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学教育探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140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学教育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合学教育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合学教育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合学教育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合学教育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学教育探究.docx

《合学教育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学教育探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学教育探究.docx

合学教育探究

合学教育:

突破合作学习的5大瓶颈

作者:

张素兰李景龙

张素兰:

北京十一学校化学教师,合学教育创始人,在近十五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成绩以普通学校轻松超越重点校,以二流重点较轻松超越一流重点校。

来北京十一学校后,带领初三化学组创造了近五年以来最好的中考成绩。

李景龙:

北京十一学校物理教师,“合学教育百千万工程”策划人,发表导学文章百余篇,成功地帮助多所学校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1997年10月由李景龙领航,他们以高科技人才的身份从内蒙古调入天津。

2009年月由张素兰领航,他们通过人才引进从天津走到北京。

新课程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

自主,需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空间;合作,需要为学生搭建合作平台;探究,需要唤醒探究意识培养探究能力。

(一)、五大瓶颈

瓶颈一、合作功能不清

一、诸多表现:

1、逢场作戏的合作

2、莫名其妙的合作

3、前篇一律的合作

4、走马观花的合作

5、迫于诱惑的合作

6、虚情假意的合作

7、合作点错位的合作(合作点:

一是知识点,二是时间点。

就知识点看,在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设置的合作更有效;就时间点即教学环节看,在复习环节、攻关环节、巩固环节设置的合作更有效。

二、合作学习的八大功能

1、在合作中澄清

明白的标准:

看(听)明白—想明白—讲明白。

相互讲解是认识提高的捷径。

通过说可以检测听的质量与想的质量。

2、在合作中拓展

你有一个视角,我有一个视角,当我们彼此交换之后,各自拥有两种视角。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当我们彼此交换后,可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思想。

3、在合作中攻关

(1)、清障。

攻关前教师帮助学生铺垫相关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研究方法,形成相关基本技能。

(2)、定向。

攻关前先要帮助学生知道做什么。

(3)、悟法。

帮助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合作中巩固

引导学生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路、关键点、易错点、拓展点。

5、在合作中训练

恰当的合作学习,具有训练思维、训练表达的功能。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出同学中间的“小先生”、教师身边的“小助手”。

(1)先讲思路后讲做法的程序训练。

先说怎么想,后说怎么做。

(2)教师示范同学跟进的模仿训练。

教师要善于扮演组长,在扮演组长的过程中,引领组长学会当组长。

(3)教师讲解同学复述的比照训练。

6、在合作中激励

7、在合作中学会自省

8、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瓶颈二:

小组规模过大

小组规模最小化,是合作效果最大化的组织保障。

两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

瓶颈三:

师生缺乏认同

为了谁,就要依靠谁。

优质的合作学习,使得学困生“求助有门”学优生“教学相长”。

帮别人改错等于帮自己防错,搜寻错误等于搜寻学习资源。

瓶颈四:

问题设计欠缺

瓶颈五:

评价引领不当

评价要注重细节,例如:

关于作业与改错,我们提出四项要求,即“审题划关键,解题写过程,核对用红笔,改错有概括。

”这些学习要求,既是对学习者个人的评价角度,也是对于学习小组的评价角度。

按高标准做评价才能使合学教育高质量。

(二)、分析瓶颈的成因:

1、把合作等同为“一帮一”忽略学优生的自身愿望,忽略学优生的自身发展需求。

我们不提倡“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帮助别人,我们更希望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有很大的收获。

不是“舍己助人”而是“惠己及人”这是一种艺术,其精湛之处在于方式的选择与分寸的把握。

2、不是以教师的发展引领学生的发展,而是单方面围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功夫,试图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包治百病。

教师的引领作用,指导作用不到位,就会使得学习活动进入实质性的无序。

3、形式意义的合作多,实质意义的合作少;外部强制的合作多,自觉自愿的合作少;规章制度多,心灵对话少。

(三)、瓶颈的突破

一、突破师生认同的瓶颈

1、正心:

学会“闭着嘴说话”

