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概论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2846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脏概论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五脏概论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五脏概论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五脏概论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五脏概论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脏概论1.docx

《五脏概论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脏概论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脏概论1.docx

五脏概论1

五脏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心(附:

心包络)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一)心的解剖形态

1.心的解剖位置:

关于心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文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心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心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骨之后的一个重要的脏器。

心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心的形态结构:

心脏呈尖圆形,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络围护,心居其中。

中医学对人体心脏的重量、颜色、结构,以及心腔的血容量等均有一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而已。

“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赤黄裹脂,一是为心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心,在中医文献中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之别。

血肉之心,即指实质性的心脏;神明之心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心,故有神明之心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

“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入门·脏腑》)。

(二)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不停地搏动,推动血液在全身脉管中循环无端,周流不息,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所以说:

“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是心主血也”(《医学入门·脏腑》)。

由此可见,心脏、脉和血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立系统的生理功能,·都属于心所主,都有赖于心脏的正常搏动。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与心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生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中医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了解全身气血的盛衰,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之一,称之为“脉诊”。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心脏的功能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机能正常,则脉搏节律调匀,和缓有力。

否则,脉搏便会出现异常改变。

心要完成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心之形质无损与心之阳气充沛。

心气与心血、。

心阳与心阴既对立又统一,构成了心脏自身的矛盾运动,以维持心脏的正常生理功能。

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作用。

心阳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地运行。

其二,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和脉道的滑利通畅。

所以,心阳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可改变血液循行状态。

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有二:

一是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心气推动血液在脉内循环运行,血液运载着营养物质以供养全身,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整个身体都获得充分的营养,藉以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

二是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胃肠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通过脾主运化、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给心肺,在肺部吐故纳新之后,贯注心脉变化而赤成为血液,故有“心生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生于心”(《质疑录》)之说。

心脏功能正常,则心脏搏动如常,脉象和缓有力,节律调匀,面色红润光泽。

若心脏发生病变,则会通过心脏搏动、脉搏、面色等方面反映出来。

如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则血液不畅,或血脉空虚,而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甚则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而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脉象结、代、促、涩等。

2.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即是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

(1)神的含义:

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

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应答、肢体活动姿态等,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

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

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2)神的生成:

神是人体形体的机能或功用。

由精气构成的形体是人身的根本。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

神随着个体的发生、发育、成长、消亡而发生、发展和消亡。

神由先天之精气所化生,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

出生之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神还必须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

所以说: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平人绝谷》)。

神并不是超物质的东西,它的产生是有物质基础的。

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

形具而神生,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总’之,神是物质自然界的产物,是天地间的一种自然现象。

(3)心主神志的生理作用:

心藏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

其生理作用有二:

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

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这种作用称之为“任物”。

任,是接受、担任、负载之意,即是心具有接受和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

有了这种“任物”的作用,才会产生精神和思维活动,对外界事物作出判断。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

“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膳正要·序》)。

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

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4)心主神志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体的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是脏腑生理功能的反映。

故把神分成五个方面,并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五脏各有所属,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故曰: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类经·疾病类》)。

心主神志与主血脉的关系:

气、血、津液、精等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神志是心脏生理功能之一,心脏运送血液以营养全身,也包括为自身提供生命活动必要的物质,所以就这个意义讲,又说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故曰“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者,神气也”(《灵枢·营卫生会》)。

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

(5)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脑为髓海,髓由精生,精源于五脏六腑之气血。

所以,脑的功能与五脏相关。

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脑为元神之府,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

神明之心实质就是脑。

心主血,上供于脑。

故心脑相系,常心脑并称,心脑同治。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

这在中医文献中早已有明确的论述。

但脏象学说,则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

所以,心主神志的实质是指大脑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

因为脏象学说中脏腑的概念虽然包含着若干解剖学成分,但从主要方面看,却是一个标示各种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是人体的整体功能模型。

中医学将思维活动归之于心,是依据心血充盈与否与精神健旺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提出来的。

