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39159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即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关于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授课时数:

9课时

教学内容:

在第一章中,我们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有着一个共同的精髓----实事求是。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那么,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与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

所以,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就必须首先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本章共三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个大问题: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在实践中如何坚持实事求是。

那么,首先来了解一下党的思想路线。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立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思想路线是确定政治路线以及各项方针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是有一个过程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下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如何形成和确立的。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结合。

毛泽东在1929年6月14日写的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的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首次使用了“思想路线”概念。

毛泽东在1929年12月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其中在讲纠正主观主义的方法时提出:

一要“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

二要“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堕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

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意思,是实事求是思想的先声。

毛泽东在1930年5月写的《调查工作》(1961年改为《关于调查工作》,1964年出《毛泽东著作选读》时又改为《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命题。

“从斗争中”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这是唯物论的运用,“创造新局面”就是应该有创造性,这是辩证法的体现。

这个科学命题初步界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

还提出了“不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1937年春夏,毛泽东到抗日军政大学讲哲学,《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其中最有特色和理论创见的不朽的哲学著作等著作。

通过这些著作,系统地论证了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批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论新阶段》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首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以最完备的形态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思想。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

“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

”“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并作了科学解释,党的思想路线至此已经形成。

1942年,毛泽东应延安中央党校副校长彭真之请,作了“实事求是”的题词。

以后又为“七大纪念册”作了“实事求是,力戒空谈”的题词。

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上作了一个结论报告,最后一个题目就是实事求是问题。

这是这篇报告的结尾,可见实事求是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和在党的七大的地位

1945年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建国初的头八年,毛泽东仍一再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

1960年底至1961年初,在经历了“大跃进”运动背离思想路线出现的挫折后,毛泽东又重新提出要进行调查研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在八届九中全会上,他甚至提出建议:

1961年要“搞一个实事求是年”。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左”的错误并未真正解决,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文革”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率先批判“两个凡是”错误指导方针,引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确立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强调要解放思想。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江泽民十四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十六大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胡锦涛2004年在一次讲话中强调:

“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根据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的概括,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思想路线作出了明确的表述,那就是: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十二大以后,党章虽然有过几次修改,但关于党的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表述,一个字也没有改动。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1)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一切工作必须从实践面临的问题和条件出发,而不能从本本出发,也不能从主观随意性出发,不能片面地、静止地看问题。

毛泽东强调:

“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

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

(2)一切从实际出发,需要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归宿。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反对本本主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陈云),就需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邓小平强调,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1979年2月,在真理标准讨论和11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订立了土地包产到户的秘密的协议,他们规定收获的粮食,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来都是自己的。

结果这一年,非但没有因为受灾而减产,反而获得了20多年来第一次空前的丰收。

然而,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包产到户的事情传出去之后,县里有了争论,省里也有了争论。

这样做到底是在搞社会主义,还是搞资本主义呢?

邓小平很快得知这件事情,他当即就指出,不要争论,就这么干下去,就这么实事求是地干下去。

他还认为,总的来说,现在我们农村工作的主要问题,是思想不够解放。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还缺乏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经验。

1979年初,广东省委提出,要利用临近港澳的有利条件,吸引港澳商人和华侨甚至外国厂商来投资办厂,既吸收资金,又可以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经验来加快广东的经济发展。

他们在给邓小平汇报这一设想时,邓小平回应到,对,就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

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嘛!

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很多人也学会疑问:

包产到户是能够增产的,特区是能够吸收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什么会步履艰难?

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当时刚从两个凡是下解放出来,对怎么搞社会主义思想上还有很多束缚。

所以,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就不得不采取这些改革的举措。

因此,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首先就必须解放思想。

面对刚刚起步的改革的举措,存在的许多游移和困惑,邓小平再次发出解放思想的号召。

1980年,邓小平强调,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2.理论联系实际:

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1)理论联系实践,一要吃透理论,二要搞清实际,使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通俗地比喻为“有的放矢”:

“‘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毛泽东曾经严厉地批评了我们党内存在过的两种倾向:

一是从书本出发,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的教条主义;二是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的经验主义。

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以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为基本特征的主观主义。

(2)理论联系实际,既要用理论指导实践,又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利益愿望和群众的实践创造。

邓小平提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看准了的就要大胆的试,大胆的闯。

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

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要看准问题和正确地总结经验,这就都需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而判断是不是看准,以及要总结我们工作对还是错的标准,只能是实践。

由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因此,尊重实践还必须尊重人民群众。

既要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又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同时,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他们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新鲜经验,为新的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

1992年夏天,邓小平在审阅中央起草的14大报告的稿子时,对报告对他所做的一段评价提出了一个意见,他说,改革开放当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报告讲我的功劳,一定要放在集中领导的范围内,决不是一个人的脑袋,就可以搞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出来加以提倡,要写得合乎实际。

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就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个乡镇企业的兴起。

因此尊重群众,还必须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

3.实事求是:

是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科学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在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思想路线的标准和动力。

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需要我们把握:

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要判断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靠什么做标准呢?

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排除了把所谓的“上帝”或我们头脑以及本本或者权威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强调“判断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以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以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他还非常明确地指出,“社会实践检验的唯一标准”。

第二层含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践标准要具体化。

邓小平综合了新的历史条件对真理标准问题做了新的发挥,他把实践标准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群众的利益标准。

1992年南方谈话当中,邓小平明确地指出,改革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