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合集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3364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合集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合集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合集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合集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合集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合集doc.docx

《浅谈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合集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合集doc.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合集doc.docx

浅谈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合集doc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s…………………………………………………………………………1

前言…………………………………………………………………………………2

一、音乐与心理健康…………………………………………………………………2

(一)音乐的概念……………………………………………………………………2

(二)心理健康………………………………………………………………………2

(三)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形式…………………………………………………3

1、音乐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3

2、音乐是人们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4

3、音乐对心理情绪具有调节作用………………………………………………5

(四)不同音乐对心理的作用不同…………………………………………………6

(五)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受个体情绪的影响…………………………………7

二、选择恰当的音乐…………………………………………………………………8

结语…………………………………………………………………………………9

参考文献……………………………………………………………………………10

致谢…………………………………………………………………………………10

 

浅谈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作者:

范倩文指导老师:

王海鹰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06级音乐表演班,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

音乐范围广泛,形式多样,是我们情感表达的一种非语言方式,通过不同的节奏、曲调、和声、力度、速度等因素构成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对我们的心理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能促进人与内心的沟通,对人们的心理情绪有调节作用。

本文通过探析音乐对人心理的影响,解读什么样的音乐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益,促进身心健康的统一。

关键词:

音乐心理健康作用

Ontheroleofmusiconmentalhealth

Author:

FanQianwenSupervisor:

WangHaiying

(PerformanceOrientation,Grade2006,CollegeofMusicology&Dancing,JishouUniversity,JishouHunan,416000)

Abstract:

Awiderangeofmusicinvariousforms,istheemotionalexpressionofanon-verbalway,throughdifferentrhythm,melody,harmony,intensity,speedandotherfactorsposeavarietyofdifferentstylesofmusic,ourpsychologyisnotthesameeffect.Musiciseverywhereinourlives,canpromotethecommunicationwiththeheart,haveonpeople'spsychologicalandemotionalregulation.Inthispaper,oftheimpactofmusiconhumanpsychology,whatkindofmusicinterpretationonpeople'smentalhealthbenefits,andpromotetheunityofphysicalandmentalhealth.

Keywords:

MusicMentalHealthEffect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因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日渐凸现。

如何探索心理调节、治疗的方法,有效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课题。

音乐通过改变人的心理情绪来改善和加强人的大脑皮层、边缘系统、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从而更好的控制和增进人体各种内脏器官系统的正常活动。

一、音乐与心理健康

(一)音乐的概念

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

音乐是有节奏、旋律或和声的人声或乐器音响等配合所构成的一种艺术。

音乐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包括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音的强弱和音色。

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常用的“形式要素”:

节奏、曲调、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音乐凭籍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决定着乐曲松弛、紧张、庄严、喜悦、忧伤等,可表达、唤起人们不同的感情,“乐与情通”。

音乐是人们抒发、表现、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听,都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

音乐通过音与音之间联接或重叠,产生了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色彩,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有着一定的关联。

特别对人的心理,起着无法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

因此,“音乐是人们感情的语言”。

(二)心理健康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界定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首先,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是否具有同一性。

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是否能正确的反映外部世界,有无明显差异。

其次,心理过程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一个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内容是否完整协调。

第三,个性心理特征是否具有相对稳定。

在没有重大的外部环境改变的前提下,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特征是否相对稳定,行为是否表现出一贯性。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

一般常态心理的人心情经常愉快满意,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较好的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承受挫折、调节情绪的能力。

心理轻度失调的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满意心境,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独立应对生活、工作有些吃力。

若能主动调节或请专业人士帮助,可以恢复常态。

心理严重病态的人表现为明显的适应失调,长期处于焦虑、痛苦等消极情绪中难以自拔,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如不及时矫治,发展下去会成为精神病患者。

情感、情绪决定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

情绪是身体的思想,他们从身体的角度被感觉所表达,情感生活深入我们身体之中,以至于我们自己也常常搞不清楚,自己的身体究竟处于什么样的感觉状态中。

有时我们会感到非常压抑,有时我们会感到非常迷茫,尤其是极度压抑的感觉会导致心身疾患。

如何管理和调适自己的情感、情绪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内容。

(三)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形式

音乐通过促进人与内心的沟通、抒发人的情感、调节人的心理情绪作用于人的心理,进而维持、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1、音乐是人与内心沟通的桥梁

从心理学上讲,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反映。

从音乐美学上讲,音乐创作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是一种受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的方式是把内心的体验改造成音响的形式。

