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精品刘禹锡柳宗元贬谪诗比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24736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度精品刘禹锡柳宗元贬谪诗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百度精品刘禹锡柳宗元贬谪诗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百度精品刘禹锡柳宗元贬谪诗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百度精品刘禹锡柳宗元贬谪诗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百度精品刘禹锡柳宗元贬谪诗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度精品刘禹锡柳宗元贬谪诗比较.docx

《百度精品刘禹锡柳宗元贬谪诗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度精品刘禹锡柳宗元贬谪诗比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度精品刘禹锡柳宗元贬谪诗比较.docx

XX精品刘禹锡柳宗元贬谪诗比较

刘禹锡柳宗元贬谪诗比较

摘要

作为中唐时期两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刘禹锡、柳宗元二人将这一时期的贬谪文学融入了崭新的内容,尽管他们躯干深陷政治的漩涡之中,但他们不忘初心、不辱其志向、不向掌权宦官低头。

身处蛮荒之地,恶劣的生存坏境、悲愤的现实境遇却造就了两位诗人璀璨丰富的精神世界。

本论文结合刘、柳二人的时代背景及生命历程,分析二者在贬谪诗创作中的异同。

关键字:

“刘禹锡”;“柳宗元”;“贬谪”;“诗歌”

Abstract

Keywords:

摘要································I

Abstract·······························II

引言································2

刘柳政治生涯与人生经历·····················3二、刘柳贬谪诗创作心态比较·····················4三、刘柳贬谪诗思想内容·······················6

梦德、子厚的政治寓言诗····················6

梦德、子厚的怀古羁绊·····················7

梦德与子厚笔下的山水田园···················8

记事感怀诗歌··························9

梦德与哲理诗··························9

子厚与佛学诗··························10

刘柳贬谪诗语言风格及艺术表现手法················10

刘禹锡诗歌语言风格及艺术手法·················10

柳宗元诗歌语言风格及艺术手法·················12

结论·······························13参考文献······························14

谢辞·······························15

引言

在唐代中后期,遭受贬谪命运的众多诗人当中,刘禹锡、柳宗元二人的人生经历、以及在诗歌创作中的心态、文体选择、创作风格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近似性。

在本论题的研究中,选题定位“刘禹锡与柳宗元贬谪诗比较”,以二人文集、古诗为源,结合近现代学者对刘、柳研究著作为脉络,将对各评论者的论文加以对比分析,梳理其贬谪后二人在从诗歌题材、思想内容到诗歌创作心态上的共性与差异,以求探索总结刘柳贬谪诗歌的异同。

本文希望通过对“永贞革新”后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贬谪诗的比较,旨在为广大刘柳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肤浅的价值理论,让更多的人广泛地认识并认同刘柳的贬谪诗歌的艺术价值与文学魅力,明确汉唐贬谪诗歌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从而期望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汉唐诗歌文学作品及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驻足。

同时,对刘柳贬谪诗歌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是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地过程,更是对经典对往昔岁月的追溯。

一刘、柳政治生涯与人生经历

刘禹锡柳宗元两位文人生于唐朝中期,永贞九年,刘禹锡、柳宗元同时登士,步入政坛,二人也因此结下深厚同窗之谊。

刘柳早期仕途经历了导致唐代社会矛盾问题突出、民生凋敝的安史之乱,两个满怀政治抱负的年轻人,对眼前朝廷上宦官掌权、地方上藩镇割据的政治格局分外忧虑,为实现政治愿望、匡扶社稷遂加入王叔文改革集团。

顺宗即位后,王叔文政治集团受到重视,刘禹锡也犹得赏识,被委以重任。

革新之士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地进行变革,顺宗也力图依靠其清除积弊、巩固政权,可以说“永贞革新”为中唐的政治点燃了一盏微弱的明灯,正当改革正以破竹之势席卷全国之时,却触及了藩镇以及当权宦官的利益诉求,永贞革新半路夭折,仅持续148天便宣告失败,“二王八司马”也走向了贬谪之途。

