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导学案最终稿教师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7437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脊轩志》导学案最终稿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最终稿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最终稿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最终稿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项脊轩志》导学案最终稿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脊轩志》导学案最终稿教师版.docx

《《项脊轩志》导学案最终稿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脊轩志》导学案最终稿教师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脊轩志》导学案最终稿教师版.docx

《项脊轩志》导学案最终稿教师版

组长评价:

教师评价:

选修项脊轩志

编者:

王红苓

【温馨寄语】

智慧的开发和能力的提升,永远没有捷径,唯有在课堂内外全心全力地学习,才能让你收获成功的喜悦。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

教学难点、重点

1、积累重点词语“得、然、凡”及词类活用等特殊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习本文捕捉生活中典型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写法。

3、赏析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体会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

项脊轩志

使用说明:

1、借助“教材助读”,整体上了解归有光及其写作风格。

2、完成“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中的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自主学习”“课上探究”需认真书写,独立完成。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成长心灵】

温馨提示:

用双色笔(红黑笔)勾出预习中的重要知识,并加以识记

1作家作品:

归有光(1506——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

作者自幼苦读,但命运多舛,8岁丧母,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接触的散文家。

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

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多写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善于抒情、记事,能把琐屑的事委曲写出,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

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王锡爵称其作品“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

姚鼐谓其“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的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学习唐宋文,改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他们的主张和创作对清代桐城派影响很大。

3、背景资料及解题

“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有两重含义。

其一:

书斋很小,如人的脊梁之间,从文中“室仅方丈,仅容一人居”可以看出。

其二:

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

把自己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史书记载,作者于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以后参加八次会试,均没有考中。

事实上,读完全文,让我们感受到:

归有光别号“项脊生”,从小就志向远大,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项脊”二字,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的脊梁的人生理想。

如果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象征着作者的小有建树,那么作者在向亲人们宣誓,他日他一定会让他自己的功名事业根深叶茂,庇荫子孙。

“志”:

记。

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前面我们学过的《游褒禅山记》属游记,就属这类文体。

学法指导:

文学常识的识记,一是“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二是“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要以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为主线,积少成多,化整为零,反复记忆,将记忆和练习有机结合。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预习自测

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前提,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请同学们落实好下列内容。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熟记字形

项脊轩()垣()墙偃()仰逾()庖而宴

异爨()老妪()先妣()冥()然兀坐

扃牖()休憩()枇杷()呱呱()而泣

象笏()栏楯()阖门()奴婢()

万lài有声()渗lù()bān()驳修qì()

2、作家作品填空

归有光,字,其学生称之为,朝昆山人,著名。

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

我的疑惑

(将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写在下面,先组内讨论尝试解决,能解决的划“√”,不能解决的划“×”,待课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1)()

(2)()

(3)()

自我评价:

_________

课上探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熟读第一段

㈠⑴重点词语解释

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以当南日

3、室始洞然

4、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5、日影反照

6、冥然兀坐

⑵文言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⑶古今异义。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⑷词类活用。

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

垣墙周庭

㈡读第一段思考:

本节描写了项脊轩图:

修葺后的南阁子,为何如此深得我心?

它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明亮之美

植兰桂竹木于庭——气节之美(香飘四溢高风亮节)

偃仰啸歌……人至不去——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朦胧美(这是美的极至,是人与景的融合)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

这个小轩是属于自己的,环境是自己的。

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优美的读书的小天地,谁不高兴呢?

总结:

作者写项脊轩的修葺与轩中的生活,写自己在这不完美的世界里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其着意处不在于此,写喜的目的是为了给下文写悲做铺垫。

二、读第二段

㈠⑴重点词语解释

1、庭中通南北为一

2、迨诸父异爨

3、客逾庖而宴

5、凡再变矣

6、而母立于兹

7、大母过余

8久不见若影

9、大类女郎也

10、比去,以手阖门

11、吾家读书久不效

⑵指出下列句式

1、然余居于此

2、鸡栖于厅()

3、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4、妪,先大母婢也()

5、室西连于中闺()

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⑶词类活用

1、多可喜,亦多可悲()

2、东犬西吠()

3、乳二世()

⑷古今异义

墙往往而是()

三、读第三段

⑴重点词语解释

1、轩东,故尝为厨

2、余扃牖而居

3、久之

4、能以足音辨人

5、轩凡四遭火

6、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⑵文言句式。

轩东,故尝为厨()

四、读第四、五段,重点词语解释

1、余既为此志

2、后五年,吾妻来归

3、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4、或凭几学书

5、吾妻归宁

6、其制稍异于前

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五、读第2—5思考

1、第一段以后的段落,作者写了那些事?