由于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反映,所以,对音乐的欣赏不仅能直接体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

音乐给人带来的想象和联想是很奇妙的。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从小爱哼唱家乡巴伐利亚民歌《和谐曲》,并由这首乐曲激发了大胆的科学设想:

宇宙星际也应是和谐的。

由此他发现了行星的运动三大定理。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当听到一首熟悉的乐曲时,会情不自禁的回忆起某段时刻的情景经历或是某种情感情绪,那种记忆犹新的感觉,会让人惊讶自己超常的记忆力,因为自己从未刻意去记忆,很多东西都是在不经意间就记住了,音乐在这里发挥着不小的联接作用。

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影视广告经常会借助一些简单优美的旋律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消费者听到动听的音乐就会去注意该广告,简单优美的旋律是很容易被记住的,因此消费者再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就会很容易联想到该产品。

音乐可以表现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看不到的色彩和形象的意象,让你展开任何不可言语又不能压抑的幻想和内心体验,满足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需要,替代在现实世界中不能满足和受阻的愿望的实现。

音乐在现实与非现实,意识与无意识,清醒与梦幻之间架起了一道彩虹。

2、音乐是人们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

音乐对情感、情绪的表达是非常直接的,因为音乐本身就是情感、情绪的产物,是作曲家对外部世界内心感受的一种直接表达。

我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以怎样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人的不同心情。

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把音乐与人的情感,情绪生活联系起来,认为乐调能反映出愤怒和温和、勇敢、节制以及一切互相对立的品质和其他的性情。

在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黑格尔,他在《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情感的表现,认为只有情感才是音乐所要据为己有的领域。

并且说:

“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缓、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

克劳斯迈尔在1978年的著作《从音乐角度进行表达的乐趣》中认为,人借助歌唱和音乐活动,能够形成他的欲望冲动,能够表达他的情感潜能。

在音乐的世界里,没有国家之分,也没有时光之分。

世界三大男高音,在全球拥有无数的歌迷。

几百年前音乐巨匠创作的宏伟乐章,至今听起来仍然让人心潮澎湃。

一个日本人,即使他一句西班牙语都不懂,却也能够明确地明白Bulerías(西班牙一种民间舞蹈)传达的是喜悦之情,而在听另一种叫Tarantos的西班牙民歌时则觉得无穷的伤感。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音乐固然在构造、音调、节奏以及演奏方法上存在诸多的差异,但是其所表达的情感喜悦或悲伤,往往能让听者敏捷感知。

由此,音乐是人们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

3、音乐对心理情绪具有调节作用

音乐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内在感情,适当的音乐能有效的调节情绪。

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是一种物理能量,而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这种声波引起的共振现象,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脑电波、心率、呼吸节奏等。

科学家们认为,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中,可以改善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健康的活性物质。

良性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改善人的情绪,振奋人的精神。

同时,有助于调节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选择与当时情绪、精神活动同步的低沉、伤感、悲哀类的音乐,可以使自己的情绪状态进入音乐,与音乐同化;选择平静、松弛、安静类的音乐,逐步扩大自己的感受与体验,随着音乐进行想象,唤起共鸣,使情绪逐渐平静、放松;选择活跃、欢快类的音乐,使自己能获得轻松愉快的体验与美的感受,不愉快的情绪也就随之得到宣泄。

在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音乐,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人们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调节人们的消极情绪,让听者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如,《采茶曲》、《插秧歌》等歌曲都是人们在进行体力劳动时,为了减轻精神上的负担,宣泄苦闷,调节情绪时传颂的歌曲。

有些人在遭遇失恋的痛苦、生活的苦闷或身世的悲惨时,通常都会听一些伤感的乐曲来发泄自己的情感,发泄完之后便会听一些能激励自己重新振作的歌曲,用于调整自己的情绪。

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

轻松、欢快的音乐使大脑及整个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节奏明快能使精神焕发,消除疲劳;旋律优美能安定情绪,增加注意力,增强患者生活情趣,有利于心身健康的恢复。

不同风格的音乐对人们的心理情绪的影响不同,我们要选择恰当的音乐来发挥音乐对心理情绪的有效调节作用。

(四)不同音乐对心理的作用不同

不少心理学家指出:

对于心理不健康的人,音乐是最有效的调试方法之一。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能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益处。

不同的音乐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英国基尔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约翰—斯洛博达和帕特里克—尤斯林在这方面颇有研究。