宪宗上位,守旧派得势,革新派统统予以重罚。

其中王叔文刚被贬次年即被刺死,王伾也因遭贬而客死异乡。

刘禹锡则是一贬再贬,先后被贬至远洲、朗州、等地,好友柳宗元也被贬到蛮荒的永州,宪宗甚至言明“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使得二人原本对朝廷寄托的最后一丝希翼化为光影。

面对现实,刘、柳空有一身抱负无处施展,满腔怨怼亦无人倾诉。

深处苦寒之地,恶劣的生活环境与巨大的政治挫折,二人身体和心灵都经受着沉重的打击。

刘禹锡先被贬至远州,期间他仍旧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对朝廷仍存有希望。

然而次年又被朝廷以“挟邪乱政”之名再流放至朗州。

永贞元年,刘禹锡在满腔愤懑中远赴蛮荒之地,在急招迫使和酷吏驱遣下,踏上了万死投荒的遥贬之途。

唐代律法要求被贬之人每日行过十个驿站,而每个驿站间隔三百米,则每天最少应行三百里,这对于流贬文人来说,无疑是极其残酷的迫害和摧残。

刘禹锡在朗州生活了十年,十年间他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作品多是针砭时弊,揭露社会现实的寓言诗。

直到元和九年刘禹锡才得以奉旨回到皇都,同年又被贬至环境更恶劣、路途亦更遥远的播州,在柳宗元及友人的帮助下,得以改为连州。

五年后,刘禹锡由于母亲病逝才离开连州,后又调任夔州等地。

直到晚年诗人才奉召回洛阳,出任东都尚书一职,最后因病在洛阳离世。

同窗柳宗元初贬至邵州,赴任途中又加贬至永州,相较于好友刘禹锡的豁达、豪迈,柳宗苦闷忧惧是刻骨铭心的,后者在谪居永州期间意难平,凄苦的现状使他难以正视眼前的现实世界,转而投身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也是贬谪前鲜少有他的诗文而在居永州却大量创作的原因。

饮酒、作诗、参禅、悟道成为柳宗元永州不变的生活模式,直到元和十年奉召回京。

然而回到长安,由于一些官员的反对,柳宗元并未收到重用,同年改贬至柳州,最终壮年之时病辞于柳州。

二、刘、柳贬谪诗创作心态比较

《文心雕龙·体性》有言:

“辞为肌肤,志实骨髓。

”,将“志”作为诗歌创作的精髓,但是结合实际情况,诗人的志向志趣与心态情趣却是会因各种要素的影响进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也会自然地流露情感,表现地复杂多样。

永贞革新前期,在顺宗的支持下,革新之士受到朝廷的重用,刘禹锡等人也被予以要职,他们大刀阔斧的进行政治改革,希望通过这场运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此时的刘禹锡对自己的前途是充满信心的,本人是积极奋进、斗志昂扬的,表现其心态的代表作有《春日退朝》,诗中描写了夜雨过后、春日来临、万物复苏的景象,以及阳光普照下威严庄重的皇宫。

这首诗中的春日则是暗指永贞革新这场改革,而春日的景象以及春日普照下的皇宫则是指改革对社会、对朝廷气象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突出了改革的重要性,展现了刘禹锡蓬勃进取、信心十足的乐观精神。

随着永贞革新的失败,二王抱憾离世,自己又一贬再贬,刘禹锡的心态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刘禹锡赴任的朗州,路远地偏,生存环境与二都相比十分恶劣,所任的职务,名为朗州司马,从六品,实际是没有任何实职的。

比起生存条件,让刘禹锡更加难以面对的是朝廷对自己个人价值的忽视和荒废,孤独、凄凉、忧愁、愤懑、抑郁使刘禹锡身心备受摧残,除此之外,还要面对社会的狂风暴雨、寒刀冷箭。

诗人遭贬后,各种流言飞文纷沓至来、层出不穷,诗人不仅要在荒蛮之地空耗青春,还要承受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这几乎将其逼到了极限。

