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片段及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1992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片段及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片段及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片段及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片段及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片段及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片段及反思.docx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片段及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片段及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片段及反思.docx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片段及反思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片段及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片段及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

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片段及反思

【背景与导读: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内容。

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相似,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时,已经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对“四舍五入法”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把已学过的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迁移类推到求小数的近似数之中,它也是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不会感到太难。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为后面学习小数的求积、商的近似值做准备。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一理念教师们都已知道,而家长们却不是很清楚,在辅导孩子学习时经常是脱离生活而纸上谈兵。

本节课的教学是专为我校家长开放日而设计的。

要求学生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进一步掌握四舍五入法,丰富所学知识。

我的设计分如下几个环节:

⑴创设情景、揭示课题⑵复习铺垫,促进迁移;(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4)独立学习,掌握知识。

⑸畅谈收获,体验成功。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

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

昨天老师到银行办事,只见一位老爷爷和银行工作人员在争论着。

原来老爷爷的利息单上写着税后利息:

9.547元,银行工作人员付给爷爷9.5元,爷爷觉得不合理,两人发生了争论。

你能判一判:

付多少利息钱给爷爷比较合理呢?

生一:

我认为应该付给爷爷9元5角4分,因为人民币的单位有只有元、角、分,第三位小数应该省略。

生二:

我有不同意见。

第三位小数是“7”,它比5大,如果直接省略不妥当,,应该向前一位进1,所以应该付给爷爷9元5角5分。

师:

现在存在分歧了,你能谈谈你的处理意见吗?

(学生交流片刻,一致认为应该付给爷爷9.55元)

生三(若有所思):

我听说人民币还有比分更小的单位是厘。

不过我没见过几厘钱。

师:

你真是个见识多广的孩子。

确实,生活中有“厘”这个单位,1分=10厘。

由于这个单位太小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用到它。

生四:

我发现在买东西的时候也没有用到“分”了,都是几元几角了。

师:

你确实很会观察。

现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了,“分”这个人民币单位几乎从生活中取消了。

平时涉及到“分”时,一般都“四舍五入”到“几角”了。

生五:

那我觉得应该付给爷爷9元5角钱。

生六:

我认为应该付给爷爷9元6角钱。

群生一:

9元5角

群生二:

9元6角(声音越来越大,争论得面红脖粗)

师:

好!

争吵总该有个说理依据。

今天我们学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之后,你就会非常轻松地解决生活中这类现象了。

(出示课题: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反思】

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化的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

为了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了解教材内容体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应选择既贴近学生生活,又紧扣教材知识内容的实际问题作为情境,这里从学生熟悉的“存钱得利息”生活情境中引入,在讨论、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学“求小数的近似数”是生活所趋。

把它作为实际背景来区分准确数和近似数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学生感受数学与人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片断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出示例题:

例1.李明在运动会中的跳远成绩是2.953米,你知道他跳远成绩的近似数是多少吗?

接着明确提出要求:

1.保留两位小数2.保留一位小数3.保留整数

然后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表意见,说出结果及想法。

1、保留两位小数

师提示思考:

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哪一位上的数?

(1)学生独立探索。

(2)小组交流。

(3)反馈后总结:

要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省略百分位后面的数,要看千分位上的数。

运用四舍五入法,“千分位上的3不满5,舍去。

2.953≈2.95

师讲解: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师:

6.587你会保留两位小数吗?

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吧。

2、保留一位小数

(1)小组合作学习。

(2)组内交流,组长汇报交流结果。

自己总结:

要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省略十分位后面的数,要看百分位上的数。

百分位上是5,省略尾数后向十分位进1。

十分位上9+1=10,满十又要向前一位进一,连续两次进位。

2.953≈3.0

师:

近似数3.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一:

可以去掉,根据小数的性质:

去掉小数末尾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

生二:

0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就保留到了个位。

师:

现在有两种不同意见了。

你赞同哪一种说法?

小组交流交流。

生交流后,一致认为:

0不能去掉。

师:

确实,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它起到“占位和表示精确度”的作用。

师问:

刚才我们已知道“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那么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呢?