(1)、合作不是“强扭的瓜”。

当我们的意愿与行动真的是为了学生的时候,即使你“闭着嘴说话”,学生也会产生内心的感应。

合作学习不是一帮一而是互助合作,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给每个人带来的实惠,合作学习才能变成自觉行为。

(2)、结合《问题引领》,控制小组规模

两个人的谈话,彼此很难溜号。

三个人谈话,其中的一个人就可能被“边缘化”。

两人一组的合作,小组规模最小,为处于相对弱势的学困生创造了“保护场”,心理安全,心灵自由,充满自尊,各类学生都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之中。

我们的做法是,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相邻的小组组成大组。

组员不会就问小组长,小组解决不了就自然过渡到大组内解决。

大组长是大组活动的组织者,大组长是大组活动的组织者、是克服学习困难的学习尖兵。

教师要讲的,就只剩下那些需要拓展提高的,以及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学生的改错问题、不懂不会的问题解决在课上,在彼此交流中,学优生也得到认知的拓展和能力提高。

2、辨析:

学会用道理说话

需要由教师认同的道理:

(1)不教是可以会的,不学是不可以会的。

教师的核心责任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激情,在于给他们的学习创造通道,在于给他们的学习提供指导。

(2)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能力是练会的,不是讲会的。

(3)合作是形式,学习是目的,合作要为学习服务。

(4)合作不是“一帮一”。

(5)利生,才能生利。

(6)教学不是流水线。

课堂不能一刀切。

个性化的内容,主要靠独立学习、合作学习解决;共性化的学习,主要靠教师的讲解与点拨加以解决。

(7)没有不想学的学生,只有没能找到进取渠道的学生。

学困生可以托举学优生提高,学优生可以提携学困生成长。

需要由师生共同认同的道理:

(1)合作的前提是平等,合作不是“单行线”

(2)合作学习,惠已及人

给别人讲解依然是他们的学习机会:

在讲述知道的过程中训练表达、训练思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将心比心练达人情。

(3)“明白”境界有三:

听(看)明白,想明白,讲明白

(4)帮人就是帮自己

(5)合作学习,水涨船高

(6)互动生趣,合作致远

(7)只知对不知错,算是半对,既知对又知错,才是全对

在学优生和学困生的互动中,他们可以通过互补,得知陷阱在哪里,知道路在何方。

在对于差错与陷阱的审视中,学优生可以告别大海捞针般的防错训练。

(8)合作能力,只能在合作中培养

3、观察:

学会用细节说话

(1)、精选习题,让合作对准目标

所谓精选,就要注意题目的典型性,注意题目的难度、彼此关联、前后梯度。

让精选之后再精选的习题成为学生合作探究的内容。

(2)、设置梯度,让合作有效推进

即使面对共同使用的练习册,我们也可以对于练习进行重组,进而体现思维的联系与发展的梯度。

(3)、先学后导,让合作富有情趣

由于学生已经有所知,所以“导”只针对学生的未知部分,以及认识上缺乏深度的部分。

4、指导:

学会用关爱说话

(1)、在关爱中指导教师

展示,是激励学习,激励合作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

可是,如果抛开了内容的难度,抛开了课堂的时间容量,也会因为“过度展示”而导致课堂的低效。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全放手。

好的课堂,应该是“放好风筝牵好线”——绳子不能太短,手也不能撒开。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方向性偏颇,对于知识性的错误,对于价值的扭曲,教师都应该及时予以纠正。

对于亟需教师点拨的地方,教师责无旁贷。

“创造合作”而不是“命令合作”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解决。

无论是干部指导教师,还是教师指导学生,“善意”和“中肯”都是两个重要的指标。

能否“善意”,是个德行问题;能否“中肯”,是个水平问题。

既善意又中肯,你将赢得尊重;长期的善意与中肯,你将被奉为权威。

(2)、在关爱中指导学生

a.指导学生学会上进

b.指导学生学会倾听

c.指导学生学会表达

d.指导学生学会尊重

e.指导学生学会律已

f.指导学生学会读书

g.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5、设局:

学会用需求说话

(1)、设置问题,让合作充满激情

问题有真假之分、深浅之分,合作学习中值得探讨的是真问题、深层次问题。

比如,把教材的概念给“挖个窟窿”,把它变成填空题,再把很多这样的填空题组合在一起,名为导学提纲。

这都是假问题、浅层次问题。

真问题要靠认真细致的思考才能回答,有的需要合作探究。

问题高质量还要数量得当,还应考虑问题之间的联系以及呈现顺序。

(2)、把握节奏,让合作应时应急

预设课堂环境下的合作,要注意控制合作的次数。

在同一节课上,设置一至三次左右的合作为宜。

站在学生的角度,要在该合作的时候设置合作,这样的合作才是应时、应急的。

为此,要关注以下五个“点”。

1、把合作落在知识重点,围绕知识重点设置“合作巩固”。

面对重点内容,有经验的老师可能这样处理:

他可以先指导学生独立研究,在此基础上合作攻关,然后由教师适当点拨;他也可以首先讲解重点内容,然后暂停讲解,并给学生回顾消化以及彼此交流留足时间。

2、把合作落在知识难点,围绕知识难点设置“合作攻关”。

合作攻关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教师揭示了难点问题以后,通过学生合作,集纳集体智慧突破难点,二是教师以示范或讲解的方式破解难点,然后通过学生交流加以巩固。

3、把合作落在知识生长点,围绕知识生长点设置认知冲突。

例: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熟知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时间,二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路程,难么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的时候,应该怎样比较快慢呢?

对于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4、把合作落在知识易错点,围绕知识易错点设置“合作辨析”。

5、把合作点落在知识易忘点,围绕知识易忘点设置“合作记忆”。

如:

快下课时的小结环节进行彼此的提问与回答。

6、落实:

学会用效果说话

合作学习搞的好不好,第一要看有没有“合作的抓手”,第二要看是否在需要合作的时候设置合作。

以新授课起始阶段的合作复习为例:

在上课时结合学案等工具设置合作复习环节,上课伊始大约给出5分钟时间,同学们互相提问、互相讲解、互相补充、互相纠错。

二、突破小组建设的瓶颈

1、凭借什么来托举小组

“学研会”的召开。

最初可以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由教师实施的学习指导、学情分析是一个方面,但最主要的是引导发动学生参与。

可以利用校会时间或班会时间召开。

它可以把日常关注的纪律、卫生、班级文化以及文化课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研的主要方法是基于问题,目的是改善行动,它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基本实施环节。

其中,提出问题是第一个环节。

学研会的人员包括主持人、发言人、参与人和点评人。

学研会的内容包括:

学习的感觉,学习的经验,学习的教训,学习的困惑,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学习的品质,学习的精彩表现,学习的难忘瞬间等。

学研会可以分为“讲演—互动式”和“问题—座谈式”。

前者是在主持人的引领下依次发言,彼此互动。

后者是在主持人的引领下,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然后由班内学生参与分析,参与解决。

2、依靠什么来组建小组

要注意尊重自愿,而不该追求小组之间的绝对均衡。

差异资源化,就是要突出“同组异质”,把存在相互差别的同学组合在一起。

成绩差异不宜过大,因为成绩差异太大就会缺乏共同语言。

要坚持“整体差异最小化”。

具体做法是,把学生按成绩总体分为平均分以上和平均分以下的。

总体来说,高于平均分的做组长,前1/4的人做大组长,低于平均分的做组员。

 

如图所示,A、B、C、D分别处于成绩的高、中、低位置,建立A、C组合,B、D组合,是实现整体差异最小化的有效方式。

尤其是学会和异性相片时恰当的把握好分寸。

自愿组合,是优质真诚合作的前提条件。

在执行层面看,可以采取的办法是:

首先征询同学间合作的意愿。

在征询志愿时,强调“化差异为资源”,强调“适当兼顾性别因素”。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同学没能组合,的的同学组合的人过多,就要由教师出面加以协调。

协调时,要做好班委、团员的工作,希望他们表现出高风亮节。

有的“问题学生”,在组合时可能会面临没人愿意与其组合的尴尬。

对此,教师要适时予以引导。

此时可以征求他们的想法:

你最想和谁一组?

