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0212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11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自然辩证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自然辩证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自然辩证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自然辩证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docx

《自然辩证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docx

自然辩证法

2003级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内容提要

1.“自然辩证法”术语的由来:

1925年,前苏联理论界将恩格斯的四束遗稿,冠以“自然辩证法”的书名,以德文和俄文对照的形式出版之后,“自然辩证法”

就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在许多国家广泛出现。

2.“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3.作为交叉学科体系的“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义:

(1)教学要求修订前的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2)根据2003年教学要求的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是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与历史唯物主义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讲: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1)自然界并不是从来如此、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有其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

(2)人类对自然界发展过程的认识本身,也有一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过程。

(3)“自然界往往要等候辩证法很久”,而所谓的自然辩证法不过是自然界的这个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程在人类认识上的反映,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东西。

(4)“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过程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辩证法都不可避免的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什么是自然?

自身包含有生长、分化与演化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我们的宇宙起源→基本粒子起源→化学元素起源→天体起源→地球起源→地球圈层分化→有机物起源→生命物质起源→生物圈→-社会圈-人类的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

什么是自然界?

[1]自然界是指自身表现为具有不断生长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一与多的统一;“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存在与非存在的同一)

[2]自然界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

[3]自然界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什么是自然观?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自然界总图景的把握。

浓缩为观点(抽象思维);展开为画面(形象思维)。

一、自然观的分类

1、人类历史上的自然观分类:

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科学的自然观

分类的思想方法:

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视角提出上述分类。

自然观从根本上来

说,是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

文化的基本要素:

观念/行为模式。

自然观并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简单地、被动地临摹的结果,而是人们根据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与科学技术条件下,自己的认识观念框架去主动地同化和重新建构自然界图景的结果。

(1)神话及原始宗教的自然观:

是人类社会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之后,早期对自然力量的恐怖和对社会中享有主权(司法与决策权)的集团的恐怖在观念上的反映。

(2)哲学的自然观:

自公元6世纪以来,思想家们一直在寻求一套统一的观念范畴,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评价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

(3)科学的自然观:

到了近代,人类文化开始步入以科学为主旋律的时代,科学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体制,形成以科学为背景的自然观。

例如:

“大爆炸宇宙论”…等等。

哲学的自然观

1、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

(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3)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现代科技革命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

(1)思想方法:

对千差万别的自然现象追本索源,寻找“变中之不变”,作为自然的本原和统一的基础。

(2)事例: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对万物本原的看法:

泰勒斯:

“水”,阿那克西米尼:

“气”,

赫拉克里特:

“火”,阿那克西曼德:

“无限者”。

古希腊伊壁鸠鲁与德莫克里特的元素论与原子论。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小结:

(1)从感觉的直观出发,从整体上思辩自然界的本质与规律,从某种或某几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在某种特殊的结构中来寻求自然界的统一,并以此来勾画自然界的总画面。

(2)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构成世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看到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方面,并把他们的对立统一,看作自然发展的动力。

(3)特点:

质朴性、思辩性、猜测性。

3、中世纪(5—17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天堂-地狱图”的自然图景)

(1)经院哲学(繁琐哲学):

采用思辩逻辑来论证神学自然观并使之系

统化。

(2)目的论:

世界万物在始动者的推动下运动而服从于造物主的目的。

(3)地心说:

这是统治人类思想达1500年之久的一种关于太阳系的几何表示法。

它认为大地是球形,居于宇宙(太阳系)的中心不动,天体绕地球旋转,这是最早的被神圣化了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4、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机械论自然观)

(1)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近代自然科学崛起于欧洲的中南部。

在古代,这一地区既没有东方古国那样光辉的科学成就,也没有古希腊那样令人赞叹的文化遗产。

相反,在漫长的中世纪,这一地区的生产发展迟缓,教会统治严酷,科学文化一直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

但是,15世纪后欧洲社会从这里开始了一系列深刻而巨大的社会革命,这就为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准备了社会历史的前提条件。

