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设计的优缺点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4890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化设计的优缺点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模块化设计的优缺点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模块化设计的优缺点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模块化设计的优缺点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模块化设计的优缺点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块化设计的优缺点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综述.docx

《模块化设计的优缺点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化设计的优缺点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综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块化设计的优缺点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综述.docx

模块化设计的优缺点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综述

模块化设计的优缺点_模块化组织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

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模块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命题受到理论界的重视,模块化组织作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组织管理新范式成为产业组织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模块化组织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认为相关研究可以归纳为三条主线:

一是研究模块化组织的成因与特性;二是研究模块化组织内在的运行机制及其治理模式;三是研究模块化组织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优势,以及这种优势在企业绩效与竞争力方面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模块化组织;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综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模块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命题受到理论界的重视,模块化组织作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成为产业组织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与传统竞争时代相比,新的竞争时代的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型的科层制组织形式被松散的网络组织形式所取代;生产不再仅仅由一个纵向一体化企业来独立完成,而是由网络组织中的成员企业跨越各自边界来共同完成一项生产职能,这种松散的企业组织形式被称为模块化组织。

一、模块化组织的形成和特性

(一)模块化组织的形成动因

关于模块化问题的研究最早应追溯到十八世纪七十年代。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一书中特别强调了专业化和分工的核心作用,认为他们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

Ⅲ在这篇巨著中提到的制针工厂的例子被看作是最早的模块化分工的案例。

继斯密之后,杨格(1928)将分工理论的研究推向深入,提出了杨格定理,强调“获取递增报酬依赖于分工的不断演进”,认为分工的演进表现为迂回生产方式的加强。

杨格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模块化组织的概念,但是它提出的迂回生产方式为模块化组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铺垫。

虽然关于模块化的讨论很早就出现了,但由于知识经济来临之前产业组织是以追求大规模生产的福特制为基本形态,所以模块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作为一种工业设计的方法,并没有被运用到组织设计中。

模块化组织真正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引发学术界的关注始于上世纪90年代。

鲍德温和克拉克1997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经典论文――《模块化时代的管理》的发表与2000年他们合作的《设计规则:

模块化的力量》第一卷的出版,使模块化理论真正得到了它应有的重视。

青木昌彦等(2003)在《模块时代:

新产业结构的本质》一书中综合了日本和美国关于模块化理论的前沿研究成果,提出了模块化的概念及运行等重要理论。

关于模块化组织的形成动因,学者们从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一是外生性动因,即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的模块化变革要求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模块化,表现为组织结构对内外部环境的反应;二是内生性动因,即分工经济及模块化的效率机制表明组织模式的发展方向为模块化结构,体现为内生自然演化的结果。

从外生性动因的层面看,在信息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模块化”不仅成为在产品设计层面的主导潮流,并进而影响到组织设计层面。

模块化的演进遵循“技术模块化一产品模块化一产业模块化一组织模块化”的发展道路,组织也在这一演化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模块化组织的雏形。

Sanchez和Mahoney(1996)指出,“模块化的产品设计需要企业组织设计的模块化”,模块化的产品设计思想和方法直接促进了模块化组织的产生。

Schilling和Steenma(2001)用美国330个制造产业的数据来研究产业输入和需求的异质性对模块化组织形式的影响关系。

他们的研究表明,标准的有效程度、技术的变化速度、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推动了组织的模块化的进程。

(二)模块化组织模式

模块化组织是产业分工系统中出现的一种中间组织形态。

对于模块化组织模式的分类,学者们分别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设计、制造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Langloi和Roberton(1992)从产品制造的角度,最早把模块化的企业生产网络基本分为两种类型:

核心生产网络和分散生产网络,在核心企业协调型网络组织中,核心企业居于领导地位,通过协调各个成员企业之间的运作,发挥职能集成和产品集成的作用;各成员企业依附于核心企业,分别就自己所从事的职能活动服从统一安排、提供信息、并及时将活动产出移交给核心企业以进行最终产品的整合和集成。

而在分散型网络组织中,并没有一个居于领导地位的承担整合和集成作用的企业,各个成员企业根据其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有目的地向承担价值链中下一职能的企业提供信息和产出转交活动,依靠这种类似流水线的连续过程生产产品并提供给消费者。

