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3096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0.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翻译理论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西方翻译理论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西方翻译理论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西方翻译理论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西方翻译理论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翻译理论史.docx

《西方翻译理论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翻译理论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翻译理论史.docx

西方翻译理论史

★西方翻译理论史

1)

2)

3)

4)从古代的奥古斯丁延伸到20世纪的结构语言学翻译理论线,它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法作用的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语言的使用技巧上论述翻译,认为翻译旨在产生一种与原文语义对等的译文,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上产生这种语义上的对等,它更多关心的是如何实现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以传达原语中的信息。

5)从泰伦斯等古代戏剧翻译家一直延伸到现代翻译理论家,(如捷克的列维、前苏联的加切奇拉泽、英国的斯坦纳等)的文艺翻译线,它关注的是如何进行文学文本的翻译,以完成理想意义上的文学文化交流。

此路线,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文学艺术,翻译的重点是进行再创造,这条路线的理论家们除了不断讨论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的利弊外,对翻译的目的和效果也进行分析,他们还强调尊重译语文化,讲究译文的风格和文学性,要求译者具有天赋的文学才华。

2.1古典译论(公元前三世纪至十七世纪末)

1西塞罗(MarcussTullirsCicero,106-43BC)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

他首次把翻译区分“作为解释员”(utinterpres)和作为演说家(utorator)的翻译。

西塞罗是从修辞学家、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的。

所谓“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所谓“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

这样,西塞罗便奠定了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从而开拓了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

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accuracy)与不准确(inaccuracy)的问题向前发展。

2贺拉斯(QuintusHeratiusFlaccus)

主张活译,反对直译,主张创作和翻译中创造新词或引进外来词。

3哲罗姆(St.Jerome)(罗马帝国后期)译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提出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认为在《圣经》翻译中不能一概采用意译,而主要采用直译,但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意思。

进而提出掺入自己风格,使用自己的语言,使译作像原文一样优美。

翻译主张直译、意译兼而有之。

4奥古斯丁(St.Augustine)提出在翻译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的读者,采用“朴素、典雅、庄严”

三种不同的风格,翻译中应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等。

这些观点对后世的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影响深远,本人被奉为西方翻译史上语言学派的鼻祖。

中世纪

5波伊提乌(ManliusBoethius)中世纪初期翻译领域里中心人物。

翻译主张在西方翻译史上具有代表性。

两大主张:

一是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要么讲究风格,要么保全内容,二者不可兼得;二是翻译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的,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

在某些著作的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是准确的内容而非优雅的风格。

为表达没有讹误的真理,译者应当采用逐字对译。

6罗杰•培根(RogerBacon)(约1214-1292)英国哲学家、博物学家,牛精大学教授。

抨击一些译者在翻译中对亚里士多德的作品随意增删和歪曲,提出只有认真研究语言和科学,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原文。

7但丁(Dante)(1265-1321)在《餮宴》对翻译悲观看法,诗不可译。

这一观点的意义拉开了西方翻译史上对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漫长争论的序幕,同时它使人们注意到诗歌翻译中诗与语言之间的有机联系,这对后世人们确立诗歌翻译的正确原则很有裨益。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在长篇小说《堂吉诃德》借主人公堂吉诃德之口中说出相似观点。

文艺复兴时代

德国16世纪由直译派占上风(以维尔为代表)到意译派显露头角

8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3-1536)主要贡献翻译的德语《圣经》,语言被奉为德语的典范,对德国语言的同意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强调译文要让读者能看懂,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7条翻译细则。

此时期德国其它翻译家理论家,塞巴斯蒂•安布兰特、约翰•赖希林、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翻译内容除圣经和宗教文献外,欧里彼得斯、西塞罗、贺拉斯、琉善等古典作家作品。

法国翻译理论比同期英国更有建树

9艾蒂安•多雷(EtienneDolet)(1590-1546)西方近代翻译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翻译理论的人。

1540年在一篇题为《论如何出色地翻译》的论文中,列出了翻译的几条基本原则。

论文虽然简短,却富有创见,所涉问题已与后世翻译理论家所提的一些原则问题相接。

2.2近代译论(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试西方翻译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俄国缺个俄国

18、19世纪被誉为法国翻译活动的黄金时代,译论上最有建树的首推巴托17、18世纪法国翻译高潮,文学史上著名的“古今之争”把法国翻译界分为两派:

厚今派奉行自由译法;厚古派主张所谓准确翻译法。

自由译法占主宰地位。

10佩罗•德•阿伯兰库(Perrotd’AblanCourt)厚今派代表,翻译塔西陀《编年史》,翻译时为追求译文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不惜对原作大肆删减,随意修改,任意发挥,翻译被认为是“漂亮而不忠实”,由于译笔潇洒华丽,颇得读者青睐。

11达西埃夫人(Mme.Dacier)(1654-1720),厚古派代表,翻译《伊利亚特》和《奥赛罗》史诗时,逐字逐句译,力图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风格,由于她的努力,被自由派翻译的面目全非的荷马史诗在法国读者心目中恢复了原作应有的光辉。

但是当时主宰法国译坛的是不准确译法派。

这种风气到19世纪才得到扭转。

12弗朗索瓦-维克多•雨果译莎士比亚全集小说家夏多布里昂翻译弥尔顿《失乐园》奈瓦尔用散文体翻译巨著《浮士德》(歌德)诗人波德莱尔翻译爱伦•坡作品

17、18世纪英国翻译界两位翻译理论家

★13约翰•德莱顿(JohnDryden)(1631-1700)复辟王朝的桂冠诗人,英国古典主义流派的创始人。

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翻译家,主要译作有《伊尼特》等明确提出翻译是艺术,要求在保留原作的特点和不失真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使原作迷人,做到美的相似。