病痛的身体、严酷的环境、社会的流言、心中的社稷抱负,诗人的故土之情愈来愈深,对亲人思念之情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就在此时,宪宗大赦天下,刘禹锡满心欢喜,上书求恩,等来的却是“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这对诗人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浇灭了那颗对朝廷还怀有点点希望的心灵。

贬谪,也许阻碍了诗人政治生涯的前进,但是却像一针催化剂,将诗人的诗歌的创作推向了历史性的高潮。

厄运使人变得坚强,诗人在如此惨痛的遭遇下,没有丢掉自己的气节,更未向奸佞低头,不顾随时都会有的不虞之祸而创作了许许多多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疾苦和人民底层生活的经典诗歌。

用“天涯浮云生,争蔽日月光。

穷巷秋风起,先摧兰慧芳”这样的诗句,为人们揭示了“顺宗内禅”的真相,披露生动巧妙地披露了宦官逼宫、杀害顺宗,迫害王叔文集团改革的真情。

《聚蚊谣》更是把掌权的宦官,藩镇和那些降心辱志、趋炎附势的小人,比作是不敢面对阳光、喜欢潮湿阴暗、常常在黑夜之中用嘴上的毒针伤害良民的害虫——蚊子,蚊子伤人的毒针,正如那些小人的尖牙利嘴,描绘出了奸佞之辈卑鄙狠毒的形象,同时也揭示除了“害虫”们的原本面目,毫不留情地指出,“害虫”将统统被“鸟”吃光的结局。

刘禹锡虽然被贬边荒,却没有那些被贬文人的嗟悲叹老之气,仍旧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秋词二首》就是最好的例证。

自古文人墨客逢秋而嗟悲叹老,他们当中有的是因为生活不顺意逢秋伤怀,也有些带着点儿“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

他们的满目秋景往往是萧瑟、凄凉、落寞、愁苦的,刘禹锡的《秋词》却是以议论开头,大胆的说出“秋日胜春朝”,并引秋日里有白鹤在云中翱翔进行说明解释。

有前人议论、还有景物描写、有诗人的情感释放,真真将秋日里的景色描写的比春日里还要灿烂夺目。

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奋发向上的精神。

柳宗元在革新失败后被贬至邵州,还未到邵州境内又被贬到永州,出身于仕官家族的诗人,胸怀抱负,仕途路上本顺风顺水,哪知会遭遇此番挫折?

为了解除思乡的忧愁、政治失意的苦闷,以及一朝重用转身被弃的君王所带来的不安的情绪,诗人寄情山水,纵情于诗歌,将道作为人生的另一乐事,好似甘愿做一个随波逐流的“闲人”。

《溪居》一诗是反应诗人被贬永州时心态的真实写照。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这一“幸”字,及时诗人对自己这些年在宦海中浮沉的精辟总结,又总领了全诗,引出了下文。

但是这个“幸”字所饱含的思想却是十分复杂的,他不同于隐士们回归山林那样的喜悦,而是与贬谪的“谪”字连用,这种不可与人言说的心酸苦涩久久回荡。

诗人贬居永州有许多寄情山水之作,然而与以往的山水诗歌相比,柳宗元的寄情山水很少是出自真心的自然超脱,多少带有几分想要在政治上避祸的色彩。

《秋晓行南谷经黄村》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早起晨行所见,以“荒村”、“古木”突出深秋的萧条寂静,“寒花”等也因深秋来临命运悲凉,诗人沉重复杂的心情,在此可见一斑。

诗句最后一联用典介意表面自己的心迹,表达他早已厌倦仕途得失和宦海沉浮了,眼前的景象,也让诗人忘记了机巧之心。

但是最后一个两难式的问句进行结尾,“何时惊麋鹿?

