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安全管理学习手册.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19167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24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质安全管理学习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本质安全管理学习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本质安全管理学习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本质安全管理学习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本质安全管理学习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本质安全管理学习手册.doc

《本质安全管理学习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质安全管理学习手册.doc(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质安全管理学习手册.doc

综合段本质安全体系

本质安全管理学习手册

1、本质安全管理:

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企业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系统中已知的危险源进行预先辨识、评价、分级,进而对其进行消除、减小、控制,实现企业人-机-环-管系统的最佳匹配,使事故降低到人们期望值和社会可接受水平的风险管理过程。

本质安全管理的内涵是:

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冰山理论”为理论基础,以PDCA闭环管理为运行模式的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可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

其理念为:

“所有意外均可避免,所有危险均可控制”,每项工作首先关注安全,通过风险评估,排查不安全因素,制定最合适的风险管理措施,把风险切实、有效、可行地降低至可以接受的程度。

2、本质安全管理的目标:

是通过以预控为核心的、持续的、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闭环式的安全管理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做到人员无失误、设备无故障、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进而实现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的本质安全,切断安全事故发生的因果链,最终实现杜绝已知规律的、酿成重大人员伤亡的生产事故发生。

具体体现在“人、机、环、管”本质安全化四个方面。

3、本质安全管理特点:

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以风险预控为核心,以危险源辨识和本质安全管理标准、管理措施为基础的,以人员不安全行为预控与管理为重点的,形成PDCA持续改进的系统安全管理体系。

4、本质安全的基本特征:

一是人的安全可靠性。

不论在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实现个体安全。

二是物的安全可靠性。

不论在动态过程中,还是静态过程中,物始终处在能够安全运行的状态。

三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在日常安全生产中,不因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况而发生重大事故,形成“人机互补,人机制约”的安全系统。

四是制度规范,管理科学,杜绝管理失误。

5、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

1)风险预控管理

2)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管理

3)组织保障管理

4)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5)辅助管理

6、本质安全管理特点:

(1)全员性;

(2)动态性;(3)整体性;(4)闭合性;(5)超前性;(6)可控性。

(1)全员性。

人人有责任搞好本质安全管理,人人都必须提供安全信息。

上自段长、下至工人,都要参与本质安全管理工作。

(2)动态性。

根据工作情况不断变化,本质安全管理必须不断线,并进行动态适时地管理。

(3)整体性。

本质安全管理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各系统、各环节、各部门、各层次、每项工程、每个工种、每道工序,是全员、全部门、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的过程。

(4)闭合性。

本质安全管理通过各种信息载体,收集、筛选、整理、分类、整改、反馈各种安全信息,针对事故链,进行周而复始地循环、无漏洞、无死角的闭环管理。

(5)超前性。

及时收集筛选不安全信息,对发现和分析可能发生事故和隐患部位,进行超前预测预报,做到防患于未然。

(6)可控性。

强调本质安全不是绝对安全,是控制住已知规律的事故,是消除人因事故,预防可以管理的事故,是使事故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本质安全管理是一个不断改善的过程。

7、本质安全基本原理:

(1)最小化原理;

(2)替代原理;(3)稀释原理;(4)简化原理。

(1)最小化原理:

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系统中的危险因素。

系统中的危险因素越少,发生事故的概率就越小;危险物质的数量越少,发生事故所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就越小。

在生产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均应利用最小化原则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或危险物质的数量。

在无法彻底消除系统中的危险物质时,应尽可能减小危险物质的数量。

这样即使发生事故,其影响程度也会相对减小。

在某一区域中减小危险物质的数量,便可以减小事故发生可能造成的严重程度。

(2)替代原理:

在系统中使用相对更安全的物质替代危险的物质。

例如可以用不可燃物质替代可燃性物质、用不使用危险材料的工艺替代使用危险材料的工艺。

(3)稀释原理:

必须使用含危险性事物时,采用危险、有害物的最小危害形态或造成最小危险的环境、工艺等条件。

稀释原理有时可以看作是最小化原理的逆过程,强调作业环境的安全特性。

(4)简化原理:

保证系统中的工艺、设备、管理程序、制度等保持最简洁、科学、合理。

简化的工艺、设备、管理程序运行所包括的部件、要素较少,结构简单、明确,运行效率高,可以减少失误。

简化原理具有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的涵义,内容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方面。

从对危险进行消除或减小的角度讲,本质安全的这四项基本原理,最小化、替代、稀释、简化呈现出依次减弱的趋势。

8、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有哪些工作流程?

第一步是对危险源进行辨识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三种状态及时态、同时还要分析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及事故类型,这个过程事实上也就是风险识别的过程。

第二步是风险评估过程.此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衡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此过程是对风险(也是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的过程。

第三步是风险控制过程。

此过程又可以细化为: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过程,危险源的监测、预警、控制过程。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识别)结果,确定管理对象、管理主要责任人、监管责任人及监管部门,其次要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针对危险源制定合理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9、本安体系的实施流程:

采用戴明的PDCA管理模式设计,PDCA循环强调持续改进。

 

改进(Action)

计划(Plan)

实施(Do)

检查(Check)

本质安全管理绩效测量(日常检查、管理审核、管理评审)

体系持续改进

1.管理层承诺:

本质安全管理方针、目标及发布令

2.成立本质安全管理委员会及其组织机构并分配职责

3.本质安全管理主题、覆盖范围及术语定义

4.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总要求和实施运行流程

5.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及文件、记录要求

1.风险管理

2.标准与措施管理

3.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与管理

4.管理保障

5.本质安全文化建设

6.管理信息系统

10、闭环式的本质安全管理运行体系是什么?

