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25094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34.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0章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10章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10章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10章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10章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0章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docx

《第10章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0章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0章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docx

第10章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

第10章国民经济附属核算与分析

§10.1人口资源核算

一、三个方面:

人口数量、人口构成、人口变动

(一)人口数量核算

1.人口总量(人口数):

时点指标

我国十年一次人口普查,五年一次1%的人口抽样调查。

普查标准时点:

6月30日20:

00、7月1日0:

00。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数129533万人,标准时点北京时间2000年11月1日0时。

2.我国人口数量增长的5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7年,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初步下降的人口死亡率,人口快速增长。

1952-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快速发展,这期间年人口出生率30‰以上,死亡率10.08‰,人口自然增长率20‰以上,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

第二阶段1958-1961年,非正常的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1960年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出生率低于死亡率而负增长的年份。

第三阶段1962-1970年,恢复性的高水平出生率和持续下降的死亡率,人口快速增长,出现一个补偿性的生育高峰。

最高出生率1963年43.37‰。

第四阶段1971-1979年,迅速下降的出生率和趋于稳定的低死亡率,较高速度又呈下降式的人口增长。

第五阶段1980至今,低位缓慢而持续下降的出生率和趋于稳定的死亡率,人口缓慢而持续的增长。

199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低于10‰。

3.户籍人口

4.现住人口:

调查时点上实际居住于某国或某地区的全部人口

5.常住人口:

调查时点在某地区实际居住一定时间的全部人口

具体范畴包括:

(1)常住户籍人口:

离开本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人)

(2)外来人口:

居住半年以上

(3)持有“口袋户口”的人口:

调查时在本地居住且在任何地方还没有登记常住户口者

与户籍人口差别体现在“外来人口”、“外出人口”和“口袋人口”的调整上,户籍人口总是小于或等于常住人口。

我国人口统计分人口普查和户籍登记(经常性行政记录),前者提供“常住人口”数据,后者提供“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数据。

常住人口与现住人口的差别:

常住人口=现住人口+暂时流出人口-暂时流入人口

现住人口=常住人口-暂时流出人口+暂时流入人口

农村家庭常住人口的具体统计规定:

(1)户籍常住人口

(2)外出从业人员6个月以上,收入主要带回家中,

(3)在家居住,生活与本户连为一体的

(4)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在校学生(走读除外),常年在外且有稳定职业与居住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包括外出探亲、就医等),不计入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应遵循“常住属性”

“口袋户口”现象

起因:

现在大学毕业生中“口袋户口”比较多,一是有些人从大城市到小城镇就业后,户口不愿意迁过去;二是因为毕业时没有找到正式单位。

问题:

就业不稳定,缺少安全保障,住房困难,社会保障缺失,等等。

而从2003年8月1日起,《厦门市户籍管理若干规定》施行后,优先引进高素质人才,引导人才集聚,凡是愿意到我市工作的应届毕业研究生、双学士学位本科毕业生和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不管是否落实好接收单位,都准许其将户口先迁入本市。

这样,一般不会再产生新的“口袋户口”问题。

——中国人口网

(二)人口结构核算

1.性别结构

性别比:

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

(一般认为,总人口性别比96~106之间是正常的)

现状:

2006年我国0~4岁性别比120.72。

性别比失衡表现:

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东部、中部地区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现象差异明显,且差异在继续扩大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归为四类:

一是对出生女婴的瞒报、漏报、谎报;

二是各种方式的性别选择性流产;

三是溺婴和弃婴现象的发生;

四是女婴死亡率的上升。

2.年龄构成

年龄构成(人口老龄化)

劳动适龄人口:

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现在国际通行的劳动年龄界限为15-65周岁

育龄妇女人口组为15-49岁的妇女

3.经济和社会结构

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农转非)

经济活动人口和非经济活动人口

雇主、雇员、自营劳动者

文盲、半文盲、非文盲等

4.人口的区域分布和城乡分布

什么是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1956年《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含义》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

14岁及以下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30%以下

老少人口比例(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同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在30%以上

