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新人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7873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新人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新人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新人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新人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新人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新人教.docx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新人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新人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新人教.docx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新人教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必须掌握的内容:

1.长度及时间的各种单位及换算关系;

2.刻度尺及秒表的使用方法;

3.会测长度和时间,能正确读出刻度尺的示数,能找出刻度尺使用时的错误;

4.知道误差是什么,与错误的区别;

5.熟练记住速度的公式及变形公式,记住计算题的解题格式,会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6.刻度尺读数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是一个很容易出错的考点(重要)

基础知识:

1、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是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依次是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必须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1km=1000m=103m;1m=10-3km

1m=10dm=101dm(观察0的个数和10的指数,你找到什么规律了?

=100cm=102cm

=1000mm=103mm

=1000000μm=106μm

=1000000000nm=109nm

面积的单位换算

1m2=(1m)2

=(10dm)2

=102dm2

1m2=(1m)2

=(102cm)2

=104cm2

1mm2=(1mm)2

=(10-3m)2

=10-6m2

1cm2=(1cm)2

=(10-2m)2

=10-4m2

体积的单位换算

1m3=(1m)3

=(10dm)3

=103dm3

1m3=(1m)3

=(102cm)3

=106cm3

1mm3=(1mm)3

=(10-3m)3

=10-9m3

1cm3=(1cm)3

=(10-2m)3

=10-6m3

4、常用的长度,可用于估计物体的长度(不同的人略有不同,视自己的情况而定)

1米:

从地面到自己肚脐的距离

1分米:

从手腕到中指指根的距离

1厘米:

食指指甲的宽度

5、刻度尺的使用:

⑴、使用前—“三看”:

量程、分度值、零刻线(下边括号内的文字为解释,知道就行,不用背)

①、它的量程是多

少?

(量程:

刻度尺的测量范围)(看量程的目的:

便于根据物体的大致长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②、它的分度值是多少?

(分度值:

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看分度值的目的:

便于准确而迅速的读数)

③、观察零刻线在哪里?

是否磨损了?

(如果磨损了会造成测量偏大,解决方法:

可选某一整数刻度为新的“零”刻线,这时,物体的长度=末读数—“零”刻线所对应刻度的的读数)

⑵、使用时:

选-放-读-记

①、选:

要根据测量要求选取分度值和量程合适的刻度尺;

②、放:

刻度尺的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贴近被测物体并平行于被测物体;(歪了会测的偏大还是偏小?

为什么?

③、读:

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不能斜视,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即:

准确值+估计值=测量值;

如:

5.2cm+0.08cm=5.28cm(和

上一行上下是对应的)

④、记:

记录的测量结果既要有数值还要有单位,即:

测量结果=数值+单位

6、刻度尺读数要估读(当物体的末端正对着某一刻线时特别容易忘记估读或读错),读数必须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如上图,读数的步骤和思路:

(不用背,明白了就行)

(1)、明确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就明确了读数应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2)、物体的右侧位置在2.6cm和2.7cm之间,读2.6cm就偏小了,读2.7毫米就偏大了,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估计着分成10份,物体对着这1mm中间偏右一点,大约是0.7mm处,即比较准确的

读数应该是:

2.6cm(准确值)+0.07cm(估计值)=2.67cm;当然,每个人估计的不一样,也可估读为2.66cm或2.68cm,如果差的太多就不对了。

(3)、物体的左侧正对着1cm刻度线,不是读“1cm”,也不是读“1.0cm”,因为0是毫米位,还没读到毫米的下一位,由于是正对刻度线,不多也不少,所以估读到毫米下一位的也是0,应该读“1.00cm”;

(4)被测物体的长度=2.67cm—1.00cm=1.67cm

如上图,读数的步骤和思路:

(不用背,明白了就行)

(1)、明确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就明确了读数应读到“毫米的下一位”;

(2)、左边已与零刻度线对齐,读数不是“0cm”,也不是“0.0cm”,应该是“0.00cm”,第一个0是厘米,第二个0是毫米,第三个0是毫米的下一位;

(3)、右边物体的边缘正对着2cm的刻度线,读数不是“2cm”,也不是“2.0cm”,应该是“2.00cm”,2是2厘米,第一个0是毫米,第二个0是毫米的下一位,是估读的。

(4)、被测物体的长度=2.00cm—0.00cm=2.00cm(通常左侧正对零刻度线,直接读右侧的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长度)

7、根据读数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

由于读数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根据读数可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什么,即:

正确读数的倒数第二位数和刻度尺的分度值应是一致的。

如:

3.14cm中的倒数第二位数是1,处于毫米位置,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mm,5.264m中的倒数第二位数是6,处于厘米位置,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cm。

8、练习巩固:

请一一说出图1-4中的错误,并说出1-5中的刻度尺与6中的刻度尺有何不同考点:

(1)、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测量的起点,则直接读出测量终点的读数即为被测长度;但如果测量起点对应的不是刻度尺真正的零刻度线,则“被测长度=末读数-初读数”。

许多同学直接读出末读数就当成被测长度了。

(2)、刻度尺的读数不同于其他读数,它要求估读,即读到分度值(分度值就是相邻两个刻度线间的长度,表示刻度尺的准确程度)的下一位,也就是说读出的数的倒数第二位应该是分度值。