”,正体现诗人故作豁达,不得已而为之的苦闷。

永州一呆就是十年,十年间诗人无时不刻想要重回故土,十年后奉召得以还京,等待他的竟然又是贬谪之途,这惨痛的现实再一次无情浇灭诗人微弱的星火。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中,诗人抒发了自己远贬荒地茫茫的愁思,他由永州内召,又复贬柳州,这种反复无常的气候,怎么能不使他迷惘呢?

“春半如秋”,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夏天就快要来临,原本应该是春暖花开欣欣向荣的蓬勃之景,此时诗人却觉得气候如同秋天一样寒冷,院子里都是榕树的叶子让诗人更加迷惘。

弃置的南方小州,贬谪、思乡,压抑种种情绪所造成的内心痛苦,无时不刻萦绕在胸。

如果说刘禹锡在打击下依然不忘初心、乐观积极、怀抱慷慨之意,那么柳宗元则是满怀抑郁悲苦、寂寞孤独甚至是绝望的贬谪之音。

两位诗人一朝登科、同朝为政,又双双加入了革新政治集团为施展抱负、匡扶社稷,再因奸佞当权被流放苦寒之地,同样的境遇、如此相似的人生经历,却因二者在挫折面前截然不同的心态为后世留下了迥乎不同的经典作品。

刘、柳贬谪诗思想内容

(一)梦得、子厚的政治寓言诗

刘禹锡作为一位进步的思想家,历经八朝,积极投身政治改革的实践,同时也亲身体验了唐代中期政治权利的险恶斗争,诗人没有因这有增无减的政治迫害所压服,为了揭露和抨击朝廷的腐败,为自己及革新人士的蒙冤被逐辩白,书写了大量的政治寓言诗。

其中以《昏镜词》、《百舌吟》等作品为标志。

《昏镜词》是一首“讽托幽远”的政治寓言诗,作于诗人被贬居朗州期间,诗文以明镜无人问津,而昏镜却“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为喻,抒写了诗人无辜被贬的愤懑。

这是因为明镜不能隐藏细微的瑕疵,长得不漂亮的人不会买明镜,而昏镜正适合那些陋容之人,因而买者甚多。

因为镜子质量的“良苦之不侔甚矣”,良者少而苦者多是因市场上对镜子的需求情况决定的。

诗人有感于朝政腐败、有感于执政昏庸,有感于自身的遭际才写这首诗的。

他胸怀远大而无处施展,这恰如明镜的不被重视,作《昏镜词》就是要揭露、抨击“陋容”之人,要为明镜鸣不平,因而本诗的讽托是切中时弊的。

柳宗元的文学是由于他在政治上的改革失败而产生的,在他的文章当中,也刻上了因失败而留下的痕迹。

其中,与刘禹锡相同、带有寓言性质对丑恶现实社会表达强烈愤慨的的讽喻诗,也是柳诗的重要内容。

诗人讨厌阴险恶毒的小人,《骂尸虫文》由道士的言语展开,以“尸虫寄生于人体,向先帝进谗言随后又返回于人体”的行为比喻小人当道政界谗言四起。

《斩曲几文》以扶手为题材,指责使用弯曲木料作扶手的欺瞒性,暗喻并告诫那些谄媚者应该弄清楚正确的道路,表现出作者对邪恶事物的强烈不满与抗议。

《憎王孙文》则描写了王孙和猨两种品质有差异的猴子,猨暗比推进顺宗时期政治改革的成员,王孙则是那些贵族官僚和宦官等政敌。

通过二者的鲜明对比,抒发作者的情感。

梦德子厚深重的怀古羁绊

屡屡遭贬被弃荒地,诗人的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面对不利的环境、严酷的氛围,诗人始终不改其志、不忘初心,并能在挫折苦难之上,积极思考、认真探索,回看前人、回顾历史,这一时期创作出了大量的怀古咏史诗歌。