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

1964年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3.54%,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达到4.91%,1990第四次人口普查上升至5.57%,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则为接近老龄社会门槛的6.96%,也就是说,中国进入了老龄社会。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

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在进一步变化。

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直接原因

出生率下降

死亡率下降

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根本原因

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

人口老龄化最先发生在产业革命后的欧洲

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人口老龄化的过程,正如早先所指的,首先取决于生育率或出生率,其次取决于死亡率。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

1950年以前

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年龄结构年轻

1950年以后

从年轻型经过成年型,向老年型人口结构过渡

计划生育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起步晚、速度快、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庞大:

世界第一

 

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已达3%左右

我国人口总量占世界的1/4,世界老龄人口中每4位就有一个是中国老人。

2.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渐进的步伐。

如日本在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人均GDP分别为1967美元;

我国的人均GDP较低,2000年“五普”老年人口比例为6.96%时人均GDP只有840美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25%,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双层压力。

3.地区差异较大,城乡倒置

“东高西低”:

东部沿海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超过8%,2000年高达11.46%,其中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进入老年型社会。

而“五普”时西部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

农村老龄化程度相对加快,而且相对速度在一定地区已超过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人口老龄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带来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使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很不利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离退休人员逐渐增多,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支出相应的加大,用于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支出也在增加,用于消费的基金增加,因而积累的基金则会减少;养老保险制度受到挑战;

社会问题:

家庭结构小型化,“四二一”家庭,“空巢家庭”

(三)人口变动核算

1.自然变动

出生人数、死亡人数(不包括死产数):

时期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单位均为‰)

2.迁移(机械)变动

迁入数-迁出数=净迁入量迁入数+迁出数=总迁移量

迁入率-迁出率=净迁入率迁入率+迁出率=总迁移率

(反映人口数量变化)(反映人口迁移总规模)

对比基数:

年平均人口数

迁移人口与流动人口:

现状、存在问题、统计口径

4.人口平衡表

年初人口数+(出生数+迁入数)-(死亡数+迁出数)=年末人口数

现状

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1.47亿人年龄主要集中在16至40岁

农民工构成流动人口主体多数从事建筑装修制造业。

经济因素成为人口流动的主因,以务工经商、工作调动、分配录用等经济原因为主的流动的比例超过七成。

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为我国人口流入大省,聚集了流动人口总数的近七成。

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湖北为人口流出大省,流出人口占流动人口的五成。

流动人口多以简单劳动为主,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五个行业集中了流动就业人口的八成。

按产业构成分,从事第二产业的占64.1%,从事第三产业的占31.7%。

半数以上外出时间不长56%的流动人口外出时间不超过3年,外出时间在5年以内的达到72%。

存在问题

称谓上的多样性:

非户籍迁移人口、暂住人口、外来人口、盲流、民工潮等。

统计时有的部门用暂住人口,有的部门用流动人口,有的部门用外来人口;

时间限定不一致:

国际上,对构成“流动”行为的时间限定为离开原居住地半年以上,而国内较为混乱。

如公安部门的暂时人口统计,划分为居住三天以上一个月以下、一年以下和一年以上三项,计生委3个月,人口普查也不确定;

空间界定不统一:

流动人口统计对跨越行政区的大小界定也不一致;

统计指标不完善:

公安部的流动人口统计指标体系、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流动人口和全国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统计指标体系均不统一

人口迁移主要是指以改变居住地为目的,跨越一定地区(地界)的人口移动行为;

人口流动则是指不以改变常居住地为目的的跨越一定地区的人口移动行为。

从人口迁移的地区差异看,有国际迁移、国内迁移;省内、省外迁移;城乡迁移等;

从时间上看,永久性迁移和暂时性迁移

问题:

什么是永久?

多长时期算永久?

