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0452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docx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试题

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8分)

1、1937年3月,毛泽东发表谈话指出,阶级斗争应该以照顾大局为原则,采取协商办法,这种改良是革命的,土地革命现在不是主导地位。

这次谈话的背景是(  )

A.土地革命遭遇重大挫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工农武装割据难以为继                        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2、1939年2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举办了游击干部训练班,其后又颁布《游击队整顿办法》《游击队整顿训练大纲》等文件,分发给各战区。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此举意在(  )

A.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为持久抗战调整作战方法                    D.粉碎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

3、1939年,清华大学某学者考察了苏联的莫斯科、伏尔加河流域、顿河区、南北高加索、黑海、乌克兰等地,他回国后写的《苏联纪行》在大后方引起巨大反响。

书中说,“要在建国的题目上求一个榜样,当以苏联为比较最相近了”。

当时中国得出这一结论的出发点是(  )

A.推进国防现代化以抵抗日本侵华        B.认为工业化建设有助于改善民生

C.十月革命为落后国家指明了方向        D.苏联在反法西斯联盟中地位重要

4、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这样描述一场战役:

“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战斗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这次战役(  )

A.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                B.是国共合作进行抗日的典型

C.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

5、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

“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之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

”该规定(  )

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C.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                    D.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6、1946年,汪叔棣在其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认为: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

”由此可知,汪叔棣认为(  )

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九一八事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二战开端于1931年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7某影视作品中,国民党指挥官杜聿明制定战计划时说:

“一旦抓住共军一部,即迅速猛攻,将其包围消灭。

……我们可以阻击华野(华东解放军)于微山湖以东,配合黄维部先击破刘伯承部。

”这一场景应发生于(  )

A.战略反攻时期    B.渡江战役时期     C.平津战役时期    D.淮海战役时期

8、“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

乌托邦式的以及其它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

”这里“新的学说”是指(  )

A.空想社会主义    B.新自由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    D.凯恩斯主义

9、1820年,欧文在《致拉纳克郡报告》中提出消灭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和共同劳动的改革社会的理想主张。

为了用典型示范自己改造社会的计划是可行的,1824年欧文到美国创办了“新和谐”公社,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这表明(  )

A.理想社会的实现必须用革命的方法

B.世界无产阶级已有明确的历史使命

C.成长中的阶级还未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途径

D.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革命实践中不会一帆风顺

10、历史竞赛中,主持人问: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如果你是选手,你的回答是(  )

A.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B.欧洲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C.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                            D.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11、马克思曾指出,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

”他主要强调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源是(  )

A.无产阶级力量弱小                                B.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不充分

C.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12、1871年3月19日,巴黎革命政府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发布外省居民书,号召外省的城市和乡村仿效巴黎的榜样。

这反映了巴黎革命政府(  )

A.具有全国性政权的特点                        B.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性质

C.要求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希望得到广大民众支持

13、1917年4月17日,列宁在经济方面提出: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

”这表明(  )

A.俄国封建残余浓厚

B.俄国沙皇统治已被推翻

C.俄国工人阶级已掌权,为经济变革创造条件

D.俄国革命当前任务是社会主义革命

14、李大钊评论近代俄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今以俄人庄严璀灿之血,直接以洗涤俄国政界积年之宿秽者,间接以灌润吾国自由之胚苗”,从而使那些军阀政客、官僚耆旧们明白“专制之不可复活,民权之不可复抑,共和之不可复毁,帝政之不可复兴”。

这一评论(  )

A.认为二月革命有利中国进步                B.认为十月革命必将影响中国

C.主张效仿二月革命推翻帝制                D.高度赞赏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15、《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

“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表明列宁(  )

A.赞成两个政权并存                                B.主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

16、有学者评价:

“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D.《论十大关系》

17毛泽东在1954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

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

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

”毛泽东意在强调政治协商会议(  )

A.成为联合执政机构                                B.仍是国家立法机关掌握着立法权

C.职能已被人大取代                                D.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必要性

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部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这可以表明人民政协(  )

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                                B.具有开放和包容性

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                                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

19、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

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

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些规定体现了(  )

A.民主集中制原则                                    B.政治协商原则

C.人民民主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21、建国后某一时期,作为统一战线的政治组织——人民政协继续起着调整阶级关系、缓和杜会矛盾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  )

A.政治协商制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        B.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C.政协成为各党派联合执政的机构        D.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已发生改变

22、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

这反映了(  )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发展                B.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选举法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23、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图8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二、主观题(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根据1832 年改革法案,年值10 英镑房产的选举资格使中产阶级成为选民的主体。