A、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B、开拓市场的需要是改变人们世界观的途径

C、伴随着欧洲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也展开了一场以复兴古希腊文化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反对宗教神学,把科学从神学束缚下解放出来,把个人从封建专制下解放出来,成了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

提倡理性主义,用人的理性、用科学的权威对抗教会的权威,并把理性、科学、人道视为三位一体的东西,这种新的世界观对于摧毁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就是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古典资产阶级哲学。

(2)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

哥白尼-布鲁诺-伽里略-开普勒

⑴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1473~1543:

“人类精神解放的奠基者”,《天体运行论》:

“日心说”(观察方法、数学方法)

⑵布鲁诺G·Buruno1548~1600:

“科学的殉道者”

《论无限宇宙与世界》:

“宇宙无限论”自然主义、逻辑推理。

⑶伽利略GalileoGalilei:

“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者”

《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种宇宙体系的对话》:

自由落体定律、运动相对性原理、使用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四个卫星。

(观察方法、数学方法、实验方法逻辑推理方法)

⑷开普勒J·kepler1571~1630:

“天空法律制定者”

《宇宙的奥秘》、《宇宙的和谐》、《新天文学》、天空行星运行的三定律。

(4)牛顿经典物理学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

牛顿I·Newton1642~1727:

“‘天上—人间’两个力学世界的统一者”,《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万有引力定律、运动三定律,(公理化方法,演绎方法。

(5)形而上学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及其历史局限性

A、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观点:

“自然界绝对不变”。

B、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

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

看不到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特别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内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C、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的原因:

第一,当时自然科学的总体水平不高,各门科学的发展没有超出力学的水平。

因此,经常用牛顿的机械力学框架来看待自然界及其中的一切事物。

(牛顿的科学研究四法则-与他的思维方式特点。

第二,问题

(1):

牛顿物理学基本原理的核心观点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观点“自然界绝对不变”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机械性-只有位置,动能势能传递,而无变化多样性,因此,“自然界绝对不变”。

静止性—惯性定律:

“静者恒静,动者恒动”,万事万物彼此在空间中孤立,静止地排列,没有时间上的生成,演化和发展的历史。

所以,自然界的运动需要超自然的外力做“第一推动”。

还原性—把事物抽象为无内部结构的“质点”或“最基本的,不可分,不可入的原子”。

世界=原子+虚空。

问题

(2):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错误,在思想方法上的根源是什么?

(自然科学规律与作为自然观的哲学理念之间有特殊与一般的区别,规律具有层次性,不能简单外推。

第三,当时自然科学尚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的经验科学阶段,因此,经常需要把事物从总体联系中割裂来,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

看不到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特别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内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第四,当时自然科学主要采用的是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忽视综合与演绎的方法,因此重视的是个别与特殊,忽视整体与普遍。

(6)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冲击

天文学: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

该理论对哲学自然观的意义是什么?

地质学:

赖尔的地质渐变论(现实主义,以今推古法。

物理学: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该理论对哲学自然观的意义是什么?

化学:

原子论,周期律,和人工合成有机物(该理论对哲学自然观的意义是什

么?

生物学:

细胞学说与达尔文进化论。

(该理论对哲学自然观的意义是什么?

(7)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使得自然科学由“分门别类地收集材料的经验科学”上升为“对各类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做统一理解的整理材料的理论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由以积累现象和知识为目的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达到记录,分类,分析,归纳等经验方法扩展为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对不同领域进行比较(达尔文进化论主要的方法),提出科学假说(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伏加德罗的分子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皆始于假说),通过演绎,提出理论和理论体系的理论思维的方法。

因此,自然科学本身的辨证性质与形而上学自然观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天文,地质,物理,化学,生物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在主张“自然界绝对不变”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冲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尤其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充分揭示了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辩证法,它表明:

过去被看作是孤立的,割裂的现象,现在被看作是统一的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过去被当作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现在被证明是逐一形成的,它们不仅在空间上展示出多样性,而且在时间上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和转化的历史。

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辨证性质。

这时,正如恩格斯所说:

“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熔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它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来说也能够指出各领域之间的联系了。

这样,我们就能够以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的图画。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自然哲学创立者的观点,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别,辩证法的思想在古希腊人那里只是天才的直觉和猜测,因而具有朴素和自发的性质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则是以精确科学为依据的,因而是自觉的,成熟的方法和观点。

【第一讲教学要点】

古希腊还没有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的朴素的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

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它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这种自然观包含在当时关于自然的研究与探索的自然哲学中,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实验与分析的基础上,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直观、思辩和猜测的性质。

它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一.17、18世纪自然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6、17世纪开始了以实验与理性方法相结合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在伽里略、开普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对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

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推动。

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

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这些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

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

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了解局部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

近代自然科学的这种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二.19世纪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自然科学从收集经验材料的阶段进入系统整理材料的和理论概括的阶段,在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个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发现。

特别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理和电磁转化理论的建立)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建立,深刻的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辨证性质,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它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即认为: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长的基础;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

它的方法是辩证的,即认为:

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它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

它的基本原理是: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辩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

它无论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以及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发展。

课外阅读: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44—462页)

第二讲: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系统自然观(第3周)

【第二讲教学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视野

(一)

现代自然观研究内容的深化:

“物质观→系统、层次观→运动、时空观→演化发展观”

第一节:

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进入现代自然观考察视野的自然界范围:

“存在的自然界演化的自然界人化的自然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1.存在的自然界:

自然界统一于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和过程之间通过相互转化而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存在的自然界,也就是当前的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能够涉猎的对象总体。

“所谓自然就是理性观察,实验的种种对象。

”(布丰、洪堡)。

“我们自然科学的界限,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的宇宙,而在我们的宇宙以外的无限多的宇宙,是我们认识自然时还不知到的。

”(恩格斯)。

“相信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有一个独立存在的自然界,这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爱因斯坦)从物质形态上来说,存在的自然界是实体与场(引力场-电磁场-强场-弱场)的总合。

今天人类正探索着“渺观-微观-宏观-宇观-胀观”5个层次时空范围的客观世界。

人类探索存在的自然界的三个方向分别是:

(1)向宏观层次方向发展:

我们研究“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生物个体-种群-人类社会”;

(2)向宇观层次发展,我们研究“行星-恒星-星系-星系团-总星系,黑洞的形成,类星体和

暗物质……”;

(3)向微观层次发展,我们研究“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

(4)向非线性和复杂性方向发展,我们研究各种物质形态、层次、结构和功能以及信息的

相互关系……。

2.演化的自然界:

自然界“过去→现在→未来”生成和转化的多样性统一体。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把世界看成是在本质上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即某种发展的东西,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理论,大约在150亿年前的爆炸初期,宇宙处于高温高密状态,只存在着中子、质子、电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

以后宇宙沿着两条线平行发展:

一条是宇观链,即天体演化和地质演化;另一条是微观~宏观链,后者表现为物理进化、化学进化、生物进化和社会进化。

现代自然科学所认识到的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就是物质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沿着这两条链逐渐生成并且不断转化的。

物质首先分为场与实物。

场有电磁场、强场、弱场和引力场。

实物从简单的粒子一直到复杂的生物个体。

场与实物之间有相互作用。

20世纪60年代初,在加速器的实验中,发现了100多种基本粒子。

这些基本粒子分为两类:

一类是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如中子、质子、π介子、奇异粒子和一系列的共振态粒子,统称为强子;另一类只是参与电磁、弱相互作用的粒子,如电子、μ子和中微子等,统称为轻子。

高能物理实验又进一步揭示上百种强子是由更小的夸克组成,到1995年共发现了6种夸克(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粲夸克、底夸克和顶夸克)是构成数百种强子的基本单元,同时轻子的发现也达到6种(电子、电子型中微子、μ子、μ子型中微子、γ轻子、γ型中微子),因此,夸克与轻子就是目前认识到的物质结构的新层次。