你最佩服哪位组长?

关爱“问题学生”,形成共同愿景,促进全班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教师可以大有可为。

学习相对薄弱的组员排在前面,把学习相对好的组长排在他后面。

一个很好的方案是把愿意合作的两名大组长安排在相邻的位置。

排位原则:

方便合作

排位方法:

大组长领衔

(圆球:

大组长;方框:

小组长;笑脸:

组员)

 

在班主任的引领下,如果所有的学科都同时在课堂环境下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可以采取两个方案。

一是单独组成理科合作组、文科合作组;二是组成文科与理科互相补充合作组,并以理科为主进行分组与排座。

合作小组的组建经过一个观察期,这种观察包括同学之间的观察,观察期大约需要2~3周。

在师生初步了解、同学彼此愿意的前提下,可以先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试运营”。

在这个过程中,能磨合的就磨合,实在难以磨合的就加以调整。

面对并不对等的学习小组,可以比进步,比特色。

3、凭什么来稳定小组

他的做法之一,就是引导同学们在公开场合宣讲伙伴的优点,活动的名称为“夸夸我的好伙伴”。

很少给学生单独辅导。

对此,她的“理论”是:

(1).教师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备课环节。

备好课,就能让全班学生受益;备不好课,就会让全班学生受害。

(2).学生个人没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读书、自我反思、小组合作有望解决。

(3).即使是辅导,其重点也不在于辅导知识,而在于引导同学们自我发现获取信心。

当一个学习者有了信心的时候,就没有他克服不了的困难。

“夸夸我的好伙伴”的过程中“赚便宜”。

对此她的“理论”是:

(1).教师的精力和智力是有限的,来自学生群体的精力和智力则多出数倍。

(2).相容是合作的前提,欣赏才能把合作引向深入。

(3).同学们相互欣赏了,互相感恩了,合作深入了,学习有效了,才能给教师的专业发展留出时间,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4、依靠什么来提升小组

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小组合作的质量

在合作之初,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合作,为什么合作,老师们也不知道如何组织学生去合作,所以有时会出现教室乱糟糟的无序状态,学生们汇报时扭扭捏捏,推三阻四,声音很小。

合作在课上,功夫在课前。

要想让合作不流于形式,就要在课前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合作的范畴,可以由学习扩展到管理。

也就是说,合作小组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卫生、纪律、活动等方面的小组。

这样的外延扩大,其好处在于:

简化班级管理,优化班级管理,进而使得师生把主要精力用到最重要的事情上来;进一步融合小组内的情感与关系,进而提升合作质量、培养合作能力。

三、突破小组评价的瓶颈

1、在观察中评价。

班级向哪个方向运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作用是巨大的。

教师心中有什么、期待什么,他就会发现什么,引领什么。

当他期待的内容不断被发现并得以强化的时候,这种期待就转化成一种文化。

班级形成了“惠己及人”的大爱文化,在于同学间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

在这个班级,张老师从来没对于小组的合作质量进行量化打分,可是取得的效果却比量化评价好得多。

2、在展示中评价。

不能把评价简单地理解成为“量化打分”。

其实,评价的方式有很多,而且各种评价的作用不可相互替代。

比如,话语权的赢得,展示机会的获得,其本身就是一种评价。

展示具有评价、引领、激励的作用,但展示过渡,也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道理很简单:

上课时间有限,过度的展示,就要牺牲课程的进度与探究的深度为代价。

鉴于此,我们需要把握这样的尺度:

让展示的内容与形式服务于展示的目的,让展示的设计服从于展示的目的。

展示时要高标准严要求。

比如要求展示时脱稿,声音洪亮,乃至于加入表演,加入肢体动作,加入说唱等艺术形式,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课堂展示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知识的整体性与思维的整体性。