《荆州道怀古》作于永贞元年,在诗人被贬连州刺史途中获知自己又复谪朗州司马,得知消息时已经途至江陵。

诗人面对南国山川,缅怀历史往事,回味现实斗争,不胜感慨写下此诗。

诗中描写“旧地畿”今不如昔,言止于词其意无穷,楚国末期政治一日非一日,终被强秦所败;南朝四代也因一代比一代奢侈腐败而灭亡,再借“麦秀空城”用典来写故国的荒凉。

这不仅仅是表示诗人对几个朝代的惋惜,而是表达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的忧虑。

诗中暗喻:

唐王朝如果不能认真严肃的改革自身的弊病,也会重蹈楚国及南朝四代,尤其是梁元帝的覆辙,这是本守诗歌的思想意义之所在。

与前诗极为相似的《金陵怀古》作于诗人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之前,诗人游历金陵,认为此地上有王气,下靠大江,是六朝形胜之地,然而天险、“王气”也没有挽救任何一个王朝的命运,六朝还是相继灭亡了,诗人有感于此,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怀古佳作。

诗人别出心裁,将金陵中寻常的景物如“日”、“草”等放在“蔡洲”、“幕府”等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使诗歌带上怀古的味道。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揭示金陵今昔变化的根本原因,又在末尾告诫当朝统治者,亡国之音尚在耳畔,历史教训不可遗忘,千万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

柳宗元在赋闲期间孤苦寂寞,常常与书酒为友。

在阅读经典估计著作后,创作出大量的咏史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具有高度凝练性和艺术价值的《咏荆轲》。

每一代人对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大都不陌生,古往今来也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为这一事件挥毫洒墨,子厚在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用精炼抽象的语言、细致精巧的描写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还原了那个高潮迭起的历史故事。

梦德与子厚笔下谪居地的山水风光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长期被贬谪于巴蜀之地,使得他有了与普通的百姓接触的途经和机会,于是在诗人现今存世的作品中就不乏有许许多多描写平民生活和劳动的诗歌。

阳《山庙观赛神》就是刘禹锡谪居朗州时所,作的一首生动描写朗州赛神情景、真实反应楚地风土人情的诗。

赛神是一种宗教迷信的行为,诗人写作不是为了描绘赛神会的盛况,而是展现出一幅生动逼真的荆楚风俗。

除此之外,《竹枝词》组诗中也有描写地方风景、特殊民俗习惯以及人民生活的。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山坡上桃树李树都花开满山头,天上云朵之间有袅袅炊烟告诉诗人深山处有人居住,妇女们相约佩戴着首饰去山下取水,男子们相反,背后背着短短的斗笠和长刀上山播种。

巴东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纯朴善良的品德都在这幅画中描绘出来。

柳宗元的诗歌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多彩的风格。

他的寓言诗,极尽所能的抨击恶毒之人,骄厉激越、令人振奋;他的山水诗则是幽峭明静、淡泊幽深。

《江雪》是诗人著名的一首短诗,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经典生动的形象。

寒冷荒凉的的冬天野地里,没有鸟儿飞过,甚至连人类行走的足迹都未曾留下。

江面之上只有一只孤零零的小船,穿上坐着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在这一片死寂中垂钓。

渔翁正是诗人对自身形象的自喻,体现了诗人在这样的贬谪生活中孤独着坚强。

诗人还在《柳州峒氓》中真切的形象地描绘了柳州少数民族生活习惯,表达了诗人“心孚生人”的高尚情怀。

诗人以郡城交通为首句,巧妙地用“异服疏音”形象简练地借代峒民,三四句将“青箬”、“绿荷”、“鹅毛”缝被褥、“鸡毛”敬鬼神运用于诗中,这些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为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

记事感怀

刘禹锡“二十三年弃置”的际遇不是独一份的,与他有相似生命体验的还有柳宗元、白居易等好友。

长期的贬居生活、时光的流逝带给两位诗人无尽的钝痛,常常通过诗歌抒发自己情怀。

在“官冷如浆病满身”的近况之下,刘禹锡写出《始闻秋风》一诗,仍然保持着蓬勃、向上的气节,实在难能可贵。

诗人将秋风拟人化,让秋风与诗人大话古今,让人清楚地看到秋风与诗人对秋天的喜悦之情,随后笔尖一转描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想。