此外,周鹏(2004)根据企业之间实力地位和影响力的大小,将组织模式分为核心型企业网络组织模式和分散型企业网络组织模式。

雷如桥等(2004)将适应模块化产品设计、制造的组织模式归纳为一体化的企业组织模式、核心企业协调下的网络组织模式和模块集群化的网络组织模式。

苟昂和廖飞(2005)认为围绕产品或功能的模块化来进行部门或分公司的价值链的分解,就是企业内部模块化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一体化的模块化组织形式;而企业所进行的外包、代工及企业联盟等就是企业外部模块化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核心企业协调下的模块化组织形式。

温承革等(2006)根据模块之间信息传播渠道的不同,将模块化生产网络划分为链式、轮式及星式组织模式。

(三)模块化组织的特性

青木昌彦认为,模块化组织是对传统产业组织形式的颠覆性改变。

很多学者发现模块化组织具有与传统产业组织形式不同的特性,概括起来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边界、组织文化等方面。

1 组织结构模块化

2 组织边界模糊化

模块化组织边界具有模糊化的特性。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由此带来的交易成本的显著降低推动着模块化组织边界日趋模糊化。

组织边界模糊化并不是指物理界限的模糊,而在于交易边界的柔性化和可变性。

模块化使得组织越来越关注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协同效应,组织开始将许多内部活动外包出去,或者将原本的外部活动纳入组织的管理运作体系。

组织内部的交易行为也开始显现出外部特性,组织不再利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干预下级生产部门或子公司的运作,而是通过内部的市场机制达成交易,这意味着模块化组织中不存在企业与市场的明确边界。

3 组织文化开放化

模块化组织文化具有较强的兼容开放性。

由于模块化组织内部鼓励试错,强调创新,知识的传播与共享需要开放的组织文化与之适应。

组织内部嵌入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以信任为基础的,崇尚合作,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二、模块化组织运行机制

学者们从组织设计、价值创新机制以及治理模式等方面对模块化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剖析。

模块化的组织设计决定了区别于传统组织形式的价值创新机制和治理模式,这也构成了模块化组织运行机制的重要方面。

(一)模块化的组织设计

关于模块化组织的设计思想,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确定模块化组织的价值主张与价值取向,这决定着组织的战略性资源与价值网络之间的界限,即决定“自制还是外包”;二是进行可分裂技术识别,决定动态的模块化技术对各个模块化组织选取和放弃;三是共同演进的组织设计思想,强调各子模块之间目标一致、共同创造价值。

Baldwin(2000)用设计结构矩阵说明产品的模块化设计过程,通过分立与替代、增加与去除、归纳与改变的模块化操作,创造系统价值。

随着模块化程度的加深,组织结构、流程以及组织边界等必须重新设计,以适应技术的不断演进,组织模块化因此而成为组织设计的必然选择。

根据现有的组织设计理论范式,组织模块化设计不仅指组织结构设计,同时还包括模块化组织内部制度设计。

郝斌和任浩(2007)构建了组织模块化设计的价值创新原理,用“结构构建(tructure)→制度设计(Sytem)→价值创新(Value)”的SSV范式概括模块化组织构建的逻辑路径。

张治栋和荣兆梓(2006)提出了结构-背景-变化的SBC分析范式,认为通过有效的模块化组织设计,创造设计期权,有利于吸纳来自底层的创造力量,促进了设计规则市场的形成,并不断激励设计演进。

从结构方面看,包括主导模块、职能模块、经营模块的设计及各模块之间的架构关系设计;由于模块化组织是一种松散的耦合,因此,模块化的设计必须能够保持各自模块独立运转,并维持组织结构的系统性和整体协作。

除宏玲(2006)建议模块化组织架构需要从两个维度着手:

业务开发管理部和能力要素管理部。

她进一步将能力要素分拆为物质能力要素、交易能力要素和知识能力要素,通过能力要素的集成实现模块化组织的优化。

组织流程的模块化设计需要以可分性和价值行为标准、以独立运作为依据对一体化流程进行分解并重新结合一些相关流程,形成组织流程的模块化。

赵卫东(2005)认为,模块化组织流程设计应该以客户为中心,通过能力模块的组合实现流程的快速重组。

由于组织运行从产品转向流程和能力,再造、敏捷和柔性成为模块化组织关注的焦点。

并且,由于外界环境时刻处于变化中,组织模块之间的“系统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模块化的组织设计同样存在着“模块化改造”的成本。