分工之后由别人探究的问题,如果自己只是听听看看缺不亲力亲为,就可能带来相应的思维断层、知识断层、能力断层。

(2)、展示问题解决的成效与过程。

为解决问题而设置小组展示,展示者与评价者不但要关注正确思路,还要关注易错点,关注错因,关注对于错误的纠正。

(3)、展示后进生的努力与成效。

(4)、展示思维的拓展与发散。

伴随着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小组展示,可以完成双重评价:

一是对于展示者的思路检测、补充与纠正,二是对于倾听者的思路确认、补充与纠正。

这样的展示,具有拓展思路的作用。

(5)、处理展示与课堂容量的关系。

教学中,需要在交流展示与课堂容量之间找到平衡点。

为此,可以采取的策略是a、目标定位,针对需要,合理区分、选择“大展示”与“小展示”。

b、实行“大单元备课”与“大单元上课”,在大单元的整体中适时适当地嵌入展示环节。

可以采取的办法是:

设置连续的、整体建构的几节课,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展示妥善地穿插在整体之中的某个环节,使得展示环节针对最重要的内容。

张素兰老师任教的北京十一学校,其初中普通班有12个班,学生总数达到近500人。

她在引导同学对内合作、对外竞争的时候,采取以下办法。

一、为鼓励冒尖、鼓励上进而设置的加分评价。

在近500名学生的年级,成绩占前100名的已经是相对突出。

为鼓励小组学生进入这一尖端区域,在所任教班级的化学课评价中,张老师给小组中进入年级前100名的成员加分较多,具体方案如下:

进入年级前1—20名的,加10分;21—40名的,加8分;41—60名的,加6分;61—80名的,加4分;81—100名的,加2分;采取上述方法,兼顾了小组合作与个人努力两个方面赢得上述加分的,主要是组长。

为了鼓励小组合作,上述加分也同时加给小组各成员。

组员也可以赢得加分。

为鼓励组员上进,张老师制定的办法是:

在年级化学总排名中,组员成绩每进步5名,给小组成员每人加一分。

二、为防御倦怠与退步而设置的减分评价。

1、来自组长退步而设置的组内减分:

化学成绩在年级250名以外(即中等偏下位置),每退步5名小组每人减1分。

2、来自组员退步而设置的组内减分:

成绩在年级化学排名中,每退步5名给小组成员每人减1分。

以上方法,在体现“对内合作,对外竞争”理念的同时,主要针对期中、期末等大考试。

这样,就使得分数的运算、位次的比较不频繁,就使得同学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习的内容,而不是名次与分数。

3、在规则中评价

老师和学生一起制定并实施规则,令行禁止,只要有指令,就有检查,有反馈,有评价,做到样样落实天天坚持;尽可能把评价的结果与学生最关心的利益挂钩,比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相结合,比如与学分管理相结合。

(1)、捆绑式评价

比如在考试中,把自己的原有得分的70%加上伙伴成绩的30%作为折合以后的个人得分。

这种捆绑式评价,既体现了伙伴关系中的荣辱与共,也体现了学习个体的独立性。

原成绩

原成绩的70%

原成绩的30%

折合后的成绩

(原成绩的70%+原成绩的30%)

组长96

67

29

92

组员84

59

25

88

(2)、课堂管理

第一次出现纪律问题,扣1分;第二次出现纪律问题,再扣2分;第三次出现纪律问题,再扣3分并通知家长。

以上扣分作用于小组中的每个人。

有效的课堂管理,辅以优质的问题设计、习题(专题)设计、教学程序设计,就可以做到严而不死、宽而不乱。

(3)、作业管理

一是要把答案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如果没有答案就创造条件给出答案;二是要把“好作业的标准”原原本本地交给学生并长期不变,进而引导学生坚持不懈的向高标准看齐;三是教师不批作业,却要严格地查作业,或是通过科代表查作业,检查“做的质量”与“改的质量”。

作业质量的四个等级要求:

作业要求

作业等级

A

(优)

B

(良)

C

(合格)

D

(不合格)

审题画关键

只写答案

(或没交)