诗人一年的因病憔悴之容全部都可以在镜中看到,将自己喻作思念边草的老马和期盼天空云彩的雄鹰,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作者奋斗不止的豪情。

而与刘禹锡相比,柳宗元心态相对消极更为惆怅,在《旅次朔方中》

(五)梦德与哲理诗

刘禹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作诗常常将诗歌的意境和其中蕴含的哲理意义融于一体,使他的贬谪诗闪耀着朴素唯物论、朴素辩证法的光辉。

他的寓言诗《有獭吟》继承了先秦老、荀的传统,有力地批判了天命论的观点,对唯心主义者、有神论者进行了辛辣地嘲讽。

就獭用鱼祭天反被渔翁杀死以及黄金鳄以鱼儿为食,无人奈何的了它为事例,得出“天意不宰割,菲祭徒虔虔”的结论,诗人成功的塑造了两个动物形象,獭与鳄的鲜明的形象对比,为诗人发表哲理提供了有力地事实根据。

此外,《汉寿城春望》通过描写汉寿城遗址的颓废、破败的景象,在汉寿城以前的兴旺和现在的荒凉中,表现诗人的哲思,体现诗人锐意进取的精神。

诗歌的末句道出了深刻的哲理,“不知道什么时候世界还要有沧桑变化,这个地方虽然此时的确荒凉,但或许以后还将再次成为重要的渡口。

诗人认为兴旺与衰败不是亘古不变的,是不断变化相互依存的,有衰就有兴有兴就有衰,衰可以变为兴,兴亦可以便成为衰。

子厚与佛学诗

柳宗元晚年信佛,结交了许多佛教徒为朋友。

特别是到永州以后的岁月,沉溺于佛学典籍之中,以期能够得到精神世界的解脱。

柳宗元的佛学诗包括永寺院的与赠答僧人的诗。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咏出诗人早晨在超师读经时的清静心境和寺院的优雅氛围,《赠江华长老》则是描写长老悟道的精深以及其生活简朴、清贫一心向道的思想。

佛学诗当中也不乏一些抒情写景中夹杂佛语的诗歌。

比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金华亲故》中第三局为借用佛家语,如果能够“把我化成千万个身子”散到那尖尖的山峰上,使我能于山尖上眺望故乡。

子厚与梦德的辨白诗

四、刘、柳贬谪诗语言风格及艺术表现手法比较

刘禹锡、柳宗元二人作为中唐现实主义诗人当中的佼佼者、追求进步的思想家,他们的诗篇在反应社会现实的很多方面,其深刻程度是同一时代诗人所无法企及的,他们诗歌的独创性不仅仅表现在诗歌题材、思想内容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其诗歌的语言风格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

(一)刘诗语言风格

豪迈旷达

刘禹锡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壮年之时一贬再贬、弃置荒地,空有一腔报国热血无处施展,对统治者被奸佞蒙蔽倍感无奈,对小人掌权使革新者们陷入政治泥潭中无限愤恨。

现实残酷,但诗人依旧不辱其志,将沉重深厚的感情倾泻入诗歌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豪迈隽永的语言风格。

《酬元九侍》中,诗人开头咏鞭、实则咏志。

壁竹鞭名贵,但估以万金之价是为了赠给像元稹那样有气节、有尊严、有美德的“美人”。

以碧玉般的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高尚的品德,因而不落窠臼。

然后又竹鞭展开联想,写出制鞭之竹在“巴山冰雪”中傲然挺立的景象,这再次以竹明志,借竹喻人,写出了元稹傲对阉竖、宁折不弯的形象。

末尾句更是表明了作者的豪情逸致,希望能和元稹一样策马归去,结束贬谪生活。

又有诗人作于朗州的《学阮公体三首》其三,描绘了诗人的自我形象,揭露和鞭笞了黑暗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坚持斗争、永不妥协的顽强意志。

