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196.26KB ,
资源ID:32787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2787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新人教.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新人教.docx

1、山东省东营市中考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机械运动新人教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必须掌握的内容:1. 长度及时间的各种单位及换算关系;2. 刻度尺及秒表的使用方法;3. 会测长度和时间,能正确读出刻度尺的示数,能找出刻度尺使用时的错误;4. 知道误差是什么,与错误的区别;5. 熟练记住速度的公式及变形公式,记住计算题的解题格式,会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6. 刻度尺读数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这是一个很容易出错的考点(重要 )基础知识:1、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是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依次是分米(dm)、厘米(

2、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3、必须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m=10-3km1m=10dm=101dm (观察0的个数和10的指数,你找到什么规律了?)=100cm=102cm=1000mm=103 mm=1000 000m=106m=1000 000 000nm= 109nm面 积 的 单 位 换 算1m2=(1m)2=(10dm) 2=10 2 dm 21m2=(1m)2=(10 2 cm) 2=10 4 cm 21mm2=(1mm) 2=(10-3m) 2=10-6m21cm2=(1cm) 2=(10-2m) 2=10-4m2体 积

3、 的 单 位 换 算1m3=(1m)3=(10dm) 3=10 3 dm 31m3=(1m)3=(10 2 cm) 3=10 6 cm 31mm3=(1mm) 3=(10-3m) 3=10-9m31cm3=(1cm) 3=(10-2m) 3=10-6m34、常用的长度,可用于估计物体的长度(不同的人略有不同,视自己的情况而定)1米:从地面到自己肚脐的距离1分米:从手腕到中指指根的距离1厘米:食指指甲的宽度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线(下边括号内的文字为解释,知道就行,不用背)、它的量程是多少?(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看量程的目的:便于根据物体的大致长度选择合适的

4、刻度尺)、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分度值: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看分度值的目的:便于准确而迅速的读数)、观察零刻线在哪里?是否磨损了?(如果磨损了会造成测量偏大,解决方法:可选某一整数刻度为新的“零”刻线,这时,物体的长度=末读数“零”刻线所对应刻度的的读数)、使用时:选放读记、选:要根据测量要求选取分度值和量程合适的刻度尺;、放:刻度尺的有刻度线的一边要贴近被测物体并平行于被测物体;(歪了会测的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不能斜视,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准确值+估计值测量值;如:5.2cm + 0.08cm5.28cm (和上一行上

5、下是对应的)、记:记录的测量结果既要有数值还要有单位,即:测量结果数值+单位6、刻度尺读数要估读(当物体的末端正对着某一刻线时特别容易忘记估读或读错),读数必须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上图,读数的步骤和思路:(不用背,明白了就行)(1)、明确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就明确了读数应读到“毫米的下一位”;(2)、物体的右侧位置在2.6cm和2.7cm之间,读2.6cm就偏小了,读2.7毫米就偏大了,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估计着分成10份,物体对着这1mm中间偏右一点,大约是0.7mm处,即比较准确的读数应该是:2.6cm(准确值)+0.07cm(估计值)2.67cm;当然,每个人估计的不一

6、样,也可估读为2.66cm或2.68cm,如果差的太多就不对了。(3)、物体的左侧正对着1cm刻度线,不是读“1cm”,也不是读“1.0cm”,因为0是毫米位,还没读到毫米的下一位,由于是正对刻度线,不多也不少,所以估读到毫米下一位的也是0,应该读“1.00cm”;(4)被测物体的长度2.67cm1.00cm1.67cm如上图,读数的步骤和思路:(不用背,明白了就行)(1)、明确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就明确了读数应读到“毫米的下一位”;(2)、左边已与零刻度线对齐,读数不是“0 cm”,也不是“0.0cm”,应该是“0.00cm”,第一个0是厘米,第二个0是毫米,第三个0是毫米的下一位;(3

7、)、右边物体的边缘正对着2cm的刻度线,读数不是“2cm”,也不是“2.0cm”,应该是“2.00cm”,2是2厘米,第一个0是毫米,第二个0是毫米的下一位,是估读的。(4)、被测物体的长度2.00cm0.00cm2.00cm(通常左侧正对零刻度线,直接读右侧的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长度)7、根据读数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由于读数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所以根据读数可判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什么,即:正确读数的倒数第二位数和刻度尺的分度值应是一致的。如:3.14cm中的倒数第二位数是1,处于毫米位置,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mm,5.264m中的倒数第二位数是6,处于厘米位置,所

8、以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cm。8、练习巩固:请一一说出图14中的错误,并说出15中的刻度尺与6中的刻度尺有何不同考点:(1)、如果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测量的起点,则直接读出测量终点的读数即为被测长度;但如果测量起点对应的不是刻度尺真正的零刻度线,则 “被测长度末读数初读数”。许多同学直接读出末读数就当成被测长度了。(2)、刻度尺的读数不同于其他读数,它要求估读,即读到分度值(分度值就是相邻两个刻度线间的长度,表示刻度尺的准确程度)的下一位,也就是说读出的数的倒数第二位应该是分度值。如左下图所示的刻度尺分度值为1mm,左端测量起点应该读为4.00cm,而不是4cm或4.0cm,右端测量终点应该读为

