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新人教版必修20.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31035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新人教版必修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新人教版必修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新人教版必修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新人教版必修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新人教版必修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新人教版必修20.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新人教版必修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新人教版必修20.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新人教版必修20.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教新人教版必修20

第二单元第四课柳永词两首

[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

目标

1.背诵两首词作

2.赏析柳词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炼句

能力

目标

1.体会柳词“景中之情,缘情设景”的艺术魅力

2.品味作者的情感

3.鉴赏虚实结合及白描的手法

情感

目标

体悟古今离愁别恨;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知作者]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早年屡试不第,经常出入于歌楼舞馆,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时人将其推荐给宋仁宗,却得四字批语:

且去填词。

于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通晓音律,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他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形式。

他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

柳永的词在宋元时期流传甚广,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他对秦观等人都有影响。

有词集《乐章集》。

[知背景]

1.《望海潮》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投赠他。

2.《雨霖铃》

这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师而远行,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他这种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本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而痛苦的心情。

[知常识]

1.词与诗的异同

同:

严格的格式要求,如字数、句数固定,平仄规定严格等。

异:

词有词牌;每句字数多数不相等(句子长短不齐,故称“长短句”);多数分段(小令不分段),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用韵较自由,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间换几次韵。

诗无词牌;字数、句数固定,不分段,不换韵。

2.慢词和小令

宋初的词主要是小令。

在柳永以后,长篇的慢词才开始流行。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

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词谱》卷十慢词“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

”“慢曲子”是相对于“急曲子”而言的,慢与急是按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的。

慢词一般都比较长,最短的是《卜算子》,八十九字,最长的是《莺啼序》,二百四十字。

一般来说,凡是和律诗的字数差不多的词,都可以称为小令,字数在六十二字以内。

唐和五代的词大致在这个范围。

一、字音识记

1.珠玑(jī)   2.罗绮(qǐ)   3.骤雨(zhòu)

4.叠

(yǎn)5.凝噎(yē)6.天堑(qiàn)

二、词语解释

1.东南形胜      胜:

优越

2.烟柳画桥画:

雕饰华丽

3.风帘翠幕幕:

帏幕

4.参差十万人家参差:

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5.云树绕堤沙云树:

茂密如云的林木

6.天堑无涯堑:

壕沟

7.市列珠玑珠玑:

泛指大小不同的各种珠宝

8.有三秋桂子三秋:

秋季

9.菱歌泛夜泛:

唱起

10.千骑拥高牙高牙:

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11.吟赏烟霞烟霞:

美丽的自然风景

12.异日图将好景将:

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13.归去凤池夸凤池:

凤凰池,对中书省的美称,这里代指朝廷

14.都门帐饮帐:

篷帐

15.冷落清秋节清:

凄清

16.此去经年经年:

年复一年

17.留恋处,兰舟催发留恋:

心存依恋而不忍离去

兰舟:

木兰木做的船,这是对船的美称

18.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良辰好景:

美好的时光,宜人的景色

一、了解行文脉络

1.《望海潮》

望海潮

归去凤池夸

2.《雨霖铃》

雨霖铃

二、把握文章主旨

1.《望海潮》

《望海潮》描写了西湖景色的秀美和杭州城市的繁华,展现了北宋富裕的都市生活和多彩的市井风情。

2.《雨霖铃》

这首词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清幽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秀淡清幽的词境,通过对将别、临别、别后的种种情景的描绘,述说了羁旅行役之人的悲凉心情。

一、阅读《望海潮》,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请你分析一下这两句有着怎样的艺术表现力?

答:

  

提示:

这两句对仗工整,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读了这两句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

2.简述开端三句在全篇内容与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

  

提示:

从“形胜”与“繁华”两个侧面概括了钱塘自然环境的秀丽与社会的富庶、承平景象。

3.词的收尾处用了“好景”二字,联系全篇及作词缘由思考,这两个字反映出作者怎样的独特匠心?

答:

  

提示:

(1)“好景”指杭州的美好景色,这里回应“赠送”之意,暗指孙何的“政绩”,表颂扬之意。

(2)呼应开篇,使首尾相合;总结全篇,突出赞美的题旨。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答:

  

提示:

(1)写杭州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从地理位置上说,它是东西重镇;从历史传统上说,它自古以来就是繁华都市;从自然景观看,这里有著名的钱塘江,有秀丽的西湖;从市井面貌看,其建筑、设施极其美观,人口密集;从百姓生活看,人们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2)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二、阅读《雨霖铃》,思考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5.曾有人评论《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意境宏阔”,请你具体分析其“宏阔”在哪里?

