者们。

而重新恢复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自主与能动地位,这是康德的伟业。

”材料中康德的“伟业”是指他倡导

A.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B.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C.对异端哲学思想的彻底批判D.独立的思考与理性的判断

47.伽利略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时曾说:

“这是第一次为新的方法打开了大门,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在未来的年代里,会博得许多人的重视。

”这是因为,该“新方法”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兴起B.阐述了全新的宇宙观念

C.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D.验证了哥白尼的新学说

48.爱因斯坦在阐述其理论发现时,形象地说:

“一只盲目的甲虫在弯曲的树枝表面爬动,它没有注意到自己爬过的轨迹其实是弯曲的,而我很幸运地注意到了。

”这里“注意到了”的内涵是指

A.经典力学在低速领域的局限B.提出了光电效应理论

C.揭示了空间的本质属性D.推翻了自由落体定律

49.19世纪后期,科学家们发现很多物理现象无法用经典物理学理论解释,尤其是在研究黑体辐射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此“困难”最终促成了

A.光电效应的提出B.量子假说的提出C.时空弯曲的产生D.相对论的形成

50.它“不仅仅否定了上帝造人造万物,而且把演化的思想应用于神学和神话研究,彻底否定了神学的神圣性”。

这说明“它”

A.使人们开始摆脱神学的束缚B.批判了神学的神秘主义

C.开启了欧洲理性主义的先河D.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

51.有学者指出:

发电机的发明和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科学理论的先导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蒸汽机的不满日益增长。

其意在说明发电机的发明

A.改变了机器对蒸汽的依赖B.缓解了工业化带来的压力

C.体现出科学与市场的结合D.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52.18世纪30年代,由于铁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

最初满足人们这种需求的发明是

A.电话B.有线电报C.无线电报D.互联网

53.互联网之父伦纳德·克兰罗克说:

“人人都有自己的声音。

即使你是矮穷挫,委身于地下室,香蕉皮等垃圾盖满地板,你却和那些坐在游泳池里的高富帅,有着同样的声音,只要你能上得了网。

”由材料可知,互联网

A.实现了虚拟世界的人人平等B.客观上能体现参与者的平等性

C.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D.实现了全球海量信息的共享

54.美国学者德鲁克在《下一个社会的管理》中写道:

“电子商务像170年前的铁路一样,创造了新的热潮……在电子商务创造的心智地理中,距离已经消失,只有一个经济体,一个市场。

”这说明互联网应用

A.改变了政府管理社会的方式B.加速了现代化交通的发展

C.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D.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55.法国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封建复辟王朝对这场革命的否定,人们在重新认识启蒙运动精神时,激发了反专制暴政,要求个性解放,渴望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政治热情和建立资产阶级社会的美好愿望。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法国产生了

A.浪漫主义文学B.现实主义文学C.古典主义文学D.现代主义文学

56.19世纪,高尔基提出文学应“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地暴露、撕毁一切的假面具”。

其意在强调

A.以现代主义视角表现精神危机B.文学创作应为政治斗争服务

C.以现实主义手法揭露社会弊端D.现实主义文学表现形式多样

57.“荒诞”是20世纪的西方历史语境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表现荒诞的艺术作品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平淡的、乏味的,甚至是脱离实际的,然而这却是一种审美的曲折表现形态,它以病态、异态、怪态来表现常态。

该现象形成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人们对“理性王国”的失望B.垄断资本主义的大发展

C.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矛盾尖锐D.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58.被称为“自然主义画家”的莱尔米特的代表作《割麦人的工钱》,有评价称它是“艺术家与劳动人民亲密接触的一次尝试”。

据此判断,该艺术作品的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印象派D.现代主义

59.卢米埃尔的摄影师梅斯吉希曾谈道:

“小说、戏剧主要是表达人类的心灵。

至于(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它所表现的乃是生活的动态、自然界和它的现象、人群和人们的变动。

凡是运动的东西都在电影机的拍摄范围之内。

”这体现出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

A.记录的特性B.艺术性强C.拍摄范围广D.文学性强

60.就美国青春题材的电视媒介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有学者指出:

“人类是否能享受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它的智慧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

”材料强调的是

A.电视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B.要利用电视媒介的正向价值

C.需要加强对电视节目的审查D.电视是科技与生产结合的产物

61.电视往往通过两个方面对政府政策施力。

一是把尚处于制定过程中的政策提前公之于众,影响决策;二是人为地把宣传重点集中在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上,以制造强大的公众舆论来迫使修改或重新制定政策。

这说明电视

A.对现代政治的干预不断加强B.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C.已经左右着各国政府的决策D.对现代政治产生深刻影响

62.《舌尖上的中国》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其中孙媳妇一手搀着90岁的奶奶,一手领着3岁的儿子来到饭桌前坐定,四世同堂一起吃饭,画面展现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家的味道和对团聚的向往。

剧中,类似画面反映了电视艺术具有

A.经济商业功能B.新闻传播功能C.社会教化功能D.社会娱乐功能

63、中国古代数学曾长期领先于世界。

到明末走向“黑暗时代”,与大跨步发展的世界数学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数学落后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西学东渐,冲击了中国固有的思维体系B讲究实用性,缺乏抽象理论和严密逻辑

C重农抑商,自然科学的发展失去动力D科学考试,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利禄

64、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小说发挥的社会作用是

A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B丰富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

C宣传道德伦理有教化功能D冲破传统束缚追求个性解放

65、孙中山宣布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同时“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

孙中山的论述最有可能出现于

A.同盟会宣誓誓词中B《临时约法》中C.国民党一大宣言中D《民报》创刊词中

二、材料分析题

66、(13分)

材料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代、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西汉儒学、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西汉中期,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9分)

(2)简述明末清初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

(4分)

67.(12分)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

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材料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其实践和结果如何?

68(10分)孟德斯鸠(1689-1755),是近代法理学和社会学的奠基人。

青少年时期的教育使孟德斯鸠熟悉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后来从政的经验使他洞悉了法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无能。

孟德斯鸠在1729年旅居英国,结交了许多政界人士和著名学者进行学术研究,他不仅仔细研究了洛克的国家权力理论,而且实地考察了英国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权力划分与制约,于1748年发表了积20年心血酝酿而成的巨著《论法的精神》。

——王方《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根据材料,概括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形成的原因以及实践效果。

(10分)

高二历史月考答案

1.C 从材料中“使民不……”的句式可知,材料言论体现的是战国时期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