有时把户口迁移视为永久性迁移,非户口迁移视为暂时性迁移。

但从人口学上讲,居住超过1年(或半年)就算永久迁移。

可实际中又有大量的人口已在某一地区居住1年以上(甚至5年、10年以上),由于没有迁移户口而仍被视为暂住人口的。

有些文献中所说的流动人口也就是指这部分人口(如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

但流动人口的含义又不仅限于此,有时甚至把出差、开会、旅游、探亲访友等外出人口也看做为流动人口。

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流动人口统计口径变动

1982、1990年人口普查:

“跨县”、“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表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的流动人口

 

资料来源:

周广胜,户口登记在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中的作用,见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十亿人口的普查》。

1982年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为657万人。

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它只能识别跨县(市、区)的流动人口,而不能反映在一个县(市、区)范围以内跨乡(镇、街道)的流动人口;

第二,以一年为时间判别标准,又使大量离开户口登记地不满一年的流动人口不能从普查数据中得到识别。

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

进一步识别“县内”、“半年以上”流动人口

1995年的流动人口即“常住本乡、镇、街道半年以上户口在外乡、镇、街道”和“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合计达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6%。

2000年人口普查:

“市内人户分离”人口的甄别

在前面几次的调查中,在一个城市市区范围内因为搬迁等原因而形成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相分离的人,也认为是流动人口,实际为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应将其与流动人口区分开,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对此进行了区分,包括

(1)县(市)内流动人口,

(2)省内跨县(市)流动人口,(3)跨省流动人口。

§10.2人力资源核算

一、人力资源实物量核算

(一)经济活动人口与劳动力

经济活动人口:

达到法定劳动年龄、从事或正在寻求有报酬工作的人口数(SNA和SSDS)

我国现行统计制度规定:

经济活动人口是在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包括就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非经济活动人口:

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没有也不要求从事有报酬工作的人口数。

经济活动人口与非经济活动人口的关系

劳动力资源:

具有劳动能力,可供社会实际利用的人口数。

比较劳动力资源经济活动人口

(1)年龄限制无限制有下限

(2)劳动能力有有

(3)活动领域非军事军事和非军事

(4)其他条件可供社会实际利用有就业意愿

(二)劳动力就业与失业核算

1.就业人口:

为工资或利润等报酬而从事工作的经济活动人口

2.失业人口:

指具有劳动能力和从事有报酬工作的意愿而又未能如愿的那部分人口。

按失业类型分: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按失业形式分:

显性失业,隐性失业

中国的就业(失业)核算目前主要限于城镇范围,所用指标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人口,在一定劳动年龄内(16周岁至退休年龄)、有劳动能力、物业而要求就业,并已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3.劳动力的就业状况统计分析

就业(失业)率=就业(失业)人口/经济活动人口

就业率+失业率=100%

我国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

 

为了保持指标的分子、分母可比性,定义

 

(1)隐性失业包括

就业不足,这源于企业的开工不足,如因原材料缺乏或因供电供水跟不上而被迫停产或半停产等低效率和冗员,也就是所谓的“在职失业”,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大量存在农业隐性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

(2)隐性失业人口的统计方法

比较分析法

一是在不同产业产值比重相当或人均GDP接近的国家或历史时期中找出一般的劳动力比重标准,然后用某一个具体国家或地区实际的劳动力比重与此标准对比,超出的部分就是隐性失业。

二是从劳动力比重与产值比重的结合上同国际标准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公式为:

某产业(部门)隐性失业率=(某产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比重-人均CNP相当的国际标准结构)-某产业产值占全部产值比重-人均GNP相当的国际标准结构)

供求差量法

按照符合劳动年龄的人口与劳动参与率之乘积确定劳动力供给量,然后根据相对于GDP增长的就业需求弹性来估计劳动力需求量,两者之差就是劳动力过剩量,再从中扣除显性失业人数,剩余部分就是隐性失业人数。

计量模型法

选择劳动人数、GDP、劳动者的工资、资产规模、R&D投入、总产出、成本降低率、劳动生产率、社会总利润等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

二是从劳动力比重与产值比重的结合上同国际标准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公式为:

某产业(部门)隐性失业率=(某产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比重-人均CNP相当的国际标准结构)-某产业产值占全部产值比重-人均GNP相当的国际标准结构)