本质安全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持续的、预防性的、全面、全过程、全员参加的、境域工的安全管理活动,使企业安全事故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以实现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安全生产。

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求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按照PDCA的原则持续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为保障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系统的完善和有效运行,要求企业在具体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对于每一个管理环节,都应努力构建基于PDCA的管理模式,形成“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的闭环式安全管理运行体系,推动企业本质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从模式运行的过程来看,一个PDCA仅是其中的一个循环,在任何一个部门、一个系统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PDCA运行模式。

根据运行模式全过程、全系统的特点,如果将企业或单位看作一个大循环,而将各部门、各时期的循环看作小循环,那么小循环的正常运行就成为大循环运行的保证。

11、什么是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的内涵是什么?

危险源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内涵:

危险源辨识是对各单元或各系统的工作活动和任务中的危害因素的识别,并分析其产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危险源辨识不同与隐患排查,隐患排查是检查已经出现的危险,排查的目的是为了整改,消除隐患。

而危险源辨识是为了明确所有可能产生或诱发风险的危害因素,辨识的目的是为了对其进行预先控制;危险源辨识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工作中,不仅要辨识系统现有的危险源,还要预测分析出系统潜在的、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源。

12、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什么?

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预先找出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其进行预控。

辨识出危险源,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后,如何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预控管理,需要明确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要明确对危险源管理的标准是什么,即管到什么程度才能算是控制住危险源了;其二是要明确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个标准,即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13、危险源辨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企业是一个由人-机-环-管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其危险源分布十分广泛。

为了能相对较为全面的辨识出所有危险源,根据系统工作的原理,危险源辨识须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分别考虑。

这样既能够保证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且方便对危险源进行分类控制和管理。

(2)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除了需要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考虑,还需要考虑三种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三种时态分别批过去、现在和将来。

由于危险源具有潜在性,所以辨识危险源必须考虑各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过去曾发生过什么事故或事故,从中吸取教训,找出事故的原因,考虑目前系统中存在或潜在什么不安全因素。

此外,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还要分析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风险后果及事故类型。

(3)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辨识了危险源之后,才能对其进行风险评估,进而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

这项工作全面、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后期工作的进行。

危险源辨识首先要明确辨识的范围并进行单元划分,同时需要搜集辨识的依据,其次要确定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最后按照辨识的基本内容进行辨识。

14、危险源辨识的依据有哪些?

在危险源辨识前,需要广泛搜集相关的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科学地筛选,作为辨识的依据。

一般而言,需要搜集的资料主要包括:

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条例、标准和其他要求;相关的事故案例、技术标准;本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等相关信息;事故的发生机理。

15、危险源辩识主要采用的方法:

(1)工作任务分析法

(2)事故致因机理分析法。

(1)工作任务分析法

具体操作:

以清单的形式列出本岗位所有的业务活动、活动场所及每项业务活动具体的实施步骤,对照相关的规程、条例、标准,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综合考虑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工作中存在或潜在危险源。

主要用途:

辨识生产活动中的危险源。

优点:

简便、详尽、易掌握。

缺点:

受工作人员主观因素影响。

(2)事故致因机理分析法

具体操作:

根据生产系统中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事故,寻找与事故有关的原因、条件和规律。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分析辨识出系统中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因素。

适用范围:

分析生产系统中各类事故产生的原因、条件、规律。

优点:

针对性强。

缺点:

专业性强,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16.危险源监测模式

(1)危险源实时监测:

由于某些危险源对事故发生与否影响非常重大,因此这些危险源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处理,对这些危险源必须实施连续的检查和监测,即实时监测。

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实时监测是广义上的实时监测,只要是对危险源连续地进行监测就是实施监测,不一定要精确到每分每秒都在监测。

(2)危险源定期监测:

某些危险源不能够也没必要对其连续的进行监测,单位可根据危险源对事故影响的轻重缓急,规定检查或监测该危险源的时间和间隔期限,由工作人员按规定定期对其进行检查或监测。

17.危险源动态信息采集方法:

填表的方法、监控仪器监控的方法、举报的方法、其他信息采集方法。

18、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的区别:

隐患排查是检查已经出现的危险征兆,排查的目的是为了整改,消除隐患。

危险源辨识是为了明确所有可能产生或诱发事故的不安全因素,辨识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对危险源进行预先控制。

危险源辨识不同于隐患排查。

19、什么是人-机-环-管本质安全?

人:

人员的本质安全,要求员工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较强的安全意识,具有良好的安全素质,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能按规程操作,杜绝“三违”,杜绝人为失误,实现人员的本质安全。

机:

设备的本质安全。

一方面是对机器设备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要求,要求机器设备具有故障检测和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