写了那些人?

表现了一个什么“我”?

(事、:

分家,人:

母、大母、妻,“我”:

感怀(悲)

2、写这些人物由一个什么字来统领?

为什么这些人物给作者一种“悲”感?

(悲字统领,这些人物都与项脊轩有关,都离“我”而去了,所以都给作者以无限的悲感。

3、分别说出作者都回忆了母亲、祖母、妻子那些事?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在课本上划出相关语句,仔细体会)

1)、对母亲的刻画及作者的情感。

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

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问饥问寒的情景。

“某所,而母立于兹。

”(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回忆几近为零,追念亦无从依凭,以至于连别人旁述的母亲的点滴足迹亦深深记取。

或曰,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

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实蕴深情。

“妪亦泣”(侧面赞美了母亲的品德,照应“先妣抚之甚厚”。

2)、对祖母的回忆及作者情感。

(1)、概括事件:

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情景。

(2)、人物形象:

“吾儿,久不见若影。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话语中既有嬉笑怜爱之态,又含疼宠之情,并有赞许之意,人物情态跃然纸上。

“比去,以手阔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这一段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

临走的时候,轻轻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

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同时,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已,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一个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3)、作者情感:

既有深深的怀念,又有自我激励之意,或许还有辜负亲人的期望的沉痛。

3)、回忆妻子。

(1)、琐事一: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

从字里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

再说,作者安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

这一层从正面写。

(2)、琐事二: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表面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似断而实连。

“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

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的事呢?

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

那么“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

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

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

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

(3)、作者之情:

“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

句句记实,字字含情。

第一句,说“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

现在呢?

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想修了。

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何怀念。

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情和深切的怀念。

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

妻子亡故,已有时日:

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

这一段记叙,语言平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

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

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

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4、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作者写了哪些悲喜之事?

答:

本文以悲喜的情感为线索,围绕这条线,作者写了“五喜五悲”。

五喜:

修缮后,“不上漏”、“室始洞然”,一喜;兰桂增胜,二喜;“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庭阶寂寂,小鸟来食,三喜;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四喜;补记一段,夫妻欢乐,五喜。

第二段,作者用“然余居于此,亦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启下,写了五悲:

诸父异爨,庭中多墙,一悲;祖母对自己生活的关心,祖母对自己的厚望到现在还没实现,二悲;轩四遭火,三悲;妻死室坏而不修,四悲;妻子所种之树,现已亭亭如盖,但物在人亡,五悲。

5、文章这么感人,在选择细节描写上有何独到之处?

知识链接:

细节描写就是作品中对具有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的细小情节(多为人物的生活细节)的描写。

它是作品反映生活的重要手段,是衡量作品艺术性的重要因素。

归纳:

细节的选材——琐细、真实、丰富;

细节的描写——自然、简洁、清淡;

细节的抒情——细腻、深挚、委婉;

结论:

由此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对祖母、母亲、妻子及自我的深情。

6、总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

作者对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无论写景、叙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

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

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神情、仪态。

四、整体领悟

理顺结构

总结收获(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学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复习

——总结归纳,高效记忆

一、古今异义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

 2、南北为一(一,整体)

 3、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

 4、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

 5、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

 6、久不见若影(若,你)

 7、日过午已昏(昏,暗)

 8、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9、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

 10、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11、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12、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13、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

 14、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

 15、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

 16、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

17、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年)

三、一词多义

 1、始

  室始洞然(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

 2、过

  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探望,动词)

 3、置

  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

 4、而

  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连词)

 5、为

  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

  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

  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对,介词)