心是中国古代哲学心性论的重要范畴。

“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

心之为心,只有在人之“思”的实际活动中才有意义。

血肉之心是指心之本体,神明之心则是从心之本体所产生的主体意识,实为大脑的功能。

因此,中医学心的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性哲学的鲜明特色。

中医学的心神论长期以来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价值。

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和正常。

如果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不仅可以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如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谵狂,或反应迟纯、精神萎靡,甚则昏迷、不省人事等,而且还可以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甚至危及整个生命。

所以说“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

清心静神可以祛病延年,防止早衰。

(三)心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为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

心的阳气能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使之生机不息,故喻之为人身之“日”。

“盖人与天地相合,天有日,人亦有日,君父之阳,日也”(《医学实在易》)。

心脏阳热之气,不仅维持了心本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对全身又有温养作用。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故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心阳皆起着重要作用。

2.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心应夏气,“通”即相互通应之意。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系统是通应联系着的。

心与夏季、南方、热、火、苦味、赤色等有着内在联系。

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天人相应,自然界中在夏季以火热为主,在人体则与阳中之太阳的心相通应,了解心的这一生理特性,有助理解心的生理病理,特别是病理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附]心包络

(一)形态部位

心包络,简称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其上附有脉络,是通行气血的经络,合称心包络。

(二)生理功能

由于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故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

脏象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所以外邪侵袭于心时,首先侵犯心包络,故曰“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

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藏神的功能异常,如在外感热病中,因温热之邪内陷,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妄言等心神受扰的病态,称之为“热人心包”。

由痰浊引起的神志异常,表现为神昏模糊、意识障碍等心神昏乱的病态,称之为“痰浊蒙蔽心包”。

实际上,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变与心是一致的,故在辨证和治疗上也大体相同。

二、肺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

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

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

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脏。

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

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为五脏之长。

肺与四时之秋相应。

(一)肺的解剖形态

1.肺的解剖位置: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膈膜之上,上连气道,喉为门户,覆盖着其他脏腑,是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者,故称“华盖”,为五脏之长。

2.肺的形态结构:

肺脏为白色分叶质地疏松含气的器官。

其“虚如蜂窠”,浮”,“熟而复沉”。

故称为清虚之脏。

(二)肺的生理功能

1.肺主气:

肺主气是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的总称。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之气”(《周氏医学丛书·脏腑标本药式》)。

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所以说:

“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脏生成论》),“肺主一身之气”(《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气: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肺……一呼一吸,与天气相通”(《医原》)。

肺为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天气至清,全凭呼吸为吐纳,其呼吸之枢则以肺为主”

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通过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所以说:

“肺叶百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

虚如蜂窝,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

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空格”(《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

橐箭,古代冶炼用以鼓风吹火的装备,犹今之风箱。

橐,外面的箱子;箭,里面的送风管,以此来类比肺的呼吸运动。

总之,“肺为呼吸器官,一吸氧气纳入,一呼碳气吐出,肺予以换气转血,实司人身重要柳,能”(《中国医药汇海·论肺之功用》)。

中医学认为,呼吸运动不仅靠肺来完成,还有赖于肾的协作。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肺主呼,肾主纳,一呼一纳,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

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调匀。

若病邪犯肺,影响其呼吸功能,则现胸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症状。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

“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医门法律·肺痈肺痿门》)。

肺主一身之气的生理功能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气的生成方面:

肺参与一身之气的生成,特别是宗气的生成。

人体通过呼吸运动,把自然界的清气吸人于肺,又通过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把饮食物变成水谷精气,由脾气升清,上输于肺。

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积聚于胸中的上气海(上气海,指膻中,位于胸中两乳之间,为宗气汇聚发源之处),便称之为宗气。

宗气上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行血气而布散全身,以温养各脏腑组织和维持它们的正常功能活动,在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故起到主一身之气的作用。

因此,肺呼吸功能健全与否,不仅影响宗气的生成,而且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

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方面:

所谓气机,泛指气的运动,升降出入为其基本形式。

肺的呼吸运动,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

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故曰:

“肺为四脏之上盖,通行诸脏之精气,气则为阳,流行脏腑,宣发腠理,而气者皆肺之所主’’(《太平圣惠方·卷第六》,“肺为相傅之宫,治节出焉。

统辑之气,无经不达,无脏不转,是乃肺之充,而肺乃气之主也”(《辨证奇闻·痹证门》)。

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正常,则各脏腑之气旺盛。

反之,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失常,会影。

向宗气的生成和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表现为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肢倦乏力等气虚之候。

肺主一身之气与肺主呼吸之气的关系:

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

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

如果肺的呼吸功能失常,势必影响宗气的生成和气的运动,那么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的作用也就减弱了,甚则肺丧失了呼吸功能,清气不能人,浊气不能出,新陈代谢停止,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了。

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但是,气的不足和升降出入运动异常,以及血液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异常,亦可影响肺的呼吸运动,而出现呼吸异常。

肺朝百脉: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至全身的作用,即肺协助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

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流经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全身。

“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素问·经脉别论》)。

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为助心行血。

肺主气,心主血,全身的血和脉,均统属于心。

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

血的运行,又依赖于气的推动,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到全身。

肺主一身之气,贯通百脉,调节全身的气机,故能协助心脏主持血液循行。

所以,血液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敷布和调节。

“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医学真传·气血》)。

肺助心行血的作用,说明了肺与心在生理病理上反映了气和血的密切关系。

若肺气虚衰,不能助心行血,就会影响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而出现血行障碍,如胸闷心悸、唇舌青紫等症状。

2.肺主行水:

肺主行水,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

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所以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贝水行”(《血证论‘肿胀》)。

肺主行水的作用:

人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肾,以及小肠、大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完成的。

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是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来实现的。

肺气宣发,一是使水液迅速向上向外输布,布散到全身,外达皮毛,“若雾露之溉”以充养、润泽、护卫各个组织器官。

二是使经肺代谢后的水液,即被身体利用后的废水和剩余水分,通过呼吸、皮肤汗孔蒸发而排出体外。

肺气肃降,使体内代谢后的水液不断地下行到肾,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保持小便的通利。

这就是肺在调节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也就是肺的通调水道的生理功能。

如果肺气宣降失常,失去行水的职能,水道不调,则可出现水液输布和排泄障碍,如痰饮、水肿等。

3.肺主治节:

治节,即治理调节。

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

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

“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

心为君主,肺为辅相。

人体各脏腑组织之所以依着一定的规律活动,有赖于肺协助心来治理和调节。

故曰:

“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因此称肺为“相傅之官”。

肺主治节的作用: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⑴肺主呼吸:

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

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

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

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

“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行则血亦行。

(4)宣发肃降:

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4.肺主宣肃:

宣谓宣发,即宣通和发散之意。

“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医学实在易》)。

肃谓肃降,清肃下降之意。

肺禀清虚之体,性主于降,以清肃下降为顺。

肺宜清而宣降,其体清虚,其用宣降。

宣发与肃降为肺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

肺位居上,既宣且降又以下降为主,方为其常。

肺气必须在清虚宣降的情况下能保持其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等正常的生理功能。

(1)肺主宣发:

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

其气机运动表现为升与出。

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吸清呼浊。

肺通过本身的气化作用,经肺的呼吸,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司体内清浊的运化,排出肺和呼吸道的痰浊,以保持呼吸道的清洁,有利于肺之呼吸。

故曰:

“肺者生气之原……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司清浊之运化”(《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

其二,输布津液精微。

肺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以温润、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肌腠皮毛。

其三,宣发卫气。

肺借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阖,并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

因此,肺气失于宣散,则可出现呼吸不利、胸闷、咳嗽,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症状。

(2)肺主肃降:

肺主肃降是指肺气清肃、下降的功能,其气机运动形式为降与入。

其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吸人清气。

肺通过呼吸运动吸人自然界的清气,肺之宣发以呼出体内浊气,肺之肃降以吸人自然界的清气,宜宣宜肃以完成吸清呼浊、吐故纳新的作用。

其二,输布津液精微。

肺将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于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全身,以供脏腑组织生理功能之需要。

其三,通调水道。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则能通调水道,使水液代谢产物下输膀胱。

其四,清肃洁净。

肺的形质是“虚如蜂窠”,清轻肃净而不容异物。

肺气肃降,则能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

因此,肺气失于肃降,则可现呼吸短促、喘促、咳痰等肺气上逆之候。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

在生理情况下,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则又常常相互影响。

所以,没有正常的宣发,就不能有很好的肃降;没有正常的肃降,也会影响正常的宣发。

只有宣发和肃降正常,才能使气能出能人,气道畅通,呼吸调匀,保持人体内外气体之交换,才能使各个脏腑组织得到气、血、津液的营养灌溉,又免除水湿痰浊停留之患,才能使肺气不致耗散太过,从而始终保持清肃的正常状态。

如果二者的功能失去协调,就会发生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

前者以咳嗽为其特征,后者以喘促气逆为其特征。

(三)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盖,即伞。

华盖,原指古代帝王的车盖。

肺为华盖是指肺在体腔中位居最高,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

肺位于胸腔,居五脏的最高位置,有覆盖诸脏的作用,肺又主一身之表,为脏腑之外卫,故称肺为华盖。

肺为华盖,说明肺位高居,犹如伞盖保护位居其下的脏腑。

所谓“肺居五脏最高之部位,因其高,故曰盖。

因其主气,为一身之纲领。

恰如花开向荣,色泽流霞,轻清之体,华然光采,故曰华盖(吴克潜《大众医药:

卫生门》)。

肺为华盖是对肺在五脏中位居最高和保护脏腑、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作用的高度概括。

肺通过气管、喉、鼻直接与外界相通。

因此,肺的生理功能最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如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侵袭人体,尤其是风寒邪气,多首先入肺而导致肺卫失宣、肺窍不利等病变,由于肺与皮毛相合,所以病变初期多见发热恶寒、咳嗽;鼻塞等肺卫功能失调之候。

2.肺为娇脏:

肺为娇脏是指肺脏清虚娇嫩而易受邪侵的特性。

娇是娇嫩之意。

肺为清虚之体,且居高位,为诸脏之华盖,百脉之所朝,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

六淫外邪侵犯人体,不论是从口鼻而人,还是侵犯皮毛,皆易于犯肺而致病。

他脏之寒热病变,亦常波及于肺,以其不耐寒热,易于受邪,“其性恶寒、恶热、恶燥、恶湿,最畏火、风。

邪著则失其清肃之令,遂痹塞不通爽矣”(《临证指南医案·卷四》),故称娇脏,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叶娇嫩,不耐邪侵,肺为清虚之脏,不容邪气所干;故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腑病变,皆可累及于肺而为病。

故曰:

“肺为娇脏,所主皮毛,最易受邪”(《不居集》),“肺气一伤,百病蜂起,风则喘,寒则嗽,湿则痰,火则咳,以清虚之府,纤芥不容,难护易伤故也”(《理虚元鉴》)。

3.肺气与秋气相应:

肺为清虚之体。

性喜清润,与秋季气候清肃、空气明润相通应.故肺气在秋季最旺盛,秋季也多见肺的病变:

肺气旺于秋,肺与秋季,西方、燥、金、白色、辛味等有内在的联系:

如秋金之时。

燥气当令,此时燥邪极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津,出现干咳,皮肤和口鼻干燥等症状:

又如风寒束表,侵袭肺卫,出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外感表证时,用麻黄、桂枝等辛散解表之药,使肌表之邪从汗而解。

三、脾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形如犬舌,状如鸡冠”,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一)脾的解剖形态

1.脾的解剖位置:

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

2.脾的形态结构:

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

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

“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

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二)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