通过对上百名志愿者进行的多次试验,他们发现节奏舒缓、音调下降的音乐会使收听的人觉得悲伤压抑,而节奏明快、音调上扬的旋律却让人激昂振奋,急速的不协调音导致听者心境烦躁并且觉得畏惧,假如各种类型的音乐交替呈现,人们的情感会随之波动。

所有参加试验的志愿者反响都出奇的一致,没有特例。

他们以为这种现象和人类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情形下,大声喊叫表达一种愤怒不满的情感,无论何种语言,而温柔的话语则是用来传达友好和喜悦之情。

固然语言各有不同,甚至差异很大,但是人们还是可以通过彼此的语气语调来大概懂得对方的意图。

而音乐也是这样,其中蕴藏了人类能够共同感知的“情感密码”。

正由于这样,音乐才能跨越时空的隧道,使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人们都能够共同感受到它的魅力。

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能感觉到,听音乐是一种高雅的享受。

一曲轻柔的乐曲往往是人感觉身临其境、心旷神怡。

然而狂热刺激的音乐如同噪音,对健康反而有害。

如果人长期热衷于近似疯狂的摇滚乐,听力就会下降,还会导致神经衰弱或者诱发胃溃疡等病症。

这些现象,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国外有心理学家曾对不同的交响乐队成员员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以演奏古典、浪漫乐曲为主的乐队成员大都心情平稳愉快;以演奏现代音乐为主的成员中60%以上人容易急躁,22%以上的人情绪消沉,还有一些人经常失眠、头痛、耳痛。

美国科学家也作过类似的两种试验:

一是把从事摇滚、爵士乐的吵闹异常的乐队队员和演唱人员按人数比例做了一次脑电图、心电图以及其它一些医疗测试,结果发现,心率不齐、神经异常者占93%以上,可见这类音乐极度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二是把美国演奏古典乐曲的大型管弦乐队的队员请来做医疗检查,结果与第一项试验中的人员情形完全相反,他们不仅没有病,而且比一般人还健康,健康率达95%以上。

这两项调查和试验表明:

不同的音乐对人的心理作用是不同的。

(五)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受个体情绪的影响

情绪是主体对于外界刺激所持态度的心理反应。

积极情绪是与人对事物的积极态度以及需求的满足相联系的,如喜爱、快乐、兴趣等。

消极的情绪是与人对事物的消极态度以及需求的不能实现相联系的,如悲痛、厌恶、愤怒等。

一般说来,积极性情绪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消极性情绪是不利于身心发展的。

音乐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会受个体心理情绪的影响。

当人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下时,音乐可以使之强化、丰富、充实,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有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时,便会觉得自己充满了与命运拼搏的力量。

欣赏第九交响乐时,仿佛自己的胸怀也容得下整个世界。

当人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下时,音乐对消极情绪有诱发宣泄、净化、转化、调节平衡的作用。

音乐可以诱发人的内在情感。

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触发人们内心积极性情感的释放,使之获得良好的精神状态,当人们的心境地被消极性情感控制时,欣赏音乐可以使这种情感得到宣泄。

比如,愁绪在心间不断扩散时,听到一首忧伤的乐曲(如肖邦的《悲伤—降A大调练习曲》),似乎心中的郁闷加重了,但在欣赏过程中,心理的苦涩也通过乐曲得到宣泄,情绪缓和了,这是通过听音乐的方式把蕴积在心中的消极情感疏导出来,使心情趋于平静。

音乐通过它的艺术魅力使人陶醉在它展现的意境中,从现实的矛盾中超脱出来,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同时,情感亦被美的音乐净化,达到一种纯净的境界。

音乐可以使人的消极情感、不安与紧张情绪的强烈程度减弱,这种弱化功能可以减少其不利影响,或把这种影响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中。

因此,我们往往根据实践的需要,用音乐来强化或弱化某种情感状态,使它的强度更符合目的性。

如欣赏优美、轻松的音乐可以弱化紧张、不安的情绪,保持冷静、沉着的心理状态,雄壮威武的乐曲则可以增强斗志激昂情绪。

音乐还可以通过积极的感情内涵作用于人的感情,逐步取代人们原有消极感情并使之转化为积极的感情,或根据实践的需要使对立两极的感情相互转化。

当我们被颓废的、消沉的情绪左右时,激昂乐观的音乐可以使人精神振作。

乐观、轻快的曲调可以抚慰一个忧伤的心灵,平和、柔美的乐曲又可以使冲动、激烈的情绪逐渐平静。

音乐可以使人的情感强度、情感产生发展的时间延续性得到调节平衡,使之身心愉快、精神协调、心境良好。

优美的音乐中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和声、丰富的音色,可以使人的兴奋与抑制得到调节,情感强度适中,时间延续适度,精神能量消耗减少,疲倦的身心恢复精力,不平衡的心理趋于平衡。