 6、以

  以当南日(用来,动词)

  以手阖门(用,介词)

  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用如“而”,介词)

 7、谓

  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

  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

 8、一

  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

  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

 9、日

  以当南日(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阳光,名词)

 10、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

  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

四、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宴,用饭)

  执此以朝(朝,上朝)

  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

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

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

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许多事)

 4.名词使动用法

垣墙周庭周,使围住

学法指导: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和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和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

因此,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判断其活用情况。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用“……也”表示判断。

如: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妪,先大母婢也

  2.省略句

  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

如: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主语“余”)

  2)()借书满架(省主语“余”)

  3)吾儿,()久不见若影(省主语“吾”)

  4)使()不上漏(省兼语“之”)

  5)明月()半墙(省谓语“照”)

  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介词“于”)

  7)垣墙()周庭(省介词“于”)

  3.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

  1)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

  2)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

  3)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

  4)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

5)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不同)

学法指导:

句中的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粗体)之后。

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

这样的句子就存在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

当堂检测

——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翻译课文中的句子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吾儿,就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4.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5.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6.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7.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学法指导:

翻译句子,第一要直译;第二要注意①重点实词②古今异义③词类活用④通假字⑤特殊句式

课后巩固

一、基础巩固题————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叫不简单!

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一日,大母过余曰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B.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C.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D.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B)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要死之年所手植也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A.庭中通南北为一先妣尝一至

B.鸡栖于厅而母立于兹

C.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而母立于兹久不见若影

4、项脊轩是归有光的的名字,志就是“”的意思。

归有光是明代后期的文学家,世称。

书斋;记;震川先生

二、能力提升题———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课外拓展阅读训练(注:

☆要求ABC类同学必做,☆☆要求AB类学生必做)

读下面一篇文章并回答后面问题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淹,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

“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

“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

迨淮南纳土(投降),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僧人)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

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庵与亭何为者哉?

虽然,钱锣因乱攘窃(窃取帝位),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超越本分),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尽)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极:

尽)

A.浮图文居大云庵,环水环:

环绕

B.治园于子城之西南治:

修建

C.国富兵强,垂及四世垂:

留传

D.极一时之盛极:

完全

2、下面句子,不相同的一项是(D非判断句)

A.即苏子美沧浪之地也

B.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C.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D.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垂如此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

译:

吴越王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建造园林。

②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译:

可见士人要传流美名到千年之后,不同形体一同消灭,那是另有东西存在呀。

☆☆4、沧浪亭是谁建的?

又是谁重建的,重建时曾改名为什么?

答:

苏子美修建,文瑛重修,修后改名为大云庵。

☆☆5、能表明文章主旨的是哪句话?

答:

可以见士之欲垂名千载,不与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参考译文:

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

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

“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原由吧。

我说:

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

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

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

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

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

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

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

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

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

文本拓展

——开阔视野、提高自我

美文品读

归有光的一天

幽静的项脊轩传来一声哀叹,妻子的心莫名的开始悸动,想起自己的丈夫归有光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妻子暗暗抽泣。

一想到家自己为数不多的时日,她决定哪怕用尽毕生之力,也一定要帮助丈夫重新振作,振兴这个大家族。

拖着沉重的病体,妻子泡好凉茶给丈夫解渴,轻轻推开虚掩的大门。

归有光见到妻子又是心疼又是无奈,轻扶她坐下。

看着满地的狼藉,妻子心疼的问道:

“好端端的为什么将文章撕毁掉呢?

”“既没有人赏识,留着何用。

”归有光答道。

“那你是准备放弃了吗?

当年你的雄心壮志,曾经你的不懈努力都在哪里。

你说过一定要凭自己的双手重新振起衰败的家庭,你说你要用功名报答祖母的厚望。

这一切,难道你都忘记了吗?

”归有光沉默了,回忆起往事的点点滴滴,自己的确是不应该轻言放弃,可是现实并没有给我出路,我又能怎么办呢……

沉寂了许久,妻子开口说道:

“你替我将桌上的枇杷核取来。

拿到枇杷去庭院找我。

”当归有光到达庭院时,妻子正在埋头刨土。

正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