如左下图所示的刻度尺分度值为1mm,左端测量起点应该读为4.00cm,而不是4cm或4.0

cm,右端测量终点应该读为6.70cm,而不是6.7cm。

右下图中左端的读数为_____________,右端的读数为_____________,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_____。

9、时间的国际单位是:

秒,符号s,其他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0、时间单位换算:

1h=60min=3600s1min=60s

11、物体的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方法只能减小误差,并不能使误差消失。

12、减小误差的方法:

主要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还有使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等。

(只掌握第一种方法就行)

13、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14、几种特殊的测量长度的办法:

⑴、测厚度均匀的纸的厚度;(累积

法)

1、将

纸捏紧,用刻度尺测出纸的厚度L;

2、数出纸的张数n;

3、计算出一张纸的厚度,

注意:

①、测量时应捏紧,纸张之间不留缝隙,否则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大;

②、刻度尺的分

度值应小些,这样测量结果会准确些;

③、测量值应除以纸的张数,而不是页数,因为“张数=页数÷2”。

⑵、测细铜丝的直径;(累积法)

①、将铜丝紧密而不重叠的缠绕在粗细均匀的铅笔上,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长度L;(只要粗细均匀的圆柱形物体都行)

②、数出线圈的圈数n;

③、计算出钢丝的直径,

注意:

①、

铜丝缠绕时应紧密接触,铜丝之间应不留缝隙,也不应重叠;如果有缝隙或重叠会导致什么结果?

偏大还是偏小?

③、刻度尺的分度值应小些,这样测量结果比较准确;

④、应用线圈的长度除以圈数而不是铜线的长度。

⑶、根据地图测量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化曲为直法)

①、将一根没有弹性的线沿所测曲线摆放,首尾做好标记后伸直,用刻度尺测出首尾之间的长度L;

②、利用比例尺换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注意:

①、应选择不具伸缩性的线;

②、应让线与地图上的某段曲线重合;

③、刻度尺的分度值应小些;

④、应用比例尺换算时,应注意计算的准确程度。

⑷、测硬币的直径或圆柱体的直径。

①、直角三角板的两个直角边应和刻度尺重合,将硬币夹在中间,不留缝隙,分别读出两个三

角板竖直的直角边在刻度尺上所对的读数;

②、硬币的直径=末读数-初读数

③、如果是利用此装置测硬币“厚度”,应同时测多个面值相同的硬币的厚度,再除以硬币的个数。

为什么这么做?

有什么好处?

写实验步骤的几点要求:

1、分步写,每测出一个物理量或数出一个物理量为一步;

2、每个步骤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怎么做+测什么+字母

最后一步一般是用公式将所测的物理量用前面步骤中测得的物理量字母表示出来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必须掌握的内容:

1、机械运动的定义及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发生了机械运动;

2、什么叫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与所选取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4、过桥问题不要忽略了车长

基础知识:

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可以看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了。

2、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一个物体被选作参照物后就拿要研究的物体与它进行比较,看要研究的物体是否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从而得出物体是否发生机械运动的结论。

3、同一个物体是运

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例如:

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选择路边的树为参照物,汽车相对于树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说“汽车在运动”;如果我们选择汽车里的司机为参照物,比较后发现,汽车相对于司机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从而可以得出“汽车没发生相对运动,是静止的”结论。

4、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地面上固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此时,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

也就是说,当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参照物是什么时,参照物一般就是选取了“地面”。

5、你能说出下列诗句中诗人所选取的参照物吗?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参照物是__________

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之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_____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1、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它是最简单的运动。

2、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用字母“v”表示。

3、速度公式:

速度=

v=

★★变形公式:

s=vtt=

(必须牢记)

4、速度的单位换算:

(重要)★

例如:

15米/秒=15×1米/秒

=15×

=15×

=15×3.6千米/时

=54千米/时

15米/秒化成54千米/时说直白一点就是把“米/秒”前的数乘以3.6,然后把“米/秒”换成“千米/时”★108千米/时=108×1千米/时

=108×

=108×

=108×

米/秒

=30米/秒

“108千米/时”化成“30米/秒”说直白一点就是把“千米/时”前的数除以3.6,然后把“千米/时”换

成“米/秒”★

5、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5m/s的物理意义是:

物体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5米。

(必须会)

7、在日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物体做的都是变速运动。

在不要求很精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以用v=

求物体的平均速度,这时v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

8、应怎样理解平均速度呢?

平均速度只能表示某段特定路程上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的,这段路程中的一部分路程的平均速度不能表示全程的平均速度,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能表示这段路程中的一部分的平均速度。

另外还要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9、运动状态包括两个方面:

⑴、运动的快慢;⑵、运动的方向。

只有二者都不变时,运动状态才不变,否则,运动状态改变。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时主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10、速度问题解题技巧:

①、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想象过程→画出简图→标明已知和未知;②、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一般是指路程之间、时间之间的关系。

如:

运动时间相等;路程之间存在s=s1+s2或s=s1-s2或两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等其他的关系。

11、人步行的速度约是1m/s,利用这个速度值,可以在测量步行时间的情况下利用s=vt粗略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或者在知道两地之间距离的情况下利用t=

测量步行所需的时间。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

1、

原理:

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所用的时间t,利用

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原理图:

3、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底端C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B,测出小车到B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

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6)、计算出从中部B到底端C时的路程s3和时间t3,进而计算出平均速度v3。

路程(c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cm/s)

s1=

t1=

v1=

s2=

t2=

v2=

s3=

t3=

v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