1867 年改革法案规定:

在英格兰城镇选区,凡年缴纳直接税20克令并付了济贫税的房产所有人具有选举权。

1884 年《选举权法》宣布,凡持有年值10 万英镑以上的房产、土地或财产的人都具有选举权。

妇女在大选中没有投票权,很多工人因住所经常变化被排除在选民之外。

1918 年改革法规定:

所有21  岁以上以及在战争中服过兵役的年满19 岁的男子有选举权 ;30 岁以上的妇女有选举权。

——摘编自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

材料二根据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规定,“具有选举权的选民占18岁以上公民总数的97.18%”,但当时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选举投票、举手等多种表决形式还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长时期内没有实现城乡同比例选举。

1979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制;199年对人大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数由过去的8:

1修改为4:

1;2010年3月,人大选举法正式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

——摘编自陈晓丹《代议制视角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选举制度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5分)

26.(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统计表

纪念日

时间及设定

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每年1月27日。

联合国2005年设立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

每年12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设立

日本广岛核爆炸遇难者纪念日

日本政府每年8月6日举行

诺曼底登陆纪念日

旨在纪念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

欧洲胜利纪念日

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英国、法国、奥地利、波兰等国家以5月8日为纪念日

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

由于时差的关系,“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的时候,前苏联已经到了5月9日,因此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都以5月9日为纪念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每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设立

材料二在历史教科书中,1983年之前一般没有涉及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问题。

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学历史专业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主编《中国现代史:

下册》,开始正面提到了这种作用: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的斗争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持,同时,中国人民也对世界人民的解放斗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斗争及其胜利,大大的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影响和推动了各国特别是被压迫民族的进步。

在今年的抗战胜利纪念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提法: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它从战争进程的角度点明了中国的作用,对于提升抗日战争的意义是有益的。

——李良玉《正确的历史观念与完整的历史书写——关于抗战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种纪念日设立的共同之处。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抗日战争研究变化的原因。

(6分)并说明中国设立的两个纪念日的意义。

(5分)

27.(12分)选择正确的方式与道路,有利于推动革命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认为,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因为这样做会脱离群众。

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列宁认为革命之所以能够和平发展,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俄国过激派政府,居然成立,居然过了两年。

不管将来结局如何,假定万一推翻,他那精神毕竟不能磨灭。

从前多数人嘲笑的空理想,却已结结实实成为一种制度。

将来历史价值,最少也不在法国大革命之下。

影响自然是及於别国。

——粱启超《欧游心影录》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列宁提倡的夺权方式并分析其原因。

(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过激派政府”、“空理想”分别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价值”。

(4分)

(3)材料三中图一、图二所示历史事件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不同?

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

(5分)

 

高一年级第七次双周练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C

A

D

C

A

D

C

C

A

A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A

B

C

D

B

D

C

D

D

A

B

25.

(1)变化:

对选民的财产限制,逐步取消;对妇女的选举权的限制逐步取消。

(4分)影响:

有利于缓和、调整不同利益集团内部的矛盾;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推进世界民主化进程中作出贡献。

(答出其中2点即得4分)

(2)特点:

实行普选制;由形式主义到真正实施;直接选举范围扩大;城乡代表的人口比例不断缩小,直至同比例选举;立法保障、民主政治完善。

(答出其中3点即得6分)

原因:

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国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6分)

(3)认识:

制度的创新具有渐进性;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资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本质区别;法制建设是民主的保障;民主政治建设应该符合本国国情。

(答出3点5分,2点4分,1点2分)

26、

(1)共同:

缅怀反法西斯战争业绩,以史为鉴(1分);警惕法西斯主义,珍爱和平(1分);凸显人性,尊重生命(1分);各自政府均有特定的政治考量(1分)。

(2)原因:

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上改革开放;思想文化方面重新提出双百方针;两岸关系改善(任意三点6分)

意义:

强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推动了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2分)呼吁各方求同存异、共谋发展;(2分)维护世界和平、捍卫正义良知,开创未来。

(1分)

27、

(1)方式:

和平夺权(1分)原因:

①暴力夺权会导致脱离群众;②人民手中掌握着武器;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用暴力压制群众的现象(2分)

(2)政府:

工兵表苏维埃政府(或答人民委员会)(1分)理想:

社会主义(1分)价值:

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任意两点2分)

(3)不同:

俄国:

城市武装起义(或以城市为中心);(2分)中国:

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

(2分)认识: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