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新制度学派.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33496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新制度学派.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十一章-新制度学派.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十一章-新制度学派.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第十一章-新制度学派.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第十一章-新制度学派.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新制度学派.ppt

《第十一章-新制度学派.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新制度学派.ppt(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章-新制度学派.ppt

第十一章新制度学派,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学说中,经济理论与制度的研究是脱节的,他们是在制度已定的背景下对经济活动进行纯粹研究。

以制度为研究对象,采用制度分析法的经济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

先后经历了三个时期:

20世纪初以凡勃伦为首的旧制度学派;20世纪50年代以加尔布雷斯为首的新制度学派;20世纪60年代以科斯为首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

新制度学派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都渊源于旧制度学派,都主张研究“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都采用制度因素或制度结构分析的方法来解释社会经济现实及其发展趋势。

但从理论内容而言,二者有极大的区别。

新制度学派延用了旧制度学派的分析方法和观点,主张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制度分析,批判资本主义,主张国家干预,故遭到正统派的排斥,被视为“异端”。

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则采用了不同于前者的研究思路,他们主张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构成和运行,并发展和修正了新古典经济理论,赞扬资本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其理论被主流经济学派所接受,在当代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十一章新制度学派,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加尔布雷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第三节谬尔达尔的经济思想第四节新制度学派评说,第一节概述,一、制度学派的演变与新制度学派的形成、发展二、主要代表人物三、新制度学派的理论特征,一、制度学派的演变与新制度学派的形成、发展,

(一)、早期制度学派的形成(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二)旧制度学派到新制度学派的过渡时期(三)新制度学派的形成(50年代以后),

(一)、早期制度学派的形成(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1.背景(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19世纪末期,是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美国表现尤甚。

众所周知,美国原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国内已基本完成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成为世界上典型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加剧了美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新古典经济学以“制度不变”为前提,研究自由竞争下的和谐问题,这显然不能完全适应美国当时的现实情况。

于是以凡勃伦为首注重制度分析和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早期制度经济学派便应运而生。

(一)、早期制度学派的形成(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2.派别社会心理派。

代表人物:

托儿斯坦本德凡勃伦。

他是早期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任芝加哥大学教授。

代表作:

有闲阶级论(1869)、企业论(1904)、论现代文明中科学的地位(1919)等。

在这些著作中阐述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方法和理论,为制度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特别强调对社会文化心理和习惯的分析,尤其是科学技术进步对这种所谓“制度”的影响,强调用进化论来解释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凡勃伦是早期制度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他以新古典主义批判者的面目出现,以美国产生的新心理学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为基础,创立了制度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而且形成了一个“凡勃伦传统”,为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谓“凡勃伦传统”,主要包括两点:

一是批判正统的经济学,建立以研究制度演进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理论;二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主张从制度或结构改革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法律派。

代表人物:

康芒斯。

他强调集体行动在控制个体行为方面所起的作用,认为法律制度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验统计派。

代表人物:

密契尔。

他认为分析制度因素的作用要以经验统计资料为基础,不应该先有理论再由它来整理事实材料,而应当先对事实进行统计分析,再得到结论。

(二)旧制度学派到新制度学派的过渡时期,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期,是制度学派从旧到新的过度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米恩斯、贝利、艾尔斯和克拉克等。

他们继续沿着凡勃伦所开辟的道路研究制度问题,从而发展了早期制度学派的理论,着重从社会和企业结构角度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问题,强调技术进步对于制度和企业权力结构的重大意义,分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资本主义权力机构的影响,以及工业化后的社会发展趋势等等。

这一切均为新制度学派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在制度学派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而,由于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日益占居主导地位,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为许多国家所用,制度学派不能提出具体的解决危机和失业的措施,同时也没有说明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功能,所以,早期制度学派逐渐没落。

(三)新制度学派的形成(50年代以后),背景:

20世纪60以后的滞胀问题及尖锐的社会矛盾。

形成:

新制度学派继承早期制度学派的传统,打着“新制度学派”的旗号,再次以制度观点分析经济问题,强烈批评社会现实和新古典方法,对凯恩斯主义及其他学派的经济理论进行抨击,认为只有制度经济学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经济问题,提出要在新方法的基础上创立“真正的政治经济学”。

他们把技术革命作为研究出发点,对现代资本主义新现象进行了制度性的批判,提出了治理社会的具体方案和理论措施。

二、主要代表人物,1.加尔布雷斯:

美国经济学家。

1908年出生在加拿大一个农场主家庭,早年在加拿大就学,1931年毕业于加拿大安大略农学院,获学士学位。

之后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继续学习,研究农业经济,1933年获硕士学位,次年又获博士学位。

1934年到哈佛大学任讲师,从1949年起,他一直担任哈佛大学教授。

在哈佛大学期间,他结识了在哈佛大学读书的小约瑟夫肯尼迪和约翰肯尼迪兄弟,这不仅使他在政治上一直倾向于美国民主党,而且使他在民主党约翰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后,于19611963年作为总统的密友出任美国驻印度大使。

此外,他还曾任普林顿大学副教授,美国物价管理局副局长,幸福杂志编辑,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团长,美国国务院经济安全政策室主任等职。

1972年被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同年曾来我国访问。

代表作:

丰裕社会(1958)、新工业国(1967)、经济学和公共目标(1973)、不确定的年代(1977)等。

新工业国和经济学和公共目标的出版被认为是新制度学派形成的标志,并成为新制度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作。

加尔布雷斯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经济学家,人生丰富而多彩,非议不断,成就非凡。

他提出了权力分配的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二元体系理论。

对“后工业社会”新的社会问题的探讨,对正统经济学的批判,都有一定的价值。

二、主要代表人物,2.缪尔达尔:

瑞典经济学家。

也是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结构。

1923年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法学院,1927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任斯德哥尔摩大学讲师。

曾留学德国、英国,19291930年又去美国从事学术研究,回欧洲后任日内瓦国际研究员副教授一年,1933年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政治经济学和财政学教授。

19331938年兼任瑞典政府经济顾问和瑞典银行理事。

19451947年任瑞典商业部部长,19471957年任联合国经济委员会秘书长。

1961年又回到斯德哥尔摩大学任国际经济学教授,并为该校筹建了国际经济研究所,兼任所长。

1962年起又担任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董事长。

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标志着新制度学派理论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他的学术活动领域广泛,前期即2030年代主要研究瑞典学派纯理论问题,是瑞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后期(40年代以后)则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是当代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

美国的两难处境:

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1944),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1957),亚洲的戏剧:

一些国家贫穷的研究(1968),世界贫穷的挑战(1972)等。

三、新制度学派的理论特征,

(一)、研究对象方面与传统主流的经济学以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不同,新制度学派把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主张从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入手来解释经济问题,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缺陷是因为制度结构不协调引起的。

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限于经济问题,还要研究经济制度与制度有关的其他一切事物,他们尽量使经济学“社会学化”。

新制度经济学家承袭了凡勃伦的基本思想,仍将心理因素、法律因素看作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但是他们更强调制度与结构因素在社会经济演进过程中的作用,更多从制度、结构方面剖析资本主义社会。

他们所说的制度既包括如公司等各种有形的机构或组织,又包括如社会意识等各种无形的制度。

他们把自己的经济理论称为“开放式”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传统的经济学以合理的资源配置及利用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过于狭窄,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专门研究经济问题的“封闭式”经济学。

加尔布雷斯宣称他的研究重点是“结构改革”,而不是“量的增减”,他认为凯恩斯主义把经济学的重点放在量的分析上,是不妥当的,经济学被划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更是一种不幸。

他主张把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到“质”的方面来,进行制度和结构的分析。

由此可见,新制度学派的研究对象已远远超出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扩大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囊括了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内容。

三、新制度学派的理论特征,

(二)、研究方法1.结构分析方法:

就是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不是像传统经济学那样去分析它的数量关系,而是分析它的组成结构,即主要分析它的“质”,而不是它的“量”。

如,对市场的分析,宏观经济学所考察的是总需求价格和总供给价格的均衡关系,微观经济学考察的是个别市场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的均衡关系。

而新制度学派则侧重于市场结构的分析,认为战后资本主义市场是由计划经济体系和市场经济体系组成的,彼此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

2.历史分析方法:

对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考察。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由于技术的不断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是在不断演变的,而且这种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的变化,从而使整个制度处于不断演变之中。

因此,对经济问题的研究要用演进的方法,要研究它的变化、过程。

只有如此,才能发现制度演变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摩擦、冲突,并找出引起摩擦冲突的原因,从而找到制度改革的途径。

3.文化分析方法:

又称为整体分析方法,是指在分析经济行为时,不应象传统经济学那样,仅限于作为选择者的个人、企业和政府经济行为的分析,同时还必须考虑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诸因素的影响。

三、新制度学派的理论特征,(三)、在判断价值标准方面传统经济学的价值标准,往往只是从经济数量的多少方面来判断,即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大小或增长的快慢作为判断标准。

新制度学派则认为,应该结合伦理道德因素去判断经济行为的好坏。

经济价值只是社会价值的一种,除了经济价值,价值还应包括社会的平等、个人的独立、自由和自我创造精神、生态的平衡、人们对闲暇时间的追求、都市的整洁、以及美、尊严生活的乐趣等等。

加尔布雷斯把经济价值之外的这些社会价值称为“文化的价值”。

他认为判断价值的标准,应当是包括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内的总价值,这个总的价值标准就是所谓的“生活质量”。

如果为了追求经济价值而牺牲了文化的价值,那就要考虑这个牺牲的代价是否能为经济价值的增加所补偿,如果不能补偿,尽管经济价值增加了,这个经济行为并不是可取的。

第二节加尔布雷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一、经济理论二、政策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一、经济理论,

(一)权力转移论

(二)公司新目标论(三)生产者主权论(四)二元体系论(五)结构改革论,

(一)权力转移论,加尔布雷斯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论证企业的“权力归于最难获得或最难替代的生产要素”供给者。

他认为,在任何社会,都存在这些“最难获得”的或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谁拥有这些因素,谁就是权力拥有者。

比如,在封建社会,地主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的供给者,因此,权力归于地主;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后,资本家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的供给者,因此,权力归于资本家。

由此他推断,在现代社会,由于工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需要的专门知识越来越复杂,专门知识已成为企业成败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于是,权力就从资本家手中转移到拥有各种专门知识的人手中。

这些人被称为“技术结构阶层”或“专家组合”,包括经济、科学家、工程师、工厂经营管理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