答:

  

提示:

这一句以“念”字领起,表明是设想后的道路辽阔,“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全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

“念去去”以后之言,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可谓“宏阔”之致。

6.“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历来被推崇的名句,它高明在何处?

答:

  

提示:

(1)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个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勾起离人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时刻里——“酒醒”之后。

离人饮酒,为的是借酒浇愁,然而“愁更愁”,更何况是“酒醒”之后呢?

试想,此时不过是柳永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头,而面对眼前的凄清景象,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炼句

知识解读

高考对“炼句”题的考查,一般涉及赏析诗句的意蕴,表达效果等,要求写出语句的含意,使用的手法,描写的画面、刻画的人物、营造的氛围及表达的情感等。

鉴赏时既要弄清诗句的表面意思,指出其在构思、炼字、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又要把握诗句蕴含的情感,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解答炼句题一定要从内容、形式两方面作答。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答题模式

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作用(结构和主旨)。

7.本词描写了哪些离别情景?

词的上阕和下阕所描写的景色有何不同?

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答:

  

提示:

离别时的情感

离别时的景色

饯别时

心境黯淡低落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

船要出发时

难舍难分、痛苦异常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设想今宵酒醒后

凄凉惆怅,“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杨柳岸,晓风残月

小结

词的上阕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则是对别后的设想,是虚写。

整首词虚实结合,意境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有人说,《望海潮》这首词描写了都市的繁华景象,拓展了词的题材领域,但作为投赠之作,这一写作目的对于它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都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请探究一下,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1:

 观点2:

 观点3:

 答案:

(观点1)我感觉柳永在词中描绘的真实很有局限性,恐怕不那么坦荡。

柳永的这首词是歌功颂德之作,因为他的写作目的是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使得这首词在最后出现了一个格调不高的结尾。

(观点2)我觉得词中所描写的山水之美和都市的生活景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北宋前期的社会历史面貌。

虽为赠献之作,却不能说是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作品。

(观点3)柳永词中的确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阿谀奉承之语,却并不被人们过多计较。

他的词善于铺叙,一气贯注,首尾完整;即使表达曲折复杂的情景,也自然流转,毫不呆滞,深入细致,清晰明朗,好像说出了人们的眼前景和心中语。

这就使得他的作品在当时即“传播四方”。

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手法《望海潮》

1.工于铺叙,善用白描

起首三句,一说地理,二说都会,三说历史,俯仰古今,洞察全局,统领全篇,为下文张目。

“烟柳”两句,前定环境,后写住宅,继以“参差”一句总括。

词中接着写江,对“东南形胜”做进一步的交代;接着又写市场、住宅,对“繁华”做进一步的白描。

下片转写西湖,从环境写到生活,最后称颂孙何,在应酬祝颂中不离杭州,呼应开头。

2.景物描写富有层次感

词中画面迭出,但由于作者处理得极富层次感,所以并无堆砌之感。

如开头先从大景写起,范围逐渐缩小,直至突出重点(东南——都会——钱塘);写湖光山色,先写岸上,后写水面;每一片的内容,先写自然景观,后写人文景观,处处都体现出极强的层次感。

《雨霖铃》

1.融情入景

《雨霖铃》将“多情”与凄凉的清秋傍晚景色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诗意的境界,从而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如词开头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重要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做到了字字含情。

2.虚实结合

上片写眼前的实景实事,突出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却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

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以虚写为主。

素材主题

逆境与成长

[课内·提炼]

柳永一生落魄,屡试不第,考中进士时年近半百,可是仕途坎坷,他并没有得到重用,甚至因作词而得罪皇帝,被弃之不用。

他怀揣一颗破碎的心,混迹于瓦肆勾栏,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使他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不消逝的一座高峰。

[课外·延伸]

1.米勒在逆境中创作出不朽的名画

法国画家米勒,年轻时的作品一幅也卖不出去,他陷在贫穷与绝望的深渊里。

后来,他迁居乡间。

虽然他仍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厄运,但是他并没有停止作画,从此他的画更多表现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

其中《播种》《拾麦穗》等作品,成为美术画廊上的不朽之作。

如果他没有那种奋勇前进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诞生出不朽之作的。

2.安徒生在逆境中创作出不朽的童话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

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

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

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

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

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