从层子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的发展过程称为物理进化。

由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的发展过程称为化学进化。

由生物大分子单细胞生物植物、动物;高级动物人类的发展过程称为生物进化。

人类有感觉、思维、意识形态,人类社会有各种不同的形态的社会进化。

从天体演化地质演变人工自然进化中产生的物质形态有:

总星系星系团星系恒星行星(地球)物质凝聚态原材料工农业产品人工智能机器人……。

21世纪最大的挑战或者说最新的物质形态将是人造生命的诞生。

物质世界的形态是多样的,但这些物质形态又统一于它们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人化的自然界:

自在的自然界→人化的自然界→人工的自然界

(1)自在的自然界:

人类的认识和作用手段尚未触及的那部分自然界(空间上总星系之外,胀观层次无限广阔的宇宙;基本粒子以下,藐观层次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以及渺观-微观-宏观-宇观-胀观各层次中尚未认识到的非线性复杂系统和过渡转化形态。

它们目前尚且只是一种纯客观自在的黑箱系统,只是人化自然进一步拓展的潜在基础。

(2)人化的自然界:

人类观察而能感知其信息的自然界,包括所有进入人类认识和实践范围的自然物,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

人化的自然界可视为人与自然构成的一个通讯系统,它的范围是同一时代自然科学的边界。

(3)人工的自然界:

人类实践的成果、实践手段所及从而被改变了的那一部分自然界。

包括人工自然物,人为现象和过程,以及受到人类实践活动影响的地球与空间生态系统。

4、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代自然观的出发点和归宿。

(1)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态的演化来说:

“人与自然的原始和谐”(原始社会、渔猎社会)→人类的行为的后果尚在纯自然的生态安全的范围之内,没有超出纯自然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循环再生的能力。

“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人类的行为的后果越出了纯自然的生态安全的范围之外,作为人类实践产物的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则缺乏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循环再生的机制与能力。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社会)→建立与健全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循环再生的机制与能力,将人类的行为的后果有效地控制在纯自然的生态安全范围之内;把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起来,从“地球村”的整体角度重建社会圈与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的平衡。

(2)从自然观形态上来说:

“人是自然的奴隶”-“以认识自然为主-古代朴素自然观”

“人是自然的主人”-“以改造自然为主-形而上学自然观”

“人与自然平衡的重建”-“社会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视野

(二)

自然界的物质多样性主要是回答在自然界中存在着的“是什么”的问题;至于自然界“如何存在”的问题,则是由系统观、时空观和演化观来回答的。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存在方式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一)物质联系方式的系统性

如何看待人类所面对的自然界?

在不同历史条件与科学理论的背景之下,不同的自然观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古代的科学思维方式既是整体的,又是思辩的,用猜测来弥补科学事实之不足,因此认为自然界的构成是一种“原子(实体)+虚空”的模式。

近代的科学思维方式是分析的、还原的,同时又是经验(实证)的。

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飞跃,就是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既注意追求谨严精细同时又注意追求整体;因此现代的科学思维方式实现了由实体(无内部结构、各向同一)到系统(内部由要素和层次组成,外部有环境)的飞跃。

这就是说,物质在具有无限多样性的存在方式的同时,又集合成为拥有各自特异的性质与关系的集合体。

因此,按照与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与事件来思考世界的方式,用集成的性质与关系的集合体来思考世界的方式就形成了系统的观点。

用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这就是对待存在的自然界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

恩格斯在19世纪后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时就已深刻指出,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的清晰的图景。

系统思想是从不同学科的发展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对系统概念的表述也带有一些学科思维方式的特色,例如,从关系、集合的角度定义系统,或从输出、输入、变换的角度定义系统,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定义系统…等等。

从哲学自然观的角度上看,可以认为系统是物质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

物质存在的系统方式,就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对系统概念的理解,包括如下要点:

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

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形成特定的结构(数量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相互作用结构…。

)系统的结构使它成为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功能是在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

只有那些由于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且形成新的属性突现的联系,才能构成系统。

用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所有的物质形态都处于系统之中。

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不同的系统类型。

例如,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区分为:

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