一方面来自于把相互依赖的系统进行模块化的成本;另一方面来自于组织内部并行的功能模块的实验成本和机会成本。

此外,子模块得到更多授权的同时,也丧失了部分规则的制定权,以及部分的控制权。

组织模块化设计的目标在于掌握产业进展;通过模块及其组合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适应产品模块化并对市场作出灵活反应等等。

但是,在组织模块化设计的具体实践中,一些问题仍需要引起注意:

根据行业特点决定组织模块化的设计重点;掌握模块化的最优规模,避免过度模块化;并非所有的行业都适合模块化,盲目的模块化会陷入“模块化的陷阱”(Baldwin&Clark,1997)。

(二)模块化组织的价值创新机制

在新经济超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建立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势,必须要以顾客为中心整合组织内部资源和能力,实现价值创新。

在共同界面规则下,模块化组织中的子模块通过松散的耦合实现“背靠背”的竞争,从而使系统实现价值增值,这正是模块化组织运行机制的本质(徐宏玲,2006)。

1 以需求创新为目的的信息沟通机制

围绕需求创新所构建的信息沟通机制正在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而组织内部根据不同模块的经济地位和稀缺程度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沟通机制。

模块化组织中的信息沟通机制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自上而下的;一类是双向交互式的。

在青木昌彦(2003)提出的金字塔型模块化组织中,由模块化集成供应商负责制定和传输信息,其他模块没有决策参与权。

这种模式下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由上至下的,信息传播速度快,沟通面狭窄,但决策效率较高,内部协调成本较低。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认可图纸方式”就是这种信息沟通机制的典型案例。

而在信息同化和信息异化型组织中,舵手与子模块可以进行信息交流与双向反馈,这种交互式的双向信息交流,决策正确性高,沟通较充分。

并且双向反馈的信息沟通机制使模块化组织内的制度不再具有传统的刚性约束,而是弹性、动态和自律的有机结合。

通过对子模块的动态战略选择与放弃,模块化组织实际上已经产生了一种竞争的、动态的、不断调整的制度规则。

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企业间的信息反馈大多体现出双向交互的沟通机制。

2 基于动态知识链的知识创新机制

信息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新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主导要素,知识分工和共享的外部性导致模块化的产业分工和模块化组织的形成与分化;因此,围绕知识存储、转移、创造、共享的知识创新和组织学习机制是模块化组织运行机制的核心问题。

模块化组织为知识流动提供了网络平台,同时它的组织特性又有利于促进知识流动和整合。

模块化组织通过设定明确的设计规则(“显性知识”)规定了系统创新的方向,同时各子模块私人信息的“包裹性”(“隐性知识”),降低了知识之间的相互依赖,同时控制局部不确定性,因此模块化组织的知识创新不仅是子模块的个体行为,更是系统性的创新,具有内生的集分权机制。

骆品亮、殷华祥(2007)提出了模块化创新的知识链概念模型,认为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形成、知识内化及知识外化五个基本活动和领导、协调、控制、测评四个辅助活动构成模块化组织知识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构建知识集成平台实现系统的知识创新。

余东华、芮明杰(2007)引入企业知识理论,分析了模块化网络组织与知识流动的耦合机制以及模块化网络组织环境下知识流动的动态过程、动力机制和主要模式,提出了模块化组织中知识流动的“四阶段模型”,即知识的创造与发掘、知识的转移与扩散、知识的共享与管理、知识的整合与吸收四个阶段。

模块化创新实现了知识等创新资源在集群企业内的分享和合作,克服了集成创新中组织战略柔性低下的弊端(Langloi,2002),并且由于关于模块设计的总体规则是高度明晰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很容易地在企业间转移,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在遵照明晰规则的条件下,进行独立模块的知识创新,避免因知识认知路径依赖而形成“锁定效应”,从而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外部资源来提高创新速度。

因此,同市场和企业制度相比,模块化组织具有更高的知识共享效率。

3 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组织竞合机制

在一个产业中,存在众多的同质或异质程度不大的模块化组织,且共同生存在关键模块化组织所控制的技术、稀缺资源配置的网络中,导致这些非关键模块化组织之间的竞合关系非常明显。