9、6.70cm,而不是6.7cm。右下图中左端的读数为_,右端的读数为_,物体的长度为_。9、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 s ,其他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10、时间单位换算:1h=60min=3600s 1min=60s11、物体的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方法只能减小误差,并不能使误差消失。12、减小误差的方法:主要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还有使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等。(只掌握第一种方法就行)13、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14、几种特殊的测量长度的办法:、测厚

10、度均匀的纸的厚度;(累积法)1、 将纸捏紧,用刻度尺测出纸的厚度L;2、 数出纸的张数n;3、 计算出一张纸的厚度,注意:、测量时应捏紧,纸张之间不留缝隙,否则会造成测量结果偏大;、刻度尺的分度值应小些,这样测量结果会准确些;、测量值应除以纸的张数,而不是页数,因为“张数页数2”。、测细铜丝的直径;(累积法)、将铜丝紧密而不重叠的缠绕在粗细均匀的铅笔上,用刻度尺测出线圈的长度L;(只要粗细均匀的圆柱形物体都行)、数出线圈的圈数n;、计算出钢丝的直径,注意:、铜丝缠绕时应紧密接触,铜丝之间应不留缝隙,也不应重叠;如果有缝隙或重叠会导致什么结果?偏大还是偏小?、刻度尺的分度值应小些,这样测量结果比

11、较准确;、应用线圈的长度除以圈数而不是铜线的长度。、根据地图测量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化曲为直法)、将一根没有弹性的线沿所测曲线摆放,首尾做好标记后伸直,用刻度尺测出首尾之间的长度L;、利用比例尺换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注意:、应选择不具伸缩性的线;、应让线与地图上的某段曲线重合;、刻度尺的分度值应小些;、应用比例尺换算时,应注意计算的准确程度。、测硬币的直径或圆柱体的直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直角边应和刻度尺重合,将硬币夹在中间,不留缝隙,分别读出两个三角板竖直的直角边在刻度尺上所对的读数;、硬币的直径末读数初读数、如果是利用此装置测硬币“厚度”,应同时测多个面值相同的硬币的厚度,再除以硬币的个数

12、。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写实验步骤的几点要求:1、 分步写,每测出一个物理量或数出一个物理量为一步;2、 每个步骤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怎么做+测什么+字母最后一步一般是用公式将所测的物理量用前面步骤中测得的物理量字母表示出来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必须掌握的内容:1、 机械运动的定义及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发生了机械运动;2、 什么叫参照物;3、 知道物体的运动情况与所选取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4、 过桥问题不要忽略了车长基础知识: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可以看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了。2、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一个物体被选作参照物

13、后就拿要研究的物体与它进行比较,看要研究的物体是否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位置的改变,从而得出物体是否发生机械运动的结论。3、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例如: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选择路边的树为参照物,汽车相对于树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说“汽车在运动”;如果我们选择汽车里的司机为参照物,比较后发现,汽车相对于司机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从而可以得出“汽车没发生相对运动,是静止的”结论。4、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地面上固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此时,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也就是说,当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参照物是什

14、么时,参照物一般就是选取了“地面”。5、你能说出下列诗句中诗人所选取的参照物吗?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参照物分别是_和_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参照物分别是_和_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参照物分别是_和_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参照物是_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之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_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1、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是最简单的运动。2、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用字母“v”表示。3、速度公式:速度= v= 变形公式:s=vt

15、t= (必须牢记)4、速度的单位换算:(重要 )例如:15米/秒=151米/秒15=15=153.6千米/时=54千米/时15米/秒化成54千米/时说直白一点就是把“米/秒”前的数乘以3.6,然后把“米/秒”换成“千米/时” 108千米/时1081千米/时=108=108=108米/秒=30米/秒“108千米/时”化成“30米/秒”说直白一点就是把“千米/时”前的数除以3.6,然后把“千米/时”换成“米/秒”5、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6、5m/s的物理意义是:物体每秒钟通过的路程是5米。(必须会)7、在日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物体做的都是变速运动。在不要求很精

16、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可以用v=求物体的平均速度,这时v表示的是物体在通过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8、应怎样理解平均速度呢?平均速度只能表示某段特定路程上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的,这段路程中的一部分路程的平均速度不能表示全程的平均速度,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能表示这段路程中的一部分的平均速度。另外还要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9、运动状态包括两个方面:、运动的快慢;、运动的方向。只有二者都不变时,运动状态才不变,否则,运动状态改变。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时主要从这两个方面着手。10、速度问题解题技巧:、认真审题,读懂题意想象过程画出简图标明已知和未知;、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是指路

17、程之间、时间之间的关系。如:运动时间相等;路程之间存在s=s1+s2或s=s1-s2或两物体运动的时间相等等其他的关系。11、人步行的速度约是1m/s,利用这个速度值,可以在测量步行时间的情况下利用s=vt粗略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或者在知道两地之间距离的情况下利用t=测量步行所需的时间。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1、 原理: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所用的时间t,利用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原理图:3、实验步骤:(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底端C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B,测出小车到B金属片的距离s2;(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6)、计算出从中部B到底端C时的路程s3和时间t3,进而计算出平均速度v3。路程(c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cm/s)s1=t1=v1=s2=t2=v2=s3=t3=v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