生齐答: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个位。

3.保留整数

师:

你认为该怎样处理呢?

把你的意见和同桌交流。

点名汇报: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省略个位后面的数,要看十分位上的数。

十分位上的9满5,省略尾数后向个位进1。

2.953≈3

(二)小结:

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要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把十分位上的数四舍五入;要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就要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把百分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反思】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这一理念,本环节教学时,例题1不是课本中的例题,是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编制的例题,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在相互交流和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教学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

在小组交流中把学生的思维充分暴露出来,加深学生对“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理解。

教师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①保留两位小数”的方法上,坚持启发式,让学生多说多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

教师再帮助分析讲解,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在教学“②保留一位小数”时,则问得较少,使学生能根据刚才的知识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

;而“③保留整数”我根本不用讲解,学生就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了。

【片断三】

独立学习,掌握知识。

(一)教学例2.豆豆身高0.984米,我们可以说豆豆大约高﹎﹎﹎﹎米。

(你想保留几位小数就保留几位小数)

学生思考,自由保留小数位数回答出0.984米的近似数,老师板书,请其余的同学说说分别保留了几位小数。

生一:

0.984米≈1米

师:

你知道他是保留了几位小数?

生二:

他是保留到整数的

生三:

这个数也表示精确到个位

生四:

0.984米≈1.0米

生五:

这个结果保留了一位小数

生六:

也是精确到十分位

生七:

我还会保留两位小数0.984米≈0.98米

生八:

保留两位小数又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二)师:

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就在课本第73面。

请认真看书73页,核对一下刚才例2中的结果,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如果没有疑问,就请找出书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知识,做个记号。

然后大声地读出来。

【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新教材要求只是通过几个问题,几句话,做适当的引导,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留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不仅能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而且能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因此,在本环节的设计中,我把课本中的例题作为兴趣例题2,发散学生思维,让他们想如何保留就如何去做,既尊重了学生,又掌握了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注意发挥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知识的海洋博大无比。

我们教师不能也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知识,但是我们可以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学会学习,学会看书掌握知识。

这种学习的技能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益。

【片断四】

畅谈收获,体验成功

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生一:

我学到了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生二:

我知道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也要用四舍五入法

生三: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

师:

那么现在,你再会解决“老爷爷得利息”这个问题吗?

生:

(干脆利落)会

师:

老爷爷的利息单上写着税后利息:

9.547元,你能判一判:

付多少利息钱给爷爷比较合理呢?

生一:

我认为这个问题就是求小数的近似数。

师:

你觉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保留几位小数比较合理呢?

生二:

我觉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保留一位小数。

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用到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角。

生三:

9.547元≈(9.5)元

群生:

(欢喜地)对,应该付9.5元

师:

你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小数?

请你大声说出来。

你想精确到哪一位?

考考你的同桌吧。

生同桌互练。

师:

小数的近似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课余留心观察,看还有什么地方有了小数近似数,下节课大家再来继续交流。

【反思】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解决完“正确处理老爷爷的利息”后兴奋不已。

然后又“参与寻找生活中的小数”过程中,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

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学生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点评与拓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执教者立足于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教学情景,生成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灵活地处理教材:

《新课程标准》提出: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拘泥于教材。

教材中以单独一个例题(量豆豆的身高)出现,执教者巧妙地做了变动,从生活实际引出学生跳远的成绩2.953米,然后重点教学。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把教材的例题作为次重点例2,让学生看图,想保留几位小数就保留几位小数,学生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兴趣。

这些构想和尝试体现了教师对教材使用的科学态度,也表现出了对新教材处理的灵活性。

开放的教学风格:

《新课程标准》提出:

数学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从数学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体现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执教者从“爷爷的利息”入手,生成了问题。

然后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谈谈该如何处理……整节课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民主、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教学与方法”、“生活与数学”、“教材与课堂”这些关系的处理,从本节课我们可以看到高老师正在努力尝试……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点评:

黄石市黄石港区教研中心黄宝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