明确提出全面而系统的翻译观:

第一,翻译是艺术;第二,翻译必须考虑读者;第三,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第四,对翻译的三分法突破了传统二分法(直译、意译)的局限,翻译分为逐字翻译(metaphrase)、意译(paraphrase)和拟作(imitation)。

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大发展,德莱顿喜欢意译,建议避免“逐字译”和“拟作”。

★14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AlexanderFraserTytler)(1747-1814)坎贝尔和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的发表

1790出版《论翻译的原则》(西方翻译理论的第一部专著)一书中,届定“优秀的翻译”就是能给读者以原作读者同样的感受。

提出了著名的翻译的三原则,忠实、风格一致和通顺。

研究者说:

“泰特勒的理论标志着西方翻译史上一个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时期的开始。

”19世纪起英国文学翻译和翻译研究出现新的繁荣。

见下文英国的文学翻译和翻译研究出现新的繁荣,

15菲兹杰拉德译出英国翻译史上最优秀的译作之一--《鲁拜集》卡莱尔、乔治•艾略特、拜伦、雪莱、朗费罗等诗人都有佳译问世。

时间?

19世纪及20世纪初英国翻译理论,其研究重点是原文的地位及译文的形式问题。

最典型的是阿诺德和纽曼的翻译原则之争:

由荷马史诗译本触发

16马修•阿诺德(MatthewArnold)1.保留史诗特征,但是体现诗人鉴赏能力2.译文像诗3.检验-学者

17弗朗西斯•纽曼(FrancisW.Newman)1.荷马以古人形象出现2.译文原文无法相比3.重读者

19世纪英国的译风与法国相似。

译派人物

18托马斯•谢尔登翻译《堂吉诃he德》彼得•英特克斯翻译《巨人传》均对原作有自由发挥,但是才华出众,译文瑰丽,受读者赞赏。

19亚历山大•蒲伯(AlexanderPope)(1688-1744)翻译《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时为赢得英国贵族沙龙的趣味,对原作进行了大量的加工。

此时英国译坛意译派占据上风。

浪漫主义运动兴起,直译派对蒲伯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提出批评。

20威廉•柯珀(WilliamCowper)(1731-1800)直译派代表,强调紧扣原文,把忠于原文视为翻译的最高原则。

柯珀以译荷马史诗著称。

也翻译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17-19世纪德国大批文学大师投身翻译,提出各种新颖观点。

使这时期的德国成为全欧洲在翻译研究及翻译研究活动方面引人注目的中心。

21哥德指出译诗的最好方法是采用散文体,并提出翻译三分法。

22荷尔德林(FriedrichHolderlin)(1770-1843)提出人类的每一种具体语言都是同一基本语言即所谓“纯语言”的体现,翻译就是寻找构成一个更贴近所有人类语言所共有的东西的一个所谓“文化和语言上的中间地带”

23约翰•高特夫利特•赫尔德(JohannGottfriedHerder)(1744-1803)狂飙突进文学运动主要代表,提出译者的任务是“解释”,使不懂外语的读者看懂外国书籍。

★24弗里德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1768-1834)西方近代译论史上最著名的理论家。

发表《论翻译的方法》西方第一人首次区分口译和笔译并对之界定,提出要创造一种单独的专供文学翻译用的语言的主张。

在19世纪的英国翻译家纽曼、卡莱尔、威廉•莫里斯中颇有共鸣。

区分“真正的“翻译与机械性翻译,并阐发他的阐释学翻译思想

(提出包括语法释义、心理释义在内的检验语义的诠释学主张,认为译者不能消极地接受原作而必须积极地创造,将翻译分为顺从原作(直译)和顺从译作(活译、意译)两种翻译途径)

(翻导p42现代阐释学创始人,首先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译者,他们从事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

1.商业文本译者(Dolmetscher):

从事商业文本翻译的人员2.艺术文本译者(Ubersetzer):

从事学术及艺术类文本翻译的人员)

25威廉•洪堡(WilhelmvonHumboldt)(1767-1835)提出语言决定思想的唯心主义理论,就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所发表的两元论语言观?

翻译理论建立在他独特的语言哲学基础之上、可译和不可译、语言作为系统和语言作为言语行为问题上的辩证思维。

当时无,但在20世纪引起很大反响。

他从语言本质特性出发,对翻译持一种辩证立场。

P12翻译研究新视野

26蒂霍•蒙森()提出了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翻译要求。

针对当时翻译的“传达原作意思不保留原作形式”“只保留形式不顾内容”的两种类型提出第三种类型的翻译,即要求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形式和内容,同时还让读者能完全看懂。

 

尤金.奈达,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圣经》研究及翻译专家,西方当代翻译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之一。

主要作品有:

《翻译科学探索》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1964

《翻译理论与实践》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1969

观点:

第一,各种语言的表达效能是一致的;第二,翻译要最贴切最自然地再现原文信息;第三,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中心对象;第四,语义分析;第五,翻译分为分析、转换、重组与检验四个过程,其中分析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西译论因其不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语言文化习惯形成了彼此相异的译论体系。

西方翻译理论有着严格的方法论、精确的理论描述、细腻和定性定量的分析。

战后西方翻译研究更是欣欣向荣,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翻译方法、研究角度日新月异。

译介和引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成果,加强中西译论的交流与对话,无疑对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大有裨益。

正如奈达所说,翻译理论应“兼容并包,利用多种手段来解决翻译中的种种难题”。

积极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