供求差量法

按照符合劳动年龄的人口与劳动参与率之乘积确定劳动力供给量,然后根据相对于GDP增长的就业需求弹性来估计劳动力需求量,两者之差就是劳动力过剩量,再从中扣除显性失业人数,剩余部分就是隐性失业人数。

计量模型法

选择劳动人数、GDP、劳动者的工资、资产规模、R&D投入、总产出、成本降低率、劳动生产率、社会总利润等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

1979-1983年向农业深度发展转移阶段。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

1984-1988年高速转移阶段。

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改革,放松了对农民迁居的限制,进城就业;

1989-1991年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回流。

1988年,国家开始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治理整顿,乡村企业发展速度随之放慢,在城镇建筑行业的部分农村劳动力回到农村;

1992-1996年超常转移阶段。

乡村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进入发展“黄金期”,1991年到1996年,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从20.7%上升到28.8%;

1996年一1997年调整重组阶段。

1998年一2004年劳动力转移新阶段。

讨论

概念界定

(1)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

(传统定义)

(2)那些不离开农村的、未得到充分就业的劳动力,称为“隐性”失业者;那些离开农村或必将离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称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

估算方法

理论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计算方法很多,目前理论界估算的数值从4000多万到2亿多。

公认的有:

(1)喻德坚根据许多专家学者的理论进行总结,得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农村劳动力数量一农村实际就业量

农村实际就业量=农村农业实际就业量+农村非农业实际就业量

(2)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社区处的同志认为:

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数量一农业劳动力需要量

二、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价值量核算

(一)相关概念

人力资本:

通过投资于人的营养和保健、教育和培训,以及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事成本和迁徙等费用而逐渐形成的,是资本化的人力资源价值,且具有一些类似于无形资产的性质;

人力资源:

包含人力资本和未经过专门教育和培训的初级劳动力的价值。

(二)测算方法

人力资本的存量取决于历年积累下来的教育、培训、营养和保健等投资费用扣除人力资本消耗(折旧)之后的余额;

人力资源的存量则通常体现为它在未来若干时期所能提供的累计经济收益的贴现额。

人力资源存量价值测算:

最早由世界银行进行,方法为未来收入现值余额法。

(见书P416-417)

(三)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的价值核算模型难以确定,人力资源潜存于劳动者体内,只有通过生产活动才能体现其价值;

人力资源的价值是可变的,它不仅受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条件、管理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还受到劳动者个体的能力、性格,对群体的适应性等因素影响;

人力资源价值的增值部分难以核算,作为无形资产,每个人的资产总值无法估算,而对于其对企业带来的未来收益,即其增值部分更是难以核算

三、人力资本存量估计方法综述

(一)成本基础法

Engel较早运用成本基础法(Cost-basedApproach)测量人力资本。

思路:

将单个人力资本看成是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抚养成一个年龄25岁的成年人所需的成本。

舒尔茨(1961)以人力资本投资支出的累计值作为人力资本的近似估计值。

张帆(2000)从投入角度度量人力资本存量,将每年净投资进行累计加总。

他将人力资本投资分为狭义(人力资本投资Ⅰ教育资金、文艺支出、卫生支出等),广义(人力资本投资Ⅰ、Ⅱ,Ⅱ是把儿童抚养到15岁所花费的消费支出)

缺点:

资本的价值应该有需求决定,而不是由供给方的花费所决定;

对形成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它们的价格难以确定。

(二)替代法

思路:

用人力资本某一重要的变量指标替代人力资本整体指标。

如成人识字率、入学率、平均受教育年限等。

Barro&Lee(1993)用一个国家的成年人口(25岁以上)的受教育水平测量了129个国家人力资本状况。

沈利生和朱运法(1999)通过计量教育投入的方法测定,认为一个社会的人力资本等于各种教育水平的劳动力人数与获得该教育程度所需的教育投资之积的和。

缺点:

人力资本形成是一复杂过程,不可能仅仅通过教育这一个途径来完成,仅用几个指标来表示太过笼统,偏差很大。

(三)实现法

李维华和曾宪林(2000)强调人力资本价值是通过市场能够实现的价值,不仅考虑了投入的成本,还考虑影响该存量真实价值的因素如地域、企业和行业。

思路:

将人力资本分类为体力人力资本、脑力人力资本、品性人力资本;分别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在不同职业中起作用的权数进行赋值,权数之和为1。

该方法主要是对人力资本的价值进行估计,不是针对人力资本存量进行的估计。

(四)收入基础法(Income-BasedApproach)

该方法根本点是按最终劳动收入的多少来反推人力资本的含量。

Jorgenson和Fraumeni(1989)基本思想是一个人的人力资本价值就等于一个人的一生劳动收入的限制。

Mulligan和Sala-i-Martin(1995)构建了劳动收入基础法的方法用于测量美国的人力资本。

缺点:

收入所得在所有的人群中都可能大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因此由收入反推人力资本可能会造成人力资本的过量估计。

(五)综合法

Tao和Stinson(1997)设计了结合成本和收入基础法的综合法

(六)形成基础法

侯风云,范玉波,孙国梁以人力资本投入为基础,综合考察人力资本形成的各个途径。

充分考虑了几种形成人力资本的途径:

教育投入、文化投入、科研投入、健康保健投入、“干中学”和就业迁移等。

考虑个人投入,还考虑社会投入即政府和企业投入

考虑人力资本投入的直接成本,还考虑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成本。

§10.3可持续发展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

一、引言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就是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建环境保护部。

其意义何在?

首先,把“局”改成“部”,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决策体系内可施展的空间大不一样。

国家环保总局只是国务院的直属单位,而环保部则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可以更多地参与国家的综合决策。

而且,把环境问题纳入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中,也更方便、更有力量。

这意味着,环保部门将能更全面的参与到中国的最高综合决策中。

在一些关系到环境问题的决策中,特别是当一些发展经济的举措与环境保护出现矛盾时,在国家层面的决策中,环保部门可以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其次,与其他部门协调更便利。

对于与其他部门协调这一关键问题上,“局”升“部”也将带来帮助。

再次,更有利于执法。

提高了环保机构的权威性,有利于更好地执法。

此前,国家环保总局的职能,简单地说就是“只管节能减排和排污收费”,在立法、生态建设,尤其是大的生态建设方面作用有限。

但成立了环境保护部后,这些现象将得到改变。

环保部门可以自由制定、实施环保政策。

最重要的是,环境保护部的组建将从根本上理顺环境部门、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之间的关系,实现了资源的整合,提高了工作效率。

太湖蓝藻新闻链接(2007-5-31)

据《扬子晚报》报道,29日上午,不少无锡市民反映,一夜之间,他们家水管里流出的水如同下水道的水一般臭。

记者来到震泽二村54号303室宗清波家,他打开厨房的水龙头盛了一碗水送到记者鼻子边,一股难闻的臭味扑面而来。

宗清波告诉记者,早晨起床后,他拿毛巾洗脸时就闻到有股臭味。

宗清波随后装了一盆自来水放在厨房里,不一会儿整个厨房里飘散着一阵阵臭味。

自来水为何一夜间臭味难挡?

记者从自来水公司得到的解释是:

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导致水源水质恶化,最终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

昨日记者从无锡市水利局获悉,该局已制定加大“引江济太”力度、加强境内城区入湖河道管理、启动梅梁湖泵站调水等紧急措施,全力以赴化解当前太湖水源地供水矛盾。

据了解,目前继续在实施的引长江水入太湖,有效地补充了太湖水量,缓解了太湖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记者从无锡家乐福、大润发等大型超市了解到,纯净水因此销量猛增,到29日晚上已被抢购一空。

无锡家乐福超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午起就开始有市民大批量购买纯净水,5升装纯净水上午就卖完了,柜台上只剩下了小瓶纯净水。

绿色GDP核算小组成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雷明表示:

有些以高能耗、高污染为发展模式的省份,其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最高可达10%,扣除这方面成本的话,实际GDP很可能就是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曾联合公布2004年绿色GDP核算报告,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而在已完成的2005年度绿色GDP核算报告中,约有2/3的省区市GDP扣减比重超过1.8%。

其中,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