脍炙人口表明作者心意的莫过于《咏史二首》其一,远谪的艰难生活,没有消磨掉诗人改革社会的壮志,他多次要求召回的努力接连落空,他极度苦闷又坚决不肯让自己的志节蒙污。

“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十个大字,字字千均,形象地描绘了残酷的政治形势,成功地塑造了“心如砥柱”的主人公形象。

2、清丽明雅

刘虚席擅长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事物形象,好用典故写景抒情。

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长江三峡的诗文不可胜数。

其中最佳者,文应独尊郦道元的《三峡》,诗应首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然刘禹锡的《松滋渡往峡中》避开了人们争相模范的一条激流,两岸绝巘,另辟蹊径,溯江而望,尽写诺长一段江水,以及大江两岸的无限广阔的山川的过去和现在,全诗成了巨大无比的画轴,江山有多娇媚,它就有多娇媚,江山有多壮丽,它就有多壮丽。

《竹枝词》组诗中刘禹锡效法屈原地《九歌》在当地民歌中汲取养分,语言更是几近白描地清丽自然。

巧妙婉转

刘禹锡这一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其政治寓言诗当中。

《养鸷词》是一首

“讽托幽远”的政治诗,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割据的藩镇既有土地又有人民,还有自己的甲兵、甚至征收的赋税也由藩镇据为己有,俨然是一个能与朝廷分庭抗理的小朝廷。

诗中不听号令的鸷鸟是不服朝廷节制的藩镇军阀的形象写照。

诗人以养鸷为喻,表达抑制藩镇的主张,提出饥而使鸷鸟为用的主张,是诗人削藩的政治主张的艺术表现。

(二)柳宗元贬谪诗的语言风格

简洁凝练

柳宗元认为诗歌语言和形式是不可剥离开来,因而尤其重视对诗歌语言的斟酌、提炼,在创作上颇费心思力求用字简洁、高度概括。

诗人在永州曾作《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用“繁露坠”这样稍带夸张的写法,传神的写出了也的清寂;“坠”这一妙子,仿佛诗人听到了露水滴落在地面的声音一样,诗人睡的这样浅、夜这样静,连露水滴落在地上的声音也惊醒了他。

诗人由此信步而出,见“东岭寒月”、听水声,遥想出远景实在是精妙。

简介凝练的语言紧紧抓住了月上时刻西园景物特有的内在风神。

2、清劲纡缓

苏东坡曾经评论柳宗元:

“子厚南迁后诗,清劲纡徐。

”《南涧》作为诗人永州后诗的代表。

“清劲”与“纡缓”是交织的,非人生折过大筋斗者不会由此峻切,费胸中由此大丘壑者不会有此纡缓,二者互补形成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结论

刘禹锡、柳宗元生在唐朝社会由盛逐渐转衰的变革时期。

“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日益加剧,社会矛盾未得到解决、社会问题仍旧尖锐突出,藩镇割据现象严重、宦官掌权,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愈演愈烈,两位同其他改革者一样深陷政治沼泽之中。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之下,相似的人生却塑造了两位不同的文人。

他们在黑夜中依然坚持信念、恪守志节,他们在悲愤中前进、在绝望中拔起,给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学创作,为文学爱好者注入了源源不断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袁宗.论刘禹锡的咏史诗[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37—42.

[2]黄耀东.逆境中的达观与奋争——浅析刘禹锡诗歌的思想性[D].中央民族大学,2004.

[3]尤志心.2004年高考作文题解读[J].湖北招生考试,2004(18):

61—66.

[4]刘美玉.“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论柳宗元对屈原楚辞的创新继承[J].龙岩学院学报,2007(1):

63—64.

[5]王建梅.刘禹锡的贬谪生活与诗歌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10.

[6]孙文杰.刘禹锡诗歌与长安[D].新疆师范大学,2007.

[7]杨鸿雁.刘禹锡与佛教[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