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38947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docx

《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docx

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一部分 前 言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全社会的追求。

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为了增强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必须充分关注低年级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与中、高年级及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构建符合本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精神的课程。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三)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二、基本理念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

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

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三、设计思路

(一)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

  本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结构框架

  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三条轴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愉快、积极地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健康、安全地生活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

  1.按时作息,做事用心。

  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3.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5.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7.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指导下利用。

  8.认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9.知道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10.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11.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

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

  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4.能在成人帮助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积极向上

  5.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6.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7.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9.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诚实友爱

  1.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

  2.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

  3.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

  4.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

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

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

遵守社会规范

  5.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6.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

  7.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

爱家乡、爱祖国

  8.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9.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10.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

  1.有好奇心,喜欢提问。

  2.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动手、动脑

  3.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

  4.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5.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

  6.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

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

  7.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8.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9.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获得知识,积累经验

  10.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11.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内容标准”说明

  本内容标准为基本标准。

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编写教材时,可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有所调整。

  “内容标准”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

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

因此,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

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滚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

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活动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内容标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