做题写过程

核对用红笔

×

改错有概括

×

×

每次扣分

0

0.5

1

2

(4)、月度评价

以下四个项目中,每个项目入选则加5分,加分作用于小组中的每个人。

1.被评为最负责任的组长。

2.被评为积极进步的组员。

3.被评为最积极回答问题的小组。

4.被评为最团结的小组。

出现纪律扣分的小组,一票否决前四项的参评资格。

四、突破教学设计的瓶颈

好课的静态标准确定为

1.就知识线索看,好的教学设计顺应学科的内在逻辑。

2.就认知线索看,好的教学设计顺应学生的认知过程。

3.就教学执行线索看,好的教学设计能够达成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的和谐统一。

“好课的动态标准”要回答的是:

在具体思考一节课的设计的时候,应该想什么、怎么相。

动态标准:

1.在“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线索一检索侦查。

2.在“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预设与调整中走向清晰。

3.在设定标杆、跨越标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

第一条是“学的标准”,第二条是“教的标准”,第三条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标准”。

“学的标准”解决四个问题。

“学什么”是学习的内容,“为什么学”是学习的目标与价值,“怎么学”是学习的方法,“学到什么程度”是学习的质量标准。

学习的目的包括学会和会学。

1、做好排列组合

流程改变,成效随之改变。

下面的这个例子,是北京十一学校龙文中老师执教的初三复习课“特殊四边形”,是由他本人实践的不同班级的“同课异构”。

教师不变,教材不变,内容不变,由于“教学流程”不同,第一个班的检测成绩是78.1分,第二个班的检测成绩是89.5分,两者差距达11分之多。

事实告诉我们:

“门道”在于教育教学流程的改变。

在第一个班,他按照自己已经习惯的方式,开门见山,进行知识归类、串讲,并将重点内容板书,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当时口若悬河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学生也很配合,一问一答,听得聚精会神,此环节耗时20分钟。

然后通过投影对典型倒是进行分析,学生始终紧跟他的感觉走。

课后,龙老师占用了5分钟的休息时间,发了一个小条进行课后测试,平均分为78.1分。

在第二个班,他编制了一个学案,并在前一天将学案发给学生,要求独自完成或查阅资料完成,记录疑难。

课上,他用了6分钟进行乱放结构归类。

此后,学生针对学案进行分组交流,他在下面巡视,答疑解难,并收集来自学生的问题。

这一过程经历了20分钟。

再接下来,学生质疑、师生释疑解难约持续9分钟,课上反馈(小条检测)约持续5分钟,评卷结果为人均89.5分。

围绕学生“自我管理”这个熟悉而双陌生的话题,老师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值得研修的视角还有很多很多。

她主张并践行在给出答案情况下的学生高标准自批。

抓课前的备课,通过课前备课的优化

把每节课都当作一次独一无二的创作。

能在课堂上解决的就不拖到课下,能通过点拨解决的就不通过灌输解决,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她的课堂效率。

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对于教师的成长,对于专业课堂的设计与实施都是十分重要的。

没有主动思考,行万里路之后还是返回原点。

让人文学科的教学具有思维含量,一个有效的渠道在于师生的有效阅读、高效阅读、广泛阅读。

2、巧设走走停停

这一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利用课上时间及时复习、提升认识,能够帮助学困生在课上这一可控的时间迈过一个个沟沟坎坎。

这是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减负增效的有效措施,是在课上实现培优与扶差双赢的捷径。

课堂上设置走走停停,就要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在停顿的状态下讲疑点、讲体会、讲经验、讲收获、以停顿促顿悟,使学困生清晰明白,学优生巩固提高。

在“走走停停”的课堂,停下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明理。

明理比解决题目的数量更重要。

我们要培养学生这样的习惯:

明理要慢,做事要快;审题要慢,解题要快;决策要慢,执行要快。

“走走停停”的功能

(1)走走停停,可以让弱者及时跟进

学习上的弱势群体,形成于日积月累,形成于点滴之间。

一节课上,如果有意识地留出几次“暂停”的时间,如果给出他们跟进的机会,他们未必形成弱势。

有时,弱势的形成可能是因为几个关键时间点、几个关键知识点、几个关键事件。

走走停停是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