二、选择恰当的音乐

由于音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产生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需要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拥有自己音乐的辨别、选择能力,尽量避免不适时、不适当、不适量的欣赏音乐给我们身心造成伤害。

不适时不适当的听音乐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伤害。

在新泽西州一所中学的试验表明,当学生们一边听流行音乐,一边驾驶汽车模拟器时,他们的判断错误率便增加30%。

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但是睡觉之前播放此类音乐,则会令人精神兴奋,情绪激烈,难以入眠。

当人生气或情绪急躁时,若听到疯狂而刺激的摇滚乐,无疑会火上浇油,助长人的怒气或消极情绪而伤身。

不适量的欣赏音乐也是不可取的。

孔子曾提出创作音乐的标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就是说音乐对人的心理影响必须有一定的节制,适度而不过分。

当人处于悲哀、忧愁之时,往往情绪消沉,精神颓废,如果再一直听忧伤感怀的乐曲,将会加重悲伤的情绪,使人不能摆脱痛苦。

因此,我们要有选择音乐风格的能力,在适当的时候,适量的听。

选择了合适的音乐,才能让音乐充分发挥它对人心理的有利作用。

当今社会,生活压力日益加大,人们的心理面对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更应重视音乐对人的心理的积极有效的调适作用。

音乐对心理健康的有利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消极情绪的调适,根据不同心理情绪选择不同风格特征的音乐,适时、适当的听,具体总结如下表:

心理情绪

音乐风格特征

代表作品

暴躁急躁

节奏舒缓、助人思考

《琵琶语》、《梁祝》

焦虑不安

旋律悠扬、流畅

《蓝色多瑙河》、《春江花月夜》

压抑低落

旋律优美欢快

《G大调小步舞曲》、《四小天鹅》

身心疲劳

节奏缓慢、旋律安详

《安魂曲》、《b小调弥撒曲》

惊吓恐惧

轻松、抒情

《天空之城》、《六月—船歌》

悲伤忧郁

旋律优美、伤感

《绿袖子》、《嘎达梅林》

极度悲伤

旋律轻松愉快

《溜冰圆舞曲》、《春节序曲》

缺乏信心、绝望

坚定有力、明朗

《喜洋洋》、《太平洋231》

一般来说,凡是旋律优美、节奏平稳、速度徐缓、音响和谐的音乐,可使人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起到镇静、止痛、催眠、降压的作用;音调明朗、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激昂的音乐,能使人产生激奋、乐观、向上的感觉,并使人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肌肉力量增加,对患忧郁症、反应迟钝和自卑心理的人有好处。

不同的节奏、旋律、音调和音质,对人体能起到兴奋、抑制、松弛、镇静、催眠等不同作用。

快速的、愉快的旋律可加强肌肉的张力,振奋精神;音调柔和、节奏徐缓的乐曲,可产生镇静、安神作用,使呼吸平稳;优美的曲子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一个心理健康的、成熟的人是不会拒绝音乐给他带来的好处,不管是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中感知,还是与音乐的感情内涵相互交融,发生共鸣,我们都会在不断品味中使精神得到升华。

人类文明发展业已证明,由于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完备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结语:

本文主要探析了音乐对人心理的作用以及作用过程中的多种影响要素,通过选择适当的音乐对心理情绪进行调节的方法,让音乐成为有效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的良药。

参考文献:

1、谢芳.浅议音乐治疗[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年

2、多纳德·霍杰斯.音乐心理学手册[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

3、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北京:

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年

4、高天.音乐治疗的常用方法[J].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十周年会庆暨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1999年

5、陈菁菁.音乐治疗学的定义、形成及发展[J].XX博客,2006年

6、丁成标.催眠与心理疗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7、傅平、匡桂芳.心情·健康[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8、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胡结续.音乐与保健医疗[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

10、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致谢:

论文的形成首先要感谢我的亲人朋友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其次是感谢我的同学,谢谢他们给我的意见和建议;最不能忘记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谢谢他辛勤的修改、指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