模块化促进企业资源重组,使要素按企业能力积聚。

模块的“即插即用”和随意组合性为增加或放弃的模块化操作提供了可能,而这种“淘汰赛”的竞合机制,有利于企业选择最有能力的子模块,从而剔除高成本、低价值的元素,并且为产品提供多种组合方式,制造出差异化产品,重构市场边界。

RaghuGarud和ArunKumarawamy(1993)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两家微电子公司SUN和APLLO的实证研究,认为SUN之所以能打败公司当时最大的微电子公司APLLO,在于对其他公司开放其核心技术,组成利益共同体,成为一个以产品创新为目标的“开放的网络”。

4 报酬递增经济中组织内生性增长动力机制

收益递增是网络经济下各种技术法则和经济增长规律不断出现的本质特点。

模块化分工使迂回生产链加长,市场规模扩大,而扩大的市场反过来又促进分工的进一步深化。

其一,对于某一模块供应商而言,进行专业化生产导致生产费用的节约从而实现报酬递增;其二,产业间分工呈现出网络性,加之供求的交互作用使产业间分工扩大时报酬互补,从而整个经济呈现出报酬递增的特点。

这种相互作用、自我演进的报酬递增机制是模块化组织增长的内生性动力(徐宏玲,2006)。

(三)模块化组织的治理模式

学者们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研究模块化组织的治理模式。

内部治理包括规则治理、契约治理和文化治理,目的在于建立有效率的组织内部竞合关系;外部治理包括产业规制政策、产权机制以及金融机制,目的在于营造鼓励竞争和创新的网络环境。

当然,由于模块化组织边界的模糊性,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需要严格的区分。

模块化组织的治理机制又被称为“规则治理”(Langloi,2002)。

模块化组织结构中具有正式的“界面规则”,能够明确规定各子模块之间关系,并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同时,模块化组织中还有非正式的“网络结构文化”,青木昌彦(2003)从硅谷的成功经验中发现,鼓励竞争、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对于模块化组织的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Zander和Kogut认为,模块化组织里,企业不再被看作是有效率的交流网络,而是被理解为一个社会群体。

因此,与科层的“权威治理”和市场的“价格治理”相比,模块化组织的“规则治理”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模块单元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又能够降低作为整体组织的治理成本,更具有竞争优势。

信息经济时代,网络外部性和知识生产的特性导致规模报酬递增,不按边际成本定价使市场上容易形成垄断结构,但刘茂松等(2005)认为这种垄断结构并不会妨碍竞争。

从产业规制安排方面,需要以模块为单位,对产业链重新划分,以“自然垄断环节”代替工业经济条件下的“自然垄断产业”,并且规制政策应由规制市场结构改变到规制垄断行为,从单纯规范企业行为到规范企业与政府行为,结果就是要使政府公开、公正地运用激励性规制制度安排,比如标尺竞争制度、特许投标制度和价格上限规制制度等。

由于网络外部性放大了创新的溢出效应,知识含量比较高的产业,其产品和技术更容易被模仿和复制,产权保护机制确保利益在创新者之间的有效分配,为模块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此外,金融期权形成模块化选择机制(Baldwin&Clark,1997),同质性子模块中只有最优秀的才能获得风险投资支持,被大公司收购或最终实现IPO。

以知识产权和金融期权为核心的外部治理机制,能够激发模块化组织的创新动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模块化组织的资源配置效率与竞争优势

(一)分工经济与专化经济视角的考察

(二)交易费用视角的考察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模块化节约了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解决了授权与控制的悖论,降低了交易费用,从而提升组织运作效率。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进信息传递速度和准确性的提高,使交易环节减少,交易时间缩短,从而促使交易费用不断下降。

据统计,与传统的交易相比较,通过网络平台的交易成本将减少60%~80%,这将使交易各方获益。

从信息成本来看,模块化组织的资源配置效率之所以高于传统组织结构的原因在于模块化组织可以将有限的、固定的信息交流渠道替换成众多的、弹性的信息交流渠道,促进信息传播,使组织内各个模块更对称的掌握信息,从而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此外,模块化组织通过网络空间域――网络平台来进行交易并降低成本,通过网络时间域――通宵交易来实现交易速度与效率的提高。

模块化组织是一种柔性的组织结构,子模块间的协调环节减少,同时企业能在全球整合资源,以达到减少生产成本与交易费用;另外,由于模块化组织倡导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对员工的监督和管理成本降低(Schilling&Steenma,2001)。

(三)企业能力视角的考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